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女性寫作:在平等與差異之間

2020-12-12 中國作家網

中波作家對談女性寫作:在平等與差異之間

在不同國家,女性有著怎樣的社會地位和身份認同?女性寫作者是否面臨著相同的生存環境?女性文學發展是新芽蓬勃還是艱難求生?女作家在面對自己的內心與文本時,呈現出什麼樣的思考與書寫姿態?關乎性別問題的寫作,在不同的時間與空間裡,有不同的訴求與表現。12月8日,由中國作協、中國駐波蘭大使館共同主辦的中波作家線上對話會舉行。中國作家魯敏,崔曼莉,笛安與波蘭作家西爾維婭·胡特妮可(Sylwia Chutnik),馬努艾拉·格萊特科夫斯卡(Manuela Gretkowska) ,格拉萊納·普雷巴奈克(Grayna Plebanek)通過網絡視頻的方式,圍繞「女性寫作:在平等與差異之間」的話題展開探討。交流會由北師大文學院教授、批評家張莉主持。

1

在成長中,重新審視女性寫作

十幾年前,魯敏特別介意別人將她稱為「女作家」,無論有意還是無意。婦女節,媒體做女性專題採訪,把女作家、女書法家、女學者邀請到一起,魯敏會婉拒,說換個時間採訪吧。與此對應的,她會在寫作中刻意淡化和削弱女性感,甚至樂於用男性的性別身份和立場展開敘述,如果有讀者或批評界反饋,說她寫得像男作家,魯敏會感到挺得意,好像獲得了某種對性別定位的超脫。她喜歡的女作家是法國的尤瑟納爾、美國的安妮·普魯,魯敏說,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她們的寫作「不那麼像」女的。

魯敏一直在自我分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理呢?表面原因很簡單,也很正面,就是她認為,作家應當被分為寫得好的作家與寫得不好的作家,而不是男作家與女作家,「我不太願意將性別意義上的所謂成功或不同作為宣傳點。」

但當魯敏回看並思索這一心理時,發現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來自意識深處的一種自我性別矮化,是因為在男性主權話語語境之下所形成的參照意識,從而對自我性別身份產生了一種對抗的心態。「這可能是一個不自知的形成過程,性別問題就是社會問題,是人的問題。一個人,不管男性女性,自我意識或者說性別觀,與文化、教育、地域、社會階層、城鄉差別、原生家庭等諸多因素有關,是一個漫長的自我養成史與覺醒進程,是對自我意義的發現與確立過程。」

與魯敏不同的是,對西爾維婭來說,創作背景下的身份問題至關重要。「當我面對大眾對我該以何種方式生活和寫作的期待時,為此付出了代價。」

寫作和創作一直都是她的「解壓閥」,西爾維婭認為,實際上作家擁有更大的自由:可以陷入沉思,可以不支付電費,可以撒謊,可以內斂含蓄。「但是有時候提到女作家,情況則略有不同,尤其是需要照顧家人或著其他人的女作家。」在波蘭,這樣的女作家必須去遛狗、教育孩子,問他們在學校怎麼樣。寫完小說以後,也無法做到待在家裡一個星期不出門。家人,鄰居甚至讀者都可能對她進行評價, 「女作家始終處於外界的監督和審視之中。」

西爾維婭介紹,在波蘭,女性所寫的現代散文充滿了對我們如何生活和我們想怎樣生活的反思。對性別問題、個體生命和寫作,西爾維婭時刻有著自己的思考:作為一名作家,一個永恆的「怪人」,我一直在讓步和鬥爭:我應該是為所有人而寫作的麼,還是只是為了那些和我一樣必須為自己而戰的人而寫作?寫作應該是為了振奮人之心靈,還是只寫下我所看到的東西?無論答案是什麼,對西爾維婭來說,創作是她日復一日、永不疲憊的選擇,她也會在文本中深入探索關於女性身份定位和女性寫作的話題。

魯敏對女性寫作身份的重新審視,隨著寫作經歷的推移和年紀成熟而產生,也與外部世界的變化有關。她寫過一部長篇小說《奔月》,一個對自我身份、社會角色、人際定位等感到極為厭倦、想要「換一個我」的女人,突然與所有人不告而別、徹底失蹤式地逃離到陌生地域、打破自我的重建故事。作品出版後魯敏發現一個比較明顯的讀者反饋,女性讀者會更理解、甚至讚賞女主人公的出走。

「這麼一個虛擬人物的出走,似乎有一種心理上的代償作用,讓她們以文學的方式來探討、追問自我的存在與價值。男性讀者也理解,但在心理上有點敬而遠之,覺得生活中不願意碰上這樣的女性做他的女友或愛人。」這個因為性別認知、家庭角色與社會性認識不同而導致的反饋,雖在意料之中,但是讓魯敏對文學在受眾性別不同而產生的接受差異,有了很強烈的感性認識。

2

性別身份並不是阻礙的屏障

成為小說家的十幾年間,笛安會有一些時候不得不解釋自己。「因為所有的故事都是隱喻,而人們解讀這些隱喻的時候會有一些很有代表性的偏見。」

比如,她在寫作的時候,幾乎不會想到自己是一個「女作家」,寫男主角的時候並不會刻意地問自己這是不是我作為女性在描述一個「他者」,寫女主角的時候也沒有認為自己正在塑造一個具有女性視角意義的象徵。對於這套語言體系,笛安一直運用得非常不熟練。所以她經常會反問一些記者或者讀者:「當你問我關於女性寫作問題的時候,可不可以先告訴我,對於您來說,女性寫作這個詞意味著什麼?」得到的答案千差萬別,笛安覺得很有意思。

後來她意識到,其實有相當一部分人在提問的時候並不關心答案是什麼,而是希望聽到笛安說出他們想要的答案。「就像總會有人問我,作為一個女性作家,你的作品有多少是在寫你自己的故事?——也可能我的感覺不準確,但是在我這些年的經驗裡,我發現人們總會問一個女作家,你是不是在寫你自己的隱私、你自己人生裡的痛苦、你自己的…… 而男性作家被問到這類問題的概率,不是說沒有,但是相對少一些。」

笛安說,自己其實也很好奇,為什麼人們會認為,一個寫作的女人必然是在挖掘自己的隱秘內心或者個體情感,是不是人們認為——一個選擇了寫作的女人必然是有故事的?或者說,一個選擇了寫作的女人是不是必然要以一個敏感、陰性、帶著創傷印象的姿態存在?「我並不確定,但我認為,這其中必然存在著某些偏見。」

更進一步,笛安發現,人們對於所謂的「女性寫作」的作品,都會有一個模糊的,但是屬於他們理想中的模版。有的人認為「女性寫作」的理想作品必須描寫某些特定條件下女性意識的覺醒;有的人認為「女性寫作」必須帶有某種強烈的批判意識(至於如何定義批判意識就更加千差萬別),各種各樣「理想的模版」不一而足,但是總結下來,確實有非常多的人,一打開一個女作家的書,就在尋求那個「女性作家」的完美模版的對應——從行文風格,到敘事方法,再到問題意識的展現,再到對於核心問題的追尋或解答過程…… 每一步,似乎都有一個「好的女性作家應該是什麼樣」的預設。「我當然不是說讀者不應該對作家有自己的期待,但是我想說,對作家(無論男性還是女性), 期待或者說理想不應該有固化的範式或者模板,因為文學本身的力量,恰恰就在於它不可預設;文學的美好,恰恰就在於它時刻給人驚喜。」

「這是文學的力量,開拓我們眼中的世界,開拓我們的意識。」馬努艾拉認為,女性文學是一種官方語言之外的言說,講述女性經驗,並與男性世界對話,通過女性文學解釋我們無法抵達的現實。

十九年前,馬努艾拉發表了《波蘭女人》。波蘭女人Polka既是一個人的名字,也是她的民族的名字。在這本書裡,馬努艾拉描寫了女人從懷孕第一天到生產過程中的心理感受。她的丈夫鼓勵她寫這本書,他說,你應該寫出來,因為還沒有人用這種方式發聲。他說對了。當女兒Polka出生後,馬努艾拉發表了這部日記體小說,收到了很多男性讀者的來信。「他們說這本書讓他們更加理解懷孕的女性並能夠給與她們更好的陪伴。而Polka這個名字成了我女兒Polka這代人很常用的一個名字。」

馬努艾拉談到,自己所寫作的文字與生活的變遷緊密相連,它揭示了我們不認識的男女共同面對的一些問題,性別是一種自然選擇的結果,卻並不是阻礙我們理解彼此的屏障。

對此笛安也表示,「性別身份」或許是繞不過去的,因為它深刻影響著我們觀察與思考世界的方式,可是至少,她一直提醒自己不能讓「性別身份」成為自己理解世界的唯一方式。笛安說,性別是標籤,是藩籬,是窠臼。在我眼裡,在大多數時候有能力超越這樣的標籤,是成為優秀作家的基本條件。

3

找尋答案,每一步都至關重要

格拉萊納曾問過外婆很多次,為什麼家裡選擇了外婆的弟弟,而不是優秀聰慧的她繼續學業。外婆回答,一名工程師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能夠維持自己甚至整個家庭的生計。那個時候,工程師都是男人,女工程師還是鳳毛麟角。即便真的有女性當上了工程師,也不能保證能在這個行業中找到一份工作。

在屏幕另一端,格拉萊納說,「性別——女孩,而非男孩。差異攔住了平等的去路。」

格拉萊納談到自己的媽媽。她天生就應當成為一名心理學家,這也是媽媽的願望。媽媽參加了兩次考試,最終都沒能考上大學。「因為她出生在華沙。」那時為了保證受教育機會的平等,會優先錄取來自農村,而非城市的考生。「出身——城市,而非農村。差異攔住了平等的去路。」

格拉萊納在華沙出生,是她和母親、外婆三個人之中第一個讀完大學的,也是第一個從事了自己理想職業的人。大家可能會覺得,在21世紀,性別不再會是擋在平等道路上的差異。但當格拉萊納出版自己的第一本小說時,女記者和男記者們卻問她是否在創作「女性文學」。「文學就是文學。文學沒有性別——這是我的回答。」格拉萊納說,從沒有人問男作家們是否在創作「男性文學」。「他們的創作在一開始就會被認為是具有普遍性的,而在我的創作前面卻需要加上一個修飾性別的形容詞。」

寫過很多作品,大多都是關於女性,格拉萊納將自己視為女性文學作家嗎?並不盡然。

她的第一部小說講的是做母親的經歷。第二部講的是女人之間牢固的友誼,這種友誼幫助她們熬過了學校、教會和傳統的壓迫。第三部是關於啟程的故事。第五部講的是在路上、旅行和認識世界。第六部講述的是暴力——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帶來的暴力。小說的女主人公是剛果人,她生活在白人主導的西歐社會中。

只有一本書——長篇小說《非法關係》——以「迷戀」為主題。這本書的主角不是女人,而是一個在情愛上糾纏於三角關係的男人。他在生活中掙扎,就像託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卡列尼娜。

格拉萊納思考,在寫作生涯中,這本書是否應當被冠上「女性文學」的稱號呢?然而這本書的讀者主要是那些與男主角產生共鳴的男性,或許這是在創作「男性文學」?

在一本書中,格拉萊納曾提到一個塞爾維亞語單詞「lutalica」,它是指把東西放進抽屜分門別類,隱喻給人類和他們的所作所為貼上標籤,描述人類,定義人類,這樣就剝奪了他們的自由和空間。因此,她不同意給女作家貼上「女性」這個形容詞的標籤。

「我寫女人,也寫男人。寫友誼,也寫暴力。我寫性,也寫性別歧視。寫母性,也寫種族歧視。今天,在從事了多年創作之後,當我在採訪中被問到是否在進行女性文學創作時,我都會想到我的外婆和母親。想到差異與平等。想到在第三代人裡,差異不能再攔住平等的去路。差異,無論是生理性別還是出生地,城市還是農村,都是一種社會和文化結構。這樣的結構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個抽屜,抽屜上貼有女性文學的標籤——這樣的定義不夠嚴肅,過於籠統。我仍然相信,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女性文學,只有文學。」

對差異,尤其是性別差異的深刻體察,也發生在崔曼莉的成長當中。她出生在中國江蘇的古城南京,那裡地處長江以南。因為地理與歷史特性,中國各個地區的文化差異巨大。崔曼莉說,南京是一個非常尊重女性、疼愛女性的城市。《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在那裡度過了童年時代。而她自己的家庭深受這一地方文化的影響,不僅尊重女性,應該說偏愛女性,幾乎所有的教育資源都向家中的女孩們傾斜,男人在家中分擔各種家務勞動,時刻把尊重女性放在生活中心。女性的情緒與各種問題都會得到足夠理解與溝通。這樣的成長環境在很長一段時間給了她一個錯覺,認為男女是平等的,甚至認為女人在社會與家庭中是佔據了絕對優勢的。

崔曼莉向波蘭作家們介紹,《紅樓夢》中有一批性格各異、容貌美好的女性生活在大觀園中。自己第一次讀完《紅樓夢》是在12歲,初一暑假。「後來我想,我很早讀完了《紅樓夢》並不代表我文學早熟,而是因為《紅樓夢》中的生活與文化,與我的故鄉是不謀而合的。我雖然是在讀古典文學名著,我也在讀故鄉的日常生活。」

這個美好的錯覺延續到她讀完大學,參加工作來到北京生活,又去了中國很多地方之後,崔曼莉才意識到,如果大觀園是《紅樓夢》中的一個小世界,自己家鄉對於女性的態度也屬於小眾的。

她曾經在某地過春節,整整一個長假,每頓飯的飯桌上只坐著男人。因為遠道而來,而且是個作家,她成了唯一坐在飯桌上的女人。其他女人們會站在廚房裡吃飯,或者和孩子們在小飯桌吃飯,或者等男人們吃完了,再盛一碗飯坐上桌,把剩菜一併吃完。

每當這時,崔曼莉在飯桌上的感情非常複雜,「我知道我個人受到了尊重,出於禮貌,我甚至不能指責當地人們說,你們不尊重女性。那種情況下人們的情緒是非常微妙的,不僅男人們要習慣飯桌上多出了一個女人,甚至女人們也要習慣,有一個外來的女人坐上了男人們的飯桌。我在某種意義上打破了習以為常的傳統,所在大家把我當成一個異類,一個僅僅是因為假期偶爾出現的異類。」

在當地,崔曼莉也聽男人們討論過其他地區對女性的態度給他們造成的困擾,她注意到他們並沒有提出批評,也沒有提出贊同,而是指出「如果我們在當地也這麼辦的話,那麼我在這個地方將再也抬不起頭來,沒法做一個男人了」。

當崔曼莉坐上飯桌吃飯的時候,是否得到了真正的尊重與平等?「我想,我只是走了一個平等的形式。實際上,反觀我的家鄉,那樣的平等是否又真的是一種平等?把女性當成美麗的花朵,用來欣賞與養護,並以此標榜自己作為男人的優秀與成就,這其中的不平等恐怕都難以察覺。」

崔曼莉在北京生活了十幾年,作為首都,北京聚焦了全國各地的人們,甚至是全世界各地的人們。她深深感到,關於男女的平等與差異,情況更為複雜與微妙。因為觀念不同、認識不同,每一對男女的相處也帶來了不同。「我在北京很少聽到過相同的意見,不僅男性們呈現出豐富的不同,女性本身對這個問題有著更為複雜的態度與觀點。不僅因為大家來自不同的地區,成長在不同的家庭,也和後來的個人際遇與年齡、或者朋友圈都有關係。」

談到對平等/差異的界定,崔曼莉認為很多概念很難由一句話定義,「比如什麼是平等?這個概念無法準確定義,就意味著差異性會變得極為複雜,並容易被前後顛覆。要使它深入人心、自發而成,只有通過文學與藝術作品的影響力。」

作為女人,應該如何度過她的一生;為何應該被這樣對待,而不是被那樣對待……崔曼莉提出,在廣闊土地上,在不同區域的價值觀相互衝突的情況下,在中國傳統與世界全球化的矛盾中,最堅實有力的一個空間或場域就是文學,就是今天在座或不在座的作家們的筆下。「我這裡指的作家不僅僅是女作家,也包括男作家們。」

崔曼莉提出,對於平等的探索,對於差異性的探討,不僅僅女性需要,男性同樣需要。因為社會與家庭就是由兩性組成,矛盾並不會帶來更好的生活,而儘可能的互相尊重與互相理解才是堅實的基礎。

「我想在文學上,這個問題的討論將會一直是一個偉大的文學母題。推動女性進步、推動平等、縮小差異,最大可能去推動討論並達成共識的一定是女性。在這個問題上,女作家們的文學創造,關係全球女性的希望與未來,也是人類生活的希望與未來。」

平等不是身處亭臺樓閣,更不是簡單的坐上飯桌吃飯。差異也不是有的人身處亭臺樓閣,有的人不可以坐在飯桌吃飯。崔曼莉在交流中談到,文學不是社會的工具,文學首先是一個作家的自我創作。文學也不是誰的老師,負責解答困惑。「但是我想,偉大的文學作品永遠會將作家們身處的時代問題變成一個全社會關注的問題,變成一個全世界的深思與探討。」

正如崔曼莉說的那樣,答案不是立即帶來的,而是逐漸影響深入:一部小說、一個人物、一個故事。每一步都至關重要。

更多精彩:

獨家 | 黃燈:一位二本高校老師眼中的「人生褶皺」

獨家 | 重新生長——三位作家和他們的扶貧故事

獨家 | 志鳥村:沒看過開顱手術,怎麼敢寫醫療文

獨家 | 露易絲·格麗克與閱讀的政治

獨家 | 《海中洲》:一本文學內刊的乘風破浪

獨家 | 張翎:通過寫作重塑故土的存在

本期編輯:劉雅

相關焦點

  • 中波作家線上對話 關注女性文學的平等和差異
    對話會以「中波女性文學——在平等和差異之間」為主題,分別邀請來自中國和波蘭的六位知名女性作家就女性文學的平等和差異進行研討。 她認為,作為一名女性寫作者,應該有自我的擔當,去發出文學的聲音和主張。 波蘭記者、文化學家、女權主義者、社會活動家西爾維婭 ·胡特妮認為性別的平等和差異不僅存在於文學中,在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有體現,所以性別問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她認為即便在不同的文化中,男性都是佔據主導地位,所以會對女性有各種差異化的待遇。
  • 唐士其丨政治中的差異與平等
    而且,儘管權利擴展的進程體現了平等向社會領域外溢、國家與社會的邊界向外推移,從而大大超出了早期自由-平等主義者的預期,但也並不意味著自由-平等主義的基本邏輯有所改變,因為直到上個世紀60年代為止,在平等外溢的同時,國家與社會的邊界依然清晰,人與人之間自然和社會的差異也並沒有內滲到政治領域。
  • 唐士其 | 政治中的差異與平等
    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研究院主辦【內容摘要】政治的出現, 是社會集團之間差異化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結果, 就此而言, 政治就有維護甚至強化差異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 任何穩定的政治秩序又都需要人的平等與差異之間尋求某種平衡。近代的自由—平等主義政治的基本特點是力圖保證政治的平等與政治之外的差異並行不悖。
  • 吳愈曉 黃超:中國教育獲得性別不平等的城鄉差異研究
    筆者認為,由於中國的城鎮地區和農村地區在社會、經濟和文化觀念等諸多方面的巨大差異,城鄉之間的性別不平等模式、變化趨勢以及性別不平等的影響因素可能會有較大的差異。如果在研究中對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不加以區別,那麼研究結果可能無法充分體現城鄉之間的差異模式,甚至有可能得出誤導性的結論。
  • 思索 · 講座 | 政治中的差異與平等
    或許我們可以認為,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是自然事實。這種差異包括自然的差異(不同的外貌體徵、智力體力等)與社會的差異(財富、教養、道德等)兩方面。自然差異往往成為社會差異的基礎,當這種個人差異轉化為集團差異,即一部分人憑藉其優勢建立了對另一部分人的統治時,就出現了政治。
  • 在性別平等排名較低的國家,女性更容易患抑鬱症
    她解釋說:「眾所周知,男性和女性在自我認知、價值觀、個性特徵以及對性別的刻板印象方面存在差異。男性通常會覺得自己更活躍,而女性則認為自己更善於交際。本次研究關注的是不同文化群體之間的這種影響有什麼不同,重點將放在是自我概念和抑鬱症狀上。」。
  • 在性別平等排名較低的社會中,女性更抑鬱
    眾所周知,男性和女性在自我感知、價值觀和個性特徵以及對一種或另一種性別代表的刻板印象上存在差異。男性通常會發現自己更活躍,而女性則認為自己更善於交際。這篇論文關注的是文化群體之間的這種影響是如何不同的,重點是自我理解和抑鬱症狀。
  • 夜航船思58 唐士其 | 政治中的差異與平等
    政治中的差異與平等. 政治學研究, No.139(02), 79-90+129...內容提要:政治哲學在平等與差異之間尋求某種平衡。但是,近代自由——平等主義政治在保證政治的平等與政治之外的差異並行不悖的同時,既無法消除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公民與非公民之間的傳統差異,又面臨認同政治和難民問題等的挑戰。
  • 2020年了,我們為什麼還要討論「女性寫作」?
    女性寫作理論範疇的混雜性,也是影響其難以深入的一個因素。我們今天討論的女性寫作是什麼?意義何在?這不僅是張莉想尋找的答案,也是女性文學自身一次撥開迷霧的回航。這次對「新女性寫作專輯」的命名,《十月》雜誌編輯部和張莉之間有過不同意見。
  • 「平等」概念:中英文差異及其生成
    「平等」概念:中英文差異及其生成 2015年01月09日 14:5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年1月9日第690期 作者:李石 字號 內容摘要:作為政治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
  • 原來亞馬遜男性和女性賣家之間存在著這些差異……
    只有26%的第三方賣家是女性。 那麼,除了他們在平臺上的表現不同之外,還存在哪些差異呢?另一方面,超過26%賣家為女性,而5%的賣家沒有透露。 男性在更年輕的時候就開始在亞馬遜上銷售 儘管男性和女性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都開始在亞馬遜上銷售商品,但在年齡較小和較大的群體中,與性別相關的百分比存在明顯差異。 然而,在中年創業群體中,女性和男性的比例基本相同。
  • 男女記者在報導衝突性新聞時有差異嗎?
    假設2b(H2b):女性和男性記者沒有系統地表現出不同的寫作風格。儘管女性和男性的寫作風格有極高的相似程度,但仍存在微妙但系統性的差異。這個結果支持了H2a假設,排斥了H2b。假設3a(H3a):如果性別平等較低(加劇社會化中的性別差異),女性和男性的寫作風格會更加分化。Yes。
  • 芬蘭教育 | 起跑線上的「差異」與「平等」
    你有沒有想過:什麼才是真正的「起跑線上的平等」?一、起跑線上的"差異"與「平等」提到起跑線,首先要弄清:人生是一段百米衝刺,還是一場馬拉松?站在起跑線上的每個孩子,必然有差異:一是家庭條件、家庭教育理念的差異;二是兒童自身成長速度的不同、個性的差異、學習能力的差異。芬蘭的幼兒教育day care center(日託班,學前教育),承認和正視了家庭的差異,無需擔憂自己的家庭出身、家庭條件,無擇校問題、學區房問題。
  • 馬伊琍:「不要過分抬高女性」,其實一開始就誤解了平等
    事情是這樣的,她在接受採訪時,被問到最近女性題材的作品很多時,她說:我其實個人並不是太贊同強調女性題材,男性女性應該是彼此合作,彼此依靠彼此寫作的,不要去孤立男性,也不要過分抬高女性,如果你內心持的是一個平等的態度,就不會過分強調所謂的「女性題材」。
  • 性侵、性壓抑、不平等對待,女性的一生都會經歷什麼?
    在禁忌與欲望之間,琳達有些搖擺不定。她試著問帕姆如何獲得性高潮的。答案多少讓她有點意外:帕姆的性高潮並非來自男人,而是來自一個女人——薇拉。薇拉是琳達的同事,看上去總是很酷。薇拉小心翼翼地來到她面前,和她搭訕。
  • 社會提倡男女平等,那麼男女之間是平等的嗎?
    關於男女雙方平等的問題,從古至今就有探究,也就現代才推崇男女平等的觀念,這一觀念符合當代發展趨勢更是切合社會穩定的主題。然而面對著生活中的事件,往往會讓我們沉思「男女平等觀念的推行,社會就真的男女平等了嗎?」
  • 新東方雅思寫作語料庫:父母角色差異的原因及未來作用
    在一些國家,父母在教育孩子中扮演的角色,和很多方面,是不同的,為何存在這種差異,在未來父母的角色會有哪些變化?   【薛鵬點評】   新題出現,恆熱教育,談及父母對於孩子成長中影響差異的原因,展望父母在孩子未來成長中作用的不同,不屬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話題,考察頭腦風暴,寫作有一定難度。
  • 借「大數據」強化性別差異,不如反思差異何以形成
    (quantitative and visuospatial ability) 方面離散程度大造成的(標準差很大); 女性在語言以及寫作能力上有巨大的優勢。有部分人如進化心理學家 David Geary 認為,性別差異的根源是人類社會性別選擇的產物。性別選擇指的是同性成員之間為了配偶而產生的競爭以及有選擇性的擇偶和繁衍後代的行為。由於這一現象在男性之間尤為明顯,從而導致在男性逐漸對於環境因素的影響更加敏感。於是在有利環境下有更多的男性會脫穎而出,而在惡劣環境下也會有更多男性失敗。這是男性表現比女性差異性更大的內因。
  • 男女平等基本國策|(二)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的內涵
    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的內涵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的內涵極為豐富,在中國目前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包括如下內容: 1.在承認和尊重性別差異的前提下追求男女平等。
  • 或為性別差異
    數學領域,菲爾茲獎共頒發61次,女性僅被授予1次;阿貝爾獎20次,女性1次。計算機領域,圖靈獎頒發總計70次,女性僅獲得3次。為什么女性獲獎者屈指可數,是因為性別歧視嗎?,時間、風險和社會互動方面的偏好系統地塑造了人類行為,並促成了男女之間經濟和社會成就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