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女性文學的女性意識研究

2020-12-23 挖史人

自世紀年代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傳入我國以來,這種女性主義理論就被廣泛接受並應用於中國當代的文學批評實踐,對我國當代女性小說的創作和研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研究方法的改進,帶給我們一種全新的批評方式和理論視角。中國當代女性作家的小說創作,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與時代精神的接軌,表徵著中國當代女性作家對人性的深層探索,表明了女性意識的發展已經上升到了一種新的高度。本文嘗試從女性意識的內涵與理論出發,梳理了中國女性小說中女性意識的演變過程,並結合女性主義的某些理論來解讀作品,深入研究當代女性文學中女性意識的表現特徵,從而挖掘出女性意識的理論價值及現實意義,以求在某種程度上更好地建構女性文學。

在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裡,經常出現以不同的方式運用「女權主義」、「女性主義」、「女性文學」、「女性意識」等術語,要深入了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我們就必須先對這些基本概念有所區別。

「女性主義」一詞是英文的意譯,它的概念源自西方的女權運動。在新文化運動中傳入中國,它同時還有「女子主義」、「男女平等主義」、「女權主義」、「女性主義」等多種釋義,泛指主張性別平等、男女平權的各種社會文化思潮,其中「女權主義」和「女性主義」是經常被使用的兩種譯文。世紀年代以前的學者傾向於使用女權主義」,可能是因為在年李鼎聲就將「女權」與女權主義」編撰進《現代語辭典》中有關。年代以後,特別是張京緩主編的《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出版之後,「女性主義」的使用逐漸佔主導地位。

「女權主義」是一個政治概念,主要是因為西方的「女權運動」在發起之初,首先是一場女性從男性手中爭取選舉權等政治權利的運動。到現在女性仍處於與男性不平等的地位,今天的女性要建立擺脫男性控制的新秩序,歸結起來仍然還是一個權力的問題。李鼎聲在《現代語辭典》中,將「女權主義」解釋為「要求婦女在社會上、政治上、法律上、經濟上與男子享受同等機會;要使婦女從男子的壓迫、束縛之下解放出來的一種自由主義。」『年張巖冰在她的《女權主義文論》一書中仍然使用「女權主義」一詞,目的就在於突出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政治特色。

另一些學者傾向於使用「女性主義」,「主要是為了強調女性研究的文化立場和從文化角度建構獨立的女性意識、女性身份、女性美學和女性傳統。」如張京媛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一書中詳細闡述了她使用「女性主義」而不使用「女權主義」的原因,她認為「女性主義」是立足於「文化批判」的立場,更注重「性別意識」及文化的建構,是「後結構主義」的產物。而「女權主義」則主要強調的是早期婦女爭取男女平等的運動。從爭取男女平等權利的角度來看,「女權主義」並沒有因為女性獲得選舉權而結束,而是在社會領域的各個層面繼續發展開來。她著重強調,「性」包括著「權」,她認為從「女權主義」向「女性主義」的演變可以理解為「女性主義」已經開始由政治領域向社會文化領域延伸開來。

女性主義批評家劉思謙也傾向於使用「女性主義」,她認為,「當代中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更多地吸收了西方女性人文主義思想而與西方激進派和學院派建立在男女二元對立思維之上的性別對抗路線有所保留,因此重視性別文化立場的『女性主義』比較強調性別對立的『女權主義』更合適用來指稱當代女性文學批評。」『筆者在本文選取「女性主義」作為核心概念,一方面是參照了上述後一種意見;另一方面認為在當代文學批評領域,「女性主義」較女權主義」更趨向平和。再加上年代以後的絕大多數相關專著、論文都選取用「女性主義」來定義。因此,筆者認為「女性主義」相比「女權主義」而言,對於本論文來說是一種更為合適的表達方式。

在中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和探討的運用當中,「女性文學」大概是最有爭議、最複雜的一個文學概念。所謂「女性文學」,是對比於「男性文學」而言的,兩者之間的根本差別不在於文學形象的性別,而在於作家的性別。因此,在一般意義上認為,「女性文學」就是指女作家創作的所有文學作品。早在年,梁啓超就在《中國韻文裡頭所表現的情感》中第一次正式而明確地提出了「女性文學」的概念,即「女性文學是從女性情感立場出發,以女性情感為表現中心的文學。」到年代中期,對「女性文學」概念的探討逐漸展開,年禹燕在《女性文學的歷史與現狀——兼論什麼是女性文學》中,認為「女性文學」是一個開放性概念,具體內涵應該在文學創作的發展中不斷補充和完善。

年陳思和在《女性文學和女性作家的文學》中認為,女性文學的提出,標誌著女作家女性意識的自覺,是女性問題在文學創作中的具體體現。劉思謙對「女性文學」概念的界定在國內最具有權威性,即「女性文學是誕生於一定歷史條件下的以『五四』新文化運動為開端的具有現代人文精神內涵的以女性為言說主體、經驗主體、思維主體、審美主體的文學。」她認為:女性文學雖是以「女性」的性別概念為標誌,但並不是所有女性創作的作品都是女性文學。如「五四」之前的婦女古典詩詞,現代女作家創作的維護、回歸男權意識的作品都不能算是女性文學。簡而言之,「女性文學就是體現了現代女性意識的作品。」

歸結起來,從謝玉娥編撰的《女性文學研究資料》來看,在世紀年代中後期,對於『『女性文學」主要有四種界定方式:一種是指女作家創作的專門表現女性生活的作品;二種是指女作家與男作家創作的表現女性生活的作品(即不限作者性別);三種是指女性作家創作的一切文學作品(即不限題材內容);四種是指由女性作家創作的、有女性風格或充分體現女性意識的作品。以上這四種是從寫作對象、寫作主體、寫作對象兼主體三個方面來界定女性文學的。年代以後,批評界逐漸集中於從廣義和狹義兩個層面來對「女性文學」進行界定:廣義上的「女性文學」是指女性作家創作的所有文學作品,「是以女性作家或以強化的女性意識,或以超性別意識,乃至女性潛意識表現的,並是包括女性生活在內的和超乎女性的全人類生活的一切精神和意義的文學。」狹義上的「女性文學」則是指由女作家創作的,並且充分蘊含著女性意識的文學作品。

相關焦點

  • 新時期以來女性文學研究範式與批評實踐審思
    內容提要:新時期以來,女性文學創作與批評之間形成良性互動,成績斐然,成為中國當代學術界獨具特色的研究領域。新時期以來女性文學研究經歷了三次範式轉換,從「人學範式」、「現代性範式」到「後女性主義範式」,從演進邏輯上看,呈現從單一到豐富並逐漸深化的走勢,逐漸由文學層面向社會學乃至哲學層面開拓和推進。
  • 一位女性文化研究先鋒人物眼中的「好女人」:現代女性意識與傳統...
    羅婷欣慰於學術界對湖湘文化的研究興趣日盛、研究成果不斷增多,但也憂心於對湖湘女性在政治、經濟、教育、文學、藝術等領域所取得成就的發掘不全。作為一名學者,她能清晰地看到湖湘女性文化的厚重。「但我在知網搜索發現,近5年來,與湖湘文化研究相關的論文有1300餘篇,而與湖湘女性文化研究相關的論文只有160餘篇。」羅婷話語溫柔,卻是不折不扣的行動派。瞄準目標、整合力量,她圍繞湖湘女性文學與文化開展了積極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推廣。2011年,湖南省湖湘女性文化研究基地落戶湖南女子學院。
  • 「當代文學七十年」學術研討會:中國當代文學將去往何方
    重繪中國當代文學的概念版圖在由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羅崗主持的「重繪中國當代文學的概念版圖」分會場,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賀桂梅用了「革命」「中國」「文明」「文學」這幾個關鍵詞概述她對當代文學的思考過程。「所有研究都要回答一個問題——『我為什麼要做這個研究』。
  • 從現代女性寫作到中國女性主義
    戴老師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思想文化界的領軍人物,她的工作包括三個部分:大眾文化研究、電影研究、女性文學研究。戴老師在1989年和孟悅老師合著的《浮出歷史地表——現代婦女文學研究》,被譽為「中國當代女性理論的發生之作」。接下來《涉渡之舟》,是對上世紀80年代女性寫作情況的回顧。戴老師另外的著作還有《霧中風景》《隱形書寫》。
  • 《高跟鞋與菸斗——性別意識與當代文學創作》學術活動報告
    《高跟鞋與菸斗——性別意識與當代文學創作》學術活動報告2018年11月5日晚上在首都師範大學文科樓603學術報告廳,付秀瑩、徐則臣、張楚三位作家,與批評家張莉,首師大的艾尤教授進行了一場關於性別與創作的討論,會議氣氛很輕鬆。
  • 座談 從現代女性寫作到中國女性主義
    戴老師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思想文化界的領軍人物,她的工作包括三個部分:大眾文化研究、電影研究、女性文學研究。戴老師在1989年和孟悅老師合著的《浮出歷史地表——現代婦女文學研究》,被譽為「中國當代女性理論的發生之作」。接下來《涉渡之舟》,是對上世紀80年代女性寫作情況的回顧。戴老師另外的著作還有《霧中風景》《隱形書寫》。
  • 從文學作品看明治時期的日本女性
    這種形象一方面源自外國讀者對日本女性一廂情願的想像,另一方面也源自眾多文藝作品的建構。日本自明治維新之後走向現代化的發展道路,表面意義上與「傳統」發生斷裂,形成了本土和西方思想兼容並包的局面,這一局面奠定了當代日本社會的基礎。因此,本文將焦點對準發生劇變的明治時期,一窺當時日本文學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和命運。
  • 勃朗特三姐妹文學思想探析:男權社會下的女性意識覺醒
    維多利亞時期的女性作家是歐洲文學史上第一個最引人注目的女性作家群體,這些女性作家用她們特有的女性視角,從女性經歷和體驗出發,一反男性作家書寫男性體驗和男性視角下的女性人物的寫作傳統,描寫了一群文學史上光彩奪目的女性形象,開啟了女性文學的先河。這一時期的女性作家有簡奧斯汀、勃朗特三姐妹、喬治艾略特等,而其中以勃朗特姐妹最為奪目,吸引了最多的關注。
  • 跨世紀對話:現代文學作品中的女性成長 _中國婦女報<20190813期>第...
    編者按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現代女性求解放求發展的道路走過了一百年,作家們有關女性成長的思考也一直伴隨著中國現代性進程。■ 郭力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現代女性求解放求發展的道路走過了一百年,作家們有關女性成長的思考一直伴隨著中國現代性進程,在文學史上不斷以互文性展開對話探尋,讓我們看到了歷史不同時空中女性所面臨的自我存在和成長路徑問題。本文選取當代文學史有關女性成長主題的三部長篇作品《青春之歌》《玫瑰門》《長恨歌》為參照。
  • 2020SIDW當代女性設計獎為乘風破浪的女性設計師發聲
    美麗不止外表,才華不分性別細數那些為中國設計行業默默奉獻耕耘的女性設計師目睹 「女性設計力量」在設計界的耀眼綻放為在設計界展現當代女性魅力並具有突出貢獻的女設計師頒發至高無上的榮譽認可—「當代女性設計獎」
  • 當代西方空間批評關鍵詞研究述評
    同時,將空間理論所蘊含的空間觀念、空間意識和思維方法與中國文化實踐相結合,突破傳統地域文化研究的局限,理解我們自身社會文化中的空間問題,努力實現空間批評的「在地化」,使其服務於本土理論的創新和發展。本文通過對這些關鍵詞的整體把握和深度闡釋,分析概念的內涵與意義,及其對當代中國文學研究的影響。  目前,國外空間批評理論產生了大量豐富的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 英國翻譯家韓斌:中國當代文學多樣性、高質量讓我一直翻譯
    「中國當代文學多樣性和高質量讓我一直翻譯」        中國大眾對中國文學的評價普遍抱著「厚古薄今」的態度,德國漢學家顧彬也曾因發表「中國當代文學是垃圾」的言論備受爭議—儘管他在後來的採訪中澄清自己只是指幾個作家的作品。
  • 龍其林 | 現當代文學研究中的圖文互文法類型初探
    在圖文互文法的導引下,近年來出現了一批圖文並茂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著作,這些著述不僅生動有趣,而且圖像與文字互為語境,將理性的文字思想與清晰可感的圖像融合為一,極大地增強了現當代文學論著的現場感和精神性。文學研究中圖文互文法使用的增多,使得一些研究者對這一問題進行了關注。
  • 中波作家線上對話 關注女性文學的平等和差異
    對話會以「中波女性文學——在平等和差異之間」為主題,分別邀請來自中國和波蘭的六位知名女性作家就女性文學的平等和差異進行研討。 她認為推動女性進步、推動平等、縮小差異,最大可能地推動討論並達成共識的一定是女性。在這個問題上,女作家們的文學創造是全球女性的希望與未來,也是人類生活的希望與未來。 波蘭專欄作家、電影編劇、社會活動家,波蘭婦女黨創始人馬努艾拉 ·格萊特科夫斯卡認為波蘭婦女的反抗亦得益於女性作家以筆為矛,提出訴求。
  • 「當代上海文學研究中心」在上海師大成立
    東方網記者杜麗華10月27日報導:今天,「當代上海文學研究中心」成立大會暨上海文學批評與文學發展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師大召開。此次研討會由上海師範大學當代上海文學研究中心和《文學報》社共同主辦,來自北京、上海等地的30多位專家學者和10餘位記者出席會議。  開幕式由當代上海文學研究中心主任楊劍龍教授與《文學報》社社長陳歆耕主編共同主持。
  • 耽美文學作品受中國女性追捧
    By Sun Ye ( China Daily )查看譯文「耽美」是一種日本文學流派,這種文學描述的是男人之間的愛情,在中國許多年輕異性戀女性成了「耽美文學」的鐵粉。在日本文化裡,「耽美」的文學釋義是「對美的追求」,並且常用來形容兩個俊美男子之間的浪漫情感。女性異性戀者也能在其中讀到對感情和生活的追求。
  • 當代文學呈現中西方共同點
    當代文學呈現中西方共同點桂濤中國「70後」作家路內應邀參加英國利茲大學中國文學項目一場活動。路內善於寫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三線城市,寫工廠、工人的故事。除了路內等4名華語作家,活動組織者邀請校內外的中國文學教授、專業文學翻譯、中文專業在讀博士生參加交流評論會,最遠從羅馬尼亞趕來。這些人懂中文,平時定期為這個中國文學項目的網站寫書評。據說,他們的評價對一本書在英語世界的銷量有相當大影響。
  • 提到中國古代女性地位 明代女性地位特別低下?看看史料中如何描述
    提到中國古代女性地位,很容易讓人首先想到的是男尊女卑,女性地位低下,但是事實並非如此。以明朝為例,傳統觀點認為 「明代時中國封建社會婦女地位急轉直下的時代。婦女地位自宋朝以來,進一步沉落了。」,即在傳統封建禮教的束縛下,女性遭受嚴重歧視與迫害,明朝女性社會地位低下。
  • 國內服飾品牌意識覺醒 首談「女性主義」的是瑪絲菲爾
    事實上,從2016年開始,一些美妝品牌最先開始聚焦中國女性身份和權益問題,其中以SK-II的「相親角」廣告最為典型。此後越來越多美妝品牌開始關注當代女性生活,探討的話題範圍也越來越廣,涉及女性年齡壓力、自我犒賞文化等多個維度。不過在女性主義這一議題上,服飾品牌似乎一直都落後。
  • 67位女作家的女性寫作觀調查(一):你願意被稱為女性寫作嗎?
    而現代女性拿起筆自由寫作本身也深具革命性意義。在百年女性文學史上,有一大批重要女性作家:丁玲、蕭紅、張愛玲、張潔、鐵凝、王安憶、林白、遲子建……她們不僅僅代表了中國女性寫作成績,事實上,也已成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家。而在研究領域,20世紀以來的中國女性寫作已然成為重要文學現象,相關研究成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