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小雨》2:奶奶無條件的愛和接納,解開了自閉症兒子之迷

2020-08-27 揚媽親子時光

昨天我們知道了這個真實故事的一部分內容,數學老師大海的自閉症兒子七次被學校退學後,媽媽麗麗終於崩潰,帶兒子小雨去尋短見,被大海救回,麗麗隨後又離家出走,大海無奈之處辭職帶兒子回到了鄉下母親家。


聽說兒子要帶孫子小雨回來,奶奶開心做了一桌好菜。結果得知兒媳「因為忙」沒有回來,便知事情不像兒子所說的那麼簡單。同時在飯桌上,孫子因為奶奶給夾了青菜而尖叫不止。

大海趕緊把青菜從兒子碗裡夾出去,止住了兒子的尖叫行為。並告訴母親,兒子不愛吃青菜。

換作是普通的孩子,不愛吃青菜可以表達出來,或自己夾走表示不要。但小雨是通過尖叫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抗拒,反應比較強烈。

這讓大海回想起往日的一幕幕兒子在生活中尖叫的情節。一般都是恐懼、抗拒、不滿。在需要表達不要的時候,就會通過尖叫來表示。直到外界對他的影響符合自己的意願才能止住尖叫。



或許,在自閉症孩子的眼裡和心裡,這種不適感真的要比普通孩子強烈很多倍,以至於他們會用自己極大的力量去表達抗意。

在平時,周圍不理解的人都會覺得是家長沒有管好孩子,孩子沒教養。這讓自閉症的父母非常難過,不過,也有一些家長有比較強的保護欲,覺得寧可讓旁人誤會自己沒有教好孩子,也不願意去解釋自己有這方面的障礙。

通過對往事的回憶,大海也更加理解了小雨,也理解了麗麗的無助和苦楚。


奶奶了解了小雨的情況,依然無條件接納孩子的不同,給他完全的愛。允許只要小雨喜歡的,可以讓鴨子進屋,由著孫子按自己的意願隨心所欲的作畫,這樣畫出來的畫真的特別令人欣喜。欣賞孫子,不吝讚美。


奶奶告訴兒子大海不要在意人們的眼光,生命有不同,尊重他本來的樣子,不必去盯著這點不同,就像水裡遊來遊去魚,有一條背鰭上缺了一塊,但又怎麼樣呢?魚兒照樣自由自在的遊來遊去……



大海從母親對待小雨的方式和態度上學到了很多,開始釋然,放心下心包袱,全心全意的去陪伴和引導孩子。帶著小雨去感受大自然,通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去引導,這段時間時光裡,小雨的慢慢的進步著,自己也收穫很多成長。

大海也時不時的會把給小雨拍的鄉下生活照片和視頻發給麗麗,手機的另一端,麗麗的心也是牽掛的厲害。

她不是不愛大海和小雨了,而是無法接受一而再再而三的打擊,才選擇了逃避。

看到丈夫發來的照片和視頻,麗麗也慢慢地被感動。


奶奶、大海和小雨在鄉下平靜的生活著,然而有一天,當大海和小雨在河塘邊玩時,下起了雨,他們便匆匆往家趕,到家裡卻看到了讓他終生難忘又痛徹心扉的一幕……

發生了什麼事情呢?明天繼續分享故事的結尾。感謝關心他們的讀者,耐心等待。同時,也可以觀看公益微電影《大海小雨》看完整影片。再次感謝大家。

歡迎關注

作者:揚媽 倆寶媽

愛孩子愛生活,享受親子時光;喜歡文字,喜歡分享,收藏愛和感動。

相關焦點

  • 故事開始,媽媽決定帶著自閉症孩子「小雨」離世……
    這一幕恐怕也無數次地發生在眾多自閉症家長的腦海裡。電影短片《大海小雨》根據真實故事改編,重現了自閉症家庭面對自閉症孩子以及社會壓力的艱難處境。如何接納孩子,如何笑對生活,是每個自閉症家庭需要修煉的重要一課。
  • 大海小雨:為何媽媽要狠心帶著自閉症孩子去自尋短見?
    作為自閉症孩子的父母,他們背負的壓力,我們永遠無法感同身受。但至少,我們可以在遇到他們的時候對他們多一份理解和耐心。前幾天偶然刷到一部由何晟銘主演的微電影《大海小雨》,出於對他演技的信任,我點開看了看,沒想到,竟把自己看哭了。世間最偉大的感情,莫過於親情了。
  • 11歲中重度自閉症兒子獨立上小學了,媽媽把真實經歷拍成微電影
    ,不停地顧自擺弄電話之時,爸爸的表情終於變得凝重。小雨有他獨特的聰明和可愛,他無憂無慮的笑容治癒著一切。可能會花上我們一輩子的時間,也無法解開。但我們仍然要感謝他來到這個世界,走進我們的生命裡。它給自閉症家庭力量和希望,同時也讓社會大眾更加客觀的認識自閉症,接受融合教育。
  • 孤獨症的孩子 面上笑的像傻子 心裡哭得像瘋子丨《大海小雨》
    這就是普羅大眾刻板印象的一種,因為自閉症這三個字,我們總是用字面意思去解讀,「自閉」即自己封閉自己,那不就是極端社恐、不愛說話或者活在四次元?影片裡的大海夫妻一開始也是不了解的,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們沒有覺得孩子有問題,直到年歲漸長,在他人的提醒與對比之下,才突覺兒子是不是有什麼不對。
  • 被學校勸退,在奶奶葬禮上發笑,他也被不適當的表達所折磨!
    而他手裡的畫正是奶奶牽著他的手,上面寫著「小雨愛奶奶」,雖然他不能正確表達,可他的心靈是純真剔透的。他用他最獨特的方式來表達對奶奶的愛,讓我們看到了人間「天使」最純真的一面。每個孩子都是天使,自閉症兒童更是像星星一樣純真的天使。只是他們的表達方式有時候不合場合、不被理解,面對那些不合時宜的表達他們何嘗不是痛苦的呢?
  • 關愛自閉症兒童!公益微電影《大海小雨》攜援助計劃上映
    (公益微電影《大海小雨》)5月17日,是第三十個全國助殘日。當晚,由浙江海亮慈善基金會出品的公益微電影《大海小雨》在各大網絡平臺上映,將大家的目光聚焦到一個特殊群體——自閉症兒童,影片「自帶」的「星援助」公益計劃也同步上線。
  • 公益微電影《大海小雨》上映,海亮慈善基金會「星援助」計劃上線...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王燕平當你以為自閉症是少數群體時,已經有一千多萬中國家庭深陷泥淖;當你以為自閉症離你很遠時,孤獨感、認知缺陷已經悄然摧毀了你身側鮮活的骨朵。5月17日,中國第30個助殘日,由著名藝人何晟銘零片酬主演、中國首部帶援助計劃的自閉症公益微電影《大海小雨》在星家人官網、騰訊、優酷、愛奇藝等各大主流視頻網站。
  • 對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接納≠無原則的包容
    無條件的愛無條件的愛就是和物質沒有任何關係,無條件的愛的特徵完全接納孩子不僅要接納孩子的成功,也要接納孩子的失敗;不僅要接納孩子的喜悅,也要接納孩子的傷心;不僅要接納孩子的懂事溫柔,也要接納孩子的任性無力!
  • 自閉症丨當生命成為謎題,唯有愛才是謎底
    02大海擁抱小雨,小雨溫暖大海今年的5月17日是中國第30個全國助殘日。一部以自閉症兒童為主題的公益電影《大海小雨》正式上線。影片講述的是數學教師楊大海和白領妻子麗麗的孩子小雨一家的故事。在無數祝福下降生的小雨不久後卻不幸被確診為自閉症患者,從此,他們的生活如跌入深淵。
  • 當生命成為謎題,唯有愛是謎底
    當我們與世界不同,我們想要的,仍然是尊重和理解,絕不是嘲笑或冷漠。這,是我們所有人的願望。可他們不是自我封閉,也不想終生孤獨。 2019年4月2日央視《新聞直播間》報導,我國自閉症患者已超過1400萬人,14歲以下的兒童超過200萬,每68個兒童就有一個患有自閉症。
  • 心理營養,無條件接納孩子
    作為家長和教練員的母親來說更是面臨巨大的挑戰,「無條件的接納」,才能有效的正確引導。那麼什麼是無條件的接納呢?你看,嬰兒降生到這個世界,皮膚紅紅皺皺的,五官也談不上立體精緻,他聰不聰明、以後會不會成功也都不得而知……這時候的孩子,什麼條件都不具備,單單因為他是父母的孩子,父母就要無條件的接納他,愛他。這種愛和接納將會給孩子將來的一生,都帶來穩定的自信。
  • 自閉症?吃藥不能好嗎?我看是你沒教好——真實的自閉症是這樣
    公益微電影《大海小雨》裡面有個細節,父母帶著小雨去醫院抽血,可是小雨非常抗拒,一直尖叫晃動身體,父母安撫很久都無法讓小雨平靜下來。後面排隊的家長說:「快點,後面還等著呢」。父親扭頭對後面的媽媽說,「對不起,我們是自閉症孩子」,那位媽媽質疑的說:「自閉症?吃藥不能好嗎?我看是你沒教好吧」。
  • 無條件接納孩子,有條件接納孩子的行為
    有父母問,「接納」是不是就是接受、默認,不立規矩了?接納並不代表無原則縱容。在1歲半或2歲以後規矩要不要立呢?一定要立。立規矩,是讓孩子清楚明白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無條件接納」是「接納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有情緒,允許孩子表達情緒,但並不代表要無條件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
  • 父母如何給孩子提供心理營養——無條件的接納
    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父母如何給孩子提供五大心理營養之——無條件的接納。 我常常在講課的時候給家長們講,無條件的愛就好像上帝把一顆種子發給父母,這顆種子要生存成長,它最需要的是什麼呢?對,它最需要的是一片可以接納它的土地,無條件的接納它。不論它是怎樣的一顆種子,是小草、鮮花還是大樹,都無條件的接納和允許它。
  • 國慶、中秋和孤獨症丨小小的角落,大大的感動
    這可能就是996的福報吧……既然是長假,還是「休息好」最重要,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傾情推薦一部2020年剛剛「上映」孤獨症兒童題材微電影《大海小雨》。《大海小雨》是中國第一部公益孤獨症電影,想通過電影讓大眾更加了解自閉症群體,消除對他們的誤解。
  • 學會無條件接納和愛自己,
    學會無條件接納和愛自己自我厭棄自我厭棄的根源在於統治者文化。自我厭棄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安全的經驗,也缺少家長對其發展獨立思想和行動的支持。完成這兩項必要的發展過程的人通常具有強烈的自尊心,能夠愛自己,也能夠愛他人。
  • 那個把父母孩子搞得兩敗俱傷的「無條件的愛」
    作為父母的我們從未享受過無條件的愛,現在我們要給予孩子一樣我們從沒見過、沒享受過的東西,結果發現這個時髦的東西不但不好用,還把自己和孩子都逼到了崩潰的邊緣。媽媽本來是個跟你我一樣的普通媽媽,每當孩子淘氣頑皮時,她忍不住對兒子吼上幾句,甚至急了會扇孩子兩巴掌。
  • 兒子從典型自閉症到成為人見人愛的陽光暖男,高手媽媽經驗談
    因為自己帶過自閉症孩子,所以與普通孩子打交道的時候就會覺得輕鬆很多。園長和老師們都覺得她對待小孩子很有耐心和方法,便邀請她加入幼師行列,想到在這裡工作既能照顧兒子又能有工作收入,李慶梅便努力學習幼兒專業知識和自閉症知識,進入笑忻所在的幼兒園做老師。兒子從幼兒園畢業後,李慶梅便再也沒有在他身邊陪讀了。
  • 因為他是我兒子,和自閉症無關—專家講座
    原來,蔡春豬,也就是《爸爸愛喜禾》的原作者是一位自閉症孩子的父親。在自閉症圈內,他被視為「中國自閉症之父」。他用詼諧幽默的語言記錄下不同時間,不同心境下,以得自閉症的兒子喜禾為話題寫的微博連綴在一起,儼然一部老爹「笑淚錄」。
  • 有一個自閉症兒子是怎樣的體驗?柴米油鹽的日子也可以是詩和遠方
    16年前,2歲3個月的攸攸被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確診為重度典型自閉症。和所有家庭一樣,攸媽曹躉添也曾陷入極度的焦慮和無助之中。當時廣東省河源市的特殊教育資源比較匱乏,她不得不暫停處於上升期的工作,孤身一人帶著攸攸前往山東青島、惠州等地開啟了為期六年的漂泊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