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被確診孤獨症後,家長們面對最大的顧慮和矛盾就是:去機構康復價格太貴,普通家庭承擔不起;在家裡幹預,自己又不專業,害怕教不好,耽誤孩子……
突然的疫情,機構無法開學,一些家長被迫給孩子在家做幹預,無心插柳柳成蔭,發現家庭訓練效果十分明顯。小雨媽媽就是由於疫情在家半年,把最初被診斷為中度自閉症的小雨康復到了輕度!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小雨媽媽經驗。
小雨2歲4個月被診斷為中度自閉症;初始能力:無語言,不應名,不理人;明顯的刻板和問題行為;大運動障礙;不會跟小朋友玩。半年家庭幹預後:在家裡會交流;關注人的動機提高;從不會單腿站到現在可以單腿蹦5、6個;社交動機增強。
小雨媽媽說:
「早發現早幹預,不要抱有僥倖心理,也不要總想著等等看」
小雨是去年9月17日檢查出來的自閉症中度,我和孩子爸爸聽完醫生的診斷後很崩潰。家裡的老人還不以為然,總是說孩子大點就好了,認為我們有病,不支持給孩子做康復。但是我們不顧反對,很快就開始在我們當地的醫院的機構報名做康復。
現在回想起來,還好當初沒受影響果斷下了決定給孩子做康復,如果聽了老人的,可能就錯過了孩子康復的好時機。
早發現早幹預!不要抱有僥倖心理;父母對孩子的重視程度,一定是決定著孩子的康復進度和康復結果的。堅定果敢的父母,就是為孩子領航前行的舵手。
「保持好心態,多學習讓自己變專業」
小雨在醫院康復了一段時間後,雖然有進步,但是進步卻不明顯,作為媽媽的我特別著急,我想讓孩子的能力快速提升,讓他和正常的孩子一樣,各方面的能力都能與他們保持平行。
醫生跟我跟我溝通說,讓我有一個好心態,才能給孩子的康復打下一個好的環境,並且要機構康復和家庭幹預一起。於是我努力調整自己的心態,開始認可孩子的進步,發現孩子變化的東方特別多,隨之我對孩子的信心也增加了,每天都充滿了希望。並且,每天接孩子的時候我都跟醫生溝通孩子幹預的情況,諮詢醫生我們回家需要怎麼做,但是這樣的諮詢不夠系統,我希望可以系統地在家幹預孩子。
於是,今年1月份,我和星語未來的班主任溝通後,班主任老師開始針對小雨的能力制定每周的家庭幹預計劃,每天對我進行輔導。突來的疫情也讓我慶幸,幸好自己及時選擇家庭幹預的線上課程,不然疫情期間孩子的幹預怎麼辦。
在疫情期間,我每天按照計劃給孩子幹預,隨時跟班主任溝通;第一個月的幹預,我們把全部的精力幾乎都用在了注意力時間延長和眼神對視上。那一段兒時間真的很累,但是孩子在這一個月的幹預中,眼神明顯有進步,而且他關注人的動機,明顯提高。
小雨在機構每天上課時間就3個小時,僅僅依靠老師來讓孩子康復是不現實的,學校和家庭的配合,才是孩子良好康復的不二法門。
「父母理念行為一致」
家庭成員保持統一戰線,是必不可少的。在普通家庭裡尚存在育兒教育觀念不同而產生分歧的情況,但是在我們的家庭中,一定要保證家庭成員教育孩子的一致性。雖然老人不支持,但是我和小雨爸爸是理念行為一致的,疫情期間除了必要的事情,我們都是在做幹預和跟孩子玩,而且找正確的方法和孩子在玩之中,提升他的能力。
不同的訓練方式和行為引導,不利於孩子形成規律性的行為。所以在給孩子幹預時,家庭成員之間也要事先協商,做好輔助。
「以平常心看待孩子」
普通的孩子都會淘氣不聽話,都會有不良的行為,必須正確的引導才能成才;我曾經非常苛刻的要求孩子,聽不懂話,什麼都不會,我就特別焦慮,可是我忘了,小雨也就是個兩三歲的孩子啊!
我們經常會把孩子的各種問題行為、不足都跟自閉症聯繫起來。卻忽視了,我們的孩子先是孩子,才是自閉症,他們的一切認知都是在逐漸建立的階段,他也有小孩子調皮任性的天性。
所以,我們要以平常心看待孩子,不要自己給孩子貼標籤。
小雨的康復之路還很長,作為父母,我會一直努力地幫助孩子,把孩子的能力儘量提升到接近同齡人水平,孩子才能有希望有未來。所有孤獨症孩子的家長,我們不要怕麻煩,不要怕累,只要有目標有方法,我們就要馬不停蹄地幫助孩子,但是如果方法不對,就會耽誤孩子。
家庭訓練是否行之有效,主要在於家長們對專業知識的正確運用和不懈努力。只有家庭訓練做好了,才能幫助孩子在社會環境中更好地融合。在家庭幹預中,只有家長的不斷推進,孩子才能去有效執行,完成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