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森嶼微涼
《芒果街上的小屋》是盛放在卡諾文學史的一朵綺麗且帶著詩意的花朵。芒果味的小街世界裡,一個人的成長可能遇到的所有痴迷與怨怒,都匯融在作者桑德拉·希斯內羅絲的筆端。可以說,這是一本有魔力的童書,「不管喜歡與否,你都是芒果街的」,你遲早要打開這本書。短小的篇幅,溫和的筆墨,寫幽微的人與事,平靜白描中流轉淡遠的憂傷和哀憐,意味深長的故事以詩一般的語言娓娓道來,清麗非凡。
芒果街上的小屋在芝加哥的拉丁裔聚居區內,那裡貧窮,擁堵,喧鬧,單調。歡笑單薄,夢想渺遠。小女孩埃斯佩朗莎時(主人公)一直希望有一天腳可以走呀走,把自己遠遠地帶出芒果街,然後平等地擁有一座屬於自己的美麗大房子,窗子一打開「所有的天空都會湧進來」,周圍沒有愛管閒事的鄰居和雜亂的小店,「沒有別人扔下的垃圾要拾起」,「只有樹,更多的樹,還有足夠的藍天。」從童年開始,她夢想著的自由的天地,「只是一所寂靜如雪的房子,一個我自己歸去的空間,潔淨如同詩筆未落的紙。」
小女孩埃斯佩朗莎身上寄託著作者的童年夢想。埃斯佩朗莎,是西班牙語裡的希望。生活在芝加哥拉美移民社區芒果街的女孩埃斯佩朗莎,具有與生俱來的對他人痛苦的同情心和對美的感覺力,她用清澈的眼光觀察周邊的世界,用詩一樣美麗稚嫩的語言講述成長、講述滄桑、講述生命的美好與不易,講述年輕的熱望和夢想。她一路成長,夢想著有一所自己的房子,夢想在寫作中追尋自我,獲得自由和幫助別人的能力。
後來,書中的小女孩終於走出了芒果街,有了理想化的房子。但她從未忘記從前那段時光,她知道「我離開是為了回來。為了那些我留在身後的人。為了那些無法出去的人。」在現實中,相似的成長故事下,她的名字是桑德拉·希斯內羅絲(本書作者),一個從貧困小地方中走出來的美麗而堅韌的作家。她以優美純淨的文筆,寫下了《芒果街上的小屋》,全書以幾十個零碎的短篇各自講述一個人、一件事、一個夢想、幾朵雲,幾棵樹、幾種感覺,語言清澈如流水,點綴著零落的韻腳和新奇的譬喻,如一首首長歌短調,各自成韻,又彼此鉤連,匯聚出一個清晰世界,各樣雜沓人生。
而這人生百態是透過小女孩埃斯佩朗的兒童目光來打量的,作者以極極溫情的筆觸繪出了在芒果街上那破落的悲哀的紅色小屋裡外的眾生相:爺爺去世時,勇敢的爸爸在女兒面前痛哭。「黑暗裡醒來的疲憊的爸爸」。「我想要是我自己的爸爸去世了我會做什麼。於是我把爸爸抱在懷裡,我要抱啊抱啊抱住他。」
孩子們看雲,想像奇特,單純可愛。「在天空下睡去,醒來又沉醉。在你憂傷的時候,天空會給你安慰。可是憂傷太多,天空不夠。蝴蝶也不夠,花兒也不夠。大多數美的東西都不夠。」年輕的母親密涅瓦,勞碌一天後會在深夜,拿出小紙片上寫詩。「她讓我讀她的詩。我讓她讀我的。」她的丈夫不斷出走又不斷回來,有一天她又被丈夫打得渾身青紫,「我不知道她該往哪去。我毫無辦法。」
因長得太美而被丈夫整日鎖在屋裡的拉菲娜,「年紀輕輕就因為倚在窗口太久太久而變老」。她處在丈夫主宰的婚姻牢籠中,時常聽著「酒吧的樂聲從街角傳來,」開始「希望能在變老以前去那裡,去跳舞。」移民遠走卻懷念家鄉的瑪瑪西塔,始終拒絕說和聽英語。「瑪瑪西塔,不屬於這裡的人,時不時地發出一聲哭喊,歇斯底裡的,高聲的,似乎他扯斷了她最後一絲維繫生命的線,一條通向那個國家唯一的出路。」相信美好的瑪琳對餘生充滿期待,不滿足現狀卻從不悲觀絕望。「瑪琳,街燈下獨自起舞的人,在某個地方唱著同一首歌」。「她在等一輛小汽車停下來,等著一顆星星墜落,等一個人改變她的生活。」
在寫盡人世滄桑的書中,我們可以看到眾多卑微窮苦的人們在搖搖晃晃的人間一再摔倒。可是全書的寫作視角卻也凝聚了一種「正視著不可挽救的悲哀人世間充滿了愛心的目光。」書中的童真童趣處處可見,貧窮的孩子們疼痛著卻也快樂著:幾個小孩子只是湊錢買了一輛自行車便開心不已,一起大呼小叫地騎在街上快樂地兜圈。另外,芒果街上眾人冰寒困苦的生活裡也不乏人情的慰藉。洗禮晚會上,埃斯佩朗有了新衣服,可是還缺鞋子。穿著舊涼鞋的她害怕和別人跳舞,「拿喬叔叔」安慰她,說她「是這裡最漂亮的姑娘」,並拉她跳了一支成功的舞,驚豔四座。
從更深層次上來看,《芒果街上的小屋》展現了移民、族裔傳統文化與美國現實世界之間那痛苦的割裂、抗拒和掙扎著的妥協、追求。種族文化衝突下,作者藉此書為貧弱者發聲,溫情地傳達出一種掙扎與逃離的意志——哪怕用最脆弱的筆和詩,也要追求平等和自由。正如小說中那首詩所傳達的「我想成為 / 海裡的浪,風中的雲,/ 但我還只是小小的我。/ 有一天我要 / 跳出自己的身軀/我要搖晃天空/像一百把小提琴。」故事的最後,小女孩埃斯佩朗離開芒果街追逐自由,也並不意味著逃避和擺脫。她知道自己的根與魂,她也不會忘記自己身後仍在苦痛掙扎的人群,為了一個個親愛的故人,她明白離開是為了回來。
讀罷《芒果街上的小屋》,在透過人世滄桑看到成長的美麗與疼痛的同時,我也願意去相信,在開始的開始,懷著不放棄的夢想,一步步學會成長也是一種美好的力量。最後的最後,我們終會成長,而有一種聲音會飄繞在生命中,久久不散:執於所愛,不忘所待,你總會離開,你總要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