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開始,媽媽決定帶著自閉症孩子「小雨」離世……

2020-08-30 ALSOLIFE特殊教育

悶熱的午後,

爸爸大海開著車焦灼地尋找,

畫面落在一枚留下的戒指和字條上。



原來,

自閉症孩子小雨第七次被學校退學。

媽媽常年積壓下來的負面情緒爆發,

決定帶著孩子跳河自殺。


這一幕恐怕也無數次地發生在眾多自閉症家長的腦海裡。

電影短片《大海小雨》根據真實故事改編,

重現了自閉症家庭面對自閉症孩子以及社會壓力的艱難處境。


如何接納孩子,如何笑對生活,

是每個自閉症家庭需要修煉的重要一課。


電影在此

↓↓↓


電影的主人公小雨是一個自閉症的孩子,

他的行為舉止不同於普通小孩,

喜歡在公眾場合亂喊、亂笑,

很難與人溝通,普通學校並不願意接納他。


大海是小雨的爸爸,

同時也是一名小學老師。

他經常懊悔自己教了這麼多學生,

卻為什麼不能為自己的小孩爭取到一張課桌。


這是一個關於誤解接納的故事。

父母對孩子的誤解與接納,

社會對自閉症家庭的誤解與接納。

也呼應了電影名「大海」「小雨」的意向,

海納百川,我中有你,

這才是世界和諧該有的模樣。



————

誤解


01

發現小雨各方面發育不太正常時,

爸爸大海想帶他去醫院檢查,

小雨媽卻反駁道:

小雨那麼聰明,能有什麼病,有病的是你吧。



這是一種拒絕承認,

即便一切都還沒有定論,

但她就是不願意去發現。

好在大海堅持,

醫生最終小雨確診為自閉症。


確診的那一刻,

小雨媽首先是拒絕的,

堅定地跟醫生說:

我要找全世界最好的醫生。



和所有自閉症家庭一樣,

面對孩子的確診,

家長們第一反應都是——

既然這是病,那麼有藥嗎?能治好嗎?


一旦醫生告知

這是一種陪伴終身的障礙,

家長們的心態往往就會崩塌。

要麼,選擇做一隻鴕鳥,不承認,不接受。

要麼,歇斯底裡,誓要找到可以治癒的方法。


這是常見的對自閉症的誤解,

甚至可以說是無知。


02

小雨在醫院排隊抽血,

由於對抽血過程的恐懼,

開始尖叫並不配合護士的操作。



面對後面家長的催促,

爸爸大海抱歉地解釋道:

我們是自閉症孩子。


可家長們並不理解什麼是自閉症,

還說出了刺痛人心的風涼話:

什麼自閉症,

我看是你們沒教好吧?



這是大眾普遍對自閉症家長的誤解。

由於不了解自閉症,

在看到孩子的不符合社會規範的舉動時,

往往將孩子的行為歸咎為家長教養不當。


家長們由此受到了二次傷害,

不僅要承擔孩子是自閉症的事實,

還要消化四面八方對自己的指責。


更有甚者,尤其是媽媽,

在社會和家庭的雙重壓力下,

真的會將孩子的問題歸責在自己身上,

就像電影開頭的一幕,

媽媽情緒激動地對爸爸大海說:

「我們就不該結婚,不該生小雨……」


事實上,自閉症的發生有一定的概率性,

其產生原因至今未明,

家有自閉症孩子不是家長的錯,

不是任何人的錯。


03

小雨無學可上,爸爸大海毅然辭職,

帶孩子一起回到鄉村的奶奶家。

在這裡,爸爸決定自己教小雨。



鄉村裡的鄰居對自閉症更是一無所知,

只能從表面現象加以評判。

刻板的行為,突然的尖叫和停不下來的笑。

鄰居們紛紛說閒話:

爸爸這麼聰明,怎麼就生了個傻子?




自閉症作為一種廣泛性發育障礙,

兩大核心症狀是

社交溝通障礙、行為刻板及興趣狹窄。

不明就裡的人通常會因為怪異的舉動而將他們粗暴地分類。


貼上不恰當的標籤,

戴上不合適的帽子,

這也是公眾由於不了解而對自閉症孩子產生的誤解。


————

接納


01

與誤解相對應的,電影也表現了溫暖的接納。

小雨奶奶是對孩子表現得最接納的那一個。


當爸爸帶著孩子回到鄉村,

奶奶就默契地看出了孩子的問題,

並沒有像媽媽表現得那樣激烈,

只是平靜地主動要擔起帶孩子的重任。



在別人罵小雨是傻子的時候,

用水潑到他們身旁,以此維護小雨;



不吝讚美之詞來誇小雨聰明乖巧,

念書聲音好聽;



奶奶對小雨的反應,

並不僅僅膚淺地因為——

你是我的孫子,

你沒有問題,你什麼都好,


事實上,奶奶對於小雨有著客觀的認識,

當小雨爸爸問奶奶,

為什麼魚缸裡有一條魚缺了一塊角時,

奶奶說:「缺就缺了唄,都是生命,誰說他們必須長得一個樣啊。」

由此暗示:

儘管小雨與普通孩子不一樣,也完全沒關係。



奶奶的接納是最高層次的接納,

是看到了自閉症孩子的與眾不同後,

依然從心底認可這種不一樣,

並且能夠平等對待,

這是我們希望整個社會意識能達到的高度。


02

大海是一位深愛孩子的父親,

責任感促使他被動接受了孩子是自閉症的事實。


但在內心深處,

也會為兒子的怪異行為感到無法理解,

會因為別人的異樣眼光和閒話而生氣,

會因為兒子的病症感到無助。



因為小雨被學校勸退,

基於作為父親的責任與愛,

大海辭去了工作,

帶著小雨回到了老家生活。

他開始陪伴小雨的每一刻,

陪他玩,陪他學習。


在親密關係的建立中,

大海也發現了小雨特殊的聰明與可愛,

每天無憂無慮,每天嘻嘻哈哈。

慢慢地,大海也接受了孩子是自閉症的現實。



面對鄰居們的閒言碎語,

他一笑了之。

積極教導小雨學習認知,

即便過程艱難,

但還是跨出了這一步。


當小雨奶奶不幸過世後,

小雨媽說不讓小雨參加,

覺得小雨會在葬禮上笑出來不好。

可最後小雨仍舊出現在了葬禮上。



故事發展至此,

說明在這個家庭裡,

父母已經接受了小雨是個自閉症兒童的事實,

他們願意積極應對外界的目光,

不再逃避,不再自欺欺人。


03

電影也結局意在倡導社會對自閉症的接納。

大海離職後,

家長們強烈要求學校能把

這麼優秀的老師再請回來。

學校也專門開設了融合班,

讓小雨有學可上。



在家長們和學校的支持下,

小雨又繫上了紅領巾,

回到了校園裡,

這時候,他依舊一如既往地微笑,

這時候的笑是發自內心的喜悅。



小雨被學校接納,

家庭的問題也迎刃而解,

在承認孩子問題之後,

家庭又回歸了寧靜與祥和,

這是一種經歷過風浪之後的平靜。



電影只有短短30分鐘,

無法講述一個過於複雜的故事,

只能簡略地將自閉症家庭面臨的困難

鋪陳在觀眾的面前。


結尾是一個Happy ending,

但現實往往並不盡如人意。

自閉症兒童能接受到與普通兒童

一起的融合教育,

是所有家庭的期盼與希冀。


前提是全社會對自閉症有更多科學的認知,

對他們不貼標籤,不戴有色眼鏡看他們。


正如電影結尾處小雨所畫的:

「我笑是因為我喜歡你。」


願每一個自閉症孩子被世界溫柔以待。



-END-

相關焦點

  • 大海小雨:為何媽媽要狠心帶著自閉症孩子去自尋短見?
    微電影《大海小雨》的海報影片一開始,就是媽媽留下字條「我們的錯誤,我來結束,你重新開始」,爸爸大海急的趕緊開車去找妻子和孩子故事慢慢展開,原來是患有自閉症的小雨第七次被學校退學,媽媽常年積壓下來的負面情緒爆發,一時想不開想帶著孩子跳河自殺。還好爸爸及時趕到阻止了媽媽,媽媽情緒激動地說道:「我們就不該結婚,不該生小雨,除了我們沒有人會接受小雨的。」
  • 11歲中重度自閉症兒子獨立上小學了,媽媽把真實經歷拍成微電影
    ,是個自閉症孩子……從逃避、被誤解、被嫌棄……到勉強接受、摸索著幹預、積極面對,發生在小雨一家的故事,於是,留了張字條後,媽媽帶著小雨離開了。「自閉症」的描述後,他的心,開始慌了……於是,他忐忑地向妻子說出自己的擔憂。
  • 家長分享|如何將中度自閉症孩子幹預成輕度
    小雨媽媽就是由於疫情在家半年,把最初被診斷為中度自閉症的小雨康復到了輕度!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小雨媽媽經驗。小雨2歲4個月被診斷為中度自閉症;初始能力:無語言,不應名,不理人;明顯的刻板和問題行為;大運動障礙;不會跟小朋友玩。半年家庭幹預後:在家裡會交流;關注人的動機提高;從不會單腿站到現在可以單腿蹦5、6個;社交動機增強。
  • 當孤獨症兒童「開始上學」會改變什麼?
    ,但對於自閉症孩子,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每個孤獨症兒童家長都想自己的孩子有一天能進入普校,可是「上學」這件事兒究竟能改變孩子什麼誰也說不清楚……;「孩子語言能力提升了,能夠主動跟人說話了」;「能更好的控制情緒了,孩子感情「柔軟」了」
  • 《大海小雨》2:奶奶無條件的愛和接納,解開了自閉症兒子之迷
    昨天我們知道了這個真實故事的一部分內容,數學老師大海的自閉症兒子七次被學校退學後,媽媽麗麗終於崩潰,帶兒子小雨去尋短見,被大海救回,麗麗隨後又離家出走,大海無奈之處辭職帶兒子回到了鄉下母親家。在平時,周圍不理解的人都會覺得是家長沒有管好孩子,孩子沒教養。這讓自閉症的父母非常難過,不過,也有一些家長有比較強的保護欲,覺得寧可讓旁人誤會自己沒有教好孩子,也不願意去解釋自己有這方面的障礙。通過對往事的回憶,大海也更加理解了小雨,也理解了麗麗的無助和苦楚。
  • 我是一個自閉症患者的母親,想帶著兒子環遊世界
    那部電影講述了一個自閉症患者和他父親之間發生的故事。  今天故事的講述者就是當年那部電影所改編的原型。她叫田惠萍,是一位自閉症人的母親,也是一家自閉症教育機構的創始人。她的兒子楊弢(tāo)是一位自閉症人士,今年33歲。  1.八十年代的新一輩  我是大學畢業之後結婚生子的。在那個年代,上大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孤獨症的孩子 面上笑的像傻子 心裡哭得像瘋子丨《大海小雨》
    前幾日發布的微電影《大海小雨》講述的正是一個關於自閉症兒童家庭的故事,那個微博話題也是因它而來。小雨的名字,應該是源於「小雨人」一詞,這個名字現在是用來稱呼患有自閉症即孤獨症的孩子,他們也被稱為「星星的孩子」。電影只有短短的30分鐘,淚點極低的我全程眉頭緊皺,後期淚流不止。
  • 兒子確診自閉症後,媽媽開始跟時間賽跑
    圓寶奶奶也不以為然,說他們家都這樣,小孩子要到兩歲多才開始說話。但這些話都沒能安慰到她。兩歲四個月了,圓寶還是不會說話。醫院診斷書很快出來了——中度到重度自閉症。李美玲在接下來的兩個月幾乎沒睡覺。整個人像浮在空氣中。頭髮一茬一茬地掉,剛滿二十九歲的她,頭頂禿了一大片。她不能接受這個現實——為什麼偏偏是自己的兒子有這樣的問題?
  • 強迫、刻板、重複,一定會是自閉症嗎?謹慎聽取「早教專家」的判斷
    如果我告訴你,這些是自閉症孩子「刻板行為」的表現,你會不會嚇一大跳?由於大部分人對自閉症並不了解,再被網絡或所謂「早教專家」一忽悠,便可能造成沒有必要的誤讀和恐慌。我的第一反應:「自我中心是三歲兒童心理發展的典型特徵之一,挺正常啊。」但是聽到她說孩子有「強迫行為」、「刻板行為」、「語言重複」和「眼神迴避」,我心裡還是警覺起來。
  • 淘氣小豬和自閉症男孩:自閉症,和你想像的不一樣
    她曾哭喊著「雪莉啊,姐姐只能這樣跟你打招呼……」她還答應雪莉會好好活下去,「我會連你的那一份認真活下去。」可不想,不久後她就緊隨閨蜜而去。今天,我要介紹一本書,一本治癒系的美妙書籍,它講訴的是「一隻豬改變了這個孩子的一生」的故事——《和你在一起:淘氣小豬和自閉症男孩》。
  • 二十年幼教工作者被家長感動 藉故事宣揚接納與關懷自閉兒童
    二十年幼教工作者被家長感動 藉故事宣揚接納與關懷自閉兒童Auntie Van Van由3月起,帶著自己著作《那一天,我會飛》開始走訪全港不同幼兒園及小學,為兒童演繹「天天」的故事,讓小朋友可以嘗試以患有自閉症孩子的角度去看、去聽、去感受他們面對的困難。 這次我們隨她來到的啟思幼兒園(杏花村)......
  • 自閉症孩子的父母,他們身上長出了鎧甲
    叮叮摸摸,後來興許是感覺到太疼,又撲到媽媽懷裡大哭,隨後,就被他媽像拽小貓一樣拽出「個訓室」訓斥。其實,就能力而言,叮叮在學校的孩子裡屬於佼佼者。他活潑好動,會主動說話,能與人對視,甚至調皮起來還會頂嘴——這些正常孩子的普通行為,對自閉症孩子來說卻難能可貴,絕大多數孩子需要通過長久的練習才能習得。
  • 「我是一個重度自閉症女孩的父親,我很絕望,我還能繼續活著嗎?」
    而在知乎之外,也同樣有無數家長在關心著這個問題:6歲才意識到孩子的問題,太晚了嗎?為人父母,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誰也不會一下子就成為「完美」的父母。雖然很多人都在說,6歲前是自閉症的最佳幹預期,年齡越小,大腦發育的可塑性越大。一般醫院專家都建議家長發現孩子異常後要儘早幹預,「越早越好」。
  • 關愛自閉症兒童!公益微電影《大海小雨》攜援助計劃上映
    (公益微電影《大海小雨》)5月17日,是第三十個全國助殘日。當晚,由浙江海亮慈善基金會出品的公益微電影《大海小雨》在各大網絡平臺上映,將大家的目光聚焦到一個特殊群體——自閉症兒童,影片「自帶」的「星援助」公益計劃也同步上線。
  • 自閉症孩子語言溝通能力比說話清晰更為重要
    2歲左右的自閉症孩子,一般能夠掌握雙唇音,例如可以清楚說出baba(爸爸)、mama(媽媽)之類的單詞。難度更高是平翹舌音,如廣東話中帶/s、ts、h/聲母的字詞,比如「小心」、「切橙」,或普通話中帶/z、c、s/和 /zh、ch、sh/聲母的字詞,比如「坐車」、「生菜」、「粽子」,大概要到6歲左右的自閉症孩子才能完全掌握這些發音。
  • 「康偵探」他們在威海,為自閉症兒童撐起一方藍天
    孩子不愛說話是自閉症嗎?不能與大人正常交流,不跟人對視的孩子是自閉症嗎?暴躁、愛發脾氣、自傷自殘的孩子應該怎麼辦?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 」目前有60多學生。功能比較好的孩子經過恢復有正常上學的可能。關注作為自閉症孩子的家長,該校負責人對自閉症兒童的成長、就業、甚至養老都比較關注。他們對於未來抱有很大的擔憂,當家長老去甚至離世之後,孩子是否能夠生存?誰來關心他們的冷暖?
  • 萬千首旋律背後,流動的世界,真實的「人」|百家故事
    「音樂開始流動了,不再是冰冷的數據和譜圖,我有了用戶體驗,用戶故事,他們的喜好,偏愛,甚至是投訴都讓我看到了音樂背後的『人』。」雷兆恆最喜歡TME「價值評估」的AI技術,這涉及到他反覆提起的「音樂人的尊嚴」。一方面通過TME大數據,根據用戶喜好和那些音頻的特徵,找到那些流行的音樂都有哪些相似的部分。
  • 一本好書,是帶著孩子在「玩中學」「周榜」
    「 壹姐兒說 」玩是孩子的天性。玩,也是一門學問。孩子的「玩商」提高了,「智商」和「情商」還用愁嗎?與其讓孩子每天「啃書本」,不如帶著他酣暢淋漓的玩一回。去學習很多書本裡沒有的東西。說到「玩中學」,這就要求你去激發孩子潛在的求知慾和探索欲,引導孩子自主思考與創造,和孩子一起享受發現新事物的樂趣。
  • 自閉症孩子混用你、我、他?用好這個方法事半功倍
    由於代名詞抽象,分不清「你」「我」「他」,幾乎是每個孩子在語言發展期都會經歷的階段。普通孩子在日常對話中,家長多引導幾次就會理解了。自閉症孩子要理解代名詞會困難許多,因為他們難以分辨「自己」及「他人」的關係,所以運用代名詞時容易出現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