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波作家線上對話 關注女性文學的平等和差異

2020-12-11 騰訊網

在線研討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吳俁):12月8日,由中國作家協會和中國駐波蘭大使館聯合主辦的中國和波蘭作家線上對話會在北京、南京以及波蘭同時舉行。對話會以「中波女性文學——在平等和差異之間」為主題,分別邀請來自中國和波蘭的六位知名女性作家就女性文學的平等和差異進行研討。

研討會現場

來自江蘇省作協的魯敏首先代表中國女作家發言,她講道,性別問題的背後其實都是人的問題,是社會的問題。文學其實可以在性別關係上去虛構一個場景,去幫助人們思考兩性的模型,兩性互相理解的可能性,發出它獨有的聲音和影響力。她認為,作為一名女性寫作者,應該有自我的擔當,去發出文學的聲音和主張。

波蘭記者、文化學家、女權主義者、社會活動家西爾維婭 ·胡特妮認為性別的平等和差異不僅存在於文學中,在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有體現,所以性別問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她認為即便在不同的文化中,男性都是佔據主導地位,所以會對女性有各種差異化的待遇。

知名作家崔曼莉女士發言

出生古城南京的作家崔曼莉女士在發言中講述了自己從小的經歷和觀察,並分析了《紅樓夢》中所體現出的兩性關係。她認為推動女性進步、推動平等、縮小差異,最大可能地推動討論並達成共識的一定是女性。在這個問題上,女作家們的文學創造是全球女性的希望與未來,也是人類生活的希望與未來。

波蘭專欄作家、電影編劇、社會活動家,波蘭婦女黨創始人馬努艾拉 ·格萊特科夫斯卡認為波蘭婦女的反抗亦得益於女性作家以筆為矛,提出訴求。她認為,女性作家不一定要自創一個屬於自己的文字,比如中國湖南的女書,但是女性文學就是現代意義上的女書,它是一種官方語言之外的言說:講述女性經驗,並與男性世界對話。

80後作家笛安女士發言

80後中國作家笛安認為對作家(無論男性還是女性)來說,如果「期待」或者說「理想」已經具體到了某種程度,這絕對不是好事。因為「文學」本身的力量,恰恰就在於它不可預設,「文學」的美好,恰恰就在於它時刻給人驚喜。

波蘭專欄作家 、暢銷小說和短篇作家格拉萊納·普雷巴奈克在發言中表示,在她看來,從沒有人問男作家們是否在創作「男性文學」。他們的創作在一開始就會被認為是具有普遍性的,而在她的創作前面卻需要加上一個修飾性別的形容詞。她認為文學就是文學,文學沒有性別。

張莉教授總結髮言

本次研討會由北京師範大學文院教授張莉主持,她在總結髮言中表示,當代女性作家的成就受益於之前歷代女作家的努力,因此繼續保持女性獨立發聲意義深遠。寫作的目的不光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未來。這不僅對於中國文學,對于波蘭文學也很重要。

相關焦點

  • 獨家|女性寫作:在平等與差異之間
    中波作家對談女性寫作:在平等與差異之間在不同國家,女性有著怎樣的社會地位和身份認同?女性寫作者是否面臨著相同的生存環境?女性文學發展是新芽蓬勃還是艱難求生?女作家在面對自己的內心與文本時,呈現出什麼樣的思考與書寫姿態?關乎性別問題的寫作,在不同的時間與空間裡,有不同的訴求與表現。
  • 獨家|中澳作家線上對話會:見證文學交流的生命力
    12月10日,由中國作家協會和澳大利亞西雪梨大學共同主辦的「中澳作家線上對話會」舉行。中國作協副主席閻晶明,西雪梨大學校長葛班尼,中澳文學交流使者尼古拉斯·周思,中國作家徐則臣、周曉楓、韓松、唐家三少、霍俊明、鮑爾金娜,澳大利亞作家梅麗莎·盧克申科、麗莎·戈頓、費利西蒂·卡斯塔尼亞、盧克·卡曼、金婉婷等參加對話會,兩國作家圍繞著「疫情·思考·創作」這一主題展開交流。
  • 文學拉近中波兩國人民的距離
    三十多年過去了,82歲的易麗君教授談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在波蘭翻譯《先人祭》第四部的時候,依然熱情高漲。《先人祭》是波蘭偉大詩人亞當 米次凱維奇的傳世名作,在她看來,其中最富有文學價值的就是第四部。  其實,在更早的時候,在1968年1月,華沙民族劇院重新上演《先人祭》,轟動了華沙,場場座無虛席,隨後,也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其中也包括中國總理周恩來。
  • 直播預告|中澳作家線上對話會
    中澳作家線上對話會時間:2020年12月10日 10:00—12:30(北京時間)議題:疫情·思考·創作主辦:中國作家協會、澳大利亞西雪梨大學小說揭示了數代原住民所經歷的創傷背後的歷史和文化因素。這部作品以大膽堅韌無畏且溫暖和風趣的寫作手法而受到稱讚。貧嘴的凱瑞·索爾特一生都在躲避著兩個地方:她的家鄉和監獄,但是她的爺爺即將離世,而她也離牢獄之災不遠了,於是她騎上一輛偷來的哈雷摩託向南方的家鄉駛去。凱瑞計劃在新州境內最多待上24小時,但她很快發現,邦家侖這個地方有種神奇的力量讓人滯留。
  • 對談|還需要很長時間,女性作家才會得到男性認可
    在北京老書蟲書店舉行的「文學中的女性聲音」活動上,丹麥作家萊諾拉·克莉絲汀娜·斯科夫(Leonora Christina Skov)、中國作家周曉楓、匈牙利作家佐娜·烏格龍(Zsolna Ugron)在對談中分享了自己特定文化背景下對於性別、文學及其關係的理解。
  • 中國當代女性文學的女性意識研究
    中國當代女性作家的小說創作,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與時代精神的接軌,表徵著中國當代女性作家對人性的深層探索,表明了女性意識的發展已經上升到了一種新的高度。本文嘗試從女性意識的內涵與理論出發,梳理了中國女性小說中女性意識的演變過程,並結合女性主義的某些理論來解讀作品,深入研究當代女性文學中女性意識的表現特徵,從而挖掘出女性意識的理論價值及現實意義,以求在某種程度上更好地建構女性文學。
  • 「文藝女性」數據報告:性別歧視下的女性文學長跑
    上月初,美國女性主義文學組織「文藝女性」(VIDA:Women in Literary Arts)公布了一年一度的調查結果。和往年一樣,「文藝女性」用簡單明了的餅狀統計圖,展現英美主流文學性雜誌在一年間刊登作者的男女比例,以此呈現文學界和出版業中的性別不平等(圖1)。統計分為四類:男、女、非二元性別和未知。
  • 大部分中國男作家,都不會寫女性?|對話鄭執
    從老四到董寶石,東北文化中的幽默基因收編了不少人,而在文學領域,小說家們的創作似乎要沉重得多,他們往往將目光投向那些失落、失意的人。鄭執和班宇、雙雪濤曾被媒體貼上「東北文學三傑」的標籤。他們的文字除了都描摹東北這片土地上的人,也有著同樣的乾淨與幽默。但在「東北敘事」之後,作家們已經開始探索新的表達。
  • 對話作家錢佳楠:談談英語學習、英語寫作和文學創作
    三年前來到美國艾奧瓦作家工作坊,轉用英語寫作,現在是美國獨立文學網站 The Millions 的 staff writer。小說、散文散見於《紐約時報》、Guernica、The Bare Life Review 等;新作會刊發於英國的著名文學刊物 Granta。
  • 讓翻譯文學回歸平實平等
    「最佳歐洲小說」是歐洲文學出版社甄選出的歐洲當年或近年最佳歐洲小說作品,相當於歐洲小說的年鑑,體現歐洲文學前沿高度。譯林出版社將按年度陸續引進出版,由著名譯者李文俊領銜翻譯。8日下午,在中國社科院外文所舉辦的《最佳歐洲小說(2011)》新書發布會上,《世界文學》副主編高興說,這套書給他的感覺是平等和獨立,其中蘊含的對小語種的關注讓他感動。
  • 跨世紀對話:現代文學作品中的女性成長 _中國婦女報<20190813期>第...
    本文選取《青春之歌》《玫瑰門》《長恨歌》為參照,探討不同時空中女性所面臨的自我存在和成長路徑問題。作者認為,關於女性的成長,從生命主體和女性存在建構的角度,三部作品做出了不同思考。百年文學史關於女性成長主題的對話不斷開掘深拓,為女性成長和解放開闢出一種新的思考的可能性。
  • 論壇|長三角文學:尋找共性與差異
    全文由主辦方供圖談地域性差異,方言不容忽視在分析當代文學的地域性差異時,南京大學教授王彬彬認為方言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思考角度:每個作家的原初語言都是自己家鄉的方言,但即使是不會說普通話的作家,在今天也必須用普通話進行文學創作。他們從事文學創作時用原初語言進行思考,用普通話進行寫作,這就存在著把原初語言轉換成共通的普通話的問題。
  • 餘華對話澳大利亞作家弗蘭納根:文學,生生不息
    3月17日下午,「餘華對話弗蘭納根」活動在京舉行。此次活動是第十一屆澳大利亞文學周系列活動之一。理察·弗蘭納根是澳大利亞著名作家,其作品曾獲英文小說界最高獎項「布克獎」,代表作有《深入北方的小路》《一個巴掌能拍響》等。而餘華的代表作《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同時入選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上世紀90年代最具影響的十部作品。  《深入北方的小路》好在哪兒?
  • 勃朗特三姐妹文學思想探析:男權社會下的女性意識覺醒
    維多利亞時期的女性作家是歐洲文學史上第一個最引人注目的女性作家群體,這些女性作家用她們特有的女性視角,從女性經歷和體驗出發,一反男性作家書寫男性體驗和男性視角下的女性人物的寫作傳統,描寫了一群文學史上光彩奪目的女性形象,開啟了女性文學的先河。這一時期的女性作家有簡奧斯汀、勃朗特三姐妹、喬治艾略特等,而其中以勃朗特姐妹最為奪目,吸引了最多的關注。
  • 新時期以來女性文學研究範式與批評實踐審思
    此時文學研究的主旋律是人如何從政治意識宰制下脫解,恢復文學研究應有的、本真的以文化—審美為旨歸的闡釋與解析,女性文學研究亦是如此。事實上,女性文學研究擔負著多重任務,既有從人性、人道主義角度對文學文本的觀照與剖析,又有從性別意識維度對文本書寫的審視和拷問,更有對女性所遭逢的歧視與不公的詰問和控訴,呼喚兩性在人的社會價值實現上的平等。
  • 波蘭格但斯克大學孔子學院舉辦中波商務研討會
    國際在線報導(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 時光):波蘭格但斯克大學孔子學院與格但斯克大學經濟學院7日共同舉辦題為「思考長城內外商務交往」的研討會,來自中波經濟學界和商界的50餘位知名人士參加了活動。中國駐波蘭大使館商務處一秘王皓在主旨發言中,介紹了近幾年中國經濟發展的整體情況和未來趨勢,回顧了中波兩國合作交往、特別是經貿合作的歷史,基於現實指出了當前中波兩國商務交往中存在的基本問題,並提出了一些解決問題的設想,期望兩國企業家能正視並解決問題,在「一帶一路」合作的大框架下實現雙贏。
  • 文學理論——女性主義批評主義——上(理論學習)
    女性主義批評主義(感興趣的推薦波伏娃的《第二性》)所有的女性主義活動,包括女性主義理論和文學批評,終極目標都是通過促進男女平等來改變世界。因此,所有的女性主義活動都可以被視為一種行為主義(activism)。無論我們意識到與否,性別問題在人類生產和人類體驗的方面都發揮了作用,其中包括了文學生產和文學體驗。所有的西方(盎格魯——歐洲)文明都深深植根於父權制意識形態,比如,在希臘、羅馬文學和深化神話中,父權制色彩的女性和女妖比比皆是。
  • 中國和力 | 阿來:建立不同文化的對話關係,是文學的重要使命
    在他看來,從不同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角度說,文學的使命究竟是什麼?在由網易新聞和毛鋪聯合打造的泛文化IP節目《毛鋪和文化錄·中國和力》第一季第三期的錄製現場,茅盾文學獎獲得者、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阿來繼續與知名主持人楊瀾對話,講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以及對不同民族文化間對話的期待。
  • 從諾貝爾文學獎出發 以文學的方式對話世界
    對寧夏的讀者來說,格麗克的名字有些陌生,但因一場精彩的文學對話,拉近了這位站在國際文壇頂端的女詩人和普通讀者的距離。11月7日,距離諾貝爾文學獎頒獎時間一個月後,「黃河與世界視域下的諾貝爾文學——諾貝爾文學獎:詩歌的翻譯、傳播與鑑賞」活動在自治區圖書館舉行,兩位非常了解格麗克的文學工作者來到銀川,與本土作家、詩人展開了一場銀川與世界的文學對話。
  • 中外作家、翻譯家對話「北京作家日」 探討北京與世界的故事
    9月30日,由北京市文聯主辦,中圖公司承辦的2020「北京作家日」開幕式暨與海外漢學家交流活動,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在這第27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雲書展」期間舉辦。北京作家寧肯、周曉楓、星河、石一楓、文珍等與海外漢學家、翻譯家一起探討交流北京與世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