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了味的暑期社會實踐:託關係蓋章就能交差

2020-12-13 半月談網

暑假已經過去了一大半,這幾天,北京某高校學生李然正忙著找單位給自己的暑期社會實踐證明「蓋戳」。證明上,本應由實習單位出具的評價,是他從網上拷貝來的:「該同學在工作期間態度認真、腳踏實地,虛心請教並努力掌握工作技能,善於思考,能舉一反三。同事都對其表現予以肯定。」

「隨便混混,兩個學分到手,真是過得最容易的一門課!」實習單位的門只進了一次,動動手指就跟學校交了差,李然有些得意。

作為高校「錘鍊能力、開闊視野」的一門必修課,每年七八月,全國都有數以千萬的大學生投身暑期社會實踐。可如今,它卻有些變味。

「同質化、走過場、打遊擊」成通病

這個暑假,來自東北某所高校的孫強約上幾名好友,聯繫了一所家鄉小學,給學生們進行了為時一天的「感恩」教育:上午和學生做了幾個小遊戲,下午給他們講「什麼是理想和感恩」。

但在寫實踐報告的時候,孫強卻將整個活動擴展為四天:兩天和學生們玩遊戲,一天進行感恩教育,一天進行理想教育。「這麼做才能達到要求字數,並讓實踐報告看起來漂亮一點。」他甚至還希望能僥倖評上獎。

像孫強這樣的學生不在少數。在四川一所大學,有門課共6個學分,暑期社會實踐環節佔20%。可學生王偉強暑假前「取經」時才知道,大部分學長學姐都是隨便找認識的單位蓋章,或是從網上東拼西湊出報告,根本沒有親身參加過社會實踐。

「同質化、走過場、打遊擊已經成了暑期社會實踐的通病。」暑假前,北京某高校教師楊京接到了來自不同院系四五支團隊請其擔任指導老師的邀約,卻發現支教、文化類項目的實踐內容和他幾年來帶過的團隊沒什麼兩樣,「組織者不能根據實際需要做出詳細的策劃方案,缺少前期調查,缺乏事前溝通和交流。還有的團隊熱衷於媒體宣傳,天天想著在什麼級別媒體上發表一篇文章能額外加多少分。」

專業指導匱乏、評價鬆散讓實踐課「走了樣」

記者隨機採訪了十餘名大學生,發現「天氣太熱、身體太累」「不願意跑太遠」等成為大部分學生不願意參與暑期社會實踐的主要原因。

本是一門好課,為何卻「走了樣」?記者在採訪中得知,「平時不管不問,暑假例行公事」的組織模式讓不少大學生對暑期社會實踐「不感冒」。

「沒什麼暑期實踐的氛圍。」四川某高校學生程仁宏告訴記者,其所在學校每年在暑期社會實踐上都不太重視,「就算有培訓活動,也要到了7月初才通知,那時許多學生要麼回家,要麼有了自己的安排,基本上沒啥指導。」

華中科技大學校團委老師劉仁釗也認為:「學生的敷衍態度,一是因為對社會實踐在其成長中所起的作用缺乏清晰認知,二是有的學校只是硬性攤派任務,在社會實踐的整體組織、安排上沒能了解學生學習成長的需求。」

此外,評價鬆散、專業指導匱乏等也是影響暑期社會實踐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入職五年,楊京幾乎年年都要帶幾個實踐團隊。「我曾經讓學生反覆修改一篇實踐報告,學生還急了,勸我別太認真,說『反正學校只看交了沒有、字數夠不夠,沒有得獎之類的高要求』。」

用項目化、制度化舉措提升社會實踐內涵

暑期社會實踐,究竟該如何上好這一課?

用8天時間完成4萬字的社會調查《鄉村八記》的清華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畢業生李強因其客觀、真實的調查內容引起社會關注,也由此被樹立為社會實踐典型。他曾告誡大學生「要擺正身份和心態」,「現在大學生下鄉實踐很容易有『居高臨下』的態度,等等,這是很不成熟的。另外,也不要有很功利的目的。」

「學校在社會實踐時不能只給學生布置任務,而要開展調查,了解並在一定程度上迎合學生的興趣和需求,打造相應的社會實踐內容和形式。還要在調研方法上給予引導,提供類型更多樣的實踐機會。」劉仁釗指出,「學生應該考慮如何通過這次機會儘可能多地提升能力,比如在實踐過程中做好路線規劃,自己聯繫單位,聯繫採訪對象,這些體驗都是鍛鍊。」

「我們開展了10年『十鄉百村千人行』社會實踐項目,累計有100支社會實踐團隊榮獲北京市暑期社會實踐優秀團隊,形成300多項優秀實踐成果報告,這個項目已經成為學校的一個文化品牌。」在組建形式上,北京工商大學黨委副書記盧思鋒認為,應憑藉項目化、制度化提升社會實踐內涵,「建立一個能長期幫扶的實踐基地,讓實踐更有目標性和持續性。」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半月談網"的所有作品,均為半月談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任何報刊、網站等媒體或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連結、轉帖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如需授權,點擊 獲取授權

相關焦點

  • 花錢就可蓋章?別讓學生的社會實踐變了味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7月23日訊(全媒體記者 劉琦)「168元/人,268元親子一大一小,社會實踐活動,可以蓋章……」近日,市民王先生在微信朋友圈見到了這樣「廣告」。長沙市中小學先後開啟「暑假模式」,部分商家、機構也瞅準「商機」,推出此類中小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產品」。
  • 學生社會實踐豈能淪為「蓋章遊戲」
    一位廈門湖裡區的社區居委會主任感嘆:最近這段時間很煩惱,暑假馬上結束,一些孩子家長找到居委會,要求在「社會實踐表格」上蓋章,已經擠壓一部分。記者仔細看了下調查表,有幾份只填寫了姓名,實踐內容完全空白,就交到居委會「討要」蓋章。居委會主任表示,拿著空白表格,只是為了蓋章而蓋章。
  • 大學生不把社會實踐當回事 託關係蓋章混學分
    記者在近日的採訪中發現,在部分高校裡,為了增加學生的實習經驗而設置的社會實踐已經慢慢變了味,在一定程度上流於形式,不少學生只是單純地應付,甚至只是隨便找個單位蓋個章了事。    做買賣的成了蓋章的    「你再找找別人吧,我這裡實在是不能再蓋了。」煙臺某高校附近的一家眼鏡店老闆無可奈何地拒絕了幾個學生的請求。
  • 社會實踐 豈能蓋章敷衍
    要改變評價方式,不能光憑「蓋章」,可以讓學生寫實踐報告、寫心得、畫小報,也可以由老師實地探訪、電話回訪,以此避免造假  暑假已快接近尾聲,最近社區居委會每天都要接待好幾位前來蓋章的家長和學生,以證明自己「參加」了學校布置的社會實踐活動。
  • 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走形式」 10塊錢搞定證明蓋章
    原標題:最低10塊錢一個章 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走形式」   7月,正值暑假,幾乎各大高校都會給大學生布置暑期社會實踐,開學後上交一份蓋章的證明和一份幾千字的實踐報告,用來證明整個暑假的社會實踐成果。
  • 暑期社會實踐何處去? 以家教、推銷居多-暑期社會實踐-中安網-安徽...
    安徽日報8月10日訊 暑期已過一半,今年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狀況如何?日前,筆者就此進行了一番調查,結果發現,不少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仍然局限於從事家教、產品推銷、餐館服務等方面,很多學生在實踐中難以做到「學以致用」。如何通過社會實踐有效提高學生的組織能力和創新水平,提升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層次,是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 小學生網際網路+創業做洗車生意 暑期社會實踐不只為蓋章
    小學生暑期社會勞動實踐,10元/次。」 剛剛過去的周日,二年級小學生黃天澄在自己的暑期社會實踐中,做成了人生的第一筆生意。  「最主要的環節就是去社區蓋個章。」四年級小學生芮芮的媽媽這樣評價女兒的暑期「回社區」活動。
  • 學生暑期沒參加社會實踐 家長作假求社區蓋章
    學生暑期沒參加社會實踐 家長作假求社區蓋章 2014-08-26 15:36:08……」「你家孩子沒到社區參加社會實踐啊。」家長拿著孩子的「暑假社會實踐活動情況表」找到社區,要求蓋個公章以示孩子參加過社會實踐。面對這樣的請求,社區工作人員非常無奈。   「有幾個家長拿著孩子的暑假社會實踐活動表來社區請求蓋章,可是對照社區的志願者活動登記表,他們的名字並沒有出現在志願者名單中,既然沒有參與過社區的實踐活動,社區當然不能給這些孩子蓋章。
  • 沒去暑期實踐 卻找社區蓋章
    N本報記者 呂蘊嵐 實習生 陳詩 本報訊 暑期過半,不少家長拿著孩子的「暑期社會實踐表」要求社區居委會蓋章,而實際上他們的孩子並沒有參加社會實踐,這讓社區工作人員比較糾結。昨天上午,福州晉安區站前社區主任施丹就婉拒了社區一位家長的請求,表示必須讓孩子來實踐才能蓋章,「哪怕就實踐半天,對孩子也有好處」。
  • 別讓社會實踐成為「蓋章實踐」
    暑期過半,不少社區都臨時多了一項「額外工作」——給居住在本社區中小學生們的社會實踐表蓋章。儘管這裡面可能有些學生根本沒有參加過「實踐」,可最後還是能通過各種方式,拿到蓋有社區章子的社會實踐表。 從根本上來說,社會實踐是為了讓學生能通過實踐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從而使自己得到成長。
  • 孩子沒參加暑期實踐家長求蓋章 社區怎麼做?
    溫州網訊 孩子沒有參加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家長拿表格到社區「求蓋章」,在參加捐款活動後成功蓋到了章。近日,市民夏女士撥打新聞熱線反映了她在「求蓋章」過程中遇到的事。  對於家長「求蓋章」的做法,有教育人士稱,學校給孩子布置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對孩子是一次很好的鍛鍊和學習機會。
  • 閱讀變應付白紙「討要」蓋章 暑期作業家長叫苦
    ­  暑期「餘額」不足了!對許多小學生及其家長來說,暑假作業成了他們這幾天最頭疼的事。­  煮菜留圖、做成長手冊PPT、閱讀微信打卡、社會實踐蓋章……「花式」作業讓不少家長吐槽:「暑期作業到底是留給孩子還是給家長的?很多事都要家長參與才能完成。」
  • 社會實踐作業淪為「蓋章作業」,誰之過?
    這幾天,不論是街道、社區,還是養老院、超市,只要是有公章的地方都迎來了家長、學生扎堆兒「求蓋章」,往年開學季的情景2017年繼續上演。為何這種弄虛作假的「蓋章」實踐年年上演?近日,記者走訪調查發現,學校布置社會實踐作業,驗收只認公章,家長、社區蓋章了事,而關於是否真正實踐、實踐情況如何的審核機制,幾乎沒有。
  • 暑期社會實踐的章該怎麼蓋?一個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困惑
    (圖片由溼地博物館提供)  每到暑假,學校除了布置假期作業以外,還往往會有特別的暑期社會實踐任務。  但是,也正是因為這麼一項特別的「社會作業」,引出了很多不同的學習態度。  有些人把它當做一次與社會接軌的機會,認真對待。有些人則把它當做甜蜜假期的「負擔」,敷衍了事。  作為公共單位,博物館成了很多學生社會實踐的選擇。
  • 「空白表格蓋公章」,社會實踐淪為蓋章遊戲?
    「空白表格蓋公章」,社會實踐淪為蓋章遊戲?一位廈門湖裡區的社區居委會主任感嘆:最近這段時間很煩惱,暑假馬上結束,一些孩子家長找到居委會,要求在「社會實踐表格」上蓋章,已經擠壓一部分。記者仔細看了下調查表,有幾份只填寫了姓名,實踐內容完全空白,就交到居委會「討要」蓋章。
  • 大學生社會實踐,如何不再「求蓋章」
    這次社會實踐,我們圍繞保護江豚展開,特別有意義。」9月14日,打開自製PPT《留住江豚的微笑》,鹽城工學院化工學院大三女孩楊苗苗娓娓道來。從前期收集資料、製作PPT,到實地調查、取水樣檢測分析,再到完成調查報告,這支10人組成的大學生實踐團隊,前後花了近兩個月。    這幾天,正是各大高校學子們上交暑期社會實踐報告的時候。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像楊苗苗這樣能交出亮眼報告的並不多。
  • 部分大學生網購社會實踐報告 蓋章一個30元
    時值暑假,「受教育、長才幹、做貢獻」的暑期大學生社會實踐正如火如荼進行,而開學後,幾乎所有學校都會要求學生上交一份蓋章證明和一份幾千字的報告,用以證明參加暑假社會實踐的成果。但中國青年報記者走訪發現,一些大學生把社會實踐當作一種負擔,部分大學生的社會實踐不只是走形式,甚至已逐漸變質。
  • 暑假社會實踐作業要蓋章 家長忙著到社區走後門
    社會實踐作業要蓋章,家長忙著到社區走後門——  又到暑期,該拿「蓋章族」怎麼辦?  杭城一些社區為消滅「蓋章族」,好點子一個接一個  □通訊員 李秀繆 陳喆翔 潘海波 韓翠華 魏燕 本報記者 詹程開 華煒  每年一到寒暑假,杭城不少社區就會迎來「蓋章族」。
  • 最低10塊錢一個章 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走形式」
    ,開學後上交一份蓋章的證明和一份幾千字的實踐報告,用來證明整個暑假的社會實踐成果。但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把暑期社會實踐視為「蓋章」,隨便找個單位蓋個章就萬事大吉,這樣的社會實踐似乎變成了一種形式主義。  記者打開淘寶網,在搜索欄輸入暑期社會實踐,很快網頁跳出了「暑期社會實踐蓋章」、「暑期社會實踐報告代寫」這樣的搜索嚮導,據悉,這樣一個章的價格在人民幣10-30元不等。而其中有些店鋪的暑期成交數量已達756條之多。
  • 社會實踐要蓋章,家長走後門 拿"蓋章族"怎麼辦?
    因為杭州不少中小學都會給同學們布置一門「必修課」,就是到各個社區去參與社會實踐。  特別是到了開學前夕,常常是一撥又一撥的學生和家長拿著社會實踐表,請求社區開個「後門」給他們蓋上一顆印章。  曾經就有一名基層社區工作者發帖抱怨過,這些「蓋章族」中,有些是學生自己沒有興趣參加活動,有些是社區確實沒有提供像樣的實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