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個性都是家長「強調」出來的,尊重從不貼標籤做起

2020-07-30 春花育兒

不要刻意修正孩子的個性,尊重是教育的前提

每個孩子生來就有他們獨特的個性,或許他們的個性未必適合當下的現實生活,但如果父母非硬要把孩子原本的個性抹殺,想要讓他們達成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樣子,或者是符合現在主流標準,對孩子來說未免太不公平了。

孩子天生性格內向還是外向,調皮還是安靜,這些都是他們與生俱來的氣質,每一種氣質如果能夠得到尊重,將會發揮其優勢成為獨一無二的性格特徵。

並不是說內向的孩子將來就一定會受欺負,淘氣的孩子將來就會闖大禍,這些都是人們潛移默化中認定的毫無根據判定而已。

安靜的孩子更容易敏感地感知他人的內心,而外向的孩子可能更善於交際,性格本無優劣好壞,往往都是家長的一些主觀印象,造成了孩子的自卑和低自尊。

家長在向別人介紹自己家孩子的時候,經常都會用貼標籤式的詞語去形容孩子「我女兒可文靜了,就是不愛說話」「我兒子學習成績不錯,就是太淘氣了」「我家孩子哪都好,就是太有自己的主意,不聽別人勸。」其實孩子的那些所謂的「特點」都是家長一次次強調之後的結果,內向的孩子可能會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滔滔不絕,有主見的孩子也有可能會權衡別人的意見,但這些都會在家長一次次的標籤化形容中逐漸消失,剩下的就只有偏激的一面。

孩子的個性都是家長「強調」出來的,尊重從不貼標籤做起

孩子的個性雖然天生註定,但是他們的可塑性在童年時期也是很強的,如果家長能夠做到不強行修正孩子的個性,不隨便貼標籤,其實按照自然的發展規律,他們是會朝著全面發展的方向成長的。

每個父母都認為孩子有自己的優勢和短處,但其實很多時候個性本無對錯,所謂的優勢如果不控制也會變成劣勢,而短處有的時候也是一種個性。

沒有絕對完美的性格,孩子的性情氣質都是天生獨一無二的。作為父母沒有必要刻意修正孩子的個性,而是要尊重他們生來的特點,順勢而為地進行教育,幫助他們找到屬於自己翱翔的那片藍天,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1.尊重個性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出現很多問題,但這並不代表他們與生俱來的個性就是不對不好的,只能說他們還沒有找到屬於自己的環境和行事做法而已。

孩子與這個世界尚在磨合中,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幫助他們找到方法,儘快適應。孩子之間會有個體差異,這很正常,但並不是說有差異就是壞事,這正說明他們有屬於自己的個性,是好事。

孩子的個性都是家長「強調」出來的,尊重從不貼標籤做起

這個時代與眾不同有可能就能脫穎而出,接受孩子那些個性,多看看優勢,不要總是盯著不足,這樣更容易激發孩子性格中更好的那一面,從而讓劣勢變優勢。

比如說孩子天生不愛說話,也不喜歡交際,但是家長為了培養他們的社交,就經常會強迫孩子在客人來了之後給別人表演,又或者強迫他們和鄰居說話,甚至還會給孩子報一些演講口才班,這樣時間長了孩子可能會更靦腆不愛說,又或者面對人群無所適從。

這樣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壓力,小小年紀就要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時間長了容易產生更加強烈的反向效果。

無論什麼樣特點的孩子,其實家長需要做的並不是強行讓他們適應社會,而是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獨特的優勢,並且找到那個能夠發揮優勢的領域,從而充滿自信地度過每一天。

強行改變的後果有可能就是孩子硬著頭皮變過來了,但大多數孩子都會承受很大的壓力,無法做出改變,最終迷失在漫漫人生中。找不到未來,看不到希望,渾渾噩噩地過一輩子。

作為父母建議不要執著於改變孩子的個性,與其追求那些他們沒有的,不如細心觀察他們具有的氣質,這樣孩子能夠更了解自己,愛自己才能愛生活,對未來充滿希望。

幫助孩子保持個性,維持長久發展是家長在成長過程中能夠做到的最好的教育。

孩子的個性都是家長「強調」出來的,尊重從不貼標籤做起

2.順勢而為的教育

順勢而為充分發揮孩子個性的優勢,這樣才能提升孩子的自信,很多時候來自父母的鼓勵和讚賞,能夠讓孩子將自己性格中不足的一面及時補足,從而全面發展。

所謂順勢而為的教育,就是要讓孩子能夠知道自己的優勢在哪,用優勢去帶動缺點一起變得更好。

孩子年紀越小可塑性就越強,對於他們來說需要的是父母對個性的支持和鼓勵,而不是打擊和批評。

很多時候父母為了社交需求,故意在外人面前說孩子的缺點,為的就是和別人拉近距離,但這些話聽在孩子的耳中就是一種傷害。

不同性格的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父母要學會接受他們的個性,按照不同的優勢因材施教,從而充分發揮他們的潛能。

孩子的個性都是家長「強調」出來的,尊重從不貼標籤做起

3.適當引導彌補不足

這樣說並不表明孩子身上沒有缺點,家長在成長過程中要通過引導去彌補孩子身上的不足。對於不好的地方不能視而不見,而是要通過教育讓孩子知道哪裡是錯誤的做法。

可以運用恰當的方法來引導孩子的行為,幫助他們做出一定的調整。

孩子的個性是先天的,沒有好壞區分,但是面對現實的社會,有些行為和做法還是不被允許的。

性格中的不足是可以微調的,要在了解孩子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對孩子的消極面進行引導,從而幫助他們更好地成長。

不管孩子年紀多大,都要讓他們時刻有被尊重的感覺,一個人如果自尊水平高,他們的自控能力就會相應地得到提升。

每個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不能因為孩子年齡小就覺得他們沒有自尊心,從而任意地傷害和打罵。

不要以愛的名義剝奪孩子被尊重的權利,所謂的為他們好也不是可以任意忽略孩子的需求,以主觀意願壓制孩子的想法,傷害孩子的自尊。

孩子從出生那一刻開始就有了屬於自己的想法和特點,他們不應該是家長的附屬品,不被尊重長大的孩子,今後也很難學會如何尊重他人。作為父母要時刻記得把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對待,可以說家長如何尊重朋友,尊重同事,就要相對應地如何尊重孩子。這樣提醒自己,就能做到對孩子個性最好的培養。

相關焦點

  • 父母的標籤教育是雙刃劍,孩子的好壞,取決於家長貼什麼標籤
    導讀:父母的標籤教育是雙刃劍,孩子的好壞,取決於家長貼什麼標籤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父母的標籤教育是雙刃劍,孩子的好壞,取決於家長貼什麼標籤!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聰明的人,從不給人亂貼「標籤」
    而且哪怕是了解對方,也不能輕易給別人貼標籤,在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當你給某個人貼上某個標籤的時候,其實你對他所有的態度和行為,都在潛移默化之下發生了改變,哪怕這一切不是你故意為之的。所以一個喜歡給別人「貼標籤」的人,是不可能受人歡迎的,因此,聰明的人,從不給人貼標籤。
  • 孩子吃啥啥不夠,幹啥啥不行?大多數家長給孩子貼錯了標籤
    換句話說就是你給孩子貼上什麼樣子的「標籤」,孩子就會成為什麼樣子,這就是標籤效應。標籤效應:一個被貼上某個詞語名稱貼之後,就會不自覺得做出自我印象管理,讓自己行為和標籤一致,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之為「標籤效應」。心理學上認為,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標籤效應」是因為:「標籤」具有引導作用,不管好與壞,在「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中都具有引導作用。
  • 「亂貼標籤」會讓孩子抑鬱,教育孩子,要積極利用正面標籤效應
    是不是每個家長見到孩子做了錯事,都會批評孩子幾句呢?批評這種教育方式是正確的,但在批評時,家長要適可而止,不能隨隨便便地給孩子貼上標籤,「貶低」孩子。一旦孩子被家長無意中的標籤擊中,可能就會翻不了身,讓自己成長為家長不希望長成的樣子。若是時光能夠返回,家長肯定會後悔不已的,亂貼標籤,的確很難讓孩子優秀。
  • 內向的孩子比別的孩子差?家長先別給TA貼標籤,答案和你想的不同
    所以當看到自家孩子靦腆怕生的時候,有些家長為了把孩子的個性『扭』過來,會一個勁兒地讓孩子多和別人接觸。然而科學與數據統計告訴我們,內向不僅不會阻礙孩子的發展,反而對孩子以後的發展於智力發育大有好處。所以,家長擔憂自己孩子內向,不熱愛人際交往的擔憂和想法可以理解,但作為父母我們首先要明白的是:內向並非孩子的缺點。不要再繼續陷入內向=未來發展不良的歧思上去。一、為什麼大部分家長都覺得內向的孩子不好?
  • 聰明的父母,從不給孩子隨意貼標籤
    這種行為是因為被貼上標籤而引起的,故稱為標籤效應。如果你說孩子「你怎麼那麼笨!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做?」那麼孩子會更笨,因為他覺得大人都覺得自己很笨了,不努力也沒有什麼。當你說孩子調皮時,你訓斥孩子「整天搗蛋,沒個正形兒,看你以後也不會有什麼大出息。」那麼,孩子也許就真的開始摔破罐兒,混日子了。
  • 那些年我給孩子貼過的標籤
    文/雲朵老師在教育的過程中,99%的家長都會給孩子貼標籤,區別就在於有的家長是無意識的給孩子貼「不好」的標籤,而有的家長是有意識的給孩子貼「好的」標籤,我就是後者啦!今天就給大家梳理一下我曾經給朵朵貼過的標籤:一、 你動手能力很強因為我從小到大被自己和家長無意識的貼了「笨手笨腳」的標籤,所以我對於朵朵的動手能力特別重視,她小時候很喜歡做各種手工,拼圖、剪紙、橡皮泥、拼插、串珠子等等,還買了材料自己做髮夾。我經常告訴她,你動手能力特別強,做什麼都能做的很好。
  • 不可忽視的標籤效應:家長要維護老師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心理學認為,「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是「好」還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不能給孩子隨便貼標籤,更不能給孩子貼「黑標籤」,這個大家都知道。
  • 從心理學視角解析《哪吒》:孩子的好壞,跟家長貼的「標籤」有關
    有些父母並沒有意識到給孩子定標籤的背後影響,一個好的標籤可能會讓孩子變得更好,而一個壞的標籤極有可能是孩子變得越來越差的"助推力"。 不知大家是否聽過"標籤效應"?所謂的"標籤效應"就是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貼上標籤時,他就相應地有一個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儘可能地與所貼的標籤一致。
  • 家長注意:孩子調皮好動?不要給孩子亂貼多動症標籤
    據有關數據報導:3%~10%的孩子患有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約有70%的學齡孩子有注意力缺失問題。也就是說,如果一個班有50個學生,那麼有5個可能就是典型的多動。相比以前,為什麼我國的多動症孩子越來越多了呢?
  • 尊重孩子的不同才不會亂貼標籤,你才能理解孩子走進她的內心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在諮詢中遇到很多獨立特行的高智商孩子。雖然學習非常好,可是不寫作業,儘管每次考試都能得第一,可是家長就各種作鬧威脅,因為在老師那裡沒法交代。因為好孩子都需要寫作業,都需要服從,你雖然優秀,但是破壞了規矩,這是很多家長不能接受的。
  • 別讓「標籤」成為孩子成長中的反作用力
    標籤的力量足以改變命運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在貼標籤和被貼標籤中度過人生的。所謂的貼標籤就是將一種富有含義的詞語冠給一個特指的人,使大家對他產生一定的刻板印象,即一說起這個人就馬上會聯想到那個詞。
  • 孩子為什麼會破罐子破摔?都是你貼錯了標籤!
    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引起的,故稱為「標籤效應」。為什麼會出現「標籤效應」呢?主要是因為「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是「好」是「壞」,它對一個人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
  • 兒子愛上穿女裝,家長如何引導?好的教育從不打「性別標籤」
    愛上穿女裝會不會影響孩子的未來生活啊,這可怎麼辦啊!」「你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沒有去責怪孩子穿女裝呢?」我問「這個確實沒有,我都不知道如何是好,但是孩子的爸發現了就說了孩子幾句,還說得蠻難聽的。」「回去之後先和孩子好好談談,但是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和孩子爸談,他的認知如果不對,才會影響孩子未來的生活。」
  • 我們不負責任地給孩子貼的標籤,他將用盡一生去撕掉
    有一次一位家長說,他小的時候總被誇聰明,誇的他有點飄,凡事倚仗著自己「聰明」眼高手低,學習成績並不理想。吸取了教訓,他現在從不誇孩子「聰明」,反而說孩子「笨」,他對兒子說,「雖然笨,但是你很努力,有志者事竟成」。
  • 家長論壇——拒絕標籤
    拒絕標籤                            初三(7)班  潘雨涵家長「這孩子膽子可真小,啥都怕!」「這孩子心眼真多,總是偷偷幹壞事兒!」「這孩子真不聽話,讓他往東他偏往西,就是跟我對著幹!」「這孩子真聰明!以後學習肯定好!」
  • 蒙臺梭利:3種錯誤對待孩子的看法,會無意識壓抑孩子的個性發展
    蒙臺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書中提出:成人總是用自己的思看待孩子,而且把兒童身上貼了成人自認為的標籤。分別認為兒童是:孤弱和無活力的人、缺乏精神指導的人、成人把自己看做是兒童的創造者。很顯然孩子並不想做父母思維中的人,其實他們也有獨立的思維能力,身邊也有很多好朋友,而且從三歲開始孩子就已經有了自我意識。這些都證明父母給孩子的標籤是錯誤的。01家長為何給孩子貼上自認為的標籤?
  • 笨小孩都是罵出來的,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
    女孩媽媽反擊道:「是你先給我的孩子亂貼標籤的,她不想借給你,是她的權利。」不得不說,這位媽媽的做法真解氣。說真的,在生活中給孩子亂貼標籤,是件太常見的事情。回看我們自己,就常常忍不住給孩子貼上「磨蹭、內向、膽小」等各種各樣的標籤。
  • 美國家庭教育,從言語尊重做起,教育孩子不能說什麼?
    ,他們需要被尊重、被理解。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他們可以成長為一個獨立的社會人,履行他們的義務、擁有權力。對待孩子就像對待朋友一樣,這是美國家庭認為的一種教育方式。美國的家長通常很尊重孩子的勞動,為了使孩子理解生活的艱辛,通常情況下,孩子的零用錢是通過自己的勞動換取的,而家長會在孩子勞動之後,給予其一定的勞動「報酬」,除此之外,家長很少會白給孩子零用錢。
  • 任何時候,教師都沒權力給學生貼上「差生」的標籤
    於是被老師貼上了「差生」的標籤。那位教師甚至對她的未來做出了預測——這位孩子的人生不會出彩。這種評價給了她傷害,讓她幾十年後你仍然難以忘懷。但當時的老師並沒有在意她的感受。如今她做了教師,她懂得那種被貼標籤的痛苦,不會輕易給一些特別的孩子貼上標籤。這個故事引起我的思考。這個案例再次提醒我們,學生成長需要來自教師的善意與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