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煩您通融通融,再給蓋個章吧!」這幾天,不論是街道、社區,還是養老院、超市,只要是有公章的地方都迎來了家長、學生扎堆兒「求蓋章」,往年開學季的情景2017年繼續上演。為何這種弄虛作假的「蓋章」實踐年年上演?近日,記者走訪調查發現,學校布置社會實踐作業,驗收只認公章,家長、社區蓋章了事,而關於是否真正實踐、實踐情況如何的審核機制,幾乎沒有。(9月4日《北京日報》)
大中學生社會實踐作業淪為「蓋章作業」,筆者以為,學生本人、學校和蓋章單位都有責任。
首先,作為社會實踐主體的大中學生要提高對社會實踐意義的認識。學校讓學生利用假期參加社會實踐,其目的是讓學生更多地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鍛鍊自身的綜合能力。事實證明,社會實踐活動不但可以讓學生近距離接觸社會,開闊眼界,拓展知識,也是驗證他們多年在校所學理論知識的一個契機,通過實踐,認識自己的不足,在以後的學習過程中補齊短板,從而為將來進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可以說,社會實踐活動也是學生自身發展的客觀需要,社會實踐活動在促進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方面也能發揮很大作用。如果學生在假期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沒有參加社會實踐或者宅在家裡玩王者榮耀遊戲無暇參加社會實踐,等到開學之前再讓父母拿著實踐表格到處託人蓋章,或者從網上購買蓋好章的社會實踐證明,加上從網上複製粘貼來的心得體會回學校交差,這種弄虛作假的做法不僅是在欺騙學校、欺騙老師,也是在自欺欺人,往大處說,這本身也是一種典型的失信行為。
其次,作為活動組織者的學校要重新檢討針對社會實踐的管理辦法。要將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上升為一種課程進行頂層設計,出臺嚴格的管理制度和規範。老師要對每一個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進行精心指導,科學安排,特別要加強動態管理,嚴格監管、審查和核實實踐項目,避免學生鑽學校管理的漏洞。筆者建議,學校給學生布置社會實踐活動,要像布置其他書面作業一樣,做到有布置,有檢查,讓社會實踐活動真正「實踐」起來。如社會實踐活動場所的選擇、學生參加實踐活動的形式等,老師都要有詳細的安排,並完善評價考核機制,提升學生社會實踐的有效性。
再次,作為接受學生社會實踐的單位,無論是街道、社區,還是養老院、超市,都要做好把關工作。一是要認真接待並安排學生實踐內容,做好跟蹤記錄,二是要規範學生社會實踐蓋章程序,不蓋人情章,糊塗章,只有如此,社會實踐活動才真正有意義。如果學生明明沒有在本單位參加社會實踐,單位也照樣蓋章,這不但消解了社會實踐活動的積極意義,也給學生做了一回弄虛作假的負面榜樣。
社會實踐作業淪為「蓋章作業」,與學校布置作業的初衷背道而馳,其負面作用不容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