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家庭是學校、父母是老師。
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有三個環境將會對他們的一生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分別是家庭、學校和社會。但是,在不同的階段,這三者對孩子的影響比重卻是不同的,產生的作用也就不同,相應的對待方法自然也應該有所區別。
眾所周知,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所學校是家庭,他們人生的第一任老師是父母,所以當孩子年幼之時,家庭對孩子性格、習慣的養成會起到無與倫比的作用。在這一階段,家長的言行舉止,孩子都可能模仿;父母的行事處世,孩子都會下意識地學習。而這些行為、習慣,最終又會在孩子學習時產生積極或是消極的影響。
當孩子達到入學年齡以後,他們的身心、智力都會有一個較大成長的階段,特別是接觸了書本、其他同學以後,更是會加速這一個過程。所以,在這個階段中,學校和老師應該正確、有效地引導孩子,讓他們在學習知識、增長才能的同時學會與其他同學相處,學會人與人之間基本的交流、溝通、相處的道理,是其走向社會的必然之途。
都說社會是一個大染缸,身處其中的人沒有能夠獨善其身的。對於孩子來說,利用自己良好習慣、知識技能和為人處世來對社會中的人和事進行判斷,分辨其中的是非對錯、利益得失,同時保持自己的初心,減少他人的影響,特別是那些不良行為的影響,顯得極其重要。
顯然,家庭、學校和社會三者在教育的階段影響不同,但卻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過程,是相互之間遞進影響的過程。因此,父母在處理這三者間的關係時,一定不能孤立地去對待,而是要動態、發展地去看待。
一個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為孩子在學校和社會教育良好開展打地基、夯基礎,所以父母在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時,既要注意方法,不能採取過激的手段,讓孩子產生了不好的行為、習慣;又要注意教育的內容,儘可能地將讓孩子接觸更多的新鮮事物,掌握大量的生活實踐,培養孩子獨立生活、學習的能力。
根據相關部門的調查,國人的平均壽命是72歲。而一個人,從3歲進入幼兒園開始,到22歲大學畢業,有19年的時間都在接受學校教育,可以算是生命中最長時間的「投資」了,而這還並沒有計算更高學歷教育、非全日制教育以及其他培訓所佔用的時間。
另外,對於孩子來說,他人生未來的走向,能夠取得什麼樣的成功,全都是在學校教育這個階段決定的。所以,學校教育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孩子未來成就的大小,其主導性地位毋庸置疑。
由於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我們每個人都不能脫離社會而獨自存在,必須融入這個社會才能更好地生存和生活。
當然,相比於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隱蔽性」其實更強,因為在這個階段中,苦口婆心地說教式教育幾乎不可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孩子自己在摸爬滾打中總結、提高、再總結、再提高的過程,從而決定了孩子在這個社會中能否走得更遠,也最終成為了判定他們這一生是否成功的決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