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9 11:29:43來源:張家界熱線
分享
以人為本,本能無法阻止,順應教育才能取得好效果
家長教育孩子一方面是要將正確的觀念和知識告知孩子,但另一方面也要順應孩子的個性和本能,針對他們的性格特點來用不同的方式去因材施教。
本能是無法阻止的,父母首先要明白這一點,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們探索欲旺盛,喜歡東摸西跑,這個時候家長為了安全著想,就會不讓孩子跑跳,不讓他們亂摸。
希望孩子能老實一點,乖乖聽話,不停地發出指令,可結果卻總是不盡如人意,家長陷入焦慮,孩子被管教得也不開心。
有的時候家長會對孩子的一些正常本能行為過於敏感,不允許做這個,不允許做那個,希望他們所有的行為都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稍微有點差池就會發脾氣。
教育應該是以人為本的,換一種方式去教育孩子,順從他們的本能,才能夠讓教育變得更加順暢,父母的心態首先要改變。
如果只是單方面覺得需要改正的都是孩子,而自己一直都是正確的,那樣其實很容易讓教育走入誤區,當孩子的行為和大人意願相反的時候,父母不要認為他們就是故意的。
他們只是做的和家長想的不一樣而已,並沒有對錯,不能因為他們沒有滿足家長的期待就認為孩子不完美,有缺陷,有錯誤需要改正。
有的時候所謂的「不聽話」其實就是孩子沒有聽父母的命令而已,軟硬兼施,打過哄過,也未必能達到要求。尤其是三歲以前,孩子做出一些出格或者令人覺得不舒服的事情,不要想太多,很多時候只是一種本能罷了。
教育要以人為本,而不是以父母的意願為本,過程中要了解孩子的喜好,尊重他們的需求,尤其是隨著年紀增加,孩子上學之後,很多時候就開始了逐漸脫離父母掌控的範圍,這個時候父母會用學習為藉口,對孩子管控得更加嚴格。
父母對孩子關心,希望他們能好好學習是沒有錯的,但是同時也要注意調節自己的控制欲,多提升自我控制和管理的能力,尊重不同年齡段孩子發展的特點。
以人為本並不等於溺愛和毫無底線的順從,而是要在養育的過程中發現孩子的優點和特點,然後針對這些進行重點的培養,從而讓孩子能夠發揮所長走出一條成功的道路。
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不夠優秀,而是父母自身能力不足,格局不高,還總是喜歡從自己的角度去判斷孩子做的對錯,家長想要讓孩子優秀,就要不斷提升自我能力。
家庭教育是需要學習和累積經驗的,父母需要投入自己的精力和時間進去,現在是網絡時代,其實已經有很多免費的優秀的資源可以讓家長進行學習,手機上隨時都可以點開。
很多父母平時不去學習,等真的有了問題之後,又急著找方法去解決。
知道與實踐又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狀態,很多對孩子好的教育方法家長早就知道,但是應用起來卻未必能夠讓孩子真的變好,那是因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特點,好的教育方式針對的是普遍情況,到了孩子身上可能就會發生變化。
這就需要家長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要不斷在孩子身上做嘗試,甚至可以將學過的好的教育方式融合起來,針對自己孩子的特點來找到一種適合的實踐方式。
更不能單純地只用學習分數去衡量孩子的好壞,或者就直接給孩子定了性。尤其在孩子年紀小的時候,要多給他們機會嘗試各種不同的興趣和愛好,讓孩子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是什麼,這樣才能在長大之後不僅僅只是被學習成績框住。
重點是要培養孩子永不言敗,健康快樂的心態,有不斷探索世界的欲望,這才算是讓一個人能夠永遠保持前進動力的來源,如果孩子有這樣的心態,將來不管做什麼都能是成功的。
教育是要讓孩子逐漸樹立起精神世界的自尊和自信,家長要足夠了解孩子才能對他們的教育用對方式方法,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是被家長批評打擊指責,那麼他就不會有足夠的自信去面對生活和困難。
不能只看重結果,更要重視教育的過程,平時要多鼓勵孩子,充分發揮孩子的主觀能動性,將「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如果在教育的過程中孩子一直處於被動的地位,這就是家長把教育的掌控權牢牢控制在自己手裡的表現,這樣就是本末倒置,否定了孩子的主體地位。
教育的對象是孩子,自然孩子的所思所想才是最重要的,父母需要糾正錯誤,但並不代表完全限制孩子的行為和想法,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家長為了未來著想希望孩子能走一條捷徑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美好的願望如果不建立在對孩子的尊重以及他們真正感興趣的事情上,就會導致失敗,達不到預期的學習效果。
學會把興趣還給孩子,讓他們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尊重他們的意願,切忌盲目跟風,更不要強迫孩子去學那些他們根本不喜歡,能力也達不到的特長班。
那別人的孩子和自己家的比,不僅有可能本末倒置,還有可能因此埋沒了孩子真正的天賦。
由於商業機制,很多培訓機構都會誇大教育和學習效果,家長一定要慎重考慮認真考察,不要被廣告迷惑。在教育中要理性意識到,特長學習只是輔助。
真正要做好的就是通過觀察,努力發展孩子的潛能,讓他們做自己最喜歡和最擅長的事。
推薦閱讀:張家界熱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