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間,中小學生除了要完成書面的暑假作業,還要到蘇州未成年人社會實踐體驗站去遊覽參觀,在護照上敲章。目前孩子們的完成情況如何,哪些地方最熱門呢?
一大早,11歲的蔣瑞涵便在媽媽的帶領下,來到蘇州博物館參觀遊覽,到服務臺,在自己的未成年人社會實踐體驗護照上蓋個章,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一道流程。而在蘇博,像蔣瑞涵這樣特意來蓋章的中小學生,並不少見。記者了解到,暑假以來,每天來蘇州博物館蓋章的中小學生多達數百人,就連平時比較冷門的崑曲博物館和警察博物館也成了香餑餑,高峰時也有近百名中小學生前來。暑期蓋章這麼火熱,是不是學校有什麼硬性要求呢?在採訪中,絕大多數家長表示,對於暑假參觀未成年人社會實踐體驗站的數量,學校並沒有做具體的要求,完全由自己來安排。儘管如此,不少家長還是希望能夠帶著孩子去儘可能多的地方。
目前,蘇州共有112家社會實踐體驗站,其中既有博物館、藝術館、也有農場、植物園,不過最讓孩子們感興趣的,還是各種各樣的博物館。
對於中小學生的社會實踐,咱們蘇州的教育部門較為重視,還專門開通了中小學生社會實踐記錄平臺。那麼,開展社會實踐,對於中小學生的成長又有怎樣的意義呢?
為了構建並完善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評價機制,中小學生社會實踐記錄平臺將全市中小學生的所有社會實踐活動數據納入統計,按照學年或者時間段生成社會實踐次數和天數。這些社會實踐活動主要包括研學旅行、專用基地、成長蘇州和綜合素質發展四個方面。其中研學旅行和專用基地,有學校統一操作,社會實踐記錄時長為學生參加活動的真實時長。成長蘇州和綜合素質發展,由學生自主報名,原則上每次活動記錄為0.5天。
記者從教育部門了解到,目前對於學生們參加社會實踐的天數,並沒有硬性規定,主要還是督促學生們儘可能多的去參加實踐活動。對此,教育專家李建軍表示,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教育專家李建軍說,現在的學生很缺接觸社會的機會或者條件,現在家長也比較忙,沒有對自己的孩子更多的去考慮。怎麼去擴展對社會的了解對他今後的人生?需要去了解和適應,接觸社會當然是非常必要的。
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是不是真的能學到東西呢?記者在採訪中也發現,不少孩子參觀博物館,僅僅是為了蓋個章,尤其是一些年紀比較小的孩子,往往並不能了解參加社會實踐的意義。李建軍認為,參加社會實踐的效果,確實很難判斷,但只要堅持,總會對孩子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
李建軍稱,評價標準或者評價體系,確實是不太容易建立。但是他覺得只要孩子願意去,設計的或者提供的這些東西有吸引力也許不是一天、兩天能馬上評價好壞;但一生積累下來的東西,若干年以後,就會表現出來,對他很有幫助。所以不能急功近利的去看這個問題,這些東西積累在那裡,總歸是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