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什麼才是真正的「起跑線上的平等」?
一、起跑線上的"差異"與「平等」
提到起跑線,首先要弄清:人生是一段百米衝刺,還是一場馬拉松?如果是百米衝刺,你起跑快一點、早一點,確實能讓你贏的機率變大。可人生偏偏是一場馬拉松,從小學入學到大學畢業,你要跑16年,甚至更多年。
站在起跑線上的每個孩子,必然有差異:一是家庭條件、家庭教育理念的差異;二是兒童自身成長速度的不同、個性的差異、學習能力的差異。
芬蘭的幼兒教育day care center(日託班,學前教育),承認和正視了家庭的差異,無需擔憂自己的家庭出身、家庭條件,無擇校問題、學區房問題。因為每個學校的師資配置、學校資源,國家都有標準,從制度上做了保障。基於公平的教育理念,讓每個孩子的成長都可以享受到平等的教育資源,無需拼爹。這才是真正的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舉個例子,在同一所day care center,來自不同家庭的孩子享受同樣的教育資源,可不同孩子的交費會不同,家庭收入高,交得多;家庭收入低,交得少,甚至免費。另外,同樣考慮到家庭的差異,父母的工作、學習時間的不同,每個孩子在day care center 的時間也不一樣,雙職工或是全日制學生家庭的孩子,可託在day care center 8小時;如父母一方工作,一方是家庭主婦(夫),只能託4個小時,讓資源留給更有需要的家庭。而從小學到研究生,芬蘭人是免費上學。
面對每個孩子的差異,芬蘭幼兒教育制度做了什麼呢?從師資配置上,每個 day care center的教師,只能帶3、4個孩子,教師必須有教育學專業背景,或者是自己有豐富帶小孩的經驗,才能從業。因為數量少,這樣教師能夠去關心每個孩子的情緒,去觀察每個孩子的狀況,因材施教才能展開。它承認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會累了、乏了,不想跑了,在這種自身學習乏力的狀況下,通過平等的學校資源、師長引導、制度保障帶動孩子學習。
二、為什麼芬蘭教育有這樣的「平等」
芬蘭這樣的小國,人口只有550萬(僅是上海的四分之一),他們早早就意識到:人是這個國家最寶貴的資源。國家和社會沒有本錢讓任何一個孩子被教育制度早早地淘汰,他們更清楚地意識到:國家的建設需要每一個人的力量,而孩子一旦跟不上學習,不喜歡學習,如果不再從制度層面上去特意照顧、幫助和鼓勵孩子熱愛學習(在芬蘭,學習的概念很廣泛,在學校不僅學知識、藝術類課程,還會學做手工,織毛衣、用木頭做物品這樣的生存技能也要學習),那麼多年以後,社會要為這些長大後的孩子們,付出更大的社會成本。更糟的是,這些國民素質的缺口,日後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來矯正和改善。
三、我們的教育制度到底基於什麼?
我們的教師,他們同樣知道「要去平等對待、等待每一個孩子」的理念,可是實際工作中可行嗎?我們的教學任務、教育大綱已經把教師死死困住。以滬教版小學二年級語文教師為例,一個學期要教完這本書(8個單元),兩個月要教完一個單元(6篇課文+一首古詩+單元綜合),也就是說,一個星期內五天工作日,有7、8節語文課要教完4篇新課,這樣,教師基本每天都要教一篇新課文,每篇新課要教會8個左右生字,以及詞語、遣詞造句、背誦等。這樣才能完成教學任務。
老師被教學任務困住了,哪有時間去關照學習困難的學生,協助他們學習。讓人不禁想問:小學二年級每學期要學會四五百個生字,這麼小,學這麼多知識有必要嗎?
從「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角度考慮,有必要。教的內容多是為了篩選,是為了選拔人才。學習能力強的學生,確實能達到這個要求,脫穎而出。那那些中等生、學習困難的學生怎麼辦?
教育制度制定者們,名義上說是為了每一個孩子的發展, 制度上又設置重點小學、重點中學、名牌大學,實質上是在選拔人才,用繁重的學習任務,把學習能力強者篩選出來,沒有顧及每個孩子、甚至每個人的價值。所以就出現了,那麼多家長為學區房,為重點學校而努力,終於看清我們的教育哪裡是為了孩子的全面發展,明明是為了「競爭」。我們人口多啊,允許人口消損,不怕人力資源的浪費,不用去發揮每一個人的潛能,也無需去尊重每一個人的想法和能力,只要通過競爭,通過「優勝劣汰,適者生存」選出一部分人出來就可以了。(僅代表個人觀點)
本文內容來源於:芬蘭吧。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