世界發展史:印度尼西亞近代文學,為現代開闢了前進的道路

2020-12-15 楊凡看歷史

百家原創作者:楊凡看歷史

想比大家對印度尼西亞都不陌生吧,但是呢它的文學你們都有了解嗎?今天小編給各位講一講印度尼西亞近代的文學概貌的歷史。下面和小編一起來探討吧!印度尼西亞的近代文學是在東西方文化衝撞中從舊文學向新文學轉型的過渡性文學。它產生於封建的舊日殖民地社會向半封建的現代殖民地社會過渡這一重要的歷史時刻。它所跨的年代最短,從19世紀的下半葉到20世紀初葉,前後不過半個世紀左右,但它是新舊文學的轉折點。印度尼西亞近代文學發展的走向是:從地方化的分散性文學走向全國化的統一性文學。

過去印度尼西亞長期處於自然經濟中的封建割據狀態,其文學是由各地方的各族語言文學所組成,深受印度文化和伊斯蘭文化的影響,彼此間雖互有交流和滲透,但各有自己的傳統,自成一體。轉入市場經濟之後,隨著全國統一市場和統一局面的形成,馬來語逐漸成為各族間的交際工具,於是開始出現跨地區和跨族的近代馬來語文學,它在內容上和形式上受到西方文學的影響,與舊馬來文學有了質的區別,成為印度尼西亞近代文學的主流。馬來語本是印度尼西亞多民族中的一個民族的語言。伊斯蘭文化傳進來之後它成為馬來古典文學的文學語言。這種古典馬來語通行於宮廷和文人的範圍內,被人稱作「高級馬來語」。

另外,在19世紀70代,由於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另一種通俗的馬來語流行於市場,成為各族人的交際工具,被人稱作「低級馬來語」或「市場馬來語」。這種通俗的馬來語帶有混雜語的特點,多為非馬來族人使用,尤其土生華人和土生印歐人多以它為母語。這種通俗馬來語起初很不規範,發展成為新聞語言和文學語言之後不斷得到豐富和提高,成為通行於全國的近代大眾化的語言。是跨地區和跨民族的交流無不用它作為語言工具,所以,全國性報刊也都用它作為媒介語,對印度尼西亞民族統一語言和統一文化文學的形成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印度尼西亞的近代文學就是用近代「高級馬來語」和「低級馬來語寫的、反映印度尼西亞近代殖民地社會基本矛盾和現實生活的文學。

近代馬來語文學中使用「高級馬來語」的被人稱作「高級馬來語文學」,它是從馬來古典文學沿襲下來的;使用「低級馬來語」的被人稱作「低級馬來語文學」它是從市民階層中產生的,比較通俗化和世俗化,稱之為「通俗馬來語文學」更為確切。「高級馬來語」和「低級馬來語」本質上同屬一種語言,只有雅俗文白之分,它們最根本的區別其實不在語言上而在社會屬性上。「高級馬來語文學」是馬來族上層社會的文學,反映的主要是馬來封建社會上層階級的物質和精神生活,其作家多為馬來貴族和馬來封建文人,讀者面比較窄,只限於馬來上層社會的範圍內。但「高級馬來語」是荷蘭殖民統治者實行全國政令統一所藉助的語言,具有準「官方語言」的地位,而「高級馬來語文學」又是受荷蘭殖民統治者推崇的文學,被視為馬來文學的正統在官辦學校裡加以推廣,所以在知識分子中間影響較大。低級馬來語文學」是殖民地城市的市民文學,反映的是近代迅速發展起來的殖民地城市各族各階層市民的現實生活和精神面貌。

其作家大部分為「土生華人」和「土生印歐人」,他們生活在印度尼西亞近代殖民地社會的夾層中,受多種文化的薰陶和影響,所以他們的創作最能反映近代殖民地社會的時代特色。而其讀者是全國各城市廣大的中下層市民,讀者面顯然要比「高級馬來語文學」廣泛得多。然而「低級馬來語」一向被殖民地上層社會和荷蘭殖民統治者所排斥,被視為不登大雅之堂的粗俗語言。而「低級馬來語文學」同樣受到歧視和排斥,在一個時期裡甚至不被承認是印度尼西亞近代文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被企圖抹煞它對印度尼西亞文學發展所起的重大歷史作用和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在印度尼西亞的近代歷史中,「高級馬來語文學」的進展比較緩慢,其文學成就也比較有限,這與其社會屬性有關。「高級馬來語文學」的作家主要是依附於封建階級的文人,他們是在舊傳統文化的環境中和薰陶中長大的。他們的思想意識、文藝觀點和創作風格仍停留在舊文學的水準上,沒能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而推陳出新。他們創作的作品,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沒有擺脫舊文學的窠白。沙依爾和希卡雅特仍然是詩歌和散文的主要形式,而內容則遠遠脫離於近代的現實生活,仍沉溺在神話世界之中。當封建階級日趨沒落時,他們在創作上更難有所作為,只有少數的文人遇上歷史的機遇,接觸到先進的西方文化並從中得到啟迪,才突破了舊思想的樊籬,開始接受新事物。他們以先進的西方文化作為參照系,用新的目光重新審視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並批判其封建落後性。而第一個站出來進行西方文化啟蒙宣傳的是著名的馬來作家阿卜杜拉·門希。可惜的是,他只是孤身一人在吶喊,沒能形成一股新思潮和新流派,因而沒能從根本上改變「高級馬來語文學」的落後面貌。

與「高級馬來語文學」形成鮮明的對比,「通俗馬來語文學」,即所謂「低級馬來語文學」卻異軍突起,在較短的時間內就有了迅猛的發展。它是印度尼西亞近代殖民地社會各族各界層的市民文學,與馬來古典文學幾乎沒有直接的傳承關係。「通俗馬來語文學」的作家多數為非馬來族人,其中最活躍和最有成就的是華裔作家和印歐血統的作家。他們都是土生土長的馬來人,以他們生活其中的近代殖民地社會的現實生活作為他們創作的基礎和源泉所以,他們的作品最貼近近代印度尼西亞殖民地社會的現實,也最能反映近代印度尼西亞殖民地社會的時代特徵在「通俗馬來語文學」中,貢獻最大的是華裔作家,他們不但人數最多,成就最突出,且從事創作的年代最長久,從19世紀的下半葉至20世紀40年代荷蘭殖民政權垮臺為止,前後延續將近一個世紀。

華商作家可以說是「通俗馬來語文學」的主力軍,有人把他們創作的文學稱之為「華商馬來語文學」其次是土生印歐人作家,他們是歐洲人(主要是荷蘭人)與土著婦女生的混血兒,在印度尼西亞土生土長的。土生印歐人在19世紀下半葉已逐漸形成印度尼西亞殖民地社會裡的一個特殊階層,介於殖民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他們的父親是享有殖民特權的白人殖民統治階級,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居於殖民地社會「種族界限之上,可以作威作福。母親是受殖民統治的土著人,大多沒有受過教育,不少是文盲,居於殖民地社會「種族界線」之下,無權無告,任人欺壓。

在文化上,他們既受來自父系的西方文化的影響,又受來自母系的本土文化的薰陶,使他們的文化具有東西文化相互交融的特點而別具一格。在一個時期裡,他們的社會地位沒有確定,他們因有土著血統而被純白人社會打入另冊,可土著社會又把他們看作是屬於「種族界限」之上的白人社會而不敢接近他們。他們徘徊在兩個截然不同的社會中間,被人稱作「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人,既不能隨父而享有純白人的全部特權,又不甘心隨母而被人踩在腳下。他們一般掌握兩種母語,對父親講荷蘭語對母親講通俗馬來語,這樣的社會地位和文化背景造成了他們矛盾和特殊的文化心態。

他們在兩種文化面前徘徊不定,但作為混血兒他們難於在純白人的文化陣地上立足,不能很好反映他們這個特殊階層的心聲。於是他們中有一部分人,便開始另闢蹊徑,以通俗馬來語作為載體去開闢自己的文藝陣地。土生印歐人的通俗馬來語文學就這樣應運而生了。但他們的文學創作只持續到20世紀的頭十年,當他們的社會地位得到改善時,大多數人都回到父系的白人社會文化圈裡了。從此,他們所從事的通俗馬來語文學創作便沒有後繼者,進入現代民族覺醒階段之後更是無聲無息了。

無論是華裔作家還是土生印歐人作家的通俗馬來語文學,都是印度尼西亞近代殖民地社會的歷史產物,他們從一開始就以印度尼西亞近代殖民地社會的現實生活作為創作的源泉,直接取材於當時殖民地社會的真人真事,使長期脫離現實生活的馬來文學回到了現實生活當中。就這點來講他們的創作遠比「高級馬來語文學」更能反映印度尼西亞近代殖民地社會的本質特徵,更富有時代的生活氣息,而在創作方法和寫作技巧上也更大膽地吸收了西方文學的優點,為印度尼西亞文學邁向現代開闢了前進的道路。今天的歷史就給各位介紹到這裡了,大家覺得印度尼西亞的文學和我們國家的文學有什麼不一樣嗎?歡迎給小編留言呀!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

相關焦點

  • 《中國鑄造發展史》:以史為鑑 鑄造的力量薪火相承
    這是兩部完整、深入、詳實地描述鑄造在華夏大地上產生、發展與演變歷程的鴻篇巨製,為讀者生動地勾勒出鑄造無時不刻伴隨中華民族文明「共生、共榮、共難、共建」的歷史畫面,將中國古代和近代鑄造業誕生、發展、壯大的歷史性經驗積澱,升華為彌足珍貴的文化資產。
  • 黃克武:近代中國「現代」概念之起源
    上述這些詞彙的出現涉及近代中國兩種思想觀念上的變化。一是受到進化論影響,出現線性的、進步的時間意識與歷史意識,「現代」意指此一發展的最新階段;一是對於西方近代文明(尤其是近代國家)之特質的掌握,在此意義之下「現代」與「傳統」,或者說西方的「現代」與西方的「中古」和中國的「傳統」是相對的。
  • 三十年來中國近代社會史研究範式之轉換
    但作為以研究本土經驗為主旨的學科,尚缺乏有效回應現實問題的重大理論成果,對於西方經驗與理論已無力解釋的「中國道路」這一世界理論難題,也還沒有提出得到廣泛認可的本土解釋理論。展望未來,從「社會治理」著眼,在全球化視野下,向社會建設與發展維度方向拓展,可能會推動我們對中國近代社會治理與發展取得更深入的認識,為當今中國建設可持續發展的良治社會與善治社會,提出有益的歷史啟示和理論闡釋。
  • 父子歷時25年 譯成美國巨著《近代文學批評史》
    父子歷時25年 譯成美國巨著《近代文學批評史》 25年,翻譯完成了八卷本、350餘萬字的美國比較文學巨著《近代文學批評史》。  日前,這部縱觀200餘年西方文學史的比較文學巨著由上海譯文出版社正式推出中文版。  《近代文學批評史》是美國當代著名學者雷韋勒克的代表作。該書共有八卷,論述了從1750年到1950年跨度長達兩百年的西方各國文學批評的歷史。雷韋勒克因撰寫此書及其他學術成就,獲得英、美、德、加、荷、意等各國嘉獎,曾任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荷蘭皇家科學院、義大利國家學院院士。
  • 一帶一路:中外文化交流史
    內容推薦  《中外文化交流史》為原北大亞太研究院院長、中外文化交流史權威何芳川教授,組織國內影響力強大的學術力量編寫而成,內容條貫周詳、體系嚴謹清晰、簡潔流暢,集權威性、嚴謹性、人文性以及可讀性於一身。
  • 中國「現代小說」的理論建構及其文學史意義
    中國現代小說自一開始,其理論建構、創作實踐便與現代文化的發展密切相關,同時也與現代文學的文體新變緊密聯繫。因此,「現代小說」成為理解中國現代文化與文學的一個關鍵詞。對「現代小說」的概念形成進行研究,理清其內涵,有助於充分認識「小說」作為現代文體的特徵與功能。
  • 吳曉明|論中國的和平主義發展道路及其世界歷史意義
    由於這條道路不可能依循現代資本主義的基本建制來為自己取得全部規定,所以它在批判地澄清現代衝突與戰爭之主要根源的同時,為中國和平主義傳統的復活與重建提供了現實的可能性。中國發展的和平主義道路將具有這樣一種世界歷史意義:它把不以擴張主義為出發點也不以霸權主義為必然歸宿的發展前景啟示給人類向著未來的歷史籌劃。
  • 《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研究叢書》與讀者見面
    兩彈一星、牛胰島素的人工合成、雜交水稻、載人航天等一系列成就,標誌著我國科學技術事業的空前發展,同時也極大地提升了我國的國際地位。但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我們與國際科學技術的先進水平還存在一定差距,至今我們仍然在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科技發展道路,建立完備的現代科研體制的任務還未完成。
  • 圓桌|現代文學研究青年學者漫談:經典作家與世界視野
    正如前面有老師提到的那樣,「世界視野」在中國現代文學中是一直在場的,且一直影響著我們學科具體知識話語的建構過程。但必須要說明的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學科乃至整個學界在各個時期對「世界」的理解並不一樣。例如最近興起的「全球史」看似與「世界史」相近,但實際上卻有根本不同。有做「全球史」的朋友對此有非常精闢的概括,兩者的區別之一即在於中國是否在場。
  • 試論庫薩哲學的近代影響史
    本文以不同時期與地域為線索,對庫薩哲學的近代影響史加以鉤沉。關鍵詞:庫薩;上帝;笛卡爾;布魯諾;萊布尼茨近代哲學發展主線上的哲學家,包括笛卡爾、迦桑迪、萊布尼茨、斯賓諾莎等人,每一個都從布魯諾獲益良多,但是由於布魯諾被判為異端的緣故,沒人敢於承認這個思想淵源。
  • 夏志清:確立整個英語世界的現代中國文學研究
    在冷戰後中美對峙的年代,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是一本「中國現代小說批評的拓荒巨著」,正是這部作品,讓美國的讀者系統性地了解了中國自五四時期一直到五十年代末的代表性文學作品和這些作品背後的作家。當時的夏志清40歲,擁有耶魯大學文學博士學位,並在紐約州立大學等學校任教十年後,於1961年被哥大東亞語言與文化系聘用為副教授;而張愛玲41歲—— 來美五年並和來自費城的美國劇作家賴崖(FerdinandReyer)在新罕布夏相識,在紐約結婚,之後她短暫去臺灣發展,1962年又回到了美國。 「我的工作就是把中國的文學介紹出來,我的任務就算完成了。」
  • 經史、義理學的重建:劉鹹炘與中國學術的近代轉化
    中國文化認為人生本於宇宙自然,以生生為價值,順流而下探究「何以生、何以善生」等問題,人之為學的目的就是「學以為人」一事而已,「以心御物,以理御事,以綜貫為長」(同上,第21頁)。中西文化之別源自歷史文化傳統的中西差異,近代中西文化論爭的終極關切在於古今問題:現代社會精神與物質、知識與道德、科學與人文分裂之後,現代人應該如何生活,傳統文化與現代世界是否仍有關聯,人類文明該去往何處?
  • 《世界現代設計史》重點!
    對於設計類的考生來說,《世界現代設計史》真是本神書哇~好多學校都會考,因此對這科的學習,大家都會好好規劃一番。同學們,按照你們的規劃,現在複習到哪個階段了呢?那麼按照我們的建議,複習到現在應該進入強化階段了哦!今天就聊聊《世界現代設計史》應該怎麼複習才更高效!
  • 《世界現代設計史》重點
    對於設計類的考生來說,《世界現代設計史》真是本神書哇~好多學校都會考,因此對這科的學習,大家都會好好規劃一番。同學們,按照你們的規劃,現在複習到哪個階段了呢?那麼按照我們的建議,複習到現在應該進入強化階段了哦!今天就聊聊《世界現代設計史》應該怎麼複習才更高效!
  • 民國史研習營:通商口岸與近代世界的形成簡介
    近代中國現代化的曲折過程,在在可見口岸城市的影響軌跡。 為了加強提升近現代中國研究的廣度與深度,培育栽植研究隊伍的生力軍,並促進兩岸的學術交流,在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的支持下,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復旦大學、華中師範大學通力合作,已經舉辦過三屆學術研習營,廣受好評。
  • 20世紀中國文學語言變遷史
    華中師範大學張衛中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世紀中國文學語言變遷史》(批准號為04BZW040),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  從「五四」到新時期,漢語文學語言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
  • 曲青山: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
    這些重要論斷深刻揭示了中國近現代社會歷史發展規律,指明了當代中國的發展走向,體現了中國共產黨與中國人民、中華民族生死相依的血肉聯繫,闡明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願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文明大國,在歷史上曾長期走在世界前列。只是到了近代,才由於各種原因落伍了。
  • 鄭大華:關於中國近現代思想史研究方法的幾點思考
    中國近現代思想史學科的歷史雖然不短,但學術界卻一直缺乏理論上的自覺,缺乏對中國近現代思想史學科自身的研究,對於中國近現代思想史的研究對象與範圍,中國近現代思想史與中國近現代哲學史、中國近現代文化史、中國近現代學術史等其他中國近現代史分支學科以及與中國近現代政治思想史、中國近現代文化思想史、中國近現代學術思想史、中國近現代經濟思想史等其他專門思想史的聯繫與區別,以及中國近現代思想史的邏輯起點、發展動因
  • 「世界歷史」的內與外——歐洲近代政治史觀下的審美啟蒙難題
    近代歐洲多民族共存的現實政治處境,是美學誕生時的重要語境。康德著名的早期美學文獻《論美感和崇高感》中初步出現藉助審美情感培育促進人性啟蒙發展的藍圖構想,其第四章專論歐洲各國的「民族性」,這刺激我們思考歐洲地緣政治局勢和現代審美啟蒙間可能存在的重大關係。在趨向於觀察現實政治處境的史學視野裡,啟蒙美學實為應對某種巨大危機時刻的「思想技術」。這種危機就是近代歐洲四分五裂的「世界歷史」大勢。
  • 同心戰「疫」丨清華大學《中國近代建築史》課程馳援華中科技大學...
    他是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碩士、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建築系博士、清華大學博士後,2012~2017年曾任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史學分會中國近代建築史學術委員會秘書長。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建築史與城市史、近現代建築保護等。劉老師同時是華中科技大學建規學院1998級本科生,2003年獲得建築學學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