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取報告請登錄【未來智庫】。
第三方獨立醫學實驗室特點
獨立醫學實驗室(Independent Clinical Laboratory, ICL)又稱第三方醫學實驗 室,是指在衛生行政部門的許可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獨立於醫院之外從事臨 床檢驗或病理診斷和服務並能獨立承擔責任的醫療機構。它與醫院等醫療機構 建立業務合作,定期集中收集並檢測從所合作醫院採集的標本;檢驗後將檢驗 結果報送至相應醫院或醫療機構,應用於臨床,通過市場化運作參與到醫療服 務之中。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關於醫學檢驗實驗室的定義為:以提供人類疾病診斷、管 理、預防和治療或健康評估的相關信息為目的,對來自人體的標本進行臨床檢 驗,包括臨床血液與體液檢驗、臨床化學檢驗、臨床免疫檢驗、臨床微生物檢 驗、臨床細胞分析遺傳學檢驗和臨床病理檢查等,並出具檢驗結果,具有獨立 法人資質的醫療機構。鼓勵醫學檢驗實驗室形成連鎖化、集團化,建立規範化、 標準化的管理與服務模式。對擬開辦集團化、連鎖化醫學檢驗實驗室的申請主 體,可以優先設置審批。
醫學獨立實驗室一般要通過比較嚴格的質量體系認證,如 ISO9000 系列認證、 美國 CAP 認證、國際聯合委員會(JCI)認證、ISO/IEC17025 認證、ISO15189 認可等,其中 ISO15189 於 2003 年 2 月 15 日頒布,它以 ISO9000 系列標準 為母標準,將所有要素分為管理要素和技術要素兩大類,共 25 個要素,更加細 化地描述了醫學實驗室質量管理。
美國臨床檢驗實驗室商業化運營興起較早。早在 1925 年,美國就已經有醫院 商業化運營其臨床檢驗實驗室,承接來自其他醫院的檢驗業務。20 世紀 50 年 代,不斷攀升的醫療費用給美國財政帶來了巨大的負擔,美國政府為減輕政府 經濟負擔,推出了「合理利用資源、減少醫療開支」等一系列醫療體制改革,將市場競爭機制引入到醫療衛生市場,為第三方檢驗機構參與競爭創造了有利條 件,從而導致一些專業的小型醫學獨立實驗室相繼出現。20 世紀 60 年代末, 依託於逐漸成熟的檢驗技術和實驗室信息系統,一批獨立於醫院之外的獨立實 驗室開始出現,如 LabCorp 的前身 National Health Laboratories 和 Quest 的 前身 MetPath。這些專門為醫院提供醫學檢驗技術服務的小型獨立實驗室日後 逐漸成長為國外醫學檢驗服務的中堅力量。
檢驗服務有一定的服務半徑。從第三方醫學檢驗行業本身的特性看,常規檢驗 項目訂單多具有客戶分散、數量多、單筆金額小、頻率高的特點;不同的檢驗項 目因其運用的檢驗技術不同,檢驗條件略有不同,部分待檢驗標本有特定的放 置時限。很多常規檢驗,如免疫球蛋白等檢驗項目需要在 1 天內出具檢驗報告, 該類項目的取樣需要及時完成,因此本行業具有一定的服務半徑。遠距離服務 既無法滿足檢驗要求,也因需要冷鏈運輸而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
檢驗技術日趨豐富,項目日趨多樣化。現代醫學檢驗技術及設備的發展使得行 業分工越來越細,檢驗項目趨向於個體化、分子化發展,檢驗項目類型愈發多 樣化。行業的競爭驅使醫學檢驗機構持續提高檢驗技術水平並增加檢驗項目種 類滿足客戶個性化的需求。檢驗技術按臨床應用頻率及應用範圍劃分,可分為 常規檢驗和高端檢驗兩類。常規檢驗應用範圍較廣,無論在大型醫院還是基層 醫療機構均有廣泛的應用;高端檢驗更偏重於個性化設計,多需要結合多種檢 驗技術手段,對檢驗設備、試劑和檢驗人員的經驗、操作技術水平都提出了較 高的要求,這也是獨立醫學實驗室的優勢所在。美國和日本的大型獨立檢驗機 構能實現 4000 項以上的檢測項目,滿足不同收入水平的患者的需求,相比之 下,醫院往往只能完成 500 項左右的項目。
對資金投入和專業人才需求高。提高檢驗技術水平需要檢驗機構增加研發投入 以及人才培養,不斷學習並轉化領先的檢驗技術甚至需要能夠利用自身的經驗 和積累進行自主研發。這需要大額的實驗設備投入以幫助檢驗技術的進步,也 需要招聘具備豐富的業務知識和操作經驗的檢驗人員。特別是病理診斷,需要 有執業醫師資格且有豐富經驗的病理醫生根據標本切片進行主觀判斷、提供病 理診斷結果,因而對人才的要求極高。
他山之石——海外獨立醫學實驗室龍頭發展歷程(略)
LabCorp
美國實驗室 Laborator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Holdings(NYSE:LH)創立於 1969 年,總部位於北卡羅萊納州伯靈頓,是一家獨立的臨床實驗室,也是美國 最大的獨立醫學實驗室。截至 2017 年,現今 LabCorp 有 39 個診斷中心,1700 個病人服務中心,在 60 多個國家有超過 50000 名員工,為 22 萬個客戶提供服 務,包括醫生、病人、生物製藥公司、政府組織、康復中心、醫院和診所。年測 試數約為 1.38 億。
Quest Diagnostics
Quest Diagnostics 是美國排名前二的獨立醫學實驗室,也是著名的生化醫療器 材測試商,覆蓋大部分的美國地區以及印度、英國、巴西和墨西哥。除了大量的 臨床檢測服務,治療資訊的臨床實驗服務,也對疾病和健康狀況做診斷、監測 和治療。公司還涉及其他領域,包括製造和銷售診斷試劑盒、POCT 產品,提 供臨床前研究檢測服務,為保險公司進行風險評估服務等。截至 2017 年,Quest 在美國擁有 33 個區域性大型診斷中心,155 家快速反應實驗室,超過 2100 個 病人服務中心。另外在英國,墨西哥,巴西和印度均有分支機構,與世界各地的 醫院和診所有合作。員工數約為 4.5 萬人,每年測試數約為 1.56 億。
海外醫學實驗室的發展特點
ICL 在成熟醫療市場中滲透率較高
2016 年美國實驗室檢測市場總規模 790 億美元,其中院外市場 500 億美元 (63%)。院外市場又可分為醫院外設附屬實驗室、獨立醫學實驗室、診所實驗 室三類,全美國獨立實驗室市場規模達 270 億美元,佔院外市場 54%,佔整個 實驗室檢測市場 34%。在歐洲、日本獨立醫學實驗室的市場份額佔醫學檢驗市 場的份額更是高達 50%、67%。獨立醫學實驗室在這些區域的醫療服務市場中 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通過兼併收購快速擴張
分析 LabCorp 和 Quest 的發展之路不難看出,兩家公司都非常注重通過兼併收 購實現快速擴張。Quest 更傾向於收購實驗室資產,通過在美國不同地區收購 實驗室,加強服務能力,從而提升市場佔有率;而 LabCorp 更注重收購研發能 力強、擁有新技術的公司,最典型的案例就是 2014 年收購 Covance。
Covance 是全球最大的醫藥研發服務公司,具有先進的管理模式和一流的研發 支持。其安全評價及藥效學的數據超過全球任何一家藥物研發組織。實驗室和 設施覆蓋全球 30 多個國家和地區,超過 1 萬多名員工。就提供專業的醫藥和生 物技術研發服務而言,科文斯及其子公司是全球十大醫藥公司首選的合作夥伴。 在美國 FDA 每年批准的新藥中有近 70%有科文斯公司參與研發和提供各種服 務。合併後的 LabCorp 市值估計達到 150 億美元,全球超過 48000 名員工,業務遍布北美及全球 60 多個國家和地區。這次合併對整個醫藥研發合同服務和 醫學診斷行業都具有重大的意義,合併後,LabCorp 在早期藥物研發 (ED)、生 物分析(BioA)、中心實驗室服務 (CLS)、全面的測試分析服務、創新的分析方 法開發、伴隨診斷、臨床 I - IV 期試驗和上市後監督調查、患者招募、營養化學 /食品安全和面向國際市場將更具有優勢和專業性。
醫保控費以及商業保險的崛起促進了 ICL 行業發展
1960s 美國社會醫保計劃建立,推出老年醫療保險計劃(Medicare)和窮人醫 療救助計劃(Medicaid)。由於傳統醫療保險大多採用部分負擔制,即通過起付 線和共同付費,讓投保人分擔部分醫療成本,以期達到節約醫療支出的目的, 但傳統醫療保險仍然無法解決道德風險問題,美國醫療開支複合增速達 11%, 佔 GDP 持續攀升,逼近 10%。
在此背景下,美國政府於 1973 年推出了健康維護組織法(HMO Act of 1973)。 這一法案被視為美國的醫改裡程碑,極大地推動健康維護組織(HMO)迅猛發 展。健康維護組織是指一種在收取固定預付費用後,為特定地區主動參保人群 提供全面醫療服務的體系。它的好處是費用便宜,參加者在繳納保險費後,看 病時只需支付少量掛號費,基本不用承擔其他費用。HMO 保險計劃通過與保險 公司專門籤約的特定醫療機構提供醫療服務,並制訂一系列的規則來控制開支。 醫療機構為了保證獲得更多患者,也願意以折扣價與保險公司籤約。這種模式 使得 HMO 可以將醫療保險費用控制在較低的水平。1980 年之後,美國醫療衛 生總支出的增速不斷下降,並逐步穩定在 5%左右
從 60 年代開始,獨立醫學檢驗機構開始出現了,美國的兩大巨頭 Quest 和 LabCorp 均誕生於 60 年代,Quest 的前身 MetPath 誕生於 1967 年,LabCorp 的前身 National Health Laboratories 誕生於 1969 年。
同時,美國 1983 年起開始推行 DRGs,醫院面臨成本壓力,獨立醫學實驗室 迎來快速發展。DRGs(Diagnosis Related Groups),中文名為疾病診斷相關分組, 它根據病人的年齡、性別、住院天數、臨床診斷、病症、手術、疾病嚴重程度和 合併症與併發症及轉歸等因素把病人分入若干個診斷相關組。在 DRGs 模式下, 每種疾病組具有相同的付費額度,超支醫院承擔、結餘醫院留用,這極大增大 了醫院控制成本的壓力。醫療機構在以折扣價與保險公司籤約以維持就診人數 時,也面臨著極大的成本壓力。出於成本控制的考量,醫院開始將檢驗服務外 包給運營成本更低的獨立醫學檢驗機構,獨立醫學檢驗機構得到了第一次快速 發展的階段。獨立醫學實驗室主要客戶群體分為三類:
獨立醫學實驗室的一大客戶群體就是私人醫生群體,佔比 60%左右。為私 人醫生提供的臨床實驗室測試服務的費用是向醫生、患者或患者的第三方 付款人(如保險公司、醫療保險或醫療補助)收取的。帳單通常按服務收 費。如果帳單是出具給醫生的,那麼私人醫生將根據客戶的收費表與客戶 就收費價格進行談判。否則,患者或第三方付款人將按照患者費用表進行 計費,但須遵守第三方付款人合同條款,並由醫生代表患者進行協商。按 照費用表計算的費用扣除患者與醫生協商的折扣,或通過慈善護理或未投 保患者計劃提供的補償之後確認為公司的銷售額,收入則依據醫療保險和 醫療補助中政府制定的費用表和報銷規則。2014 年,HMO 的訂單佔到了 LabCorp 各類客戶訂單總量的近半數,同時收費也相對較低,獨立醫學實 驗室通過與 HMO 合作能夠擁有穩定的營業收入;相較之下自費客戶的訂 單量較低,但相應的每筆訂單平均金額幾乎是 HMO 的五倍。獨立醫學實 驗室通過與私人醫生群體及第三方付款人的合作,不斷推動檢測業務的規 模化。
醫院也是獨立醫學實驗室的重要客戶,佔比約在 30%左右。獨立醫學實驗 室為醫院提供核心、專業的檢測服務以及實驗室管理服務。醫院一般都有 一個附屬實驗室,對接受治療的病人進行急需的檢測。同時,他們將時間 敏感度較低、不常需要的檢測項目和高度專業化的檢測項目提交給第三方 機構,包括獨立的臨床實驗室和較大的醫療中心。獨立醫學實驗室根據客 戶收費表向醫院收取服務費。管理服務費通常按月按合同費率計費。
除此以外,獨立醫學實驗室也為其他一些機構,如政府機構、製藥公司等 提供服務。
巨頭壟斷美國獨立醫學實驗室市場
據估計,目前獨立醫學實驗室佔據美國診斷市場規模約 1/3。2016 年,Quest 佔 15%,LabCorp 佔 9%左右 (分別佔獨立醫學實驗室市場 42%和 26%的市場份 額)。 二者的市場份額近年來並未發生顯著變化,但是受益於快速增長的第三方 檢驗市場,二者的營收一路高歌猛進。由於美國領土面積相對較大,人口較為 分散,而樣本的運輸條件、時效等又有著相對嚴格的要求,因此實驗室的服務 半徑受到影響,而連鎖化的實驗室往往能夠通過合理的網點設置布局以及不同 網點之間的配合,將協同優勢發揮到最大,因此,率先完成實驗室網點布局的 企業將佔據發展的優勢,在市佔率穩定的同時,藉助於市場規模的快速擴大實 現業績的迅速增長。
高端檢測,提升企業盈利空間
在行業發展初期,企業主要是通過高速擴張、快速搶佔市場、通過取得規模效 應來實現做大做強。而在行業發展後期,簡單的外延式增長已不能滿足企業發 展的要求。企業盈利主要由附加值高的高端檢測項目(如基因/分子診斷)等來實 現。在 LabCorp 公布的業務數據中,檢驗項目分為常規檢驗(普檢)、基因診斷 (特檢)、病理診斷等,平均每份訂單收入中,高端檢驗價格為普通檢驗價格的 1.7 倍。以 Quest 為例,2015 年至 2019 年,公司淨收入中常規診斷的佔比從 50%提高到 54%,變動並不明顯,而其高端檢驗業務線——基因和複雜檢測的 佔比從 2015 年的 20%增長到了 2019 年的 34%。Quest 提供包括常規檢測、 基因檢測、解剖病理學檢測、藥物濫用測試以及相關的服務,Quest 的數據也 顯示,在常規檢測領域漸趨飽和的情況下,企業盈利主要由毛利率高的高端項 目帶動,基因和組織診斷銷售的複合增速明顯高於普檢。在地域擴張日趨萎縮、 常規檢測領域漸趨飽和的情況下,企業盈利主要由毛利率高的高端項目(如基 因/分子診斷)等驅動。兩家公司高端檢測(基因/分子診斷)儲備豐富,從單基 因疾病(如 HIV,HPV)到多基因疾病(如腫瘤、代謝疾病)等眾多領域。
中國第三方獨立醫學實驗室現狀
中國的獨立醫學實驗室起步晚、規模小、數量少
20 世紀 80 年代,中國出現了一些早期的檢測服務中心。1985 年揚州醫學檢驗 中心開始涉足檢驗業務的社會化服務,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後來陸續有一 些不同形式的檢驗業務服務中心,如山西高科技醫學檢測中心、部分醫院的對 外開放實驗室等,但均未成規模,這些機構檢測範圍相對單一,不能作為醫學 獨立實驗室發展成較大規模。
21 世紀初,廣州金域醫學檢驗中心成為中國第一個被衛生行政部門批准的的醫 學獨立實驗室。2000 年後,杭州艾迪康、達安、上海美眾等醫學獨立實驗室相 繼成立。2005 年,達安基因、廣州市金域和艾迪康的醫學獨立實驗室,開始了 全國連鎖的經營模式。截止目前,中國有 1817 所獨立醫學實驗室。從新註冊和 註銷的實驗室數量來看,經過 2013-2018 年的快速爆發期,現在每年淨新增約 100 家左右。
中國獨立醫學實驗室地區分布不均
目前國內獨立醫學實驗室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城市,而西部等欠發達地區的實 驗室規模則相對較小。這主要是基於獨立醫學實驗室行業的區域性特徵,其區 域性分布主要與人口數量、醫療資源分布、經濟發達程度、醫療市場市場化程 度以及居民健康觀念等因素有關,具體而言,人口數量越大的地區,相應的檢 驗需求也會更大;而該地區的經濟越發達,居民的健康意識則會更強,檢驗需 求也會進一步提升;此外,醫療市場化程度高的區域,醫療產業的細分程度更 高,有更嚴格的成本控制體系和質量管理體系,從而推動產生更多的醫學檢驗 外包業務。
綜上所述,行業發展情況較好的區域主要集中在人口數量較多、經濟較發達、 醫療資源豐富、醫療市場市場化程度高的東部沿海地區,而西部等欠發達地區 的實驗室規模則相對較小。
中國 ICL 行業相較成熟市場仍有很大差距
中國 ICL 行業相較成熟市場仍有很大差距,主要原因是公立醫院在中國醫療服 務市場佔據主導地位,公立醫院非盈利性的業務性質和體制因素導致其運營較 為封閉,醫學檢驗及病理診斷業務一般均由院內檢驗科、病理科完成。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有機構涉足檢驗業務的社會化服務,陸續有一些不同形式的檢驗業 務服務中心、部分醫院的對外開放實驗室等,但均未形成商業化規模。直到 21 世紀初隨著政策鼓勵和行業放開,國內 ICL 才進入高速發展階段。
藥品加成取消導致藥品利潤減少,推動檢驗科成為新的利潤中心。2009 年新一 輪醫改啟動以來,取消藥品加成作為破除「以藥養醫」機制的突破口開始全面推行,並且在 2017 年 9 月實現全國所有公立醫院將全部取消藥品加成。這一 政策的施行使醫院收入中的藥品佔比發生了明顯變化,而檢驗科收入則成為醫 院獲取利潤的一個重要部分。2010 年我國醫院門診病次均醫藥費中,藥費佔比 51.3%,到了 2018 年下降到 40.9%,而檢查費用佔比略微有所上升。
中國 ICL 市場規模正處於快速增長中
2013 年中國第三方醫學檢驗機構營業收入規模總計約為 60 億元,中國公立醫 院檢查收入規模為 1684 億元。考慮到國內醫學檢驗收入主要來自於公立醫院 檢驗科、病理科,估計當時國內第三方醫學檢驗市場佔醫學檢驗市場的份額為 3%。2015 年國內第三方醫學檢驗機構營業收入規模總計約為 100 億元,公立 醫院檢查收入為 2232 億元,考慮到到終端扣率,終端規模可能在 200 億,估 計第三方佔醫學檢驗市場的份額接近 10%,第三方醫學檢驗市場規模增長迅速。 預計國內 ICL 市場滲透率還將進一步提高。
行業內已初步呈現出集中化趨勢
截至 2020 年 9 月,中國獨立醫學實驗室已多達 1800 餘家。其中,金域醫學、 迪安診斷、艾迪康、達安基因是我國我國第三方醫檢市場四大龍頭企業。其累 計市場份額已達到國內第三方醫檢市場的 70%左右。
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下,一些規模較小的實驗室也逐步退出市場。企查查 數據顯示,截至 2020 年 9 月有 271 家醫學檢驗所註銷,註冊資本在 1000 萬元 以上的不足百家,存續時間往往不足三年。這些實驗室往往選址在三四線城市, 經營規模和檢測實力通常較弱,2015 年以來,在龍頭實驗室服務網點的不斷下 沉之下,此類實驗室面臨更加嚴峻的市場競爭,難以盈利,最終退出市場。
龍頭企業完成全國省級實驗室布局
迪安診斷、金域醫學等龍頭企業以在風口中率先完成全國省級實驗室布局。迪 安診斷以全國化、連鎖化、規模化複製作為擴張策略,實驗室網絡遍布全國,並 通過橫向和縱向的有效資源整合,加快全國布局速度。而金域醫學也已經完成 實驗室四級網點設置,覆蓋了全國 90%以上人口所在的區域。具體情況將在後 文展開分析。
第三方獨立醫學實驗室大勢所趨
中國 DRGs 的逐步推進將推動 ICL 的全面發展
中國有關 DRGs 的探索已有將近 30 年的歷史,從自下而上的地方試點開始, 逐步過渡到自上而下的國家級戰略,可以看出國家對於 DRGs 的實施勢在必行, 將成為醫改的一步大棋。
早在上個世紀 80 年代,北京一些醫院就已經效仿美國的 DRGs 模式開始了初 步探索,到 2008 年的時候已經研製出了包含 654 個病種的分組,涵蓋了臨床 路徑中 2 萬種診斷、2000 種手術方案,並在北京的部分醫院應用於醫保支付。 其他一些城市,如上海、廣西柳州、浙江金華等,也有不同程度的探索,以實現 臨床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和醫療費用的合理化控制。但是由於支付體系始終未能 從根本上得到改變,DRGs 的探索只能止步於單個醫院或小規模範圍內的實踐。 2017 年,發改委、衛計委、人社部聯合發布《關於推進按病種收費工作的通知》, 要求各地深入推進按病種收費改革工作,主要包括逐步擴大按病種收費範圍、 合理確定具體病種和收費標準、紮實做好按病種收付費銜接、認真落實各項改 革政策等四個方面,按病種收付費改革首次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2018 年,「超 級支付者」國家醫保局正式成立,不僅意味著 DRGs 的推行工作有了明確的主 導單位,更表明了 DRGs 不再僅僅是著眼於供方醫院績效控制,更深入到了醫 保支付和控費領域,中國式 DRGs 向具體實施再推進一步。在此基礎上,2019 年,30 個試點城市名單正式公布;2020 年初,為對接 DRGs,19 學科、224個病種的臨床路徑正式發布,作為公立醫院改革的重要內容,對於規範醫療行 為、提高醫療質量、控制不合理醫藥費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19 年 10 月, 《國家醫療保障 DRG 分組與付費技術規範》和《國家醫療保障 DRG(CHSDRG)分組方案》正式發布,DRGs 最核心標準已經出臺,相當於完成了頂層 設計和基礎搭建。隨著 CHS-DRG 在全國的推行,DRGs 在全國的推行駛入了 高速路。作為 DRG 實施的核心,臨床路徑管理將推動降本增效,帶來整個醫療 行業的重新洗牌。
分級診療將促進 ICL 滲透率進一步提高
2015 年 9 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 提出「到 2017 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量佔總診療量≥60%」,「到 2020 年基 本建立符合國情的分級診療制度,形成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 動的分級診療模式」。
基層醫療機構擴容,但檢測水平短期難以滿足需求。2015 年,一級醫院就診人 數增長率首次超過三級醫院,2016 年增速達 15.6%遠超二級三級醫院增速。隨著分級診療的推進這一變化趨勢有望延續,基層醫院必將迎來更多患者。但是 無論診斷設備、診斷技術還是人才配置,基層醫院與三級醫院差距都非常顯著。 單個醫院即使有能力建設先進的檢驗科室,也存在重複投入和檢測量少的問題。
第三方檢驗機構提升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作為支撐分級診療真正落地的第 三方檢驗外包服務,可大大提高基層醫療機構檢測服務的數量和質量,快速彌 補診斷能力差距,必將隨著基層檢驗整體市場的井噴而獲得長足的發展。
政府對第三方醫學實驗室認可程度不斷提高。為促進區域資源共享,鼓勵醫聯 體內建立醫學影像中心、檢查檢驗中心、消毒供應中心等,在確保醫療質量安 全和滿足醫療核心功能的前提下為醫聯體內各醫療機構提供一體化服務。2018 年 9 月 5 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衛生發展研究中心在廣東省廣州市發布第三 方醫學實驗室效果評估及經驗總結項目報告,指出第三方醫學檢驗行業能與公 立醫療機構形成有效補充,其集中檢測、規模化效應降低成本優勢明顯,且發 展第三方醫檢,每年可省下近 1%的醫保支出,節約近百億元醫保資金,政府對 第三方獨立醫學實驗室的認可程度不斷提高。在本次疫情中,第三方醫學實驗 室承擔了重要責任。2020 年 2 月 12 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下發了《關於醫 療機構開展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有關要求的通知》,提到各省可以購買服務的 方式,與具備條件的第三方檢測機構合作開展檢測。迪安診斷、金域醫學、凱普 生物等公司均在各地防疫中承擔大量工作,為快速大幅提升檢測能力,華大基因通過 5 天時間的高效施工建成日檢測能力達萬人份的武漢「火眼」實驗室, 並複製到全國多地以及海外。第三方獨立醫學實驗中心成為 CDC 的有力補充, 獲得更多認可。
優化醫療資源配置,服務中小醫療機構助其提高綜合實力。醫學獨立實驗室通 過與缺乏檢驗設施的基層醫療單位合作來彌補其資源的短缺,通過開展新項目, 普及醫學檢查方面的新技術、新知識,在某種程度上促使基層醫療單位醫護人 員進行知識更新,提高診療能力。
隨著經濟發展水平、居民健康意識提高,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升級,高收入群體 已不滿足於常規醫學檢查,高端檢驗如基因組學類檢驗需求持續增加。公立醫 院因其非營利屬性無法大規模提供高端個性化檢驗項目;絕大多數營利性醫療 服務機構也因規模及能力制約,無法參與高端檢驗的市場競爭。大型而專業的 醫學檢驗機構將獲得難得的發展時機,該部分業務收入佔比也將進一步增加, 成為利潤主要來源。
總結:DRGs 助力行業發展。2020 年 1 月 1 日全國 30 個城市開始試點 DRGs 按病種付費模擬運行,2021 年啟動實際付費。按病種打包付費後,檢驗科將成 為醫院的成本端而非利潤端,醫院有動力將檢驗業務外包給第三方,對獨立醫 學實驗室的業務發展將起到促進作用。中國檢驗科流通和服務領域已到政策推 動集中度提升的關鍵時點,龍頭企業必將受益;從海外分級診療普及經驗來看, ICL 業態具有長期競爭力,龍頭公司持續走牛。
……
(報告觀點屬於原作者,僅供參考。作者:國信證券,朱寒青、謝長雁、陳益凌)
如需完整報告請登錄【未來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