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新農人」:打造生態田園

2020-12-22 中國僑網

海歸學霸的生態田園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培蓮

對於大多學霸而言,成為高精尖類技術人才是普遍的成長路徑。但31歲的「金融海歸」曹曦另闢蹊徑,選擇返回家鄉當一名「新農人」。

從小就是好學生的曹曦,當年以高分考入廈門大學金融專業,後來又去英國愛丁堡大學攻讀碩士。畢業後,他遠赴巴西,創辦了進出口貿易公司,賺得了人生第一桶金。

5年前,喜歡「走出去闖世界」的曹曦返鄉開始打造他的生態田園。讓周圍人感到驚訝和不理解的是,在此之前,他並沒有在農村成長和生活的經驗。

對於這樣的職業跨度,父母和親人非常反對,「為什麼寒窗苦讀、學業有成後,卻要選擇去種地?」

「我們並非低產值的傳統種植,而是要種出差異性和品牌化。」在曹曦看來,生態農業是值得入手的朝陽產業。在打造中高端有機水稻品牌的基礎上,曹曦帶著團隊進行了有機食材配送、休閒採摘、自然教育和民宿等多產業的嘗試,形成了綠色農業生態鏈。

種植有機水稻 打造生態田園綜合體

2016年,曹曦為照料親人回國數月,正趕上當時的玉米價格跌落至谷底。來自多年金融專業的判斷,曹曦覺得這個時期進入農業領域,風險比較低。

曹曦的家鄉吉林市是粳稻之鄉,「吉林大米」更是省、市各級政府主推的農產品。他決定從種植有機水稻開始,打造生態農業產業基地。

曹曦的創業想法吸引了精通生態水稻種植、網際網路銷售、包裝設計等各行業的合作夥伴,共同成立了吉林壹田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壹田生態農業」)和精準種植專業合作社。

海歸學霸的生態田園基地建在了吉林市大綏河村,那裡黑土肥沃、水庫多、景色美,又鄰近市區和302國道,交通便利。

兩年內,曹曦帶著團隊在大綏河村流轉了6000多畝土地,建成了數十棟現代育苗大棚。還與吉林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和吉林農業大學進行產學研合作,嘗試稻田裡養蟹、鴨、魚,部分土地進行黏玉米、黃豆休耕輪作,種植全程機械可視化。

因為沒有農業生產經驗,從建溫室、購置農機具到整地、育苗、插秧、田間管理、收割,曹曦有空就待在田間地頭,每個流程都仔細學了一遍。

水稻收割後的秸稈該如何有效利用?曹曦動起了腦筋。一次去北京參加農業展會,讓他大開眼界——用秸稈養蚯蚓。

這就有了兩年前「壹田生態農業」與當地30多家養牛場的合作,用水稻和玉米秸稈置換牛糞,再用牛糞和秸稈養蚯蚓,最後發酵生成有著「有機肥料之王」之稱的蚯蚓糞。把蚯蚓糞施在黑土地上,農作物長出來更有「兒時的味道」,曹曦說。

如此一來,不僅解決了秸稈焚燒和牛糞汙染環境的問題,還為有機水稻找到了好肥料,產生經濟效益又保護了環境。

讓農田和果園成為自然教育基地

「目前在國內,自然教育還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曹曦介紹,自然教育在一些國家已經有著成熟的發展模式,為城市生活的孩子提供了解和體驗農耕文化和鄉村人文的機會。

為了做專業的自然教育,曹曦帶著團隊去上海「取經」,與當地一家自然教育機構籤約,學習如何建學習園地和開展具體的自然教育活動。

去年,「壹田生態農業」還購置了一片佔地3萬多平方米的民房和果園,和稻田一樣,設計成為自然教育樂園,開展年豬文化節、休閒採摘、遊學體驗等活動。來農田和果園體驗的孩子會被引導觀察各種莊稼和果蔬的生長過程,或是參與採摘、用果蔬的莖葉和種子製作工藝品。孩子體驗期間的所用餐食也全部是生長在自然教育基地的綠色食品。

值得一提的是,參與自然教育的教職人員全部從當地農民中選拔培訓出來,這樣不僅讓孩子們了解到「地道」的農業知識,還能提高農民的文化素養和經濟收入。

3年裡,「壹田生態農業」開展了100多場自然教育活動,5000多名孩子和家長來到這裡參觀和體驗。為此,「壹田生態農業」被當地評為自然教育科普示範基地。

做多產業融合生態鏈

為了生產出高質高產的有機水稻,曹曦實行了一套的激勵制生產管理方法。起初,「壹田生態農業」僱傭的200多名農民,被統一安排工種、統一管理,但「平均主義」導致生產效率不高。

「以20公頃土地為生產單位,設定基礎產量,兩人一組,收貨時超出基礎產量的六成屬於農民。」第二年秋收時的高產增產,證實了新的生產管理方法「很管用」。曹曦算了一筆帳,這樣一來,兩人的生產小組年終分紅加工資在12萬元左右,遠超當地農民的平均收入。

產出的好大米還需好銷路。33歲的德向博負責團隊產品的銷售,在成為「壹田生態農業」的聯合創始人之前,他做過傳媒、銷售過有機肥料廠。當好友曹曦跟他聊起國外農業高度機械化的情況後,他感受到家鄉農業發展的落後。「看到落後也看到了機會。」 德向博說,水稻種植標準化、品牌營銷、發展生態產業鏈,是值得堅持做下去的事業。

目前,「壹田生態農業」的中高端水稻通過電商平臺、直播帶貨、電視購物、固定群體訂製等各種渠道進行銷售,以此擴大影響力,積累黏性用戶。

常駐上海的常軒寧負責「壹田生態農業」有機大米的包裝設計。他喜歡在牛皮紙上設計出農耕文化的圖案,做成裝大米的袋子,「透氣性好,外觀又樸素自然」。同為合伙人的他,還開發了上海5000多個高級白領親子家庭訂製「壹田生態農業」的高端大米。

隨著鄉村的振興和發展,高知型「新農人」越來越多。在曹曦看來,他們的優勢在於,在打造有機大米品牌的基礎上,嘗試多產業融合發展。

今年,曹曦的團隊正在重點打造「農耕+稻田文化元素」的民宿,通過村企聯營的模式,定期在民宿區域舉辦主題文化節和自然教育活動。

相關焦點

  • 樂農之家打造高端生態農禮品牌——淨初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推進區域農產品公用品牌建設,支持地方以優勢企業和行業協會為依託打造區域特色品牌,引入現代要素改造提升傳統名優品牌。同時,2017年被農業部確定為「農業品牌推進年」,提出將推進品牌與種養加緊密結合,以品牌覆蓋帶動種養加發展,用品牌覆蓋農業全產業鏈條,打造區域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新三品」。
  • 嘉善大雲:培育新農人 打造鄉村「新引擎」
    嘉善大云:培育新農人 打造鄉村「新引擎」孫俊 楊妙勤鄉村振興,關鍵在人,只有培育人才、引進人才、留住人才,鄉村發展才能更旺
  • 西湖區雙浦智慧新農旅田園綜合體即將誕生
    浙江在線8月23日訊(通訊員 方琳嬿)漁桑耕讀人家,詩酒稻香田園。近日,記者從西湖區雙浦鎮獲悉,智慧新農旅田園綜合體——「錦繡錢塘」項目即將誕生。  東江嘴村以文化為內涵,以生態環境為基礎,以景觀節點為點綴,以宜居宜業宜遊為目的,以「村落、景區」共生共贏為目標,打造「丘樊生機,文商旅居」。
  • 安徽「新農人」的田園夢:無荒田、年增收
    (中國減貧故事)安徽「新農人」的田園夢:無荒田、年增收中新社合肥12月22日電 題:安徽「新農人」的田園夢:無荒田、年增收中新社記者 吳蘭>隆冬時節,顆粒歸倉,原本農閒時節,但在安徽農村,有很多回鄉逐夢田園的「新農人」,仍是一如既往地忙碌。
  • 東源縣錫場鎮:農旅融合打造生態旅遊「世外桃源」
    東源縣錫場鎮主要負責人表示,錫場鎮將緊緊圍繞東源縣提出的「東強西優南擴北實」發展戰略和構建「一核一副三重四組團」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依託生態資源優勢,在產業發展的推動下,堅持走「農業休閒觀光+民宿」的發展之路,農旅融合,努力把錫場鎮打造成萬綠湖畔的生態旅遊「休閒島」,遊客修身養性的「世外桃源」。
  • 生態農場裡的「新農人」
    七約農場的生態蔬菜園。新華社記者韓曉雨攝新華社合肥8月4日電(記者 汪海月)盛夏,安徽黟縣南屏山下的百畝稻田鬱鬱蔥蔥,34歲的許學超和村民彎腰在田裡拔去雜草,周邊不時有鴨群搖晃而過,吃蟲的同時也將一些雜草踩平。
  • 金科琥珀高山生態茶園打造農旅融合示範項目
    項目一期打造300畝集優質茶樹培育、茶葉採摘體驗、茶文化傳播等觀光茶園綜合體脫貧達標開啟扶貧工作新階段同時,石柱縣順利退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開啟了該縣扶貧工作的新階段。金科琥珀高山生態茶園扶貧項目的建設,與原本的生態環境相互融合農旅融合打造全國扶貧示範村
  • 雲谷田園以農為本,發展旅遊,打造上饒新地標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到:「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收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於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這是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田園綜合體」這一概念,一時間,各省紛紛響應這一國家政策,打造「田園綜合體」之風愈演愈烈。
  • 看南京「新農人」的新作為
    揚子晚報網11月16日訊 (記者 薛玲) 2019年全國新農民新技術創業創新博覽會,將於11月19日至22日在南京舉辦,揚子晚報記者新近前往江寧區,探訪了南京清色風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秣陵街道觀音殿村、南京櫻桃鴨業有限公司和谷裡現代農業示範區。現在,就跟隨揚子晚報記者來一睹「新農人」的風採吧。
  • 生態種菜 這名「新農人」帶領鄉親致富
    青島膠河源農產公司董事長劉加明通過努力把公司農產品已打造成省知名品牌 還「傳幫帶」把新技術教授給農戶實現致富增收 這些年,在劉加明帶領下,公司通過生態循環的農業經營模式,先後獲得省級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和省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示範點等稱號。同時,他還通過「傳幫帶」把新技術教授給農戶讓鄉親們實現了致富增收。
  • 新農人生態農場的理想與冒險
    新農人生態農場的理想與冒險 高清蓉在她的香草園裡。本報記者 肖雨楊 攝     □本報記者 朱雪黎    5月17日,來自全省各地的新農人們聚集在成都龍江路一家酒店的8樓天台,一邊向城裡人售賣自己種植的生態蔬果,一邊互相交流溝通,分享種植經驗,十分熱鬧。    新農人,是近幾年出現的一個群體。
  • 「高大上」的浙農生態農莊 十一開園迎客 
    離開城市體驗歸園田居生活似乎成為了許多市民的熱門選擇。而即將在十月一日正式開園迎客的浙農生態農莊將給廣大市民提供一個體驗農趣的好去處。這個集農業風情、種植文化、科普教育、休閒娛樂等為一體的現代農業觀光莊園也將成為鹿城區打造時尚休閒農業的一大示範亮點。走進藤橋鎮下莊村的浙農生態農莊,滿目青山,一片翠綠,藍天白雲下,秀美而又古樸的鄉村景色進入眼帘。
  • 黃巖:打造農旅結合綠色生態景點 天空之城成「網紅」
    今年,黃巖平田鄉借發展旅遊之機,打造農旅結合的綠色生態景點。海撥700多米的黃毛山茶場搖身變成網紅景點「天空之城」,受到遊客的青睞。   「天空之城」位於黃溪村黃毛山頂,佔地300餘畝。目前已建成配套遊步道、定製木屋,風車、茶田小亭、茶室等。
  • 「打卡」上饒網紅新農村示範地—雲谷田園
    上饒旅遊新去處,人間田園烏託邦本是人傑地靈的上饒,今年還多了一個新的旅遊景點,給熱愛綠色田園風光的人提供了一個新去處。它就是--上饒新農村示範基地「雲谷田園生態農業小鎮」。多產業並行發展,助農增收目前,雲谷田園主打以優美的山水田園自然景觀和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為主。同時發展多產業助農增收,如大力開發農業觀光休閒、農耕文化體驗、鄉村民俗旅遊、戶外運動和養生度假,集結精品農業、生態旅遊、文化休閒、商業為一體。
  • 雲谷田園斥資40億元打造全方位「生態小鎮」
    網絡上對「生態」一詞的解釋為: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狀態。延伸至今,「生態」被用來修飾如健康的、美好的、和諧的等事物。而位於江西上饒的「雲谷田園生態小鎮」,將40億元人民幣投入到14000畝的園區內,通過發展農業、傳承國萃、造美鄉村,以實現「生態」之美。
  • 探訪|田園綜合體 鄉村新光景
    所以,在田園綜合體建設中,『農』的底色必須守住。」望著滿山的果樹,白金鑫說,田園綜合體以特色水雜果產業為基礎,以油用牡丹、獼猴桃、小雜糧產業為特色,以生態為依託,以旅遊為引擎,以文化為支撐,以富民為根本,以市場為導向,宜居宜業。田園綜合體有了農業作為基礎,還要有更多產業。
  • 創新打造鄉村振興「江夏樣本」 ,產業生態融合發展繪就美麗鄉村新...
    2020年,區內50平方公裡田園綜合體核心規劃區基礎設施基本完成,美麗鄉村示範帶建設也將在明年進入驗收階段,「巢」已築好「鳳」自來,全區產業發展步入快車道。立足田園生態、踐行農旅結合、發展產業融合的鄉村振興「江夏樣本」已然成型,江夏區在鄉村振興的大道上,風馳電掣、逐浪前行!
  • 柏塘大學生爭當「新農人」 築夢生態農業園
    畢業之後,她卻從繁華都市回到了田園農村,做起了「新農人」。對陳文苑來說,孩提時候的鄉野生活,是她永遠忘不掉的「鄉愁」。叄物園生態農園 陳文苑:「我是在城鎮長大的,但是我的爺爺奶奶在鄉村,所以基本上六個堂兄弟姐妹每逢周末就會回爺爺家去生活。在鄉村裡,我看到了自由自在的這種田野的那種景象,然後就埋下了顆種子。
  • 新農開發攜手兵團一師四團打造有機生態牧場主題公園
    新疆塔裡木農業綜合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與新疆兵團第一師四團永寧鎮政府,將攜手打造「一園一鎮兩基地」,即南疆首個有機生態牧場主題觀光公園、全疆最大的飼草基地、有機牧場養殖基地和特色休閒觀光小鎮。6月18日,雙方籤署了合作協議。
  • 打造田園民宿促增收
    上海金山朱涇   打造田園民宿促增收  早春三月,春風和煦。記者走進上海金山區朱涇鎮新涇村一農5組,只見農家房屋白牆黛瓦,植物小景點綴其間,更添江南韻味。  2018年,朱涇鎮新涇村與上海朱涇泰萊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合作,打造田園綜合體項目,在該村一農5組5幢農宅開發民宿,作為先行啟動區。該項目利用農村閒置房屋,按照農村土地的「三權分置」政策,通過對村民空置的房屋進行翻新,前期計劃打造具有特色風情的民宿與康養社區,並逐步導入文創、親子娛樂等業態,積極探索「田園+樂園+家園」鄉村休閒旅遊新路,推動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