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從上網開始,從閱讀出發」的理念——關於《當代中國網絡文學批評史》

2020-08-05 光明網

作者:歐陽婷(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

誕生僅有20餘年的中國網絡文學,已積累起千萬級的作品存量、數以億計的讀者,其廣泛的影響力波及海內外。面對這樣一種新興文學,對它的歷史清理和經驗總結就顯得重要而緊迫。然而,由於時間短暫,頭緒紛繁,要對數量龐雜的網絡文學進行歷史考辨,特別是要釐清網絡文學批評的歷史脈絡,是極富挑戰性的課題。因為在這一新領域修史,要碰到一些無以迴避的難題。

比如,由於批評實踐和學術積澱的薄弱,會讓網絡文學批評史的建構出現史實和史料上的捉襟見肘,修史者該如何處理歷史距離與學術積累造成的資源掣肘?

還有,面對網絡文學多樣化的現實,需要有對網絡創作心理、文本構成、審美方式、功能作用等諸多方面評價尺度的重新審視,此時修史該怎樣規避多元創作下「批評定製」的述史風險?另外,為網絡文學批評修史,究竟是立足於傳統的批評觀念和修史範式,還是遵從現實邏輯,著眼於變化了的文學實踐?歐陽友權的《當代中國網絡文學批評史》,從理論邏輯與網文實踐的有機結合上,有針對性地回應和紓解了這些難題。

《當代中國網絡文學批評史》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二〇一九年八月出版

作為我國第一部網絡文學批評史,這部書稿秉持「從上網開始,從閱讀出發」的基本理念,在20餘年網絡文學歷史進程中,仔細尋覓理論批評的聲音,從豐厚的網絡文學研究成果裡,聚攏起有價值的學術資源和觀念存量,深入辨析中國網絡文學批評史理論建構的必要與可能。然後,以網絡為點,以文學為徑,以批評為緯,基於豐富的第一手資料,系統梳理網絡文學批評的歷史演進,描述了網絡文學批評的主體陣容、批評成果、文本形態和標誌性的熱點事件。在闡釋網絡文學批評歷史呈現的基礎上,又從理論思辨的視角,揭示了網絡文學批評影響力的結構與變化等。

在處理歷史距離與學術積累造成的資源掣肘難題時,作者一方面尊重歷史,批判地繼承文學理論批評的歷史遺產,同時又從網絡文學批評現狀出發,針對網文創作、傳播、閱讀、市場反應和社會評價的實際,廣擷博採,對學術資源進行清理,辨識這一過程中積澱的理論元素,梳理成就,總結經驗,發掘價值,找到不足,抽繹出有代表性的理論觀念,在還原歷史真實中,完成了這部具有「史源」和「史實」的網絡文學批評史。

在規避多元創作下「批評定製」的述史風險問題時,作者提出,處理這一矛盾需要把握文學、文學批評「變」與「不變」。「數位化生存」時代文學的「變」,是指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存在方式、承載和傳播方式等方面的差異,以及由外在形態差異帶來的文學價值取向、功能作用的變化。網絡文學批評史的建構需要遵循變化了的文學現實和文學批評現實,從斑駁的批評話語中抽繹出帶有規律性、引導性的價值觀念,深入研究網文作者的創作取向和讀者的閱讀選擇機制,重視網絡與文學在虛擬性、想像性方面的同質共謀關係,以前瞻性眼光推進網絡文學的歷史化、經典化。

面對元典傳承與觀念新變形成的批評語境選擇,作者提出從個案研究中找出元典傳承與功能新變的新型關係,選擇學院派批評、傳媒批評和網民在線批評這三大批評陣營的豐富實踐,從史實中凝練史識,審視網絡批評中的理性沉澱,讓元典傳承的學理邏輯與觀念新變的批評實踐構成網絡文學批評史的「理論河床」。這部30餘萬字的理論著作,在一個之前沒有人涉獵的新領域中,採用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分析路徑,探析了賽博空間文學的豐盈與無限可能。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我國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階段性成果)

《光明日報》( 2020年08月05日16版)

相關焦點

  • 漢學家顧彬:如果中國現代文學是五糧液,中國當代文學就是二鍋頭
    他是一個值得尊敬的學者顧彬是德國最著名的漢學家之一,以中國古典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和中國思想史為主要研究領域,主要作品和譯著有《中國詩歌史》《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魯迅選集》六卷本等,作為詩人獲得了2007年中國獎金最高的詩歌獎。
  • 父子歷時25年 譯成美國巨著《近代文學批評史》
    父子歷時25年 譯成美國巨著《近代文學批評史》 25年,翻譯完成了八卷本、350餘萬字的美國比較文學巨著《近代文學批評史》。  日前,這部縱觀200餘年西方文學史的比較文學巨著由上海譯文出版社正式推出中文版。  《近代文學批評史》是美國當代著名學者雷韋勒克的代表作。該書共有八卷,論述了從1750年到1950年跨度長達兩百年的西方各國文學批評的歷史。雷韋勒克因撰寫此書及其他學術成就,獲得英、美、德、加、荷、意等各國嘉獎,曾任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荷蘭皇家科學院、義大利國家學院院士。
  • 關於文學批評及其他
    在開始寫這篇文章的那個夏末,我經歷了很多事。人生可能就是這樣,回顧來時路,總難免頗多感慨。父親一生喜歡讀書,年輕時熱愛文學,1980年代,因為工作關係,他與一些當代詩人作家有過往來。再後來,父親工作越來越忙,就把對文學的諸多熱愛,變成了對我成長的無限期許。高考前後,我在家鄉小城圖書館度過了許多安靜的時光。
  • 「當代文學七十年」學術研討會:中國當代文學將去往何方
    賀桂梅最初對當代文學的興趣是從閱讀1980年代以後的文學作品開始的。賀桂梅在《當代文學與「民族形式」建構》一書中,賀桂梅選擇了梁斌、趙樹理、周立波、柳青等作家及其文本,重新看這些革命作家走過哪些路,寫出怎樣的作品,為什麼這樣寫而不是那樣寫,政治與社會如何在文學實踐中呈現?
  • 陳雪虎:對當代的文學閱讀和寫作狀況,我們有真正的了解嗎?
    早先幾年,原北京大學中文系溫儒敏教授就鼓吹對當代中國的「文學生活」進行調查,建議學者要關注「民生」,要像田野調查那樣深入讀者群的「田間地頭」,了解讀者如何看待作家、作品和文學(參見溫儒敏主編《當前社會「文學生活」調查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這就很有要掙脫以自我為中心的專業批評和學院研究的意思。
  • 修辭批評視域下的中國文論話語建構
    在當代中國文學實踐的語境下,中國文論話語的建構可以有多種選擇:可以將本土的理論與話語置於優先地位,發掘中國傳統文論中有價值、有生命力的東西以實現中國文論話語的轉型;也可以將關注點放在中國現當代文論與西方文論資源的有機整合上、放在中國現當代文論對中國傳統文論的繼承與延續上,從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思想文化的對話與交鋒中匯聚理論的共識;還可以從中國當代文學與批評實踐出發
  • 當代批評家是如何成長的?丁帆等專家現身說法
    他們受到了文學的訓練,但同時也在重新理解文學與政治、文學與現實、文學與世界的關係。他們是在不斷的自我否定中更新關於文學的知識,逐步形成自己對文學的基本認識、構築文學批評的理論資源,尋找具有個人特色的批評方法和修辭風格。
  • 評點式批評的歷史演進及其當代運用
    對於評點的來源,有些學者認為是中國古代的訓詁學與歷史學。訓詁主要是解釋古書中詞句的意義,對於一般文章中結構、章法、布局、修辭等屬於文學批評或藝術表現範圍內的問題,幾乎概不涉及。但發展到唐代,部分訓詁已超出解釋詞句的範圍,解釋與注釋多了許多主觀成分。史著中的「論贊」是史學家對歷史人物與歷史現象的評述,如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
  • 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難在哪裡
    中國文化對外翻譯與傳播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徐寶鋒提供的一組數據,更直接反映出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的現實處境:目前,中國作家協會有註冊會員作家七千多人,全國網絡作家超過十萬人,但有作品被譯介到國外的作家僅有200多人,而作品在國外真正有影響力的當代中國作家可以說寥寥無幾。
  • 郭紹虞作品集合,小編力薦《中國文學批評史(上下冊)》
    他因不願加入日偽接管的北大,曾一度在私立中國大學任教。1942年返上海,在開明書店任編輯。此後在上海大夏大學、之江大學、光華大學、同濟大學任中文系教授兼主任。喜愛郭紹虞的書友們,TA的這幾本書你都看過嗎?1.
  • 中國當代女性文學的女性意識研究
    自世紀年代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傳入我國以來,這種女性主義理論就被廣泛接受並應用於中國當代的文學批評實踐,對我國當代女性小說的創作和研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研究方法的改進,帶給我們一種全新的批評方式和理論視角。
  • 我們何以研究批評家並書寫批評史?
    系統的批評理論,來自於批評家人文學養的深度預備和對自己批評成果的不斷反思總結;明確的批評觀念,來自於批評家對於藝術作品所呈現出的時代文化特色的敏銳的直覺能力、語言能力;堅定的學術立場,基於批評家的個體獨立人格和為捍衛批評所敞明的真理而在的勇氣」1。
  • 「當代文學批評工作坊」 第一期|鄉土經驗對「70後」作家意味著什麼?
    編者按:「當代文學批評工作坊」由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寫作中心主辦,由中國作家網提供宣傳支持,以扶持新銳作家、關注新的文學現象為創辦宗旨,工作坊學術主持為張清華、張莉教授,將每期邀請一位嘉賓作家、一位主發言人及多位學者、批評家,以主題發言與圓桌討論的方式展開交流。
  • 專家學者熱議「當代外國文學紀事(1980—2000)」叢書出版
    如1994年王佐良、周環良主編的《英國二十世紀文學史》,1996年的《當代英國文學》,以及1998年瞿世鏡等人主編的《當代英國小說》,而這些都是英國一國的當代文學研究。像「叢書」這樣涵蓋近30個國家的當代外國文學研究著作的出版,在我國尚屬首次。  1980年至2000年,是全球文學文化轉型和變化的時間節點。世界風雲變幻,政治、經濟、文化格局發生重大變化。
  • 中國網絡文學的創始人是一群深患「閱讀饑渴症」的生意人
    他進一步指出,中國讀者的胃口是被「盜版盛宴」撐大的,「倪匡20多年的積累,黃易出道以來的作品,連同席絹的10餘部小說,集中的出現在了書攤、租書店中,散發著自溫瑞安以來許久未曾聞到的墨香」。類似於Weid的描述,在訪談錄中隨處可見。這個人群有多大,當時無法統計。我們只知道,在網絡文學發展二十年之後,用戶已經超過4億。這個超級龐大的閱讀群體,也是網絡文學一路召喚聚集來的。
  • 「印象批評」的窘境與前途——兼談李健吾的文學批評
    近期以來,多家微信公眾號,不斷地改換題目,推送著同一篇文章:鄧曉芒的《評點當代八大文化名人》,引發了眾多讀者的熱議、點讚以及置疑。八位文人中有五位作家:魯迅、錢鍾書、王朔、莫言、賈平凹。作者在文章中旗幟鮮明,直面他們的優點特別是缺點,尖銳指出:「現在的作家沒有要想表達什麼東西,就憑一種才氣。」倡導一種現代的現實主義,「中國這麼一個時代,不搞現實主義,搞什麼呢?」
  • 切實加強文學評論工作 推動當前文學批評健康發展
    ,進行文學經典化工作的文論期刊,如何在更廣泛的時代平臺上為文學史的良種庫提供文學良種,為當代文壇提供富有學術性的鮮活現場,催生一代又一代的作家與批評家,為學術生態和社會文化生態進行多元的有效的建設,或許這是今天文論期刊所面臨的新任務。
  • 重新確立文學批評的「對話性」
    講稿類文學批評:親切自然,娓娓道來    「語言不只是一種形式,一種手段,應該提到內容的高度來認識。」這是汪曾祺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引起廣泛影響的觀點,出自他的《中國文學的語言問題》一文。這篇文字不僅是理解汪曾祺文學觀的重要窗口,也多次選入「當代文論選」。
  • 文學作品是精神存在形式,文學作品結構是?中國與西方有不同闡釋
    在中國傳統文論中,文學被看作是作家內心思想、情感、人格、志趣、精神等的外化,對文學作品的構成問題常常是從作家創作的動態性這一角度來進行探討的,諸如構成各要素之間的運動與變化關係,創作主體意志由內向外的投射等,由此形成了文與質、言與意、形與神等辯證關係。
  • 中國當代文學拓展歐美市場的調查
    歐美地區通常是指歐洲、北美、澳洲等英語世界為主的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這個地區長期以來是世界文化的高地,有一整套基於西方社會制度、文化價值為核心的成熟文化體系,並向世界輸出自己關於文學、藝術的創作、學術研究和大眾文化消費的價值評判。在這樣一個文化體系中,中國當代文學的翻譯與傳播現狀究竟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