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了,揚州大學水能學院建築環境專業一年級女生潘麗麗從廣西柳州老家帶回了一份特殊的社會實踐「證明材料」——沒有實習單位公章,只有幾張孩子們的籤名。
暑期社會實踐,到底做什麼更有意義呢?剛放假時,潘麗麗和其他同學一樣在認真思考。潘麗麗在整理衣物時發現一些只穿過一兩次的衣服,想到鄉下孩子衣服少,她就萌生了捐衣物的想法。
她的想法在朋友圈裡得到了許多人的支持,不少同學都把舊衣服洗乾淨送過來。「有個賣衣服的大叔,在微博上看到消息,就打電話過來詢問他能幫忙做點什麼。」
60多件衣物,上百本書, 這是潘麗麗20多天社會實踐「愛心募捐活動」的成果,為了做好這次募捐活動,原本約好的工廠實習也沒有去。
募集到的物品被分類、清潔、消毒,最終陸續送到柳州市魚峰區雞喇路出租房的孩子們手中。潘麗麗和西南民族大學學生熊珍一起摺疊了一份份賀卡,每張賀卡上都寫滿了祝福。
熊珍說:「每一張卡片都是不同的,我們想儘自己最大的力量讓他們感受到來自社會的愛,讓他們知道他們其實並不孤單,有很多人愛著他們。」
結束時,潘麗麗她們卻陷入了苦惱:誰來為自己的社會實踐蓋章證明?
「按照規定,我們的社會實踐都需要所在的實踐單位給我們蓋章證明,寫鑑定意見。」小潘談起證明材料,顯得有些無奈:「等我一個暑假忙完了,才發現我們自己做的微公益活動根本找不到人蓋章。」
小潘幾次想找雞喇路的街道去寫證明材料,「找了幾次也沒找到,好容易找到了又總說人不在」。這一下可讓潘麗麗和熊珍兩個年輕人抓瞎了。
在一次和受贈孩子黃真通電話的時候,潘麗麗說出了自己苦惱。黃真主動提出:「姐姐,我們集體籤字幫你證明行嗎?」
在黃真的幫助下,出租屋裡的孩子很快都籤了名。帶著這樣一份特殊的證明材料返回學校,潘麗麗還是有點忐忑:「不知道學院審查社會實踐材料的時候會不會給我通過。」
學院最終審查通過了潘麗麗的社會實踐報告。水能學院鄒紅美老師說:「學生負起自己的社會責任進行微公益,一直是我們鼓勵的。我們要加強對社會實踐的考核與審查,要求學生把社會實踐做紮實。」(馬海寧 竺有豪 本報記者 李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