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種遇見,在教育生涯的每個成長階段中,我都會遇見不同的自我。我在不斷向前走,所遇見的人或事逐漸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甚至延續終生。遇見不同的孩子,參與到他們的成長中,助力家庭教育,感受他們成長的節奏,培養他們樂觀、積極向上的人生觀,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劉玉芝,成都市龍泉驛區特級教師,現任職於四川大學附屬實驗小學東山學校,擔任年級主任,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
「少年自有少年狂」
用真誠的陪伴喚醒孩子的成長動力
在東山學校劉玉芝帶過3個班級,她說:「每一屆孩子,都是我最好的老師,他們教會了我『人要不斷成長』。對於他們,我能給予的是真誠的陪伴和用心喚醒他們內在的成長之力,這些班級有我作為班主任在專業上努力過的痕跡。」
劉玉芝介紹,2013屆的這個班,是個全新的四年級轉學班級,孩子們來自省內外,學習層次差異大。最糟糕的是:前半學期最基本的檢測都沒能正常完整地進行過一次,考試到後半時段時,基本只能開卷考試了。知識基礎薄弱的孩子,沒有自信,他們看不到自己身上的智慧光芒,各種搗亂成為了家常。正是這樣一批孩子,改變了劉玉芝作為班主任多年的既定思維。「面對個性兒童,不是他們來適應我,而是我去適應他們。」各種思辨中,「不拋棄、不放棄!」成為了劉玉芝的治班核心理念,她用「百合花」的精神去鼓勵他們,也鼓勵自己。哲學的思維和力量,通過實踐慢慢去滲透,當一切到達低谷的時候,任何努力都會改變現狀。陪伴、喚醒,喚醒、陪伴,如此循環中,在和班級學科教師共同的努力之下,孩子們終不負眾望,他們超越了自己,成為了別人眼中前進的力量,印證了那句:「少年自有少年狂,藐崑崙,笑呂梁,磨劍數年,今將試鋒芒!」
「那一天,孩子們很快樂,因為我們班國旗下的『講話展示』非常成功。」劉玉芝回憶道,那次國旗下「講話」的主題是——「傾聽習慣」,在前一天的排練中,仍然有調皮的男生在隊伍中放聲歌唱「我去上學校,背著炸藥包……」同學們哄堂大笑之後,都用等待的眼神望著她,但她並沒有衝那個同學發火,只是強調了集體榮譽感的重要性,接下來的排練中,同學們都認認真真地唱了。這讓劉玉芝感慨不已:「現在想來也很佩服自己,以前的我,對學生的要求非常嚴格,對這種行為自然是免不了一番批評教育的。因為,即使我不批評我的學生,我也會受不了別人對我放任學生行為的指點,感覺是不作為的表現。事實證明,我沒有為這種充滿童趣的搞笑而大發雷霆的決策是對的。在集體活動中,尊重孩子們的個性化表現,正確引導,才能彼此信任,團結一心。孩子們其實比老師還愛面子,融洽的班集體如家一般讓他們安心而自在,偶爾調皮的行為讓他們感受到了包容,更增加了班集體在他們心中的分量。」
抓住家校教育契合點
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
「回顧我的教學過程中,我最大的感觸是:課堂中,關注每個孩子參與學習的狀態,讓學習行為真實地發生,才是檢驗課堂有效性的最好標準。」在劉玉芝看來,教師可以用自己的聲情並茂去感染學生,也可以用激勵的手段去調動學生,還可以為他們搭建展示自我的平臺,而最具有持續力的是——對教學內容準確而多元化的理解,才能讓教學的形與神有機結合。
在教學中,劉玉芝認為應從學的角度建構課堂的寬度與深度,激發兒童在自我對話中思辨的能力。她注重個性化習作學習能力的培養觀——習作不等於對生活的簡單還原;兒童自我意識與世界最初且最真的親近路徑——在閱讀他人作品的過程,映照自己的世界;對自我和生活的表達,展示的是「我」以外的世界對「我」的影響之下的生命成長狀態。
每個孩子來自不同的家庭,每個家庭的教育各有特點,本著求同存異的目標一致性原則,劉玉芝認為,教師應在學校與家庭教育之間繼續尋求契合點,加強與家長的聯繫和交流,在共同教育方面形成共識和默契,互相補合,力求增強家校共育的整體合力效應。在家校共育中貫徹目標一致原則,切實保證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步調一致,共同營造良好和諧的教育環境。同時應結合學生不同的年段發展特點,劃出家校共育目標,圍繞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的培養,利用家長會進行家校共育主題講座或交流。
劉玉芝說:「每朵花的花期不一樣,給予相同的關懷,便能欣賞到不同的色彩美!」(鍾傳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