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話叫做「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這似乎給人一種印象,那就是只要努力,想辦的事就一定能辦成。對於孩子也一樣,只要用心、只要努力,學習就一定能搞好。如果學習不好,那一定是你沒認真學習,沒有「頭懸梁、錐刺股」。
事實真是這樣嗎?對於一些孩子來說,可能是這樣,通過勤奮努力可以獲得好成績。但是,對於某些特定群體的孩子來說,真是「臣妾做不到啊!」
這其中,就包含這樣一群孩子,他們患有一種常見、但又很容易被忽視的兒童心理疾病——學習障礙(learning disabilities或learning disorder,LD)。
簡單來說,患有學習障礙指的兒童在智商上並不異常,但就是不能進行某一方面的學習,比如沒法準確閱讀、沒法心算、沒法繪畫等等。
比如下面這張圖,就是一名繪畫障礙的小朋友的「作品」。具體來說,他沒有辦法按照下排的三角形、圓形和正方形的樣子把這幾個圖形畫出來,只能畫成上排的樣子。
再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我曾在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埃裡克·J·馬什等人所寫的《異常兒童心理》一書中看到過這樣一個病例:
一個叫James的小男孩,當讓他寫出「he shouted a warning」時,他會寫成「he shtd a woin」;讓他讀出「see the black dog」時,他會讀成「see the black pond」等等。
但這些並不是James有意為之,他其實很努力地在配合,但就是沒法正確地讀和寫。這就是典型的學習障礙,具體而言,James所表現出的是學習障礙中的讀寫障礙。
除了讀寫障礙,學習障礙中還有一種常見的表現——數學障礙。
例如數字讀寫障礙(把2看成5,把6寫成9)、數數困難(沒法從1數到10)、數位困難(沒法進行進退位加減運算)、計算技能不良(在按照加減運算的規則進行乘除運算,計算3×4時寫出答案7)、空間組織困難(把71寫成17,把54-36看成是56-34)。
例如下面這張圖,就是一個存在計算障礙的小朋友進行四則運算的過程。
這些問題如果出現在繪畫、音樂領域,往往不會引起家長的注意,比如孩子畫畫很慢,沒法接受美術老師的指導進行繪畫;孩子唱歌走調,沒法跟得上音樂的節拍等。
家長頂多覺得「我家孩子沒這天賦」。而如果這些問題出現在閱讀、書寫、數學領域,又常常會被看作是孩子「粗心」「馬虎」的表現,所以學習障礙常常會被忽視。
那麼,如果學習障礙被忽視了,對孩子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與很多生理疾病不一樣,包括學習障礙在內的很多心理疾病本身對於孩子不會產生什麼消極的、甚至危及生命的影響,但是,對於學習障礙的孩子而言,他們能夠感受到自己與其他孩子的區別,他們聽到的評價總是「慢」「錯」「落後」等等,這些消極的評價會導致孩子行為退縮、發脾氣、不聽話、焦慮、逃避學校和學習、無法融入群體等,這些都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更不幸的是,學習障礙並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好轉,相反,與學習障礙相關的問題會一直延續到成年時期。
儘管對於成年人而言,我們可以通過轉移的方法來減少學習障礙對於生活的影響,例如有閱讀障礙的人更願意看電視而不是讀報紙、有數學障礙的人可能在藝術領域有所建樹,但是這些問題或多或少地,又不可避免地影響到日常的生活,當你買東西時算不出別人應當找你多少錢時,就會感受到數學障礙對生活的影響。
既然學習障礙對孩子有這麼大的影響,我們該如何幫助這些孩子呢?
因為學習障礙的成因多集中於生理、遺傳及腦功能方面的因素(例如輕微腦功能損傷或腦功能失調等),所以常見的治療方法也往往是針對這些因素而開展,比如特教補救學習 (SEP)和針對性的藥物治療等。
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家長對此束手無策,對於患有學習障礙的孩子,以下幾點是我們可以去努力的:
我們常說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一樣的樹葉,那孩子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有的孩子在某些方面比較優秀,那必然有孩子在這些方面比較落後,正如有些孩子能歌善舞,但有些孩子就是五音不全。
你會因為孩子唱歌不好、不會跳舞、不會畫畫而苦惱不已嗎?那為什麼不能接受孩子在閱讀、數學方面有不足呢?
當然,大家會說,這個考試要考啊!數學不及格考什麼大學啊!好吧,我竟無言以對!
但回過頭來說,如果孩子真的是學習障礙,除了接受針對性的治療以外,家長(其實也包括老師)第一要做的就是正視並接受每個孩子的差異。
當然,這裡的差異是指由於學習障礙或其他不可控因素而導致的學習結果的差異,如果是學習態度有問題而造成學習效果不佳的話,該教訓還是要教訓的。
對於患有學習障礙的孩子而言,在這個問題徹底解決之前,為他設置一個合理的學習目標可能更合適一些。
話說回來,如果你硬要把這個目標設置成考到多少分、班級排名提高多少,那還是不要設置目標了!
如羅素所言,教育活動應教會學生過美好的生活。對於學習障礙的孩子而言,這句話恐怕更為合適。
因為學習障礙的孩子在學習中最能體會到的就是「差」「落後」「不行」「錯誤」這些負性的刺激,這樣就會形成一個「學習不足→負性評價→討厭學習→學習更不足」的惡性循環。
所以,幫助孩子接受自己與他人的差異,改變對他的評價標準,將在學習中體驗快樂設置成孩子學習的目標,恐怕是最為現實的做法。
肯定有家長要說:正視差異有什麼用!接受差異有什麼用!學習不行是硬傷啊,各種考試都受影響!所以在自己正視差異,並幫助孩子接納差異的同時,也要有針對性地開展一些教育。
例如,針對有語言障礙的孩子,首先要從引導他們感受語音開始,再逐漸轉化到語法認知和語言表達等方面;針對有繪畫障礙的孩子,也許可以從最基本的線條,甚至直線怎麼畫、圓圈怎麼畫開始訓練等等。
一句話,把那些我們認為孩子理所應當應該具備的能力(比如接受別人說話的語音、畫一條直線一個圓圈,甚至1+1=2這樣的問題)全都從我們的固有觀念裡去除,真真正正從零開始對待這些孩子。
正如老話說的,不能「還沒學會走,就要跑」。我們對待學習障礙的孩子可能有時就犯了這個錯誤,我們認為他們已經會「走」了,所以逼著他們「跑」,但如果他們根本就還不會「走」呢?
在怡禾心理的推文中,經常看到科普作者擅長治療的領域包括兒童學習障礙,所以當孩子遇到學習障礙的問題時,家長及時發現問題,並有針對性地帶孩子接受專業的心理與行為幹預是極為必要的。
這裡,我想有三點需要家長關注:
一是早發現
對於絕大多數疾病而言,早期治療的效果都是最好的,心理疾病也是一樣,所以這就需要家長和老師們及早發現孩子可能存在的學習障礙問題,而不是簡單地用「粗心」「馬虎」來評價這些行為問題。
二是專業治療
目前,社會上各種宣稱能治療兒童心理疾病的機構眾多,魚龍混雜,其中不乏「莆田系」類型的醫院。所以在治療兒童心理疾病方面,家長一定要擦亮眼睛。
要說如何選擇,一定是正規醫院的精神科比較好,這其中,尤其推薦兩類醫院:
三是擺正心態
雖然大家對於心理疾病的認識越來越多,但不可否認的是,不少人對於「心理疾病」的字眼還有所顧慮,覺得心理疾病就等同於「精神病」「神經病」。對此,家長一定要擺正心態,要明白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一樣,並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千萬不要「藏著掖著」,延誤治療。
總之,對於存在學習障礙問題的所謂「學渣」孩子而言,儘管他們成績可能不如人意,但他們可能已經很努力了,少些無謂的責罵、多些專業的幫助,這才是他們最需的。
當然,對於那些本身挺聰明,就是不認真、不努力的孩子,批評可以準備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