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原創作者:楊凡看歷史
想比大家對印度尼西亞都不陌生吧,但是呢它的文學你們都有了解嗎?今天小編給各位講一講印度尼西亞近代的文學概貌的歷史。下面和小編一起來探討吧!印度尼西亞的近代文學是在東西方文化衝撞中從舊文學向新文學轉型的過渡性文學。它產生於封建的舊日殖民地社會向半封建的現代殖民地社會過渡這一重要的歷史時刻。它所跨的年代最短,從19世紀的下半葉到20世紀初葉,前後不過半個世紀左右,但它是新舊文學的轉折點。印度尼西亞近代文學發展的走向是:從地方化的分散性文學走向全國化的統一性文學。
過去印度尼西亞長期處於自然經濟中的封建割據狀態,其文學是由各地方的各族語言文學所組成,深受印度文化和伊斯蘭文化的影響,彼此間雖互有交流和滲透,但各有自己的傳統,自成一體。轉入市場經濟之後,隨著全國統一市場和統一局面的形成,馬來語逐漸成為各族間的交際工具,於是開始出現跨地區和跨族的近代馬來語文學,它在內容上和形式上受到西方文學的影響,與舊馬來文學有了質的區別,成為印度尼西亞近代文學的主流。馬來語本是印度尼西亞多民族中的一個民族的語言。伊斯蘭文化傳進來之後它成為馬來古典文學的文學語言。這種古典馬來語通行於宮廷和文人的範圍內,被人稱作「高級馬來語」。
另外,在19世紀70代,由於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另一種通俗的馬來語流行於市場,成為各族人的交際工具,被人稱作「低級馬來語」或「市場馬來語」。這種通俗的馬來語帶有混雜語的特點,多為非馬來族人使用,尤其土生華人和土生印歐人多以它為母語。這種通俗馬來語起初很不規範,發展成為新聞語言和文學語言之後不斷得到豐富和提高,成為通行於全國的近代大眾化的語言。是跨地區和跨民族的交流無不用它作為語言工具,所以,全國性報刊也都用它作為媒介語,對印度尼西亞民族統一語言和統一文化文學的形成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印度尼西亞的近代文學就是用近代「高級馬來語」和「低級馬來語寫的、反映印度尼西亞近代殖民地社會基本矛盾和現實生活的文學。
近代馬來語文學中使用「高級馬來語」的被人稱作「高級馬來語文學」,它是從馬來古典文學沿襲下來的;使用「低級馬來語」的被人稱作「低級馬來語文學」它是從市民階層中產生的,比較通俗化和世俗化,稱之為「通俗馬來語文學」更為確切。「高級馬來語」和「低級馬來語」本質上同屬一種語言,只有雅俗文白之分,它們最根本的區別其實不在語言上而在社會屬性上。「高級馬來語文學」是馬來族上層社會的文學,反映的主要是馬來封建社會上層階級的物質和精神生活,其作家多為馬來貴族和馬來封建文人,讀者面比較窄,只限於馬來上層社會的範圍內。但「高級馬來語」是荷蘭殖民統治者實行全國政令統一所藉助的語言,具有準「官方語言」的地位,而「高級馬來語文學」又是受荷蘭殖民統治者推崇的文學,被視為馬來文學的正統在官辦學校裡加以推廣,所以在知識分子中間影響較大。低級馬來語文學」是殖民地城市的市民文學,反映的是近代迅速發展起來的殖民地城市各族各階層市民的現實生活和精神面貌。
其作家大部分為「土生華人」和「土生印歐人」,他們生活在印度尼西亞近代殖民地社會的夾層中,受多種文化的薰陶和影響,所以他們的創作最能反映近代殖民地社會的時代特色。而其讀者是全國各城市廣大的中下層市民,讀者面顯然要比「高級馬來語文學」廣泛得多。然而「低級馬來語」一向被殖民地上層社會和荷蘭殖民統治者所排斥,被視為不登大雅之堂的粗俗語言。而「低級馬來語文學」同樣受到歧視和排斥,在一個時期裡甚至不被承認是印度尼西亞近代文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被企圖抹煞它對印度尼西亞文學發展所起的重大歷史作用和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在印度尼西亞的近代歷史中,「高級馬來語文學」的進展比較緩慢,其文學成就也比較有限,這與其社會屬性有關。「高級馬來語文學」的作家主要是依附於封建階級的文人,他們是在舊傳統文化的環境中和薰陶中長大的。他們的思想意識、文藝觀點和創作風格仍停留在舊文學的水準上,沒能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而推陳出新。他們創作的作品,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沒有擺脫舊文學的窠白。沙依爾和希卡雅特仍然是詩歌和散文的主要形式,而內容則遠遠脫離於近代的現實生活,仍沉溺在神話世界之中。當封建階級日趨沒落時,他們在創作上更難有所作為,只有少數的文人遇上歷史的機遇,接觸到先進的西方文化並從中得到啟迪,才突破了舊思想的樊籬,開始接受新事物。他們以先進的西方文化作為參照系,用新的目光重新審視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並批判其封建落後性。而第一個站出來進行西方文化啟蒙宣傳的是著名的馬來作家阿卜杜拉·門希。可惜的是,他只是孤身一人在吶喊,沒能形成一股新思潮和新流派,因而沒能從根本上改變「高級馬來語文學」的落後面貌。
與「高級馬來語文學」形成鮮明的對比,「通俗馬來語文學」,即所謂「低級馬來語文學」卻異軍突起,在較短的時間內就有了迅猛的發展。它是印度尼西亞近代殖民地社會各族各界層的市民文學,與馬來古典文學幾乎沒有直接的傳承關係。「通俗馬來語文學」的作家多數為非馬來族人,其中最活躍和最有成就的是華裔作家和印歐血統的作家。他們都是土生土長的馬來人,以他們生活其中的近代殖民地社會的現實生活作為他們創作的基礎和源泉所以,他們的作品最貼近近代印度尼西亞殖民地社會的現實,也最能反映近代印度尼西亞殖民地社會的時代特徵在「通俗馬來語文學」中,貢獻最大的是華裔作家,他們不但人數最多,成就最突出,且從事創作的年代最長久,從19世紀的下半葉至20世紀40年代荷蘭殖民政權垮臺為止,前後延續將近一個世紀。
華商作家可以說是「通俗馬來語文學」的主力軍,有人把他們創作的文學稱之為「華商馬來語文學」其次是土生印歐人作家,他們是歐洲人(主要是荷蘭人)與土著婦女生的混血兒,在印度尼西亞土生土長的。土生印歐人在19世紀下半葉已逐漸形成印度尼西亞殖民地社會裡的一個特殊階層,介於殖民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他們的父親是享有殖民特權的白人殖民統治階級,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居於殖民地社會「種族界限之上,可以作威作福。母親是受殖民統治的土著人,大多沒有受過教育,不少是文盲,居於殖民地社會「種族界線」之下,無權無告,任人欺壓。
在文化上,他們既受來自父系的西方文化的影響,又受來自母系的本土文化的薰陶,使他們的文化具有東西文化相互交融的特點而別具一格。在一個時期裡,他們的社會地位沒有確定,他們因有土著血統而被純白人社會打入另冊,可土著社會又把他們看作是屬於「種族界限」之上的白人社會而不敢接近他們。他們徘徊在兩個截然不同的社會中間,被人稱作「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人,既不能隨父而享有純白人的全部特權,又不甘心隨母而被人踩在腳下。他們一般掌握兩種母語,對父親講荷蘭語對母親講通俗馬來語,這樣的社會地位和文化背景造成了他們矛盾和特殊的文化心態。
他們在兩種文化面前徘徊不定,但作為混血兒他們難於在純白人的文化陣地上立足,不能很好反映他們這個特殊階層的心聲。於是他們中有一部分人,便開始另闢蹊徑,以通俗馬來語作為載體去開闢自己的文藝陣地。土生印歐人的通俗馬來語文學就這樣應運而生了。但他們的文學創作只持續到20世紀的頭十年,當他們的社會地位得到改善時,大多數人都回到父系的白人社會文化圈裡了。從此,他們所從事的通俗馬來語文學創作便沒有後繼者,進入現代民族覺醒階段之後更是無聲無息了。
無論是華裔作家還是土生印歐人作家的通俗馬來語文學,都是印度尼西亞近代殖民地社會的歷史產物,他們從一開始就以印度尼西亞近代殖民地社會的現實生活作為創作的源泉,直接取材於當時殖民地社會的真人真事,使長期脫離現實生活的馬來文學回到了現實生活當中。就這點來講他們的創作遠比「高級馬來語文學」更能反映印度尼西亞近代殖民地社會的本質特徵,更富有時代的生活氣息,而在創作方法和寫作技巧上也更大膽地吸收了西方文學的優點,為印度尼西亞文學邁向現代開闢了前進的道路。今天的歷史就給各位介紹到這裡了,大家覺得印度尼西亞的文學和我們國家的文學有什麼不一樣嗎?歡迎給小編留言呀!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