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推送新鮮有趣的心理學知識,關注我們妥妥沒錯!(www.mulinxinli.com)
俗話說:「有其父必有其子」,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子女的個性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在身體的發育、知識的累積、人格的形成、人際關係以及人生觀、價值觀的建立都給予了孩子的雛形,這都是在日常生活中親子之間潛移默化的影響,教授和學習。
孩子的教育沒有一定怎樣的規矩,這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多一些耐心和細心,及時的發現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隨時修正自己的教養方式,通過學習以及和孩子的互動來尋找適合自己孩子的教養方式。
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做法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成長,如果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做錯了四件事,那麼,帶來的後果可能會難以設想哦!
問題一 父母意見矛盾立場分歧
《紅樓夢》「不肖種種大承笞撻」一回中,賈政為教育寶玉,對其實施「笞撻」,聞訊而至的王夫人上前阻攔,威脅道:「既要勒死他,快拿繩子來勒死我,再勒死他。」這一情節雖然是古人的文學創作,但在今天的生活中並不少見。教育孩子時,父母經常一方「唱白臉」,一方「唱黑臉」而這種教養方式埋下的隱患也隨之誕生。
父母對待孩子的立場分歧,容易讓他們變得遇事就依賴別人,喜歡逃避,甚至養成迴避性人格。人從小就具有自我保護的本能,懂得「趨利避害」。
當孩子犯了錯,父母中一方責罰他們時,孩子會本能地尋找庇護。此時如果另一方站出來跟愛人「唱對臺戲」,恰恰中了孩子的下懷。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形成慣性思維——總會有人來幫我,即便我做錯了。可以想見,這樣的孩子很容易見了困難繞著走或者依賴別人,辦了錯事也為自己開脫,沒有責任感。
父母可以這樣做:
其一,在心理上突破「自以為是」的障礙,不妨放心地讓妻子或丈夫一方管教孩子,相信對方跟自己一樣,都是有道理的。
其二,如果短時間無法統一意見,那麼也別當著孩子公然對抗。在對方教訓孩子時,你可以出去轉轉,等到夫妻獨處時,再跟愛人爭論也不遲。
其三,如果實在無法達成一致,可以共同學習教育 子女的知識,借「權威」調整兩個人的認知,進而改變不當的行為。
問題二 相互埋怨,孩子自卑
「你怎麼當媽的?孩子打人你幹嘛不好好管管?」趙明(化名)的父親大聲嚷嚷。「就知道說我,難道你當爸的不用負責任嗎?你什麼都不管,現在倒埋怨起我來了!」母親也不甘示弱地反駁道。而趙明則捂著耳朵看著面前吵得越來越兇的父母,最後「哇」地一聲哭了起來。
人生在世,孰能無錯,更何況年齡尚小的孩子,他們在由一個自然人向社會人發展的過程中,需要用犯錯誤來獲得成長。然而,有些父母就如趙明的家長一樣,在孩子犯錯後,就開始相互埋怨,把責任都推到對方的身上。
孩子的心理比較脆弱和敏感,他們看到父母因自己而吵架,就容易產生「這都是因為我」的想法,而一味自責下去,就在不自覺中放大了自己的缺點,認為自己一無是處,羞恥感和無助感也油然而生。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變得壓抑而自卑。
父母可以這樣做:
把焦點對準孩子,就是要仔細想想孩子最近的所作所為,分析他們為什麼這樣做。然後,跟孩子好好談談,旁敲側擊地問出他們的真實想法,最後,才是要自我反省,並且和愛人交換一下想法,但千萬不要過分埋怨對方或自己。
問題三 父母溺愛,孩子放縱
一味地溺愛輕則讓孩子缺乏主見、不善與人溝通、沒有能力應對危機,重則導致孩子放縱無度。
一方面,有些父母溺愛孩子,什麼事情都包辦代替,這些事情雖不大,但卻容易讓孩子覺得一切事情都可以詢問父母,甚至推給家長,以至於養成凡事不動腦筋、沒有主見的習慣。而一旦這些孩子走進社會後,他們就會認為周圍的人照顧自己理所應當,這會造成人際交往上的障礙。更為嚴重的是,因為被呵護慣了, 他們遇到困難就會異常脆弱。
另一方面,孩子的自控能力有限,心裡想什麼就會做什麼,他們往往只顧滿足自我欲望,而不懂得遵守規則。比如父母對孩子上幼兒園獨佔玩具的行為不加以約束,就會讓孩子在一次次得逞後,體會到自己可以為所欲為,今後就極可能變得橫行霸道、肆無忌憚。
父母可以這樣做:
要想讓溺愛型父母有所改變,其實沒那麼容易,楊甫德表示,能提醒父母的就是「不要感情用事」。家長要試著「狠」下心,拒絕幾次孩子的過分要求,並對其不當行為進行責罰,讓孩子和家長都形成「獎懲分明」的習慣。
問題四 一緊一松,孩子極端
家長心情好,就對孩子溺愛得要命;而一旦心情糟糕,看見孩子就覺得不順眼,少不了訓斥打罵。
很多人都認為嚴厲教養不好,其實,父母時緊時松的方式更是弊端重重。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期,家長對孩子嚴加管教是會起到正面效果的,能夠幫助他們學會遵守既定規則,成長為合格的社會人,而一緊一松,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導致孩子人格缺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所作所為是孩子效仿的對象。父母情緒的起伏變化直接作用於孩子,這會使孩子也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在長大之後,情緒也會起伏不定,忽冷忽熱。輕則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重則可能會演變成邊緣性人格,即看待事物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容易走極端。
父母可以這樣做:
問題的關鍵是父母,這樣的父母先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家長在外面受了刺激,可以在回家前找個合適的途徑進行排解,如找人傾訴、運動、轉移注意力等,而找心理諮詢師學習一下情緒控制則比較有效。退一步說,如果父母心情正不好,孩子還惹是生非,那麼教育時要對事不對人,別傷孩子自 尊,而是教他們為錯誤承擔責任。
原文來源:兒童教育漫話(ID:child_cn)
本文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已註明出處。
若對轉載有異議,請及時聯繫我們,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