悶熱的午後,
爸爸大海開著車焦灼地尋找,
畫面落在一枚留下的戒指和字條上。
原來,
自閉症孩子小雨第七次被學校退學。
媽媽常年積壓下來的負面情緒爆發,
決定帶著孩子跳河自殺。
這一幕恐怕也無數次地發生在眾多自閉症家長的腦海裡。
電影短片《大海小雨》根據真實故事改編,
重現了自閉症家庭面對自閉症孩子以及社會壓力的艱難處境。
如何接納孩子,如何笑對生活,
是每個自閉症家庭需要修煉的重要一課。
電影在此
↓↓↓
電影的主人公小雨是一個自閉症的孩子,
他的行為舉止不同於普通小孩,
喜歡在公眾場合亂喊、亂笑,
很難與人溝通,普通學校並不願意接納他。
大海是小雨的爸爸,
同時也是一名小學老師。
他經常懊悔自己教了這麼多學生,
卻為什麼不能為自己的小孩爭取到一張課桌。
這是一個關於誤解與接納的故事。
父母對孩子的誤解與接納,
社會對自閉症家庭的誤解與接納。
也呼應了電影名「大海」「小雨」的意向,
海納百川,我中有你,
這才是世界和諧該有的模樣。
————
誤解
01
發現小雨各方面發育不太正常時,
爸爸大海想帶他去醫院檢查,
小雨媽卻反駁道:
小雨那麼聰明,能有什麼病,有病的是你吧。
這是一種拒絕承認,
即便一切都還沒有定論,
但她就是不願意去發現。
好在大海堅持,
醫生最終小雨確診為自閉症。
確診的那一刻,
小雨媽首先是拒絕的,
堅定地跟醫生說:
我要找全世界最好的醫生。
和所有自閉症家庭一樣,
面對孩子的確診,
家長們第一反應都是——
既然這是病,那麼有藥嗎?能治好嗎?
一旦醫生告知
這是一種陪伴終身的障礙,
家長們的心態往往就會崩塌。
要麼,選擇做一隻鴕鳥,不承認,不接受。
要麼,歇斯底裡,誓要找到可以治癒的方法。
這是常見的對自閉症的誤解,
甚至可以說是無知。
02
小雨在醫院排隊抽血,
由於對抽血過程的恐懼,
開始尖叫並不配合護士的操作。
面對後面家長的催促,
爸爸大海抱歉地解釋道:
我們是自閉症孩子。
可家長們並不理解什麼是自閉症,
還說出了刺痛人心的風涼話:
什麼自閉症,
我看是你們沒教好吧?
這是大眾普遍對自閉症家長的誤解。
由於不了解自閉症,
在看到孩子的不符合社會規範的舉動時,
往往將孩子的行為歸咎為家長教養不當。
家長們由此受到了二次傷害,
不僅要承擔孩子是自閉症的事實,
還要消化四面八方對自己的指責。
更有甚者,尤其是媽媽,
在社會和家庭的雙重壓力下,
真的會將孩子的問題歸責在自己身上,
就像電影開頭的一幕,
媽媽情緒激動地對爸爸大海說:
「我們就不該結婚,不該生小雨……」
事實上,自閉症的發生有一定的概率性,
其產生原因至今未明,
家有自閉症孩子不是家長的錯,
不是任何人的錯。
03
小雨無學可上,爸爸大海毅然辭職,
帶孩子一起回到鄉村的奶奶家。
在這裡,爸爸決定自己教小雨。
鄉村裡的鄰居對自閉症更是一無所知,
只能從表面現象加以評判。
刻板的行為,突然的尖叫和停不下來的笑。
鄰居們紛紛說閒話:
爸爸這麼聰明,怎麼就生了個傻子?
自閉症作為一種廣泛性發育障礙,
兩大核心症狀是
社交溝通障礙、行為刻板及興趣狹窄。
不明就裡的人通常會因為怪異的舉動而將他們粗暴地分類。
貼上不恰當的標籤,
戴上不合適的帽子,
這也是公眾由於不了解而對自閉症孩子產生的誤解。
————
接納
01
與誤解相對應的,電影也表現了溫暖的接納。
小雨奶奶是對孩子表現得最接納的那一個。
當爸爸帶著孩子回到鄉村,
奶奶就默契地看出了孩子的問題,
並沒有像媽媽表現得那樣激烈,
只是平靜地主動要擔起帶孩子的重任。
在別人罵小雨是傻子的時候,
用水潑到他們身旁,以此維護小雨;
不吝讚美之詞來誇小雨聰明乖巧,
念書聲音好聽;
奶奶對小雨的反應,
並不僅僅膚淺地因為——
你是我的孫子,
你沒有問題,你什麼都好,
事實上,奶奶對於小雨有著客觀的認識,
當小雨爸爸問奶奶,
為什麼魚缸裡有一條魚缺了一塊角時,
奶奶說:「缺就缺了唄,都是生命,誰說他們必須長得一個樣啊。」
由此暗示:
儘管小雨與普通孩子不一樣,也完全沒關係。
奶奶的接納是最高層次的接納,
是看到了自閉症孩子的與眾不同後,
依然從心底認可這種不一樣,
並且能夠平等對待,
這是我們希望整個社會意識能達到的高度。
02
大海是一位深愛孩子的父親,
責任感促使他被動接受了孩子是自閉症的事實。
但在內心深處,
也會為兒子的怪異行為感到無法理解,
會因為別人的異樣眼光和閒話而生氣,
會因為兒子的病症感到無助。
因為小雨被學校勸退,
基於作為父親的責任與愛,
大海辭去了工作,
帶著小雨回到了老家生活。
他開始陪伴小雨的每一刻,
陪他玩,陪他學習。
在親密關係的建立中,
大海也發現了小雨特殊的聰明與可愛,
每天無憂無慮,每天嘻嘻哈哈。
慢慢地,大海也接受了孩子是自閉症的現實。
面對鄰居們的閒言碎語,
他一笑了之。
積極教導小雨學習認知,
即便過程艱難,
但還是跨出了這一步。
當小雨奶奶不幸過世後,
小雨媽說不讓小雨參加,
覺得小雨會在葬禮上笑出來不好。
可最後小雨仍舊出現在了葬禮上。
故事發展至此,
說明在這個家庭裡,
父母已經接受了小雨是個自閉症兒童的事實,
他們願意積極應對外界的目光,
不再逃避,不再自欺欺人。
03
電影也結局意在倡導社會對自閉症的接納。
大海離職後,
家長們強烈要求學校能把
這麼優秀的老師再請回來。
學校也專門開設了融合班,
讓小雨有學可上。
在家長們和學校的支持下,
小雨又繫上了紅領巾,
回到了校園裡,
這時候,他依舊一如既往地微笑,
這時候的笑是發自內心的喜悅。
小雨被學校接納,
家庭的問題也迎刃而解,
在承認孩子問題之後,
家庭又回歸了寧靜與祥和,
這是一種經歷過風浪之後的平靜。
電影只有短短30分鐘,
無法講述一個過於複雜的故事,
只能簡略地將自閉症家庭面臨的困難
鋪陳在觀眾的面前。
結尾是一個Happy ending,
但現實往往並不盡如人意。
自閉症兒童能接受到與普通兒童
一起的融合教育,
是所有家庭的期盼與希冀。
前提是全社會對自閉症有更多科學的認知,
對他們不貼標籤,不戴有色眼鏡看他們。
正如電影結尾處小雨所畫的:
「我笑是因為我喜歡你。」
願每一個自閉症孩子被世界溫柔以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