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臺梭利:3種錯誤對待孩子的看法,會無意識壓抑孩子的個性發展

2020-12-19 張杰雯的寶貝日記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蒙臺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書中提出:成人總是用自己的思看待孩子,而且把兒童身上貼了成人自認為的標籤。分別認為兒童是:孤弱和無活力的人、缺乏精神指導的人、成人把自己看做是兒童的創造者。

很顯然這種觀點是完全錯誤的,而且也會壓制兒童自身個性的形成。

「不對,要先穿襪子,再穿褲子!」

「牙刷必須放在牙杯裡!」

「不要和他交朋友,一看就是壞孩子。」

鄰居的嗓門非常大,每次教育孩子的時候我都能聽到,這些話都是他經常對孩子說的,可是我總覺得他在用自己的思維評判孩子。他家孩子的生活被安排得非常周全,連孩子每天穿什麼顏色的襪子以及交什麼朋友都要顧及到。在孩子上高中的時候,由於承受不住壓力,跟父母大吵一架離家出走。

很顯然孩子並不想做父母思維中的人,其實他們也有獨立的思維能力,身邊也有很多好朋友,而且從三歲開始孩子就已經有了自我意識。這些都證明父母給孩子的標籤是錯誤的。

01家長為何給孩子貼上自認為的標籤?

源於對孩子的重視與溺愛

現在大多數家庭基本都是一個孩子,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都會積極地參與。不論是孩子吃飯還是穿衣服,父母都希望能夠幫助孩子完成,讓他更愉快地生活。這齣於一個父母對孩子的責任,但也是過度重視和溺愛的一種表現。

認為孩子弱小,沒有自我思維能力

父母為孩子考慮,想儘自己的努力給予更好的生活環境。所以孩子成長中的每一步,家長都會格外看重,不論是他交朋友還是選擇衣服,家長都會代勞。這都是由於家長認為孩子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也怕因為錯誤的決定讓他誤入歧途。

把孩子和自己看做一體,還沒有適應孩子的成長

在父母的心裡,孩子永遠長不大。他們覺得孩子一直需要父母的保護,也覺得自身的經驗豐富,能夠為孩子做出更好的決定。可是父母沒有意識到孩子已經慢慢地在成長,對於各種事情已經有了相應的決斷能力。

成長中的孩子是不斷變化的,父母需要及時與他們溝通,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並在溝通中保證平等尊重他們的意見,這樣才能更好地實施教育。如果一味以父母自身的思維出發去要求孩子,一定會產生嚴重的後果。

02父母給孩子貼上自認為的標籤,會帶來哪些影響?

打擊孩子的自信心,阻止個性的發展

每當孩子提出意見或者建議時,家長總會反駁孩子的觀點。這種做法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以後面對困難的時候也容易產生退縮心理。由於父母經常駁回孩子的意見,所以會影響他們個性的發展,長大後會成為一個平平無奇的人。

正確做法:在成長中,家長應該給孩子更多的鼓勵,以便於樹立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情,根據實際情況按照孩子的興趣對他們進行培養。

過度的責備讓孩子越來越反感父母

成長中每個孩子都有犯錯的時候,大部分家長都會責備批評孩子。但是這種方式根本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反而會引起孩子對家長的反感。

正確做法:大家在面對孩子犯錯時,應該理智地尋求解決辦法。用說服教育引導孩子明白自己的錯誤,可以和他冷靜下來商討以後該怎麼做。

嚴格的教育方式,引起孩子的叛逆心理

孩子終究有長大的那一天,所以父母要廢棄「自己是孩子的創造者」 這種錯誤的觀念。不要用自己的思維給孩子規劃人生,嚴格的學習制度,以及過大的壓力都會引起他的逆反心理。

正確做法:孩子的天性是玩耍不要過多剝奪他放鬆的時間。在玩耍中能夠讓孩子鍛鍊身體,也可以調動他們的思維。教育時要勞逸結合,給孩子更多寬容與理解。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務必要給他帶來積極的影響。如果家長的教育中出現了以下這三種錯誤的看法,一定要及時糾正,否則將會壓制孩子的個性發展。

03教育中哪些做法會無意識的壓制孩子個性發展?

①「你都是我生的,所以我有權利看你日記」

這是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中經常會犯的一個錯誤,這種做法完全不尊重孩子的人格、隱私。要知道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會有不想讓別人知道的秘密,只有家長學會尊重孩子,他才會尊重你。如果過度窺探孩子的隱私,反而會起到相反的教育結果,且對孩子的個性形成不利。

②「我這麼做都是為你好」

父母總是用自己認為好的方式對孩子好,但是根本就沒有考慮到他是否需要這樣的「好」。有時候父母的關心反而成為了孩子內心的一種負擔,時間久了就會阻礙孩子個性的建立。父母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逼他學習、讓他做一切不感興趣的事情。很多孩子因為父母的逼迫,最後導致嚴重的心理疾病,甚至會有輕生的念頭。

③總向孩子發脾氣,只因孩子孤弱不會反駁

現在社會生活壓力很大,父母總是為了工作、生活中的各種難題到處奔波。隨之而來的是更多的煩心事,有些家長會把這些煩心事帶回家裡。有時孩子的錯誤成了導火索,然後孩子就變成了家長的宣洩對象。家長的粗暴行為會讓孩子變得膽怯,做事也會變得唯唯諾諾,個性發展受到阻礙。

家長的錯誤看法對孩子有著非常惡劣的影響,當出現以上三種行為時,一定要及時改正。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不宜易太過急躁,不要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對孩子開展教育。應站在孩子的立場想一想,給孩子更多自我發展的空間,讓他快樂地成長。

你曾經向孩子發過脾氣嗎?當孩子犯錯時,你會如何進行引導呢?歡迎在下方留言交流哦!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蒙臺梭利幼兒園,孩子教具操作出現錯誤,老師為什麼不幫助孩子?
    這樣不僅有助於幫助孩子意識到錯誤,自我校正,還可以由此而進行自我教育。通過教具的錯誤控制,使孩子的注意力、觀察力、判斷力等得到綜合發展。每個圓柱體對應一個相同大小的洞穴,所以一旦發生錯誤,最後一定會有一個圓柱體與洞穴是不相配的。孩子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通過實驗和觀察、對比,就會發現錯誤,進而通過不斷試錯、練習來改正錯誤。通過蒙氏教具的錯誤控制練習,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養成一定的觀察能力、準確的判斷能力和精細的辨別能力。
  • 蒙臺梭利教學中,孩子教具操作錯誤,為什麼不幫助孩子?美嬰教育
    犯錯在所難免,我們所說的「錯誤」並不一定是指違法亂紀等原則性的錯誤。而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遭遇的失敗、經受的挫折和多走的彎路。在蒙臺梭利幼兒園,我們甚至鼓勵孩子犯錯,而老師竟然「不幫助」孩子,這是為何呢?蒙氏教具,在蒙臺梭利教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是實施蒙臺梭利教學的基本保障。
  • 蒙臺梭利《童年的秘密》講了什麼?歡迎來一起探討育兒知識
    蒙臺梭利認為,人有兩個胚胎,一個身體胚胎。一個精神胚胎,精神胚胎通過敏感性的方式來指引成長的路徑。正常情況下,孩子的心理都能在敏感性的指引下沿著軌道正常發展,但若是在成長過程中遭到成人的阻礙和壓抑,則心靈會偏離正軌。
  • 蒙臺梭利《人的成長》讀書筆記
    蒙臺梭利對人們對兒童偏見的描寫太真實了,讓人更為痛心的是,一百多年過去了這些偏見竟然還存在於這個世界,而且甚至仍然是成人對兒童的主流看法…很多很多孩子們仍然被以愛的名義折磨著…"目前解放兒童並指明其能力的最大困難,並不在於尋找某種成功的教育方法,而在於如何克服成人對兒童的偏見。"
  • 趙小明:每一個性好奇的孩子背後,都藏著一個性壓抑的家長
    ,其實都隱藏著一個性壓抑的家長。那麼,越是那些性壓抑的家長,他們越會恐懼孩子的性好奇。那麼他們就必將處於一種性壓抑狀態,就會導致這種性的能量會轉移向另外一些發洩口來得到釋放。,當他們這種指向性的驅動力被父母們無情的壓抑之後,會導致這種性的能量轉移向其他方面。
  • 教育的最高境界:讓孩子學會自我教育,蒙臺梭利教育做到了
    當孩子能夠對教具進行延伸操作,並且可以與其他幾種相互關聯的教具進行組合操作的時候,其實,孩子的創造性潛能已經得到發展。為此,我們也就明白了蒙臺梭利博士所說的,我們的教具使進行自我教育成為可能,這種教育不是依靠教師的能力,而是依靠教具的系統性。
  • 蒙臺梭利教育助力孩子養成良好習慣
    良好習慣重要性英國著名哲學家普德曼曾說:「播種一個行動,你會收穫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穫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會收穫一個命運。」我國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說,只需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習慣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它可以決定人的命運甚至主宰人的一生。
  • 不懂蒙臺梭利不足以談教育:一文讀懂蒙臺梭利育兒理念
    3-6歲是孩子學習語言的最好時期。不同於0-3歲的無意識吸收,3-6歲孩子在這個時期已經可以進行有意識的學習。在3-6歲這個時期需要重點學習3樣東西:詞彙、書寫和語法。蒙臺梭利認為,任何想改變成年人的努力都是徒勞的,兒童時期吸收的東西會永久地成為他們個性的一部分。2孩子的心靈在不同階段的發展特點?
  • 3歲決定孩子的一生
    在20世紀贏得世界承認的最偉大的教育家之一——瑪麗亞·蒙臺梭利, 1907年1月6日在羅馬創辦了第一所「兒童之家」。她認為3歲決定孩子的一生,孩子的教育應儘量放在3歲前去進行。這一時期的兒童對一切都充滿活力和激情,他們學什麼就立即會什麼。 3.發展的階段性。第一階段(0~6歲)是兒童各種心理功能形成的時期。
  • 為什麼不該讓孩子錯過蒙臺梭利教育?如何鑑別真假蒙臺梭利?
    蒙臺梭利教育強調對孩子個性的尊重,注重培養孩子獨立學習的能力,來激發孩子最大的潛能。教室裡的桌子和椅子也會特別針對孩子能夠自由學習和活動來設計,柜子也都是開放的,孩子想拿什麼就可以拿什麼。蒙臺梭利教室會劃分成不同的區域,比如手工區、感官學習區、數學區、語言區等等,並且會擺放相應的教具。孩子們可以在房間內隨意到不同的區域走動,沒有固定的課桌。
  • 如何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學學蒙臺梭利,為孩子創設良好發展環境
    蒙臺梭利主張工作的環境和學習方法,所謂的"工作"也就是給予孩子一系列的蒙臺梭利教具供其學習和玩耍,並讓孩子在工作的過程中自我探究以及自我糾錯。 蒙臺梭利的教具也可以稱為是給孩子在玩樂中懂得自我糾錯的玩具,蒙臺梭利相信這一系列的玩具有自動糾錯的功能,孩子並不需要他人的指示,就能自己知道自己的錯誤在何處。
  • 孩子的無意識情感,需要父母的及時引導,否則代溝會越來越大
    首先6歲後孩子的許多變化,是反映人類進化特徵的,觀察6~7歲的孩子的心理變化的另一種方式,是看這些變化是如何與從猿到人的進化演變聯繫起來的。經考查,6~12歲這一時期的每個人,都在重複那種特定的進化階段。
  • 孩子不愛說話,是貴人語遲?蒙臺梭利教育提示孩子語言發展黃金期不可逆
    孩子都兩歲了,除了「爸爸」、「媽媽」,能說的詞句非常有限,這可怎麼辦?孩子不喜歡說話,難道是「貴人語遲」?為什麼孩子會說話晚?父母又該怎么正確引導?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0-6歲孩子語言發展的那些事。蒙臺梭利博士說:「一個人的語言能力基礎,大部分在嬰兒期就已經建立。」
  • 蒙臺梭利幼兒園孩子的創造力,竟然是這樣「玩」出來的?
    作為家長,夜深人靜之時,當紛繁吵雜的世界按下了暫停鍵,你會深度思考孩子的教育嗎?別人家的孩子3歲就能自己畫出一幅完整的畫,4歲就能背出一首複雜的唐詩......同樣是3歲或4歲的孩子,你的孩子和別人家的相比,到底差在哪裡?
  • 3歲孩子愛頂嘴喜歡說不,孩子的反抗期來臨?蒙臺梭利敏感期
    因此,當孩子在你的面前說「不」的時候,你應該高興才對,這表明孩子的心智發展了。然而,3歲左右孩子的心智發育還不成熟,還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當大人沒有滿足他們內心需求的時候,孩子就會用最直接的方式,說「不」。
  • 愛孩子卻忍不住吼,《童年的秘密》:克服內心障礙,溫和地愛孩子
    蒙臺梭利說:「一個成人,即使他想同意兒童的要求,讓兒童自由觸摸和搬運東西,也將會發現他無法壓抑內心的某種衝動,這種衝動導致他禁止兒童這麼做。」這是一種無意識的防禦本能,是一種無意識的憂慮感,是缺乏理性和貪婪感的結合,總擔心一些東西可能被弄髒或被打碎。
  • 【親子】父母四種錯誤教養方式影響孩子的個性發展
    俗話說:「有其父必有其子」,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子女的個性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在身體的發育、知識的累積、人格的形成、人際關係以及人生觀、價值觀的建立都給予了孩子的雛形,這都是在日常生活中親子之間潛移默化的影響,
  • 接受蒙臺梭利教育的孩子,有什麼不同?
    ,人們也會更加關注精神層面的追求。所謂「混齡教育」,就是把3~6歲不同年齡的孩子放在同一個班內遊戲、生活和學習。,孩子的自我尊重和自信就可以得到發展。通過發展他們的日常生活技能——照顧自己和照顧環境,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許多心理學家實驗研究表明,一個人成功,20%歸諸智商的高低,80%取決於情商。情商高的人有積極的個性、堅強的意志、樂觀的人生,成功的機會比較大。
  • 為什麼我不給孩子選擇蒙臺梭利
    通過持續不斷的觀察和與孩子們的合作學習,蒙臺梭利女士總結出一套心理學的人格形象:她認為「孩子是自己的教師」,她尊重孩子是「有能力樹立自己個性的,有良好的自我活動能力,和專注力的成熟的人「。瑪麗亞·蒙臺梭利認為,人們在特定的生活階段(即敏感期),會很容易學習某些事物。
  • 蒙臺梭利教育更有利於孩子社會性發展
    有人說蒙臺梭利教育,就是不說話的教育,孩子各玩各的,缺乏交流互動,太過安靜了。這樣教育下的孩子,社會交往能力會不會落後呢?蒙臺梭利博士說,「兒童的一切教育都必須遵循一個原則:即幫助孩子身心自然的發展。」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蒙臺梭利教育是如何促進孩子社會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