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尊重孩子個性,順應本能才能達到好效果

2020-10-04 湖北視界

教育並非「以父母為本」,尊重孩子個性,順應本能才能達到好效果

2020-09-09 11:29:43來源:張家界熱線

分享

以人為本,本能無法阻止,順應教育才能取得好效果

家長教育孩子一方面是要將正確的觀念和知識告知孩子,但另一方面也要順應孩子的個性和本能,針對他們的性格特點來用不同的方式去因材施教。

本能是無法阻止的,父母首先要明白這一點,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們探索欲旺盛,喜歡東摸西跑,這個時候家長為了安全著想,就會不讓孩子跑跳,不讓他們亂摸。

希望孩子能老實一點,乖乖聽話,不停地發出指令,可結果卻總是不盡如人意,家長陷入焦慮,孩子被管教得也不開心。

有的時候家長會對孩子的一些正常本能行為過於敏感,不允許做這個,不允許做那個,希望他們所有的行為都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稍微有點差池就會發脾氣。

教育應該是以人為本的,換一種方式去教育孩子,順從他們的本能,才能夠讓教育變得更加順暢,父母的心態首先要改變。

如果只是單方面覺得需要改正的都是孩子,而自己一直都是正確的,那樣其實很容易讓教育走入誤區,當孩子的行為和大人意願相反的時候,父母不要認為他們就是故意的。

他們只是做的和家長想的不一樣而已,並沒有對錯,不能因為他們沒有滿足家長的期待就認為孩子不完美,有缺陷,有錯誤需要改正。

有的時候所謂的「不聽話」其實就是孩子沒有聽父母的命令而已,軟硬兼施,打過哄過,也未必能達到要求。尤其是三歲以前,孩子做出一些出格或者令人覺得不舒服的事情,不要想太多,很多時候只是一種本能罷了。

教育要以人為本,而不是以父母的意願為本,過程中要了解孩子的喜好,尊重他們的需求,尤其是隨著年紀增加,孩子上學之後,很多時候就開始了逐漸脫離父母掌控的範圍,這個時候父母會用學習為藉口,對孩子管控得更加嚴格。

父母對孩子關心,希望他們能好好學習是沒有錯的,但是同時也要注意調節自己的控制欲,多提升自我控制和管理的能力,尊重不同年齡段孩子發展的特點。

以人為本並不等於溺愛和毫無底線的順從,而是要在養育的過程中發現孩子的優點和特點,然後針對這些進行重點的培養,從而讓孩子能夠發揮所長走出一條成功的道路。

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不夠優秀,而是父母自身能力不足,格局不高,還總是喜歡從自己的角度去判斷孩子做的對錯,家長想要讓孩子優秀,就要不斷提升自我能力。

家庭教育是需要學習和累積經驗的,父母需要投入自己的精力和時間進去,現在是網絡時代,其實已經有很多免費的優秀的資源可以讓家長進行學習,手機上隨時都可以點開。

很多父母平時不去學習,等真的有了問題之後,又急著找方法去解決。

知道與實踐又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狀態,很多對孩子好的教育方法家長早就知道,但是應用起來卻未必能夠讓孩子真的變好,那是因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特點,好的教育方式針對的是普遍情況,到了孩子身上可能就會發生變化。

這就需要家長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要不斷在孩子身上做嘗試,甚至可以將學過的好的教育方式融合起來,針對自己孩子的特點來找到一種適合的實踐方式。

更不能單純地只用學習分數去衡量孩子的好壞,或者就直接給孩子定了性。尤其在孩子年紀小的時候,要多給他們機會嘗試各種不同的興趣和愛好,讓孩子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是什麼,這樣才能在長大之後不僅僅只是被學習成績框住。

重點是要培養孩子永不言敗,健康快樂的心態,有不斷探索世界的欲望,這才算是讓一個人能夠永遠保持前進動力的來源,如果孩子有這樣的心態,將來不管做什麼都能是成功的。

教育是要讓孩子逐漸樹立起精神世界的自尊和自信,家長要足夠了解孩子才能對他們的教育用對方式方法,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是被家長批評打擊指責,那麼他就不會有足夠的自信去面對生活和困難。

不能只看重結果,更要重視教育的過程,平時要多鼓勵孩子,充分發揮孩子的主觀能動性,將「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如果在教育的過程中孩子一直處於被動的地位,這就是家長把教育的掌控權牢牢控制在自己手裡的表現,這樣就是本末倒置,否定了孩子的主體地位。

教育的對象是孩子,自然孩子的所思所想才是最重要的,父母需要糾正錯誤,但並不代表完全限制孩子的行為和想法,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家長為了未來著想希望孩子能走一條捷徑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美好的願望如果不建立在對孩子的尊重以及他們真正感興趣的事情上,就會導致失敗,達不到預期的學習效果。

學會把興趣還給孩子,讓他們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尊重他們的意願,切忌盲目跟風,更不要強迫孩子去學那些他們根本不喜歡,能力也達不到的特長班。

那別人的孩子和自己家的比,不僅有可能本末倒置,還有可能因此埋沒了孩子真正的天賦。

由於商業機制,很多培訓機構都會誇大教育和學習效果,家長一定要慎重考慮認真考察,不要被廣告迷惑。在教育中要理性意識到,特長學習只是輔助。

真正要做好的就是通過觀察,努力發展孩子的潛能,讓他們做自己最喜歡和最擅長的事。

推薦閱讀:張家界熱線

相關焦點

  • 教育並非「以父母為本」,尊重孩子個性,順應本能才能達到好效果
    以人為本,本能無法阻止,順應教育才能取得好效果家長教育孩子一方面是要將正確的觀念和知識告知孩子,但另一方面也要順應孩子的個性和本能,針對他們的性格特點來用不同的方式去因材施教。本能是無法阻止的,父母首先要明白這一點,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們探索欲旺盛,喜歡東摸西跑,這個時候家長為了安全著想,就會不讓孩子跑跳,不讓他們亂摸。
  • 人本教育:尊重生命本能、挖掘生命潛能
    人應該臣服於自然、順應於自然!那我們就需要去了解、探究生命的本源!中華偉大的先祖和聖哲們,用他們證悟了的智慧給我們對生命的探索做了詳盡的闡述!我們需要的是去連結、去傳承這個智慧!以來幫助我們解構生命,我們才能夠真正地【以人為本】!  這樣我們才能做到尊重生命的本能、挖掘生命的潛能!否則我們將在錯誤的教育路上狂奔!
  • 盧梭《愛彌兒》:教育如何順應自然,使孩子成為真正的人?
    教育孩子發展能力時,父母總把孩子當大人看待,按照成年人標準,去要求孩子。而不考慮孩子們的現在能力可以學到什麼。誤區二:急於為善。教育孩子發展道德時,孩子還沒有判斷情感的能力,就通過說教、罵他、嚇他,來達到改正缺點的目的。最後,孩子只會因為服從父母權威而做出變化,因為他根本什麼都不知道。
  • 教師尊重家長,一起演雙簧,教育效果一定好
    山火肆虐,必定是從星星之火開始,教師務必控制好「星星之火」,才能留得住教育的綠水青山。父子關係、母子關係,儘管在孩子青春期之間往往處於一種緊張狀態,甚至是對峙局面,但這畢竟是親情「轄區」內的對立,屬於家庭內部矛盾,如果教師對家長不夠尊重,動輒訓誡呵斥,學生開始可能是看在眼裡,怕在心裡,但如果久了,則會由怕生怨,由怨轉恨,進而因恨生怒,做出一些過激反應。
  • 愛孩子是一種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種教養
    周國平說,愛孩子是一種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種教養。是的,為人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出於一種本能,不用學也會。尊重孩子,這樣一種美好的教養,我們還需要慢慢修煉。我們深知,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小孩,沒有完美的父母,也不可能有完美的教育。
  • 不尊重孩子、再好的教育也沒用
    雖然,家長和父母所指向的是同一人,然後,在性質上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如果父母把自己定位成「家長」,在家庭環境裡常常以家長自居,那麼,這種角色的定位,就會在不經意間成為親子矛盾的導火索。有的家長把不尊重兒童權利當作了理所應當,錯誤的把不尊重當作是對孩子的教育。
  • 孩子的個性都是家長「強調」出來的,尊重從不貼標籤做起
    不要刻意修正孩子的個性,尊重是教育的前提每個孩子生來就有他們獨特的個性,或許他們的個性未必適合當下的現實生活,但如果父母非硬要把孩子原本的個性抹殺,想要讓他們達成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樣子,或者是符合現在主流標準,對孩子來說未免太不公平了。
  • 不尊重孩子的懲罰於教育無益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指出人的基本需求有五個層次:第一是生理需求,第二是安全需求,第三是被愛需求,第四是被尊重需求,第五是自我實現需求。可見人都有尊嚴,都有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的本能需求,這是人的本性。 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少兒的自尊意識早在4~6歲便已形成,此時他們已能區分「好的我」和「不好的我」。隨著年齡的增長,其分辨是非的能力也日益提高。
  • 愛孩子是一種本能,尊重孩子則是一種教養
    真正愛孩子的人,一定會努力讓孩子有一個幸福的童年,以此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礎。要有三點:其一,捨得花時間和孩子遊戲、閒談、共度時光,讓孩子經常享受到親情。其二,保護孩子天性和智力的健康成長。其三,注意培育孩子的人生智慧和獨立精神,不是給孩子準備好一個現成的未來,而是使孩子將來既能自己去爭取幸福,又能承受人生該有的困難。既然愛,就要做到兩點,一是讓孩子現在快樂,二是讓孩子未來幸福。
  • 懂了這個道理,你才能真正教育好孩子
    思想學家盧梭曾說過,3種對孩子不但無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可惜千百年過去,我們依舊純熟地運用著它們。當我們想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已經站在了道理制高點,我們用成人世界的規則和邏輯,卻很少順著孩子的眼睛,真正去理解他的想法,解決他的困惑,成全他的渴望。把教化當做教育,這樣的教育,不如放棄。
  •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四原則之因材施教原則,強調孩子個性發展
    因材施教原則是指家庭教育要針對教育對象的職業、個性特點等具體因素,採取和選擇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促進子女的個性發展。父母要從孩子的年齡、性格特徵、生長發育狀況等實際出發,根據孩子的個別差異和具體特點,有的放矢地實施不同方式的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身心發展存在個別差異性。
  • 怎樣愛孩子✹尊重孩子的選擇權
    與其說父母應該給孩子更多的愛,還不如說父母應該給孩子足夠的信任。為人父母,愛孩子,更要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他們有選擇自己正確人生的能力和權利。 教育學家認為,儘管每個人的能力有大小之分,但都蘊藏著無窮的潛力。人的潛力一旦被激發,就會迸發出巨大的能量。而打開潛力之門的鑰匙,就是尊重。尊重孩子的個性。
  • 「家長共勉」愛孩子是一種本能,尊重孩子更是一種美好的教養
    【導讀】為人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出於一種本能,不用學也會。尊重孩子,這樣一種美好的教養,我們還需要慢慢修煉。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這個話題。周國平說,愛孩子是一種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種教養。是的,為人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出於一種本能,不用學也會。尊重孩子,這樣一種美好的教養,我們還需要慢慢修煉。我們深知,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小孩,沒有完美的父母,也不可能有完美的教育。我們不要苛刻孩子,也不要苛刻自己,過度的焦慮與恐懼,以及與孩子之間不必要的意志較量,都容易造成親子關係的緊張。試著,從這些小事做起,學著尊重孩子。
  • 教育孩子要抓緊十年的成長期
    前言:孩子們真正留在父母身邊的時間,算算也是屈指可數的,育兒教育者就指出了,其實教育孩子最重要的還是要學會把握前十年的重要時期,以下就讓我們來詳細的了解下近十年應該如何教育孩子吧!在這個時期,如果能採用各種方式來刺激孩子的智力發展,用遊戲的方式教導他們學習音樂和語言、文字或者繪畫等內容,那麼孩子均會有明顯的進步。從6歲到8歲,這兩年腦部的發育達到了90%(每年為全部成長的5%)。也就是說孩子從幼兒園升入小學時,聰明與否,大致上就已經決定了。只要看看前面的統計數字,不難得到一個結論:錯過了黃金教育期,年齡愈長,啟發、培養就會愈費力,效果也就愈差了!
  • 《以家人之名》這才是家庭幸福的關鍵:父母被理解,孩子被尊重
    最近,《以家人之名》熱播,劇中的李尖尖、齊明月、唐燦因為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個性。 其中,尖尖的爸爸李海潮圈粉無數,因為他難能可貴地尊重、理解孩子。愛孩子是一種本能,尊重孩子卻是一項修煉。 1父母最好的教育,是懂得尊重孩子《以家人之名》中,成績放榜了,明月排在全班第三,臉卻立馬變黑了,因為這個成績不能令她媽媽滿意。
  • 分清尊重和溺愛,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都說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也是尤為重要的一任老師,已為人父母的家長們總是有這樣的困惑:管教嚴厲了怕孩子變得膽小怕事,管教鬆懈了又擔心孩子調皮的無法無天;陷入兩難的家長們真是一個頭兩個大。到底應該如何教育孩子?怎樣才能教出好孩子?家長要區分好尊重孩子和溺愛孩子的界限在哪裡。
  • 劉長銘:失掉的本能
    我們應保護和發展學生的興趣領域,制定多樣化的、符合其個性特徵的教育計劃。忽視個性差異、強迫學生按照統一的既定方式和途徑發展會扼殺學生的創造性。生活中扼殺孩子創造力的事情太多了。孩子創新的想法在我們很多家庭中都難以得到理解和支持。如果我們認為孩子天生具有創造能力,而孩子經過我們的教育後失去了創造能力,那肯定是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
  • 好的家庭教育,從尊重孩子開始
    不可否認,節目裡父母的初衷是為了孩子好,都源於對孩子的愛,可這是真正的愛嗎?著名教育學家張梅玲教授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尊重就談不到愛。」尊重孩子,才是教育的第一步,只是父母很多時候都忽略了這一點。
  • 喋喋不休的背後是母性本能,《不急不吼做媽媽》也能教出優秀孩子
    真實做自己是相當重要的,每個孩子都應接受自己、表達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這樣才能活出真正的自己。而母性要求的是聽話與服從,違背了孩子這一天性的發展。02、過度的母性本能,會導致孩子喪失個性,缺乏「安心感」。
  • 教育孩子,首先要做到尊重孩子!
    在面對孩子的時候也是如此,只不過鏡子裡的那個人變成了孩子,所以尊重是彼此的。想要獲得孩子的尊重,父母首先要尊重孩子,給予孩子足夠的個人空間,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和自我意識,建立健全孩子的個性自信和自尊,幫助孩子獨立,更自由、健康地成長。前不久,上海一11歲女孩的一份有關加強家長朋友圈健康「曬娃」家庭教育建議,引發網友關注。一時「曬娃需不需要徵得孩子的同意」成了熱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