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二元論——求知慾是人的一種本能嗎?

2020-12-11 最美的季節遇見你

對於求知慾,很多學者認為是人的第三大欲望。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說:凡人類都省而具有求知慾。對此求知慾這個概念就誕生了,人們將求知慾定義為探求知識的強烈欲望。

既然求知慾是人類探求知識的欲望,那先了解知識是什麼,從而再探討求知的欲望到底是如何生成的,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種欲望。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給知識一個標準,知識必須滿足這樣一個標準:一條陳述能稱得上是知識必須滿足三個條件,它一定是被驗證過的,正確的,而且是被人們相信的,這也是科學與非科學的區分標準。當然在那個時代,能夠給知識這樣一個令現代的人都無法反駁的標準,看來古希臘哲學家是非常嚴謹的。

也有學者認為知識本來就是存在的,一部分被人總結和定義,一部分還未被人定義和總結出來。可能這就是廣義上的知識,因為知識是在不斷積累和變化,而且在不斷進行修正。當然柏拉圖所說的知識必須被驗證過,可我們人類創造的文學和藝術之類相關的知識有時候是沒辦法被驗證的。

從廣義上的知識的定義,知識就像無理數一樣是無窮無盡的,這部分知識可以說就是一種客觀存在的規律。而我們平常所說的知識是狹義上的知識,這部分知識是我們人類已知的部分。知識就是一種信息的集合,這些信息描述了一種客觀的存在,而這些信息已經被人捕捉到並經過一定的驗證,也被人類普遍的認可。

當然在1993年以前我國教科書定義0不屬於自然數,這是一條知識;可是為了和國際接軌,1993年之後定義0屬於自然數,這也是一條知識;所以知識有時候是沒辦法驗證的,但是我們所說的狹義上的知識就是人類定義或者人類發現的規律。

又如對於太陽系的行星的定義,冥王星自1930年被發現以來,長期被列入太陽系九大行星之列,而在2006年之後第26屆國際天文聯合會通過決議,由天文學家以投票正式將冥王星劃為矮行星,自行星之列中除名。這些都是知識,而知識是被人所定義的,也因此事在變化的,隨著人的認知的不斷深入,知識不斷在增加,卻也在不斷否定以前的知識。

對於哲學來說,任務就是認知這個世界,那在認知的過程中積累和記載的信息就可以說是知識,由此來看知識可以看作是人類哲學認知的一切成果。

知識這個概念雖然抽象,可相對好還是理解,因為我們在平常生活工作中一直要接觸,當然知識是可以通過學習獲取的。知識這個詞語在英語中叫做knowledge,翻譯成中文就是知識,然而西方人的理解中knowledge這個詞和我們中國人所說的知識是不是完全就是同一回事,這個就如同英國人和中國人,都是人,但兩者之間卻是有差別的,所以knowledge和我們所說的知識可以是相同的,但在理解方面或多或少會有差異。

那什麼是知識呢?知識是可以學習的,可以被記錄的,可以被傳遞的,可以是概念,可以是印象,也可以是一種信息,沒有一定的實體。我們在生活中,通過感官獲取到外界信息,大腦將這種信息進行處理、儲存,這些有固定規律的信息就成了我們的印象,而這種印象就可以被稱作知識,當然我們所接觸的知識裡面有一些是對的,有一些是錯的,對錯在於我們的感官在日常生活實踐中的驗證,但無論對錯,這些信息都是屬於知識,包括社會倫理的、文化的、科學的等等,因此知識就是我們人類認知世界過程中的總結出來的認知信息。

知識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概念,在哲學中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概念,我們所獲得的信息形成的印象,可以轉化為知識,我們的知識可以在書本中,也可以在人類的大腦中,因此知識屬於人類自己做出的總結,而知識在哲學中作為一個重要概念是有原因的,我們人類廣義上的哲學就是去認知世界,認知的過程就會形成很多知識,當我們沒有將哲學定義成為認知論的時候,我們就很難客觀去認知知識,因此在哲學史中對知識有以下的認知和總結。

多數的近代人都認為經驗的知識之必須依靠於,或者得自於知覺,乃是理所當然的。在柏拉圖以及其他某些學派的哲學家那裡,卻有著一種迥然不同的學說,大意是說沒有任何一種配稱為知識的東西是從感官得來的,唯一真實的知識必須是有關於概念的。然而這種說法就如同說知識就是本來具有的,而我們只是發現了他,就如同水往低處流一樣,它就是本來就存在的,的確是這樣,可知識是我們人類的認知,那就是被我們人類認知了,水往下流這是地球的萬有引力或者說地球的引力彎曲了時空,然而我們人類不去認知,這條信息就不是我們人類獲得的,也就不可能成為我們人類的知識。

羅素認為:按照這種觀點,"2+2=4是真正的知識;但是像"雪是白的"這樣一種陳述則充滿了含混與不確切,以致於不能在哲學家的真理體系中佔有一席地位。羅素給知識的定義為:

(1)數學:低級的知識。

(2)理性知識:純粹的知識。即哲學。

柏拉圖想要一個靜態的宇宙,因為被認知的對象如果發生變化的時候,我們的認知就是錯的,就會出現矛盾,白的事物變成黑的,而我們的知覺中卻是黑的,其實這是一種機械式的認知,我們的知識的確是來自我們的感官,沒有知覺,我們就無從得到知識,耳鼻舌身意,感覺到了信息,最終信息被儲存在大腦中,耳鼻舌身意就是一種輸入系統,大腦就是一種存儲設備,大腦就是處理器進行分析歸納整理,這就構成了我們的知識體系。

以前人們的認知是有局限的,對於這些理解我們可能覺得有點莫名其妙,可其實他們想的很深,那時候並沒有信息這一說法,於是對於知識的定義,要討論很久,然而他們又覺得矛盾。

如果用資訊理論來解釋知識,就很簡單了,知識就是一種信息,信息被我們接受,形成了我們的信息,我們對信息的處理就是知識的應用,變化的事物有他變化的規律,即便是不確定性,也是被概率理論進行了描述,當然知識和信息是有一定的區別的,信息包含的範圍很大,任何時態任何地點發生或者沒發生任何事都是信息,知識是信息中的一種,屬於人類認知的信息,而這種信息被我們記錄成為我們多數人認同的,能夠指導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或者更好的認知我們要認知的對象。

我們的靈魂,我們的思想都是一系列的信息,我們思考就是對信息的處理和歸納,所謂的知識就是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得到的信息,我們認知有感官的,有直接灌輸的,就如同水果,你很熟悉,聞一下氣味,你就知道是哪種水果,如果你不熟悉你需要看外形,正面反面,然後你就形成了一種知識,認識這種水果的知識,當然你對很多水果都能夠認識時,你所具有的人是水果的那些儲存在你大腦中的信息就是你的知識,因為以後你就可以憑藉這些信息去判斷水果,對特別熟悉的,看一眼就知道是什麼水果,對於接觸信息比較少的,不熟悉的水果,你可能需要仔細觀察,或者嘗一口才知道是哪種水果,這就是信息的處理,也是知識的應用。

所以知識就是哲學的成果,知識就是智慧的結晶,知識和靈魂一樣都是一種信息,那這樣看來,宇宙的幾大要素就成為了時間、空間、物質、信息。看來信息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基本元素,而知識就是信息中的一部分。

那既然知識就是信息中的一部分,被人類捕捉並製作成標本和定義的哪一部分,那我們的尋求知識的過程就是去認知這個世界,總結和歸納出的信息的過程,由此我們再來看看所謂的求知慾。

對於欲望我們可以看做是在本能驅使下讓人形成一種生理和心理平衡的需求,而對於知識我們如果不需要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呢?可能不具備知識我們就無法在社會中生存,無法與其他人進行交流,可是很多人卻拼命地學習知識,這是為什麼呢?

也許獲得不到知識,不去探究世界並不會讓我們難受,就如同我們的必須勤奮,但是我們不勤奮也不會讓我們難受一樣,勤奮和求知一樣,都是促使我們變得更加富有和強大,我們的本能是懶惰,而勤奮和求知需要我們消耗體力和腦力,這不是我們本能驅使和激發出來的一個事物,因此求知慾就不屬於本能的激發態。

這個就如同沒有人願意勤勞,可是人類卻在不斷辛勤地創造著物質財富一樣,雖然人類都不願意去探究和求知,可是人類卻在不斷地認知這個世界,總結出這個世界的規律。那如果你說勤奮是一種欲望,就可以說求知是一種欲望。

然而人們都是趨向於懶惰的,懶惰屬於七宗罪裡面的一項,屬於人的原罪,也就是說懶惰是在人的本能驅使下產生的一種機能,而不願意過多動腦筋,不願過多操勞也是人的一種機能,因此無知才是人們的一種趨向。

那為什麼有那麼多人會有那麼強的求知慾呢?這個就和每個人都去勤奮地勞動一樣,為了在個體的競爭中成為優勝者,同樣你知識越多,代表你也越優秀,而且知識所創新的成果就是第一生產力,直接掌握著財富,於是大家都願意成為學者、教授,都在拼命地探求。

然而對於求知是為了滿足功用性需求的這一說法大家肯定會進行反駁,有些人刻苦學習完全是為了興趣,完全是為了追根究底,對此我們也可以舉例,有些人辛勤勞動就是為了掙錢,而掙錢並不是為了滿足他物質財富的需求,就如同守財奴一樣,賺錢就是一種癖好,者就如同有些人的求知慾一樣,求知不是為了創造更多財富,而完全處於一種興趣或者說癖好。

知識是一種信息,人類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就在被動地接受各種各樣的信息,而那些被人類總結和固定化的公認信息就是知識,因此我們接受知識是被動地接受,大多數小孩子是不願意學習的,他們只喜歡輕鬆地玩耍,而沒有任何動力讓他們去求知,者就如同小孩子們也是不喜歡勞動的,更不喜歡掙錢,而在後來對金錢的渴望、對知識的渴望那是為了滿足其他的需要。

由此看來求知慾就不是一種人類共有的欲望,就如同人一出生下來就不會對金錢有概念一樣,當然對於世界的好奇心那是出於一種對外界信息的感知而產生的,因此求知慾不是人類的第三大欲望,更不是人類天生就具有的一種欲望,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不知為不知就是最好的。同樣對於知識的渴望可能就如同我們對權力的渴望一樣,這絕對不是本能。

相關焦點

  • 人性二元論—求知慾和本能
    求知慾可以理解為好奇心的延伸,除了人類其他動物也是有好奇心的,而有學者認為求知慾是除了生存欲望和繁衍欲望之外的第三大欲望,這樣說有一定的道理,畢竟求知慾望在人類發展進化的過程中是非常的重要。欲望是人體處於一種心理或者生理上的不平衡的狀態,而要滿足欲望就是要在生理上或者心理上達到一種平衡狀態,達到平衡狀態以後人的心理或者生理的緊張和侷促會得到緩解,譬如飢餓感、寒冷感、寂寞感、睏倦感、勞累感等等就會消除。
  • 人性二元論與弗洛伊德超我、自我、本我理論的對接
    弗洛伊德在這裡說到的本我和人性二元論中的人的自然屬性是基本可以聯繫在一起的,人的自然屬性也是根植在人的基因中,決定人的一切本能欲望,從而指導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本我中的原始的衝動是大腦自行運轉的部分釋放出的化學物質促使人產生一種心理和生理滿足的狀態,而並非是享樂。
  • 人性二元論—人性的矛盾的對立與統一
    人性存在著自然性和社會性的矛盾,矛盾的對立面體現在人一方面要施展自己的欲望,無限制地施展自己的欲望,另一方面社會性卻要求人克制自己的欲望,從而在社會上形成一種利益關係的均衡,人與人之間也能在規則裡面相互協作、相互幫助、達到共生的目的。
  • 人性二元論,七宗罪都是怎麼來的
    對於傲慢,指的是人的一種心理狀態,俗話就是瞧不起人,嚴肅一點的解釋是指一種精神狀態,含有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意味,用於形容人的態度、表情、舉止;亦指看不起別人,對人不敬重,驕傲無禮。傲慢,會引起別人的不滿,蒙蔽自己的心智,傷害的是自己,看不到別人的優點 ,傷害人際關係、耽誤事業,目標難成。
  • 人性二元論—欲望和本能的區別和聯繫
    《禮記.禮運》,中有一段描述人的欲望的話,原文是這樣說的:「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故欲惡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測度也。美惡皆在其心,不見其色也。欲一以窮之,舍禮何以哉?」
  • 微斯人︱認知結構中的「二元論」困境
    「二元論」不是語言模型,而是心理模型。我們無時無刻不在進行判斷,這種判斷是通過「二元論」模板展開的,所有具有指向的概念都有與其對應的另一半,我們將這種判斷的心理本能當做我們的認識本身。比如我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判斷取捨,這種取捨的意識就是辯證思維「兩分法」的一個形式,是二選一的形式思辨,當我們有選擇的時候,就必然有指向,最早的時候,吃奶就是一種選擇後的指向,不吃是另一種選擇,儘管這種選擇出自本能,但是背後依然是對世界的判斷,基於最基本的「二元論」下的「兩分法」規則,這就是嬰兒最初的世界規則。也是他們的全部世界。
  • 《華氏451》:在「反智主義」的強壓下,人性本能的掙扎
    這三個角色作為小說中的「工具人」,除了推動蒙塔格走向變革之外,他們還依次代表了三種階層——平民、底層管理者以及知識分子,在「反智主義」的強壓下,表露出來的人性本能的掙扎。他們的表現恰是如我們一般的普通人在壓力下常常採取的三種處世態度——逃避、壓抑和偽裝。
  • 還讓不讓人活了!!
    在西方現代心理學界,有三種典型代表:①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強調以人的本能解釋人的全部和行為 ,是一種本能決定論或遺傳決定論;②行為主義走向另一極端,否則天生本能,主張人的一切行為、本性均由後天習得,是刺激-反應的聯結及其系統化,是一種反本能論或環境決定論;③人本主義心理學既反對本能決定論又反對習得論,主張人性是似本能的,即人的欲望或基本需要在某種可以覺察的程度上是先天的,但與此有關的行為或能力、認識或感情不一定是先天的
  • 路跑的練習方法,總有一種適合你
    在西方現代心理學界,有三種典型代表:①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強調以人的本能解釋人的全部和行為 ,是一種本能決定論或遺傳決定論;②行為主義走向另一極端,否則天生本能,主張人的一切行為、本性均由後天習得,是刺激-反應的聯結及其系統化,是一種反本能論或環境決定論;③人本主義心理學既反對本能決定論又反對習得論,主張人性是似本能的,即人的欲望或基本需要在某種可以覺察的程度上是先天的,但與此有關的行為或能力、認識或感情不一定是先天的
  • 留學生丁書媛:永遠保持「求知慾」
    原標題:丁書媛:永遠保持「求知慾」 從高中到大學,回顧自己的留學生活,丁書媛說,永遠保持「求知慾」是最重要的。   初二赴美留學 丁書媛在國內上的是一所國際學校,「學校包括初中和高中,大部分學生會選擇出國留學」。 初二那年,丁書媛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讀高中。「美國的高中是4年制——從9年級到12年級,我初二出國剛好可以銜接上美國的高中。」
  • 丁書媛:永遠保持「求知慾」
    從高中到大學,回顧自己的留學生活,丁書媛說,永遠保持「求知慾」是最重要的。  初二赴美留學  丁書媛在國內上的是一所國際學校,「學校包括初中和高中,大部分學生會選擇出國留學」。  初二那年,丁書媛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讀高中。「美國的高中是4年制——從9年級到12年級,我初二出國剛好可以銜接上美國的高中。」
  • 三元論與二元論的概說
    說其分為三部分,意思不是分為三個人格或三個獨立的人性。三元論與二元論一樣,相信人是一個整體。赫德指出,人分為物質與非物質兩類,這是任何人都可以理解的;所有哲學家都能明白此點。故此,所有哲學家也都說到這裡為止;他們不能領會非物質界裡又有靈與魂之分。這原不足為怪,因為他們根本未有神的靈的內住,亦未對神有認識。他們若對靈與魂之分有認識,這才是為怪。
  • 是誰扼殺了孩子的求知慾?
    現實是孩子的求知慾和自我成長都被父母扼殺了不信?想想,1. 當孩子還拿不穩勺子,但想練習自己吃飯時,你是否能忍受孩子把飯弄得到處都是,吃得滿臉滿身都是飯粒?2. 當孩子對細小事務感興趣時,你是否能忍受孩子捏著路邊的小石子玩兒?3.
  • 別不信,求知慾是培養出來的
    對孩子來說,從小培養和樹立良好的「求知慾」,應該是孩子培養學習興趣的啟蒙教育。由此可見,對孩子早期的智力開發和求知慾的培養有多麼重要。記得多年前看過這樣一個視頻。天津有個小女孩叫李尚榮,6歲時就識字達四千多。能熟讀《黃帝內經》、《論語》、《大學》、《中庸》、《孟子》、《三字經》、《弟子規》等,對書中的字裡行間,李尚榮不僅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真是令人驚嘆和佩服。
  • 二元論
    dualism二元論  一種企圖調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哲學觀點,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和物質兩個實體。二元論實質上堅持精神離開物質而獨立存在,歸根結底還是唯心的。  主張世界有精神和物質兩個獨立本原的哲學學說。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和物質兩個實體。二元論實質上堅持精神離開物質而獨立存在,歸根結底還是唯心的。它和一元論相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