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扼殺了孩子的求知慾?

2020-10-14 遇見海螺姑娘

很多家庭在孩子上學後,因為作業、成績問題,寶爸寶媽們著急上火,有甚者心臟病發。可謂是「平時賢妻良母,寫作業時變雷公電母」



很多父母提問:

孩子不愛學習怎麼辦?

孩子寫作業拖拉怎麼辦?

為了孩子能考個好成績,想盡千方百計想幫孩子解決問題。


有一句話,所有的父母都應深入思考:

孩子的問題在父母,父母的問題在童年。


其實,在每個生命之初都是富有極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他們不知疲倦地成長自己。

從家裡的角角落落,到路邊的小洞洞,小石子,高山大河,孩子都充滿好奇。


可是,有多少家長會保護孩子的求知慾,會呵護孩子成長呢?

現實是孩子的求知慾和自我成長都被父母扼殺了

不信?

想想,

1. 當孩子還拿不穩勺子,但想練習自己吃飯時,你是否能忍受孩子把飯弄得到處都是,吃得滿臉滿身都是飯粒?

2. 當孩子對細小事務感興趣時,你是否能忍受孩子捏著路邊的小石子玩兒?

3. 當孩子看到父母掃地,自己也想試一試時,你能否忍受孩子把垃圾掃的滿屋子都是?

4. 當孩子寫作業時,你有沒有在旁邊指手畫腳,甚至撕掉孩子的作業?

5. 當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時,你是理解孩子幫助孩子尋找原因,還是怒斥一頓?

6. 當孩子小有成就,跟你「炫耀」時,你是跟孩子一起慶祝,還是寥寥一句「知道了」,或者怕孩子驕傲,潑了一盆冷水?

......

不知不覺,父母便一點點扼殺了孩子的求知慾和自我成長。


孩子上學後,父母只關注孩子的成績,跟孩子聊的只剩下作業。

孩子其他方面的表現都無法獲得孩子的關注,

於是,孩子便想其他方式獲取父母的關注

有的孩子會逃學,有的會打架,有的學習成績下降。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人一生都在追求的兩種心理需求就是①歸屬感②價值感。

歸屬感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愛

價值感來自父母的感謝


很多父母不以為然地說:「我愛孩子就是沒有條件啊?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啊」

可是你有沒有「引誘」孩子:如果考個好成績就送你一輛自行車,

有沒有「引誘」孩子:如果表現好就獎勵你一朵小紅花

有沒有「威脅」孩子:如果不聽話,就不買好吃的

有沒有「威脅」孩子:如果考不了前幾名,就不帶你旅遊。

你不斷地告訴孩子,你愛他是有條件的!

孩子也慢慢學會了「講條件」



我們總是倡導孩子要感恩父母,可是我們如何教會孩子感恩呢?

你會在生活中因為孩子和你一起做家務而感謝孩子嗎?

你會因為孩子安靜地自己一個人玩,等你加班而感謝孩子嗎?

你在生活中感謝孩子的頻率高嗎?

我們羞於表達感謝,感恩,卻期待孩子長大了就自然而然學會感恩


我們習慣了把問題的責任推給別人,因為我們就是這麼被教育大的。

可是,

時代進步了,

科技發展了,

我們的育兒知識是不是也需要更新了呢?


相關焦點

  • 阻止孩子探索等於扼殺孩子的好奇心,父母要保護孩子的探索欲
    01 阻止孩子探索,扼殺孩子的好奇心孩子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總喜歡拆看看看,想看看裡面是怎麼回事,其實這是孩子的一種探索行為,孩子意識不到自己是在搞破壞。孩子愛拆東西不是有意破壞,或是故意和我們作對,而是出於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 這3種行為扼殺了孩子的求知慾,通向成功的鑰匙,需要好好保護
    很多寶寶從兩三歲開始就進入了好奇心強、求知慾旺盛的年齡段,對於家長來說,孩子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是件好事,這說明他們願意學習和了解世間萬物。 但是並不是每個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求知慾時都能有很好的表現,其中部分家長甚至還會錯誤應對孩子的求知慾,導致孩子對學習失去興趣。
  • 主動學習的孩子惹人愛,如何讓自家娃主動學習?激發求知慾是關鍵
    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所以,要想讓孩子能夠去進行主動學習,提高孩子的「求知慾」才是關鍵。對於孩子的「求知慾」,我們應該如何去進行激發?然而有很多父母在面對孩子所提出的種種「幼稚問題」時,經常會表現出不耐煩的一面,甚至會因為問題的幼稚而對孩子進行各種責備,長此以往孩子們便不會再去向他人提出自己的疑問,從而也就失去了對事物的求知慾。所以說,為了保護孩子的求知慾,身為父母的我們一定要認真的對待孩子提出的每一個問題才對。
  • 面對孩子的「每日N問」丨你要如何激發孩子的求知慾
    孩子平時總喜歡問一些讓人難以回答的問題,為此,家長經常感到煩惱無比。那麼,孩子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問題呢?孩子對世間萬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很多大人視若無睹的現象對於孩子來說充滿了神秘感和吸引力。因此,面對孩子提出的千奇百怪的問題,父母不能用「不知道」「你問題太多,真煩」之類的話來回答孩子,否則就會嚴重打壓孩子的求知慾和探索欲。雖然孩子探索世界的欲望是天生的,但是他們的探索熱情以及探索方式卻跟父母的引導密不可分。如果父母一意孤行,漠視孩子的發問,就有可能挫傷孩子的好奇心。
  • 3~7歲的孩子求知慾最強,作為家長,該從哪些方面著手去配合?
    現在知識信息的獲取非常方便,但同時也出現一種現象:孩子想學,不知道該學什麼;家長想教,也不知道該教什麼,更不知道該如何正確引領孩子的求知慾。只有家長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夠天天向上,父母的觀念就是孩子的起跑線。家長的概念清楚,孩子的腳步才不會凌亂。提到學習,無外乎學習兩個方面:一是向古聖先賢學習智慧,另一個是向科學技術學習綜合技能。前者可以幫你穩定靈魂,後者可以助你擁抱未來。
  • 別不信,求知慾是培養出來的
    從家庭小舞臺到社會大舞臺,孩子的每一步、每一個時期的成長,都離不開家庭因素的影響。這裡所說的家庭因素,是宏觀的,不是片面的。包括和諧的夫妻關係,融洽的家庭氛圍,輕鬆的家庭環境。尤為重要的,應該是父母的教育理念。對孩子來說,從小培養和樹立良好的「求知慾」,應該是孩子培養學習興趣的啟蒙教育。
  • 孩子對陌生事物充滿好奇,不妨試試這5個方法激發孩子「探索欲」
    眼前的這一幕讓我不由想起生活中的很多父母,無論何時都把孩子的學業放在第一位,在面對孩子對這個世界發出好奇和求知時,又無意識地拒絕回答。殊不知,諸如此類的教育引導方式都是扼殺孩子求知慾的不可取行為。一味重視學業好壞,不利於孩子求知慾的開發培養;很多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容易陷入學業成績論好壞的誤區,一味的要求孩子掌握既定的知識理論,考取好成績。當孩子對外界的事物發出好奇心和疑問聲時,很多父母甚至會以耽誤學習為由,將孩子的求知慾果斷扼殺。
  • 留學生丁書媛:永遠保持「求知慾」
    原標題:丁書媛:永遠保持「求知慾」 從高中到大學,回顧自己的留學生活,丁書媛說,永遠保持「求知慾」是最重要的。   初二赴美留學 丁書媛在國內上的是一所國際學校,「學校包括初中和高中,大部分學生會選擇出國留學」。 初二那年,丁書媛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讀高中。「美國的高中是4年制——從9年級到12年級,我初二出國剛好可以銜接上美國的高中。」
  • 丁書媛:永遠保持「求知慾」
    從高中到大學,回顧自己的留學生活,丁書媛說,永遠保持「求知慾」是最重要的。  初二赴美留學  丁書媛在國內上的是一所國際學校,「學校包括初中和高中,大部分學生會選擇出國留學」。  初二那年,丁書媛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讀高中。「美國的高中是4年制——從9年級到12年級,我初二出國剛好可以銜接上美國的高中。」
  • 中國父母的「敷衍」,正在毀掉孩子的「求知慾」,這3招可避免
    導讀:中國父母的「敷衍」,正在毀掉孩子的「求知慾」,這3招可避免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中國父母的「敷衍」,正在毀掉孩子的「求知慾」,這3招可避免!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人性二元論—求知慾和本能
    求知慾可以理解為好奇心的延伸,除了人類其他動物也是有好奇心的,而有學者認為求知慾是除了生存欲望和繁衍欲望之外的第三大欲望,這樣說有一定的道理,畢竟求知慾望在人類發展進化的過程中是非常的重要。當然欲望是本能激發出來的,而本能中最重要的兩個部分就是生存和繁衍,而這兩種本能又會激發出人的欲望,並且衍生出各種各樣的欲望,然而對於求知慾,我們不能生硬地將之歸納到生存和繁衍的本能激發出來的欲望中,而這個求知慾到底是那一部分本能所對應的呢?
  • 如何發揮孩子的想像力,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天生的求知慾?
    在幼年階段孩子自己玩的時候,會把自己想像成別的人或動物,他所玩、所說的東西,完全是大眾見不到的。他會裝扮成各種角色,可能是電視或書中看來的。當他覺得需要伴侶時,也會想像有朋友來陪他。生活在自己想像、創造中的世界,感受無窮的樂趣。
  • 5歲男孩發現1.3億年前恐龍痕跡:求知慾被保護的孩子有多幸運
    其實這個腳印一直都在這裡,但是一直都沒有人發現,但是一個5歲的小男孩卻發現了,其實只是因為長做對這一件事,就是保護了孩子求知慾。如果家長在睿睿說出這番話的時候只是認為他年紀小而不相信他,或者是當成他說著玩的,那麼這樣一個重大發現肯定是要錯過的了。
  • 學好數學需要「求知慾」,這是打開新之門的關鍵
    從長遠來看,「求知慾」顯然是不可能的。有了「求知慾」,在學習數學的路上你會發現他越來越有趣。我們的學數學似乎是一個對數研究。事實上數字是用來表示事物之間的數量關係的!我們的聖人曾想:數是萬物之源,數生萬物,數法則支配萬物!後來,直到無理數的出現,萬物的概念才被打破。當然,「萬物皆數」的幻滅也是一個錯誤。錯誤是數字不足以表達一切。事實上如果我們冷靜下來想想。
  • 動物認知翻翻書,激發寶寶的求知慾
    翻翻這裡,摸摸那裡,充分釋放寶寶對事物的好奇心,激發寶寶的求知慾。這套萌萌可愛的動物認知翻翻書,也是小妞很喜歡的系列。 這套翻翻書,有好幾個系列,認識動物的耳朵,嘴巴,肚子和屁股 快看,這是誰的嘴巴啊?扁扁的
  • 人性二元論——求知慾是人的一種本能嗎?
    對此求知慾這個概念就誕生了,人們將求知慾定義為探求知識的強烈欲望。既然求知慾是人類探求知識的欲望,那先了解知識是什麼,從而再探討求知的欲望到底是如何生成的,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種欲望。也許獲得不到知識,不去探究世界並不會讓我們難受,就如同我們的必須勤奮,但是我們不勤奮也不會讓我們難受一樣,勤奮和求知一樣,都是促使我們變得更加富有和強大,我們的本能是懶惰,而勤奮和求知需要我們消耗體力和腦力,這不是我們本能驅使和激發出來的一個事物,因此求知慾就不屬於本能的激發態。
  • 聰明的父母,不會太早扼殺孩子的想像力
    教育進展國際評估組織對全球21個國家進行的調查顯示,中國孩子的計算機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像力卻排名倒數第一,創造力排名倒數第五。是什麼扼殺了孩子的想像力,值得我們深思。2.不要讓標準答案扼殺了孩子的想像力想像力是什麼?想像力就是在現有形象的基礎上,在頭腦中創造出新形象的能力。當你看到一個圓,大人們會覺得就是一個圓圈啊。可是,孩子們會覺得像是一個皮球,一個蘋果,太陽...
  • 孩子的好奇心是寶藏,家長們要切記,不要輕易制止孩子的探索欲
    有著極強的探索欲、求知慾。這些探索欲和求知慾還體現在,奇奇很喜歡拆東西,家裡可以拆的玩具幾乎都被奇奇都拆了個遍。因為這些事物,曾在奇奇產生好奇心時,就已通過奇奇不懈的提問、求知、探索,得到了答案。所以好奇心對於孩子來說是如此的重要。那麼,在生活中面對著孩子的好奇心時,我們正確的做法與錯誤的做法有哪些呢?為什麼說孩子的好奇心是寶藏呢?一起來看看吧。
  • 父母四種行為,正在扼殺孩子想像力
    但在很多父母眼裡,孩子的不正常行為都被視為不良習慣,要改掉。 殊不知,這正在一步一步扼殺孩子的想像力。但通常父母沒有意識,對自己的行為不自知,下面是常見的幾種: 1、知識比想像力重要。只要孩子好好上學,掌握了學校所學的知識,取得好成績,考一所好大學,再找一份好工作,將會有一個美好的前程。 所以,當孩子提出某個問題時,父母馬上會告訴孩子所謂的「標準答案,」要求孩子記下來。不給孩子思考、發揮想像力的機會。
  • 潤本課堂之求知慾是思維發展和成熟的奠基石
    兒童思維發展成熟的速度,不是按孩子年齡增長而遞增,而是在日常的學習中鍛鍊、培養起來的。針對學齡前的兒童,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好奇心、求知慾就是思維發展和成熟的奠基石。由於學齡前期兒童的思維方式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認為周圍的一切都具有和他一樣的生命和感情。所以,他們對周圍的任何事情都感到好奇,都想「打破砂鍋問到底」,即使面對十分喜愛的玩具,也會為了探索究竟,會把玩具拆散再重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