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常生活中,有這麼一個常見的成語,叫做「驚弓之鳥」,意思是被弓箭嚇怕了的鳥不容易安定。,同時比喻那些經過驚嚇的人,一聽到動靜就十分的害怕。相信也有不少人知道這個故事的出處。
更嬴是戰國魏國的神射手,一天他陪著魏王散步,看見天上飛過來一隻大雁,更嬴便對魏王說:我不用箭,只要空拉弓弦就能射下這隻鳥兒,魏王自然不信了,怎麼可能有這樣的事情呢?沒想到更嬴隨著拉滿弓箭,大雁竟然真的應聲而下。魏王急忙追問更嬴原因。
更羸則回答說,並非自己箭術高超,而是大雁自身問題,它飛得很慢,是因為體內有傷,而鳴聲悲,是因為它長久失群。這樣一隻帶傷的孤雁,聽到尖利的弓弦聲音,便慌亂一團,導致舊傷迸裂,這才衰落下來,魏王聽了也是佩服不已。
這個故事,被收入到了《戰國策·楚策四》中,其間更嬴射鳥的原文為:更嬴謂魏王曰:「臣為王引弓虛發而鳥下。」魏王曰:「然則,射可至此乎?」更嬴曰:「可。」有間,雁從東方來,更嬴,以虛發而下之。
因此「驚弓之鳥」典故開始廣泛傳播,但是很多人也懷疑起這個故事的真實性,真的有這麼誇張的事情嗎?大雁在幾百米的天空上飛,它又怎麼可能聽到地面上更嬴射箭的聲音呢?其實這個成語,我們誤解了千年,真相完全不同,根本就不是這樣。
如果有射箭的愛好者就會知道,弓箭最嚴禁空放,越是價值高的箭,能夠承受的力量越大,那麼就越講究這個忌諱,而弓箭館裡面,一般也會有弓箭嚴禁空放的標語。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磅數越大的弓片,開工後射出的箭能量也就越大,同理,如果單獨拉空弦,卻沒有箭矢將弓片蘊藏的彈性勢能轉走,那麼輕巧的弓本體就容易受到損害,減少使用壽命或者直接斷裂。而更嚴重的情況,甚至會傷害到射箭手本身,現代射箭館就有過因為放空箭,弓片炸裂,從而導致射箭手被彈射的木纖維刺傷事故。無論古代還是現代,弓箭基本上都是一個原理,而更嬴,作為神箭手,更不可能不知道。那麼「驚弓之鳥」故事真實情況是怎樣的呢?
其真相還是在故事原文當中更嬴動作的「虛發」詞彙上面。這裡的虛發並不是指空放弓弦,而是指沒有射中的意思。漢代司馬相如就在《上林賦》提到:「箭不苟害,解脰陷腦;弓不虛發,應聲而倒。」三國曹植《七啟》中記載:「機不虛發,中必飲羽。」《二刻拍案驚奇》則說:「矢不虛發,發必應弦。」這裡的「虛發」,指的都是射不中,從而誕生了「箭無虛發」這個成語。
因此真實情況,應該是更嬴往大雁的附近射了一箭,然後可憐的鳥兒聽到箭身導致舊傷復發而下墜,這個解釋才符合邏輯常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