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有出現過刻板、重複的行為嗎?
很多家長可能會點頭。有的孩子喜歡把積木搭成一條線,有的孩子喜歡看洗衣機的滾筒轉啊轉,有的孩子不允許別人打亂他擺好的玩具,否則便大哭大鬧……這些行為有時會令爸爸媽媽們迷惑,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呢?
如果我告訴你,這些是自閉症孩子「刻板行為」的表現,你會不會嚇一大跳?
由於大部分人對自閉症並不了解,再被網絡或所謂「早教專家」一忽悠,便可能造成沒有必要的誤讀和恐慌。不用擔心,今天這篇文來自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的 Dr.昕,面對孩子出現的一些「不正常」表現,如何「去偽存真」,一起來看看吧~
本文授權自:Dr昕理學(ID:PKUPsyXin)
作者:張昕(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 ◆ ◆ ◆ ◆
今天這篇文,是鹿sama的一位朋友和我的對話。朋友對我說,她覺得這番聊天對她幫助很大,並且認為有必要發出來幫助有同樣困擾的朋友們避雷避坑,掌握一些基礎常識,可以避免被一些「大忽悠」販賣焦慮甚至欺騙。
某日,我正在奮筆疾書寫 paper 呢,突然鹿 sama 的朋友火急火燎地找到我。
朋友:「叨叨昕,不好意思打攪你,但我真的快急死了。我們孩子現在三歲,最近上的早教中心的老師特意找到我,讓我重視一下孩子的情況。因為她們請來的專家最近來班上看了一下,發現我家孩子有明顯的強迫行為、刻板行為,而且語言刻板重複,與人交流時眼神迴避,而且存在較強的自我中心,這說明孩子有自閉傾向。」
我的第一反應:「自我中心是三歲兒童心理發展的典型特徵之一,挺正常啊。」
但是聽到她說孩子有「強迫行為」、「刻板行為」、「語言重複」和「眼神迴避」,我心裡還是警覺起來。
孩子的這些表現是語言重複、眼神迴避嗎?
我問她:「請問孩子強迫、刻板的具體症狀是什麼?體現在哪些方面?」
她說:「我家孩子最近一直這樣,用完的東西一定要放回原位;小汽車、玩具一定要按照他心中的順序擺放好;而且老師在說他在教室裡,一定要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動一下他都不開心,吃飯也一定要坐在自己固定的餐桌上吃。」
我說:「這更像是秩序敏感啊,三歲兒童正是進入秩序敏感期的時候,不能就此單一症狀下結論。」
她說:「可是那個專家說,這些都是典型的強迫、刻板行為。我了解過相關知識,知道強迫、刻板、重複這幾個詞兒放在一起不是什麼好事兒,心裡怕得很。」
我說:「強迫、刻板、重複行為確實應該引起重視,但是你家孩子的這些表現不像是強迫、刻板行為。而且,單一的強迫、刻板症狀,也不能診斷就是自閉症。」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自閉症譜系的障礙中還存在一種「儀式化行為」,就是指以絕對相同的方式重複生活起居中的活動,比如,衣食住行、如廁習慣都堅持相同的流程、時間和位置,拒絕任何變化(比如生活大爆炸中的 Sheldon,吃飯有固定的食譜,座位有固定的位置,連一個屁股印兒都不能錯)。
這個行為和幼兒秩序敏感期中的一些行為有相似的地方,要鑑別診斷的話,需要結合臨床上的其他症狀來綜合判斷,不能依靠單一的症狀去診斷。
一點簡單的鑑別方法就是,秩序敏感期的這種固定化行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失,但是自閉症中的儀式化行為則不會消失,需要家長持續觀察。
接著,朋友繼續說:「那專家還說了,我家孩子語言重複,眼神迴避。這個能證明孩子有自閉症嗎?」
我說:「說說他語言重複的具體症狀是什麼?」
她說:「比如外面下雨了,孩子就會重複說「媽媽你看,下雨了下雨了」,如果我不回應他,他就會繼續拽著我說『下雨了』,如果我給了他反饋「是啊下雨了」,他就會停下來,不再說了。」
我說:「這個聽上去不像是語言重複,更像是期待得到你的關注和反饋,具有互動性的目的。自閉症中的重複語言,是指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說某些特定的話語,或者無意義地重複別人的話語(或話語中的一部分),一直說到每個人都無比厭煩了他仍然停不下來。」
我又問:「眼神迴避又是怎麼回事?」
她說:「說實話,我特意觀察過,他平時和人交流眼神並不迴避——我是他媽媽我會不知道嗎?他和人說話的時候眼神交流可多可機靈了。但是專家說,他被批評的時候眼神會閃躲,會看向別的地方不敢看人。」
我說:「平時交流眼神不迴避,被批評了眼神閃躲,這不能定義成『眼神迴避』。這只能說明他有了羞恥心,知道被批評是不好的。」
綜上所析,我認為那位「專家」判斷朋友家孩子「有強迫行為、刻板行為、語言重複、眼神迴避」的證據不太能成立。
觀察孩子的共情、社交能力
隨後,我又追問了一些孩子的情況:「孩子的共情能力、溝通能力、情感表達能力平時是什麼樣的?能夠主動發起話題和持續話題嗎?」
朋友說:
他能夠主動發起話題和持續話題,挺會聊天的。
然後情感上也沒有障礙,上周我媽媽撞到桌角了,他主動上去幫外婆吹吹傷口;
我肚子難受的時候,他會一邊幫我揉揉,一邊說媽媽別擔心;
上次小區裡一個女孩哭了,他還把他手上的花兒給人家,說小姐姐,別哭了。
「我覺得他平時跟人交往、溝通都挺正常的,和小朋友們都玩得很開心,所以我一直沒往自閉的方向去想,今天早教專家說的話,真的把我嚇尿了。」
我說:
能夠主動發起和持續話題,說明具備溝通中的互動功能;
他主動幫外婆吹傷口,說明他知道外婆撞到了就會疼,不是只有自己撞到才知道「撞」和「疼」之間的聯繫,證明他能夠推己及人;
他叫媽媽別擔心,認為媽媽對肚子疼是「擔心」的,說明他在揣測你的心理活動;
他看到小女孩哭了,給人家送花,說明他知道用社交性質的行為去安慰別人。
這些都表明他具備共情能力和社交能力。
因此我的看法是:根據現有證據,不足以判斷孩子有自閉傾向。
但是謹慎起見,我建議她還是帶孩子去正規醫院評估一下。
需要強調的是,雖然我是研究發展心理學的,對兒童發展過程中的種種情況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但我並不是專門研究自閉症方面的專家,我對自閉症(孤獨症)的了解是非常淺薄和基礎的。
如果對於自閉症有進一步的、更專業的了解需求的朋友,我可以推薦一些專業書籍、正規醫院、科普公眾號給你們(以下所提及的書籍和機構與本人沒有任何利益關係,是我請教了我院專門研究自閉症的科研人員後總結建議的):
專業書籍比如:
《自閉症》(《Autism》)
《孤獨症和相關溝通障礙兒童治療與教育》
《自閉症兒童社交遊戲訓練:給父母及訓練師的指南》
相關醫院比如: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
南京腦科醫院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
有關自閉症科普的公眾號,「恩啟特教平臺」比較靠譜。
所以再次強調一下,我並不能對孩子作出任何醫療性質的診斷!我只能幫助家長朋友們了解一些相關的基本常識,來進行初步的判斷和排雷,辨別真偽「專家」。
自閉症譜系繁雜,情況複雜,想要進一步具體諮詢和確診的,一定要去正規的三甲醫院或者專科醫院!
早發現、早幹預非常重要,但要謹慎甄別,謹防詐騙
像我朋友這樣,對孩子的事情疑心重是好的,寧可緊張一點,不能忽視。只是!在緊張、重視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甄別。像上述的那位**早教「專家」,說的很多話就有違常識,老實說我是不放心其業務水平的。所以,如果他們後續提出要求孩子去他們的有關「機構」進行「評估」「診斷」「康復」,千萬不要輕信。**一定要去正規醫院!
去正規醫院讓醫生對孩子進行當面觀察、提問、診斷,還有很多專業量表來幫助你測量和評估。(注意:當面的面診很重要,因為我們也遇到過不少家長,因為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有問題,拒絕面對現實,所以在描述症狀的時候,會不自覺地開始對孩子的行為自圓其說、對症狀進行美化、避重就輕。所以要讓專業醫生面對面地觀察孩子,才能得出更準確的結論。)
最後再扯遠一點,為什麼我說家長疑心病重一點也好,因為及早診斷才能及早幹預,儘量幫助孩子的生活往正軌上靠攏。
鹿sama此前還有一位朋友,也是當媽的細心,早早地就發現了孩子的異常——一歲時仍無法站立,在兒保做測試不過關;到三歲左右語言能力和同齡兒童差距越來越大,不會主動提出話題、無法維持或發散話題、僅能依靠刻板重複的短語進行簡單交談、糾纏於同一句話無法推進對話……等等。
但是她的家人一致反對就診——認為媽媽無中生有,小題大做,認為孩子的很多症狀都可以解釋得通,再長大一點肯定就好了。(這就是我說的,很多家長容易有這種心理,拒絕面對現實,會對孩子的症狀自行美化、自圓其說,自己騙自己說孩子沒問題。)
最終這位媽媽還是在鹿sama的勸說之下瞞著家人悄悄帶孩子去北大六院做了診斷,發現孩子達到了某個孤獨症譜系的臨界值。對於這種處於邊緣狀態的患兒而言,早發現、早治療、早幹預,在正規專業機構的康復訓練下,是有可能達到相對正常上學、相對正常生活的治療目標的(注意,說痊癒也是不現實的。如果有機構跟你吹噓能痊癒,那基本也是騙人的)。幸虧這位媽媽的細心和堅持,孩子才可以說是不幸中的萬幸。
所以,如果對自己的孩子有這方面的懷疑,請不要在網上自己對號入座,更不要聽來路不明的「機構」或者「醫院」張口就來。一定要去專業的、正規的醫院和康復機構儘早進行確診,以免耽誤了幹預的最佳時期。❖
延伸閱讀:
公眾號:Dr昕理學
作者: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張昕
你的孩子會有出現強迫、刻板、重複的狀況嗎?在留言區一起交流吧!
點擊閱讀原文,加入愛貝睿聯合全球名校的數十位專家聯合研發了一個大型兒童早期發展幹預計劃——未來腦計劃。
點個在看,分享你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