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清尊重和溺愛,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2020-08-10 棒呆留學

都說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也是尤為重要的一任老師,已為人父母的家長們總是有這樣的困惑:管教嚴厲了怕孩子變得膽小怕事,管教鬆懈了又擔心孩子調皮的無法無天;陷入兩難的家長們真是一個頭兩個大。


到底應該如何教育孩子?怎樣才能教出好孩子?家長要區分好尊重孩子和溺愛孩子的界限在哪裡。


尊重與溺愛的重點,要看孩子言行的性質,只支持合理,正確的部分,對孩子不合理,不正確的言行斷然說「不」,這是讓孩子享有「尊重範」;反之,對孩子的需求和行為部分對錯,一概滿足,這是推孩子掉進了「溺愛坑」。現在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父母把所有的愛都給了孩子,把孩子所有的要求都滿足,時間長了,孩子就會覺得父母做的什麼事都是應該的,而且也不懂得感恩。家長要懂得和孩子的相處,要始於尊重,止於溺愛,尊重和溺愛的距離究竟有多遠,就要看父母的素質與修養!



01.如何尊重孩子?

我們常說:「子不教父之過」,但是孩子也有自尊心,教育要有度,不要總認為孩子就是孩子,就可以不尊重他們,很多家長會有這樣的錯誤想法。尊重是父母與孩子之間雙向的情感互動。父母不要過分溺愛孩子,要尊重孩子正確評價孩子, 為孩子創造良好的精神環境,使孩子從小就能體會人與人之間細膩的情感。


家長都是愛孩子的,但並不是所有的家長懂得如何尊重孩子,事實上尊重孩子往往比給孩子物質上的各種滿足更加重要。對孩子的溺愛並不等於對孩子的尊重,孩子不理解怎麼辦?那就創造機會讓他理解。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來讓他們理解,這即是對孩子的尊重,更是一個成年人應有耐心與智慧的彰顯。


02.如何避免對孩子的溺愛?

所謂溺愛就是孩子在家中地位高人一等,處處特殊照顧,好吃的好喝的全堆在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再有就是家人給他的關注太多太多,什麼事情都包辦代替,什麼活都不讓孩子幹,出門就抱,進門就哄,讓孩子成了大人的尾巴。


避免過分溺愛家長們就要明白尊重不等於放縱,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給他尊重的同時,也要有相應的約束,讓他知道什麼東西能動 什麼東西不能動。比如說在家裡,要讓孩子知道各種用品、玩具都有固定的位置,使用後應物歸原處;要按時睡覺,按時起床等等。


什麼樣的家庭成就什麼樣的孩子,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優化孩子心靈的催化劑,教出好孩子要始於尊重,止於溺愛。

相關焦點

  • 教育孩子,始於尊重,止於溺愛
    都說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也是尤為重要的一任老師,已為人父母的家長們總是有這樣的困惑:管教嚴厲了怕孩子變得膽小怕事,管教鬆懈了又擔心孩子調皮的無法無天;陷入兩難的家長們真是一個頭兩個大。到底應該如何教育孩子?怎樣才能教出好孩子?家長要區分好尊重孩子和溺愛孩子的界限在哪裡。
  • 不要溺愛孩子,關愛與溺愛要分清,讓孩子獨立自主很重要
    不要溺愛孩子,關愛與溺愛要分清,讓孩子獨立自主很重要經常有家長說自己的孩子不會洗衣服,不會做飯,什麼都不會,但是卻從來沒說,自己從來沒有鍛鍊過孩子這方面的能力,如果能夠給孩子足夠的鍛鍊的話,那麼孩子也會越來越好,越來越優秀,如果孩子沒有接受過鍛鍊這些事情肯定是不會做的。
  • 「溺愛」到底是什麼?養育好孩子的前提,是學會尊重孩子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教育越來越重視。以前人們生活條件不好,很多人都是吃不飽穿不暖。生活條件變好以後,人們把這種愛彌補到孩子身上,可是這種愛變得沒有底線,沒有原則,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溺愛。隨著溺愛的危害越來越大,人們也逐漸意識到這種溺愛的危害,在生活中也逐漸開始避免這種愛的存在,甚至有點矯枉過正。人們對溺愛的誤會太深,造成了對溺愛的一刀切。
  • 尊重孩子和溺愛孩子的界限在哪裡?
    ,卻被親朋好友指責是溺愛。如果一定要給尊重和溺愛找一條界限的話尊重「孩子還是一個孩子」,不是說「孩子小,什麼都不懂,以後再說」的放任不管,而是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他們的需求。 我們見過太多被溺愛毀掉的孩子,要麼出於放任而沒有規矩的愛。
  • 教育孩子:溺愛與尊重的界限你了解嗎?
    尊重孩子,又怕在孩子面前沒有威嚴;溺愛孩子,又擔心寵的其無法無天。就這樣陷入兩難之境…家庭教育,溺愛與尊重的界限在哪裡?不必接著講大道理(因為打針前你已經講過了,別低估孩子的記憶力),只要想辦法轉移他的注意力就行了。尊重他的感受,尊重他對待疼痛的方式,這才是此刻對他最大的支持和安慰。
  • 什麼樣的3大原則和禁忌才能更好教育孩子,給孩子一個美好的未來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要知道,家庭是孩子成長的首要環境,家長是孩子的首要教師,家長也是孩子的終身教師。爸爸媽媽的管束方法,將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性格和才能。因而,為人爸爸媽媽要想教育好孩子,請留意以下這些原則和忌諱。
  • 父母的溺愛,是對孩子的傷害,溺愛教育對孩子的身心成長毫無幫助
    父母的溺愛,是對孩子的傷害。現在的孩子,大多數都不缺少關愛,尤其是獨生子女。細數起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和姥爺姥姥,一個完整的「三代同堂」家庭,甚至是6個成年人來共同撫養一個孩子,如此超豪華的家庭教育陣容,按理說應該能把孩子教育好。
  • 平時尊重孩子,他卻叛逆不聽話,別再傻傻分不清尊重和溺愛
    ,怎麼孩子卻沒有在這種教育氛圍裡發展出尊重父母、平和溝通的性格呢?直到聽完她對孩子的一頓吐槽後,我才發現原來月月口中的所謂『平等』『民主』的教育,不過是把溺愛孩子換了一個好聽的稱呼而已。很多新生代父母因為小時候沒有接受過來自父母的尊重,於是很容易就在養娃的時候『用力過猛』,把尊重孩子的行為演繹溺愛孩子,忽視了尊重教育的核心理念。
  • 和孩子做朋友,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父母必讀)
    現在的年輕父母,大多數都受過現代教育思想的影響,「做孩子的好朋友」成了這些父母努力追求的目標。尊重孩子,和孩子做朋友能夠幫他們更好地教育孩子,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父母和孩子交朋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父母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往往不是先自我反省,而是一味責備孩子,甚至懲罰孩子。這樣的行為並不是成熟的人的選擇,這樣做只會拉開自己與孩子之間的距離。對父母而言,要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來對待,要尊重他們。年輕父母要努力扮演好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不能在孩子面前表現出種高高在上的姿態和架子。
  • 「科學保教」尊重孩子和溺愛孩子的界限在哪裡?
    我們小的時候,大都是被我們的父母用簡單粗暴又傳統樸實的方法教育的。簡單說,就是做錯事情要挨罵甚至挨打,被要求「一定要乖,要聽大人的話」,被灌輸「爸爸媽媽為了你好辛苦,你長大了一定要孝順和報答父母」諸如此類的觀念。成為父母之後,我們開始學習和自省,明白了「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也應該被我們尊重」等道理。
  • 溺愛教育讓孩子軟弱,棍棒教育讓孩子恐懼,父母應該懂得表達同情
    誰都知道,溺愛教育和棍棒教育不好。可是,溺愛孩子的父母、打罵孩子的父母、優秀孩子的父母,對自己孩子的愛都是一樣的。父母溺愛孩子,是因為不捨得孩子受委屈,喜歡看到孩子開心爽朗的笑臉。孩子委屈地哭著跑回家,溺愛孩子的父母肯定會哭笑不得地去給孩子買上一大盒鉛筆,可孩子還是委屈,抹著眼淚悶悶不樂。脾氣暴躁的父母,很可能看到孩子就是一記耳光,然後吼道:「這麼大的孩子連支鉛筆也看不好,你是幹什麼吃的!」如此教育,孩子肯定是哇哇大哭、奪門而出。
  • 孩子絕對不能溺愛?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一篇武志紅老師的分享,他說中國父母最大的謊言就是溺愛,家長總覺得對孩子溺愛,孩子會因為父母的愛而墮落。我們之所以認為溺愛毀孩子,是因為很多父母對溺愛有著很多誤解。中國父母對溺愛的誤解混淆了愛和溺愛。愛的本質是給予自由,真正的愛應該是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尊重他們,信任他們,給他們自己選擇的權利。
  • 這樣溺愛孩子真的好嗎?
    前導:說到溺愛孩子很多人會問,小編那難道溺愛孩子不好嗎,的確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父母竭盡所能給予孩子最好的,但是朋友們這種溺愛要有個度,小編刷到過一個河南鄭州某小學開學家長在教室哭訴說我接受不了讓我的孩子在板房裡上課,請注意「板房」家長口中所謂的板房不是彩鋼房而是如下圖的新型環保模塊化板房(如下圖)
  • 教育尊重孩子個性,順應本能才能達到好效果
    教育並非「以父母為本」,尊重孩子個性,順應本能才能達到好效果2020-09-09 11:29:43來源:張家界熱線分享以人為本,本能無法阻止,順應教育才能取得好效果教育應該是以人為本的,換一種方式去教育孩子,順從他們的本能,才能夠讓教育變得更加順暢,父母的心態首先要改變。如果只是單方面覺得需要改正的都是孩子,而自己一直都是正確的,那樣其實很容易讓教育走入誤區,當孩子的行為和大人意願相反的時候,父母不要認為他們就是故意的。
  • 到底怎麼教育孩子,怎麼才能避免溺愛,又不會太過嚴厲?
    「溺愛」,是一種失去理智、直接摧殘兒童身心健康的愛。在家庭教育中,大多數家長都知道溺愛孩子有害,但卻分不清楚什麼是溺愛,更不知道自己對待孩子有沒有溺愛。「嚴厲」,是指對做錯事後給予的厲害的、高程度的懲罰,不姑息。現實生活中,的確存在這兩種極端現象的家庭。
  • 尊重≠溺愛,把握好這個度很重要
    有些家長會說,尊重孩子,就是儘可能滿足孩子的要求,讓他感受到愛,讓他無憂無慮,隨心所欲地成長,這樣才能保護他的天性和自由。 如果對孩子的需求和行為不分對錯,一概滿足,則超過了尊重的界限,變成了溺愛。這是溺愛,也是不作為。 尊重,是父母與孩子間雙向的情感互動。
  • 溺愛孩子真是導致孩子變壞的殺手嗎?
    真正的「溺愛」,應該是父母為了孩子變得更好,而選擇讓自己變得更加「好」,真正的「溺愛」,應該是為了孩子的前途和未來中教他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真正的「溺愛」,應該是教他更多的知識,讓他的精神世界更加富足等等。
  • 溺愛和滿足不能解決一切問題,教育出好孩子才是父母真正的責任
    面對孩子的轉變,父母沒有選擇縱容和溺愛孩子,他們求助於心理醫生,想知道自己的孩子到底怎麼了,心理醫生告訴孩子的父母,他們的孩子進入了青春期,這個獨立非常有主見,家長要採用一套更為獨特的教育方式,才能幫助孩子得到真正成長。
  • 尊重孩子也要分情況,孩子總是胡攪蠻纏,尊重就等於百依百順
    小陳是一名新時代年輕母親,小陳喜歡使用最先進的教育理念來教育孩子,因為她覺得如果總是用傳統的教育方法來教育孩子,並不利於孩子的成長,而先進的教育理念都是有大量科學依據的。小陳就非常相信尊重孩子這個教育理念,小陳覺得孩子雖然還小,但是他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的想法,情緒,決定。
  • 哪有不愛娃的父母,「溺愛」中國父母的謊言,我們對它誤解太深了
    因為愛和溺愛的區別就在於,愛的本質是促進孩子積極成長,而溺愛的本質卻是控制孩子或者嬌縱孩子。可是溺愛卻會給人帶來一些負面的東西。如此可見,溺愛和愛大不相同。3)沒有原則和底線天底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可是有這樣一部分父母,他們在生活中就很難堅持自己的原則和底線,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很難守住自己的底線。有人說:孩子一吵鬧,家長就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