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歷時25年 譯成美國巨著《近代文學批評史》

2021-01-10 搜狐網
父子歷時25年 譯成美國巨著《近代文學批評史》

來源:

新華網

2009年11月27日07:40

  新華網上海11月26日專電(記者孫麗萍)復旦大學英美文學教授楊豈深與兒子楊自伍兩代翻譯家歷時25年,翻譯完成了八卷本、350餘萬字的美國比較文學巨著《近代文學批評史》。

  日前,這部縱觀200餘年西方文學史的比較文學巨著由上海譯文出版社正式推出中文版。

  《近代文學批評史》是美國當代著名學者雷韋勒克的代表作。該書共有八卷,論述了從1750年到1950年跨度長達兩百年的西方各國文學批評的歷史。雷韋勒克因撰寫此書及其他學術成就,獲得英、美、德、加、荷、意等各國嘉獎,曾任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荷蘭皇家科學院、義大利國家學院院士。

  早在上世紀60年代,當時的我國高等教育部就將這部西方比較文學的「裡程碑」式巨作列為高校文科輔助教材,並委託復旦大學教授楊豈深翻譯,後來翻譯計劃因「文革」擱淺。

  1981年,上海譯文出版社請楊先生重起爐灶。當時,楊先生的身體已經不太好,常常手抖不能握筆,完成了第一卷的翻譯之後,重擔就落在了二十多歲的兒子楊自伍身上。從第二卷開始,楊自伍整整花了25年時間,沉浸於寂寞而清苦的翻譯工作中,譯出了這套巨著。

  上海作家協會副主席趙麗宏回憶說,自己早年求學時,老師就提起這部西方比較文學巨著,但苦於沒有任何譯文,當時老師感慨地說「把這套書全部翻譯過來是不可能的」。然而,連人員龐大的專門翻譯機構也難以完成的事,竟然由父子兩代翻譯家完成了,這是「令人敬佩與動容的壯舉」。

上網從搜狗開始

今日熱點

溫家寶總理在記者會上表示,現在改革到了攻堅階段…[詳細]

汪成榮面臨的獎金被收回再分配難題,並不是一個單一事件。[詳細]

相關焦點

  • 父子兩代翻譯家25年譯成美國比較文學巨著
    父子兩代翻譯家25年譯成美國比較文學巨著 來源:新華網 2009年11月25日21:45   新華網上海11月25日電(記者孫麗萍)復旦大學著名英美文學教授楊豈深與兒子楊自伍兩代翻譯家前後歷時25年,耗盡心力,翻譯完成了八卷本、350餘萬字的美國比較文學巨著《近代文學批評史》。
  • 郭紹虞作品集合,小編力薦《中國文學批評史(上下冊)》
    1915年後歷任上海進步書局編輯,上海尚公小學、啟秀女中(今啟秀實驗中學)、東亞體育專科學校教師,福州協和大學(今福建師範大學)教授、系主任,開封中州大學教授,北平燕京大學教授、主任。他因不願加入日偽接管的北大,曾一度在私立中國大學任教。1942年返上海,在開明書店任編輯。此後在上海大夏大學、之江大學、光華大學、同濟大學任中文系教授兼主任。
  • DK英語系列 | DK三部歷史巨著 —《全球史》/《大歷史》/《歷史百科》,把歷史講得明白又有趣(英文PDF)
    今天推薦的DK出品的三本歷史巨著,均是圖文並茂,讓恢弘歷史躍然紙上,數千年文化如在眼前。DK大部頭歷史著作。這是一部被譯成20多種語言發行的全球史,收錄了200個國家講述了它們的興衰發展,以綜合和相互對照的方式講述歷史,並列出詳細年表進行輔助理解,同時從不同角度探索歷史於歷史事件之間存在的關聯性,涉及到了思想、政治勢力、焦點人物以及影響人類歷史的技術革新,百餘幅精美照片,值得歷史愛好者收藏閱讀。
  • 基於「從上網開始,從閱讀出發」的理念——關於《當代中國網絡文學批評史》
    因為在這一新領域修史,要碰到一些無以迴避的難題。比如,由於批評實踐和學術積澱的薄弱,會讓網絡文學批評史的建構出現史實和史料上的捉襟見肘,修史者該如何處理歷史距離與學術積累造成的資源掣肘?還有,面對網絡文學多樣化的現實,需要有對網絡創作心理、文本構成、審美方式、功能作用等諸多方面評價尺度的重新審視,此時修史該怎樣規避多元創作下「批評定製」的述史風險?
  • 陳雁:女權主義術語在近代中國的翻譯與流轉
    (46)1986年《一股極為盛行的文藝思潮在美國——女權主義文學批評》一文被認為是國內首次介紹女權主義文學批評的論文,拓展了文藝理論研究者的視野。(47)1988年9月,北京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等機構發起主辦了女權主義文學及電影研討會,就女權主義批評對象的再界定、文學與電影中女權主義研究的比較、女權主義批評在中國等問題展開討論。
  • 一部曾被蘇聯判定「兩百年後也不能出版」的文學巨著
    《生存與命運》以史達林格勒保衛戰結構全書,格羅斯曼歷時八年創作,至1960年才完稿。在尋求出版的過程中,1961年2月,蘇聯當局派克格勃闖入格羅斯曼的家中,搜走了小說書稿。格羅斯曼寫信給赫魯雪夫申訴也無果。據說,當時主管意識形態的蘇斯洛夫判定這部小說「比帕斯捷爾納克的《日瓦戈醫生》更加危險」,「兩百年後也不可能出版」。帶著遺憾,1964年,瓦西裡·格羅斯曼因癌症病逝於莫斯科。
  • 孫江 | 近代東亞史,我作如是說
    此外,日本有日本的問題意識,美國有美國的問題意識,如何比較各自的特點,形成自己個性化的學術風格呢?在留學期間,我閱讀了各種書籍,差不多每星期都會從圖書館借回一大包書,6年間我用壞了兩個大皮包。那時東洋文庫可以借書,現在的學生很不幸,已經不能借了。在方法論上,我從日本的歐洲史(特別是法國史)和日本史研究上獲益甚大。
  • 歷時25年編撰的《中國植物志》英文修訂版完成
    新華社北京10月1日電(記者 吳晶晶)記者從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獲悉,前後歷時25年,由中美等國共同完成的重大國際合作項目《中國植物志》英文修訂版已於2013年9月全部出版完成。    《中國植物志》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植物志,共80卷125冊,2004年出版完成,並於2009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 馬秀《特洛伊》:文學巨著碰撞現代馬術
    網易娛樂9月20日報導 2017年8月以來,史詩馬秀《特洛伊》大型演出在北京奧林匹克公園激情上演,據了解,史詩馬秀《特洛伊》取材於古希臘文學巨著《荷馬史詩》,由名家改編打磨成精彩的「九幕」故事。
  • 觀察||何為英語文學專業?
    幾十年前,它常常被譯成「英文系」,似乎能更準確地反映它在西方國家的確切所指,但「英文系」後來幾無例外全都變成了「英語系」,改革開放以來,又幾無例外地被英語文學、語言學和翻譯三分天下。 這裡,翻譯作為一個研究方向,似乎與對外開放的國情有關,英語文學與「英文」的聯繫似乎仍相對緊密,而語言學就很難說了。但需稍稍留心一下英語國家英語系從業者到底做什麼,我們可能會為彼此間的差異所震驚。
  • 曹操三父子與蘇軾三父子比較,哪一個文學團隊的文學成就更高
    中國歷史上有非常有名的兩個「三父子」文學團隊,一個是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一個是蘇洵、蘇軾、蘇轍三父子。這兩個「三父子」文學團隊,在中國古代的文學史上熠熠生輝,光耀千古,都給我們留下了燦爛輝煌的文學遺產。那麼,如果我們要對這兩個「三父子」文學團隊進行一個比較,那麼,哪一個團隊的文學成就更高呢?
  • 《易中天中華史》:一部被低估的歷史文化巨著
    音頻薦書話題闢謠讀史使人明智智者看辯證學著看興衰從政者看治世方略參軍者悟兵法企業家找經營之道……2013年5月,學者易中天決心以顛覆傳統史學著作的寫作方法、優美詩意的語言、獨特創新的全球視角,用五到六年時間,創作六部共三十二卷歷史巨著《易中天中華史》:套裝一《先秦》,套裝二《秦漢魏晉南北朝》,套裝三《隋唐》,套裝四《宋元》,套裝五《明清》,套裝六《近現代》。
  • 宗教翻譯文學:近代以來理解梁發的不同思路
    梁發的文體選擇,是對馬禮遜、米憐中文文體觀的呼應與發展,也在一定意義上拓展了近代文學的邊界,宜從宗教、翻譯、文學等多個層面認識和理解。梁發通常並不被認為是一個文學人物,但他在教會系統內外產生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他的布道演說和寫作。[1]從本質上講,演說和寫作是一種文學的方式。梁發略懂英文,卻程度有限,並不能嫻熟使用。
  • 近代中國第一部長篇翻譯小說《昕夕閒談》
    此前,1840年在廣東出版的《伊索寓言》近代漢譯本《意拾喻言》雖亦屬近代中外合作翻譯文學作品,但其刊行的目的主要是用於漢文習得,寓言文體自與小說有別。此外,19世紀70年代的期刊上也出現過一些單卷或篇幅較短的翻譯小說,但如《昕夕閒談》卷帙之繁者則無。因此,《昕夕閒談》是不折不扣的中國近代第一部長篇翻譯小說,理應在近代翻譯文學史上擁有一席之地。
  • 國內外英語文學專業的差別,劍橋耶魯哈佛英文系在研究啥?
    幾十年前,它常常被譯成「英文系」,似乎能更準確地反映它在西方國家的確切所指,但「英文系」後來幾無例外全都變成了「英語系」,改革開放以來,又幾無例外地被英語文學、語言學和翻譯三分天下。這裡,翻譯作為一個研究方向,似乎與對外開放的國情有關,英語文學與「英文」的聯繫似乎仍相對緊密,而語言學就很難說了。但需稍稍留心一下英語國家英語系從業者到底做什麼,我們可能會為彼此間的差異所震驚。
  • 江曉原|「哈羅德·布魯姆文學批評集」審讀報告
    江曉原老師此文對該叢書結構以及布魯姆的歸類與選擇、文學批評理論、批評特色、對科幻文學的看法、鄙視的作家、文壇恩怨、文學閱讀和文學評論的個人性質、中譯本的編校質量等進行了系統評述,原刊《現代出版》2020年第4期,澎湃新聞經作者授權轉發。2017年,筆者寫過一篇「《中國歷史研究手冊》審查報告」(載2017年2月22日《中華讀書報》。
  • 旅居新加坡的美國人愛學華文 將華文文學譯成英文
    旅居新加坡的美國人愛學華文 將華文文學譯成英文
  • 世界發展史:印度尼西亞近代文學,為現代開闢了前進的道路
    百家原創作者:楊凡看歷史想比大家對印度尼西亞都不陌生吧,但是呢它的文學你們都有了解嗎?今天小編給各位講一講印度尼西亞近代的文學概貌的歷史。下面和小編一起來探討吧!印度尼西亞的近代文學是在東西方文化衝撞中從舊文學向新文學轉型的過渡性文學。它產生於封建的舊日殖民地社會向半封建的現代殖民地社會過渡這一重要的歷史時刻。
  • 牛津《技術史》中文版面世
    原版編纂歷時30年  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技術史》,是一部資料豐富的國際技術史巨著,自1954年起用了整整30年時間才出齊。  該書在帝國化學工業有限公司資助下於1950年開始籌劃編寫,1954年至1958年出版了第Ⅰ—Ⅴ卷。國際科學史研究院院長查爾斯·辛格等4人為主編,內容涵蓋遠古至19世紀末。
  • 以現代芭蕾之美,致敬俄羅斯文學巨著
    原標題:以現代芭蕾之美,致敬俄羅斯文學巨著今年9月,舞團將再度來到上海東方藝術中心,而這次與《安娜·卡列尼娜》同行的,是另一部俄羅斯文學經典,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  文學作品改編成芭蕾舞劇並不鮮見,巴蘭欽重構莎翁巨著《仲夏夜之夢》轟動一時,上海芭蕾舞團也曾改編英國小說《簡·愛》,但像鮑裡斯·艾夫曼這樣專注於改編文學史上最厚重名著的編導並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