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大學生社會實踐:不「走過場」 不「湊學分」

2020-12-14 環球留學

《丹書鐵契盈四壁,少年正是讀書時》,打開眼前這本厚16頁,共計1.7萬多字的文本,很難讓人相信,這是一本來自復旦大學的暑期社會實踐計劃書。從團隊構成到活動目的、可行性分析、項目創新點、項目實施辦法,到實施流程、預期成效,再到應急預案,條目清晰、細緻周全。

「一次好的社會實踐,需要精心的頂層設計,需要從項目設計,到項目實施,再到項目評估和反饋,有一整套完整的計劃安排。前期的工作做得越細緻,後期項目的實施就會越紮實。」復旦大學研工部負責老師介紹。

在2017年這個暑假,同復旦大學的學生一樣,全國多所高校的大學生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他們既仰望星空,也腳踏實地。更重要的是,為了避免以往大學生社會實踐過程中常出現的「走過場」「湊學分」,他們提早籌劃,精心設計,讓大學生對於社會實踐的看法,從「我該去」逐漸轉變為「我要去」,讓社會實踐真正「實」起來。

「一次從選修課到必修課的蛻變」

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學生的社會實踐不僅僅是學生個人的事兒,也是整個學院老師的事兒,不僅是學院團委的事兒,也是學院書記和院長心目中的大事兒。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在這裡,大學生的社會實踐經歷了一次完美的「蛻變」,從往日很多學校普遍面臨的學生積極性不太高、老師參與興趣不太大、實踐與專業結合不太緊,到如今的老師和學生「搶著」報名、實踐基地數量顯著提升。在實踐過程中,不僅學生有所得,老師也找到了來自基層大地的鮮活的課題作為未來的研究方向,不再是學生為尋找實踐基地而發愁犯難,而是地方主動找上門來對接。形成了「學生了解基層——教師發現研究方向——學院與地方對接智力服務——課題成果反哺地方」的良性循環。

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成效,得益於學院的「沃土計劃」。從2012年啟動「沃土計劃」以來,學院將社會實踐作為本科生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到本科生教育和學院工作的全過程,從以往由學工部門規劃轉移到由校內外教授參與指導,形式由座談轉向帶著課題深入調研的項目制,「沃土計劃」本身也預計將從選修課程轉變成為學院本科生的必修課程。

「沃土計劃有兩大重要意義:一方面,為學生真正提供一個根植基層的機會,並讓他們真正參與其中;另一方面,這也是光華在總結多年教育實踐經驗基礎上的創新之舉,將實踐與思政課改革相結合,讓學生愛上思想政治課。」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龔六堂介紹,「沃土計劃」的整體設計同以往的社會實踐項目有很大不同,實踐項目啟動之初,學院便會與項目所在地反覆商量,提出既有助於當地發展又對學生專業與全面成長有益的課題方向,此後,學院老師根據研究方向報名成為項目指導老師,學生在經過報名、面試和選拔之後與指導教師交流完成初步立項,才帶著問題開展調研,並形成嚴謹報告,為當地提供調研結果、政策諮詢以及可行建議。

學院2015級本科生周新元2016年參與了針對湖北鹹寧「雙創」工作的調研實踐。針對創業基地的現狀、三線城市在開展「雙創」過程中普遍面臨的問題進行專題調研,從最初只從網上獲取的片段信息到最終形成3萬字的「熱乎乎」的調研報告,周新元和小組成員說,「從沒這麼過癮過,從未離祖國大地這樣近。」

回到學校,社會實踐並沒有結束。此後一年的時間裡,經過細緻紮實的思考,3萬字的調研報告又進一步被擴充,形成了6萬字的挑戰杯論文。「我們對當地三、四線城市的人才引進和創新創業工作的現狀有了深入的認識。」周新元說,6年間,「沃土計劃」的規模不斷擴大,學生逐步擴大到150多人次,實踐地也從最初的1處擴大到如今的11處。

「社會實踐不應該是單方面付出的過程,而應該在過程中實現多贏。」龔六堂介紹,「學生對基層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教師有了學術能力的提升,學院有了思政課創新的突破,當地獲得了來自最高學府的智力支持,這樣的社會實踐才可持續,有實效。」

「在社會實踐中打通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

「見到王承書先生雕像之時,淚水已充盈了我的眼眶。」前往天津核工業理化工程研究院進行社會實踐的清華大學工物系2014級本科生鄭安然說,「與錢學森先生、鄧稼先先生為大眾熟知不同,社會對王承書先生的了解可謂少之又少。王承書先生是我國同位素分離研究的奠基人,1956年放棄了在美國優厚的生活和研究條件,放棄自己成就顯著的熱力學及統計物理研究,服從祖國需要開展同位素分離研究工作,『隱姓埋名一輩子搞氣體擴散』,甚至不惜從物理學界消失,從自己的兒子身邊消失。」

2016年暑期,88名清華學子,分赴北京、天津、包頭、太原、漢中、蘭州、嘉峪關、成都、宜賓、樂山、深圳、嘉興等12地,深入核工業各行各業的19家相關單位,以「人才引領創新,創新驅動發展」為主要內容進行了深入的調研實踐。這次實踐活動既讓他們對核工業體系與核工業精神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也讓他們堅定了「學以致用,核能興邦」的理想信念。

「時代變了,我們不用再因為投身祖國建設而不能忠孝兩全,我們不用再因為從事科研工作而放棄與家人團聚的美滿,我們不用再因為專心核技術研究而犧牲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但在這些變化之中,我們揮灑青春的激情、強國興邦的夢想卻一直沒有改變,也將永遠不會改變!」清華大學工物系2014級博士生王子野的話,代表了很多同學的心聲。

將專業學習與實習實踐相結合,改變以往「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分離的狀況,完善人才培養體系,踐行「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近年來,許多高校在著力創新。

以復旦大學為例,復旦大學鼓勵研究生申報與自身專業高度契合的實踐項目和掛職崗位,提倡不同專業背景的研究生跨學科組隊申報實踐項目。這一做法不僅使研究生在社會實踐中運用和檢驗理論知識,而且不斷深化其對專業知識的認識。其中,2016年醫科專業研究生參與實踐的熱情尤為高漲,參與人數同比增長180%,組建了多個醫療服務團前往各地基層醫療單位舉辦醫療學術講座數十場,參與外科手術10餘臺,義務接診病人近百餘人次,切實為多地醫療衛生行業解決了實際困難,而且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對專業所學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再以北京外國語大學的「歆語工程」為例,針對目前基礎教育資源仍不平衡的現狀,依託優質的外語教學科研力量,在基礎教育相對薄弱的地區,北外組織支教幫扶和志願服務等社會實踐服務。自2006年以來,先後組織3000餘名師生赴西部經濟教育欠發達地區、革命老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及海外開展文化交流、社會調研、語言服務、扶貧支教,用語言作繩索,編織出極富張力的「教育經絡網」。

「以往單一的以『了解和接觸社會』為目的的社會實踐,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社會實踐的需要,必須要將社會實踐與專業所學相結合,打造社會實踐365天全覆蓋的實踐格局,同時積極構建項目調研、掛職鍛鍊、義務支教、理論宣講、醫療服務、學習調研六位一體的實踐體系,方能讓社會實踐受歡迎、見實效。」復旦大學研工部負責人介紹。

短期社會實踐與長期個人成長相結合

在中國政法大學,有這樣一個活動深入人心,「根植祖國大地 播灑法治陽光」基層校友尋訪活動。

活動始於2011年,參與該活動的學生利用寒暑假尋訪各地基層法大校友,採寫人物稿件,展示校友的人物事跡與精神面貌。5年間,尋訪團共有200餘人深入全國24個省市,採訪了近400餘名基層校友。他們中間,有人以夢為馬,紮根西部,用青春奉獻祖國;有人回到家鄉,服務社會,用實際行動踐行「經國緯政,法澤天下」的法大精神。「基層校友尋訪活動將視角聚焦於這些奉獻在基層法治工作崗位上的法大人,通過深入挖掘基層校友的典型事跡和感人故事,一方面是為了弘揚基層法治建設者的愛國奉獻精神,另一方面是在這一過程中激發在校大學生投身到祖國建設洪流的熱情。」中國政法大學團委負責老師介紹。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如今,在四川大學、浙江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北京科技大學等高校,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學生在畢業後選擇到曾經進行社會實踐的地方工作,因為實踐所以了解,因為了解所以熱愛,因為熱愛所以致力於為其貢獻力量。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了解基層、腳踏實地的重要途徑,也是高校進行思政課教學的重要抓手,如何做到不流於形式,不走過場?

採訪中,許多高校負責人達成了這樣的共識:與思想教育相結合,讓學生的理想與認知接受真實社會的砥礪磨練;與黨建和集體建設相結合,讓學生社會實踐成為學生入校後一門深入社會的生動黨課;與教學計劃相結合,讓學生不僅能夠配合專業學習更好地了解行業背景、學科前沿與工作實際,而且能在此基礎上將學習成果轉化為具有本土特色、適應中國實際的理論實踐創新;與服務社會相結合,讓學生在現實社會中尋找可以發揮作用的契機;與事業選擇和職業規劃相結合,讓學生以現實為鏡,將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當前發展與長遠發展、重點發展與全面發展有機融合。

(季佳歆、王立波參與採寫)

相關焦點

  • 堅持「立德樹人」宗旨 增強大學生假期社會實踐獲得感
    但是,目前大學生假期社會實踐也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參與度不高。湖南現有在校大學生約130萬人,參與學校組織的以志願服務、公益性活動為主的社會實踐比例不足15%。大學生自行參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也不夠高,主要是打暑假工等;二是時間不長。
  • 大學生志願服務變成「走過場」? 如何好心做好事
    暑假期間,不少大學生會選擇參與社會實踐,參與志願服務。近日,「陝西愛心支教聯盟」以支教的名義組織高校大學生開辦收費輔導班以及個別大學生為了獎學金評定、保研、出國機會等在網上購買暑期志願服務證明的報導引發了公眾對大學生志願服務的關注。  志願服務領域出現諸多亂象的原因是什麼?
  • 「博客」秀及時播報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
    將自己在社會實踐中的點滴收穫和感想,以網絡日誌的形式,與更多的人分享。今年,不少大學生在網上開通了自己的博客,隨時隨地用圖文「播報」的形式,反映出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進程與感悟。8月8日,交大電信學院「聚焦奧運,服務世博」社會實踐團,在網上記錄了他們在北京調查時的感受。為了完成這一課題,大學生兵分兩組,分赴北京和上海,對志願者服務、公共運輸等方面的狀況進行細緻調研,特別是要取北京舉辦奧運之長,尋找上海目前存在的不足。
  • 變了味的暑期社會實踐:託關係蓋章就能交差
    作為高校「錘鍊能力、開闊視野」的一門必修課,每年七八月,全國都有數以千萬的大學生投身暑期社會實踐。可如今,它卻有些變味。「同質化、走過場、打遊擊」成通病這個暑假,來自東北某所高校的孫強約上幾名好友,聯繫了一所家鄉小學,給學生們進行了為時一天的「感恩」教育:上午和學生做了幾個小遊戲,下午給他們講「什麼是理想和感恩」。
  • 告別走過場的「蓋章」作業 寒假社會實踐到洋湖當「溼地探索家」
    溼地初印象 「溼地探索家」標註土壤調查指數 「溼地探索家」觀察溼地的水環境 寒假馬上就要到了,拿著學校發的寒假社會實踐表,大家想好去哪裡參加實踐活動了嗎?不用再發愁千篇一律的假期實踐活動,也不用擔心孩子「力所能及」的實踐崗位少,更不用找地方幫忙蓋章了事,到洋湖·沃野自然學校加入「溼地探索家」,開展科學探索與行動反思,學習環境基本知識,參與環境問題解決,踐行自然和諧生活方式,傳播可持續發展理念,讓孩子們的假期社會實踐從此不再是走過場的「蓋章」作業。
  • 南工大學子社會實踐聚焦百姓生活
    在近日結束的第十四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競賽複評中,南京工業大學學生衡媛媛、劉逸軍和翁婷憑藉《熱情何處釋——南京廣場舞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報告》挺進了決賽。  她們在調研中發現,廣場舞在豐富基層群眾文化生活、推進全民健身運動開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廣場舞活動場地和設施結構性欠缺、引導扶持和管理機制不健全等問題日益凸顯。經過論證,她們提出了「增強自我管理,創新溝通渠道」等十條對策建議,並形成了一份五萬多字的調研報告。  她們將調研報告遞交給南京市浦口區文化局,很快引起了該單位的重視,並在所轄橋北社區試點。
  • 不一樣的精彩——聚焦邯鄲大學生特殊假期裡的實踐活動
    大學生們從年初放寒假開始,一直未能回到學校。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企業復工復產,人們的生活也走上了正常軌道,很多大學生「閒」不住了。不能白白地浪費了大好時光,他們走出家門,積極參與到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中。近日,記者走訪了解到,不管是參加社會調研、崗位實習,還是學習備考的大學生,同樣的時光,不同的經歷,但卻是一個充實、有趣、難忘的假期。
  • 大學生社會實踐被指太山寨:搞設計不丈量尺寸
    安徽省合肥學院藝術設計系主任謝海濤教授暑假帶隊給某單位做多功能廳設計,可一些學生的表現實在令人失望:「大學生不丈量尺寸怎麼做設計?簡直就是紙上談兵。」  頂層設計再完美,人才培養的計劃與實際內涵沒有改變的話,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同樣對社會沒有什麼用處。謝海濤教授舉例說,從設計到生產整個過程中,有相當一部分博士、碩士不知道模具怎麼開,材料怎麼用,這是需要高校與社會反思的。
  • 社會實踐心得體會:大學生社會實踐心得體會
    為使廣大團員青年積極投身社會實踐活動,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為家鄉建設做貢獻,過一個祥和、文明、充實而有意義的寒假,根據團中央、團省委、學校黨委、團委有關文件精神,在院黨總支、團總支的總體部署下,經濟學院積極開展寒假社會實踐活動。現總結  一、活動的主題  今年寒假經濟學院開展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以「強化社會責任感,落實科學發展觀」為主題。
  • 大學生社會實踐,如何不再「求蓋章」
    熱鬧的社會實踐背後,大學生們到底收穫了什麼?    大學生來實踐,有人反感有人點讚    「大學生來社會實踐,想法很好,但能夠真正堅持下來的不多。」「從接待的120多名大學生來看,即使有酬勞,勞動強度也不大,不過總有一些學生吃不了苦,最後不是被我們勸退就是自己走人。」副總經理王文華認為,大學生在校學習時有老師盯著,到實踐單位後靠自我管理,學不好就會被淘汰,這是社會給他們上的重要一課。    與「踐而不實」相比,紮實的社會實踐受到點讚。
  • 虹口區「虹鵠計劃」優秀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結業
    8月24日下午,2020年「百人工程」儲備人才培訓班、「虹鵠計劃」優秀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結業儀式在虹口區委黨校舉行。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楊春花,區人社局黨組書記、局長蔡正茂,區委黨校常務副校長溫美平,團區委書記徐雪琛,區人社局副局長李敏出席本次活動,各實踐單位與接收單位分管領導、參與暑期社會實踐大學生與「百人工程」培訓班全體成員等100餘人參加。結業儀式由區人社局黨組書記、局長蔡正茂主持。
  • 遼寧工業大學「三下鄉」系列社會實踐活動報導(五):外國語學院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復旦大學大學生志願服務隊回信時對全國廣大黨員特別是青年黨員提出殷切期望:「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奮發有為中踐行初心使命」。從7月開始到現在,外國語學院分團委利用暑假時間,組織外語專業大學生參與農村支教幫扶實踐(這是一個堅持了三年的農村支教幫扶項目)。
  • 當社會實踐遇上公益眾籌
    以前的學生社會實踐,想做實事要貼錢。可囿於經費限制,也受到同質化、走過場的指摘。從向學校、院系伸手要錢,到積極黏合社會力量、變身「公益資源構造者」,公益眾籌給大學生社會實踐帶來哪些新變化?怎樣激活社會公益資源?這種模式能推廣複製嗎?日前,記者採訪了部分參加社會實踐公益眾籌的學生和指導老師。
  • 2015年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豐富多彩
    2015年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豐富多彩 2015-09-15 教育部簡報〔2015〕第42期>  今年暑期,各地各高校組織大學生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廣大青年學生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勤學、修德、明辨、篤實」的要求,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投身堅持「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生動實踐。
  • 北京高校聚焦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 利用暑期開展主題教育和社會實踐...
    活動聚焦「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面向高校師生徵集在暑期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政策建議、學術研究、調查報告、採訪紀實等類型成果,推動先進科學技術、創新創業項目在貧困地區落地。徵集活動將持續到9月底。高校要毫不放鬆抓好抓緊校園防控工作,利用好暑期重要窗口期,完善常態化校園疫情防控工作體系,聚焦探索「韌性校園」建設,提前謀劃秋季學期疫情防控和線上線下教育教學安排,確保暑期思想政治工作不斷線,將全員參與疫情防控和畢業生服務的經驗模式轉化為立德樹人長效機制。
  • 共青團中央啟動全國大學生「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
    遂昌團縣委 不忘初心跟黨走 青春建功新時代 6月11日,共青團中央發出通知,面向全國大學生常態化組織開展「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 大學生「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與大中專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相輔相成、互為補充,是共青團實踐育人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發揮「生源地」作用,利用家鄉資源為高校學子返鄉創造條件,組織大學生假期回原籍開展崗位實踐活動,服務家鄉建設發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發揮「高校端」作用,廣泛組織動員在校學生開展社會實踐,為常態化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提供平臺支撐和保障。
  • 社實報名丨2019上政大學生日常社會實踐活動開始啦!
    注重思想引領,通過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徹到日常實踐工作的全過程,引導廣大學生深入理解國家發展戰略,踐行學科理論知識,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中汲取知識、增長才幹,激發青年成才報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不斷拓展社會實踐的形式和領域,引導青年在成長成才的過程中輸出專業智慧,讓實踐成果「看得見」、「摸得著」,積極為國家和地方社會建設發展做出貢獻。
  • 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團在合陽路井鎮開展實踐活動
    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團在合陽縣路井鎮開展「燕歸巢」晨牧鄉村學習實踐活動中廉網廉政陝西訊(王芳雲 通訊員 雷蕾)2018年暑假,由陝西師範大學、西安外國語大學、西北大學等多所高校聯合組成的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團,在合陽縣路井鎮開展了「燕歸巢」晨牧鄉村學習實踐活動。
  • 2020年大學生志願者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等你來~
    充分發揮社會實踐在學校人才培養和服務社會中的重要作用。經學校研究決定,2020年將繼續組織開展大學生志願者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現將相關事宜通知如下。01總體思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聚焦全面脫貧攻堅和疫情防控兩大戰役,組織和引領全校青年學子在社會實踐中經受鍛鍊、增長才幹、奉獻智慧,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新時代追夢徵程,圍繞學校「一強化兩拓展」發展戰略,探索總結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實踐育人新機制
  • 聚焦大學生社會實踐:志願服務怎樣避免一陣風?
    「奉獻、友愛、互助、進步」,如今,志願服務正在大學生群體中蔚然成風。然而,「風靡」之餘,學生志願服務應該怎樣發展?有什麼新趨勢?如何形成制度化、常態化機制?怎樣讓志願服務精神真正深入人心?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