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小兵:可能高達70%的自閉症孩子智力沒問題

2020-12-19 大米和小米平臺

本文經發育障礙領域著名專家鄒小兵教授親自修訂審核後發布。

前天,30%的自閉娃是高功能,他們的6大優勢能力和發展方向都在這!一文,引發了很多人關於高功能到底佔比多少的討論。

對此,鄒小兵教授特意對該文發表意見:「關於30%自閉症屬於高功能,而70%自閉症屬於低功能「的說法,這是在公元2000年前各類自閉症相關教科書裡很容易看到的數據。20年過去,這個數據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

鄒小兵:可能高達70%的自閉症孩子智力沒問題

大米和小米研發總顧問

中山三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主任

國內著名兒科發育行為專家醫生

在最新的國際疾病診斷分類手冊第十一版(ICD11)和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中,已不再使用輕重程度、高低功能等概念,但在醫生們的臨床工作實際中,還存在輕度、中度、重度等說法。

如何區分自閉症孩子的輕重和高低功能

1 什麼是高低功能

20世紀80年代末,有學者創造了"高功能自閉症"一詞,描述具有較強語言能力且智商不低於70的自閉症人士,後被廣泛引用。自閉症兒童(人士)智商大於或等於70分就稱為高功能自閉症——這一點很多人會產生誤會,以為智力超常的孩子才叫高功能,其實高功能是指智力基本正常的孩子。(常人智力通常大於或者等於90,70-90之間稱邊緣智力)。

其中,高功能有兩類,一類是自然高功能,不是後天教出來的,比如阿斯伯格症候群,另一類是剛診斷時屬於低功能,通過早期發現、科學幹預,智力和語言也達到了高功能標準。這兩類孩子在所有的高功能孩子裡面佔三分之二。

不過要注意,高功能自閉症也可以發生嚴重問題,特別是在青春期的情緒障礙,甚至會導致患者喪失原有功能。低年齡兒童如果智力好有語言,是可以認為屬於高功能。而症候群性自閉症,不管年齡大小,多數都是低功能。

2 輕重

輕重一般指的是孩子的功能高低,這裡的功能主要著重於智力功能和言語功能。一個孩子是不是自閉症譜系障礙,主要根據ta是否存在社交、溝通障礙和是否存在狹隘興趣和重複刻板行為(新的標準還加入了感覺異常)。

當然社交溝通障礙也有輕重之分,但我們評價一個自閉症孩子輕重和功能的高低,除了根據社交溝通障礙的輕重之外,更加主要的是根據智力發育和語言發育來評價。

比如,孩子自閉症特徵很典型,但孩子言語沒有發育落後,智力也在正常範圍,甚至少數還有超強的智力,這類孩子叫做輕度自閉症或者高功能的自閉症譜系障礙,在過去診斷為阿斯伯格症候群的孩子自然也是屬於高功能。

當然,關於高功能自閉症和阿斯伯格症候群的區別,學界還是有爭議的,有人說兩者區別不大,有人說兩者還是很不一樣。

但2013年美國精神疾病診斷分類手冊第五版(DSM-5)還是把阿斯伯格症候群這個病名給取消了,說明多數學者還是認為兩者之間很難區分,就不區分了,都診斷為自閉症譜系障礙,但要求醫生根據智商、語言以及孩子需要得到幫助和支持的程度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

所以,當醫生說你的孩子屬於典型的自閉症譜系障礙時,並不意味著他的病情很嚴重。當醫生說你的孩子很嚴重時,意味著孩子在社交溝通、智力、語言等多個方面問題都很明顯落後。

旁註:

DSM-5在「附加說明」中,要求評價智力和其他方面的發育情況,包括測定智商等。

區分程度時,DSM-5用「需要極高強度的幫助」,其實就是表示重度;

「需要高強度幫助」則表示為中度;

「需要幫助」表示輕度;

但如果有自閉症特徵,「不需要幫助」呢?該如何歸類?如果孩子將來需要「幫助」呢?又該怎麼做何診斷?DSM-5中沒有明說。

關於此疑問,我提出了「穩態失衡」「穩態平衡」以及」理想穩態」概念。

就是說,一個孩子存在自閉症特徵,在ta與社會養育環境相互作用中,如果導致功能(家庭功能、幼兒園或學校學習功能、與小朋友交往功能)損害,表現為各種適應問題、行為問題、情緒問題、生活自理問題等,就是失衡了,就可以診斷自閉症。但如果沒有功能損害,就可以不診斷。

另外,對於學齡前期的低年齡兒童,尤其是三歲以下兒童,作為醫生,我還是覺得不要過早做出重度自閉症的結論,因為臨床上可以看到一些低年齡兒童雖然在剛被診斷時,自閉症很典型,語言也很落後,智力測試分數也很低,但經過科學幹預半年、一年以後,隨著自閉症特徵的改善,語言進步很大,智力也顯著進步。

這從另外一個側面說明,自閉症幹預要把重心放在社交溝通方面。

各種程度的自閉症佔比如何?

高達70%的自閉症是屬於低功能,是上個世紀的說法。

30%自閉症屬於高功能,而70%自閉症屬於低功能,這是在公元2000年之前各類自閉症相關教科書裡很容易看到的數據。

很多學者和自閉症科普知識總是用這個數據來表達自閉症問題的嚴重性。其實在更加早期(1960年代),幾乎全部的自閉症孩子都屬於低功能的。需要指出的是,高達70%的自閉症是屬於低功能,是上個世紀的說法。上個世紀,自閉症患病率比較低。

圖為美國一項自閉症增長趨勢調查,紅色曲線表示所有自閉症人士,藍色表示存在智力障礙的自閉症人士。從圖中可以看出藍色,也就存在智力障礙的自閉症人士新增人數變化不大。(ID:智力障礙)(如圖所示,1950年-1960年,絕大多數自閉症孩子都有ID)

在美國,1975年是1/5000,1985年是1/2500,1995年是1/500,而2001年是1/250。上升的趨勢一直都在,2000年後,上升的趨勢愈加明顯,2018年美國自閉症發病率達到了1.8%。

圖為美國不同年代的自閉症發病率

關於發病率上升,很多學者分析後,認為原因有以下:

自閉症診斷的替代(即原來被診斷為智障、多動、語言障礙的孩子現在被診斷為自閉症);醫生診斷能力的提高;公眾和家長對自閉症認識和警惕意識的提升;自閉症診斷標準的修改(納入了更多的輕型病例)。

其中診斷標準的修改乃至納入了更多的輕型病例可能扮演了重要作用。這就需要對原有的關於自閉症人群中低功能與高功能比例進行重新的調查了。

美國的最新數據,輕度自閉症佔比為70%。

根據美國調查顯示,在美國龐大的自閉症群體中(患病率達1:54),70%屬於輕度自閉症,即智力、語言發育都正常,但存在著自閉症核心障礙——社交溝通缺陷、狹隘興趣和重複刻板行為,以及感知覺上的與眾不同。

這個比例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

圖為2018年美國CDC最新統計:不同地區的ASD兒童的智商信息數據。

而國內暫無這項統計數據,但根據我所在的兒童發育行為中心,其診斷的輕型或高功能自閉症數量已經超過了低功能孩子的數量。

自閉症孩子能有好的未來嗎?

關於這個問題,我有以下5句話想送給家長——

儘管自閉症與遺傳基因相關,但後天教養環境可以改變自閉症。早發現早診斷早幹預對自閉症的康復至關重要。

自閉症孩子各不一樣,程度也各不相同,輕度自閉症比例佔70%以上,多數自閉症智力、語言正常或基本正常,或者在及時的幹預後,可以出語言,甚至趕上同齡人。

自閉症重者可以不重,輕者可以不輕,取決於社會環境的接納與科學幹預。無論是重度自閉症人士還是輕度自閉症人士,我們都要重視幹預,重視了一定會改善,不重視哪怕上了大學,參加了工作都可能出現情緒、精神問題。

社會在進步,對自閉症人士的接納度逐漸提升,也有越來越多自閉症人士站出來,倡導自閉症是一種神經多樣性,只是與眾不同,不再把它看作「障礙」。當然,這代表的是部分自閉症人士和家長的心聲,不能代表其他類型自閉症孩子和家庭的需求和心聲,國家、社會和專業人士需要兼顧不同的訴求。

越來越多自閉症孩子能被儘早發現和診斷,也能儘早開始幹預,他們能獲得更大的改善。同時,自閉症的相關研究也越來越多,幹預也將更加專業和精準。

當孩子診斷為自閉症,家長不要過度恐懼和緊張,不管程度如何,通過及時、正確的幹預,孩子都可以得到改善。黨和國家越來越關心、關愛自閉症群體,社會在進步,科學在進步,願每一個自閉症孩子都有美好的未來!

相關焦點

  • 鄒小兵:可能高達70%的自閉症孩子智力沒問題
    鄒小兵:可能高達70%的自閉症孩子智力沒問題自閉症兒童(人士)智商大於或等於70分就稱為高功能自閉症——這一點很多人會產生誤會,以為智力超常的孩子才叫高功能,其實高功能是指智力基本正常的孩子。(常人智力通常大於或者等於90,70-90之間稱邊緣智力)。
  • 自閉症表現:鄒小兵,輕微自閉症少年智力是正常的
    輕微自閉症少年兒童的病症沒有輕中度、中重度自閉症患兒顯著,因此不易獲得診斷。廣州中山三院主任醫生鄒小兵強調,約一半的輕微自閉症少年兒童的智力一切正常。鄒小兵覺得,自閉症患者的狀況並不是像很多人 想像的消極,「自閉症患者因為存有社交媒體作用的缺點,在衣食住行自立、工作中相處及其婚姻生活學生就業層面有一定的融入艱難,但這並不等於患上自閉症,孩子將來的人生道路就全毀了。實際上,歷經智力檢測,約有50%的輕微患兒智力處在一切正常水準,只是社交障礙,這些孩子的將來是滿懷希望的。
  • 自閉症權威專家鄒小兵開課了!這是關於自閉症的最準確知識
    對於自閉症,很多朋友的心裏面會有一些認識和看法。例如有的人認為這是種精神病,有人認為它可能無法逆轉,有人或許覺得它很罕見。實際上,這些都是人們對自閉症的舊觀念。兒童發育行為專家、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主任鄒小兵教授認為,目前人們對自閉症的認識是需要更新的。
  • 鄒小兵:自閉症孩子獨立上幼兒園、小學必備的100個社交元素
    本文是經鄒小兵教授親自修訂審核,由大米和小米整理的《鄒小兵:自閉症、社交動機、人際興趣、社交行為、社交元素》文章合集第三篇答:男孩……⑨ 會妒忌、委屈、吃醋這些更像一種本能,比如媽媽抱著另外一個孩子時,很多程度嚴重的自閉症孩子都會吃醋。但也有很多自閉症孩子不具備這種能力,需要專門進行訓練。
  • 鄒小兵:自閉症早期幹預是應該揚長避短,還是揚長克短?
    自閉症兒童的核心障礙是社交與溝通,這是他們難以逾越的障礙,但因為「難」 我們是不是就放棄這個核心?或者把它放在次要位置上?鄒小兵教授認為,自閉症的核心障礙就是社交,如果自閉症不訓練社交,就像智障避開認知訓練,如果腦癱避開運動訓練,那豈不是天下笑話!近期,他和一大批專業人員提出,自閉症的早期幹預應該是「揚長克短」,抓住「核心」!
  • 專家鄒小兵建議自閉症孩子該如何進行社交訓練,具體方法!
    通過學習,了解到專家鄒小兵提出的針對自閉症孩子的社交階梯訓練概念(具體可以去看今天更新的微頭條)。那對於自閉症孩子,到底該如何實操呢?鄒小兵說:對於兩三歲初診的自閉症孩子,家長訓練的步驟是:第一步、是讓孩子學會:看、指、應、說。
  • 鄒小兵:孩子診斷自閉症,這7大問題一定要清楚!
    4.自然結果獎勵——「看了就得到了」5.有計劃忽略(不理睬技術)——對付孩子發脾氣5大技術的具體操作方法,可參照往期文章:鄒小兵:用好這5大關鍵技術,自閉症居家幹預水到渠成!當相應的社交和人際訓練達到一定的效果,孩子的中央處理器會階段性地恢復正常,電腦屏幕或許會顯示出您很久以前輸入的信息,孩子會展現出學過的各種知識和能力。這個恢復時間可能是兩個月,半年,也可能一年,但請相信只要耐心,我們教的東西孩子會一點點呈現。
  • 鄒小兵:自閉症幹預,新手家長必知7句話和7個關鍵技術
    ,但同時,有些自閉症孩子新家長一定要知道的東西,我還得老生常談一下。」7句話只要開面向自閉症孩子家長的論壇,或者有孩子被診斷為自閉症、疑似自閉症,下面7句話我逢人必說—— 自閉症分很多類型,幹預和預後不一樣不要相信「孩子大一點就會自己好」
  • 鄒小兵:自閉症青少年會有哪些麻煩?家長掌握這3點至關重要
    今天,發育障礙領域專家、中山三院兒童行為發育中心主任鄒小兵教授就專門來說說自閉症孩子的青春期問題。(以下內容整理自「南都健康大講堂」鄒小兵教授直播講座《重新認識自閉症》,鄒小兵教授口述)01青春期對自閉症人士意味著什麼?
  • 專家:自閉症多青睞高知家庭是誤導
    誰都可能生自閉症孩子  記者在百度搜索自閉症話題,發現有不少報導稱自閉症更「青睞」高知家庭!鄒小兵說,這種說法其實是對公眾的誤導,甚至會給自閉症兒童的家庭帶來極大困擾。以前美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也曾有這種說法,有研究稱紐約、洛杉磯等大城市自閉症的發病率高,研究將原因歸結於這些父母太過冷漠。
  • 自閉症兒童坐不住?鄒小兵教你7招訓練孩子安坐能力
    我們一直提倡對自閉症兒童進行家庭幹預訓練,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有個問題讓爸爸媽媽們非常犯難:孩子根本不配合,坐都坐不住,怎麼辦?鄒小兵教授教大家7招讓孩子安坐的技能。3.活動內容符合孩子能力:太簡單或太難都不行在開始幹預之前,家長一定要清晰地了解孩子的能力,選擇難易程度適中的內容。如果內容太簡單或者太難,孩子都會想要逃避。像鄒小兵教授說的,如果坐在那裡做高等數學,我也不願意呀!
  • 專家:50%以上自閉症兒童可正常學習獨立工作生活
    昨日是「世界提高自閉症意識日」,我國自閉症診療領域權威專家、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主任鄒小兵教授面向公眾作公益講座,鄒小兵指出,美國的研究有一定依據,根據近年臨床發現,越來越多智力正常、語言正常的兒童被確診為自閉症,相信有超過一半的自閉症兒童有望通過幹預重新融入社會,因此,患兒家長應學會科學的家庭幹預手段,為孩子的獨立生活創造條件和機會。
  • 自閉症家長的湖畔大學!鄒小兵郭延慶柯曉燕袁巧玲將齊聚杭州
    如果作為家長的你,正為這些問題憂心:「孩子早期療育怎麼入手?」「家庭幹預該怎麼做?」「自閉症孩子的社交該怎麼教?」「生活中怎麼教溝通、教語言?」「孩子成長路上各種各樣的行為問題該怎麼解?」......那麼來就對了!
  • 廣州首個自閉症學校招生 提供300義務教育學位
    記者從「世界自閉症日學術報告會」上了解到,目前廣東省自閉症兒童達15萬以上,卻沒有一所專門針對自閉症兒童的義務教育學校。而廣州市兒童孤獨症康復中心下屬的小學部「康納學校」目前正接受教育部門的審批,預計今年秋季將為7~14歲的自閉症學齡兒童提供300個左右的義務教育學位。
  • 九歲男孩輕度自閉卻智力超高(組圖)
    ,智力超高,」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童發育中心鄒小兵教授心疼地說,「現在,他的興趣更廣泛了,是我見過這麼多自閉症孩子中智力最高的。」  這個被鄒小兵教授稱為「國寶」級的孩子,就是9歲的李頂超,圓圓的眼睛,長長的睫毛,寬寬的大腦門,漂亮可愛,只是渙散的眼神在不經意間描述著一個殘忍的現實:他是一個自閉症患者,一個天才卻不知道如何與外界溝通的孩子。
  • 兩成自閉症兒有超常智力 3到6歲為最佳恢復時機
    本報訊 (記者 劉妍) 昨天,廣州、成都兩地60多位患有自閉症的兒童和100多名家長,共同為分隔千山萬水的兩名小壽星舉行生日宴會。據有關專家介紹,20%的自閉症兒童有超常智力。另一名孩子才5歲,已經將《鐵達尼號》完整地看了1000遍。平時孩子不停吵鬧,只要家長打開電視機播放《鐵達尼號》,孩子就奇蹟般地安靜下來。轉自搜狐  「重複行為,如多次重複看一部戲,或重複開關抽屜等,這都是自閉症兒童的表現之一。」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主任鄒小兵告訴記者,兒童自閉症是一種嚴重的神經系統發育障礙性疾病。
  • 孩子診斷自閉症,家庭如何應對?
    【來源:教育資訊】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自閉症領域權威專家鄒小兵教授以公益課方式迎接世界提高自閉症意識日每年的4月2日,是聯合國決議的「世界提高自閉症意識日」,目的以是提高人們對自閉症和相關研究與診斷以及自閉症患者的關注
  • 天才自閉症患者是特例嗎?鄒小兵:不算特例,他們某些方面很擅長
    自閉症孩子是天才,是大家經常爭論的一個點,有人認為這種自閉症天才只是個案,不能作為論點,那麼醫生又是怎麼看的呢?兒童發育行為專家、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主任鄒小兵教授認為,實際上自閉症患者中確實有一定比例的天才存在,但這種天才應該是一種特才,如果加以幹預和引導,這些人未來很可能對社會有貢獻。下面我們就部分自閉症方面問題,向鄒教授進行交流。
  • 天才自閉症患者是特例嗎?鄒小兵:不算特例,他們某些方面很擅長
    自閉症孩子是天才,是大家經常爭論的一個點,有人認為這種自閉症天才只是個案,不能作為論點,那麼醫生又是怎麼看的呢?兒童發育行為專家、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主任鄒小兵教授認為,實際上自閉症患者中確實有一定比例的天才存在,但這種天才應該是一種特才,如果加以幹預和引導,這些人未來很可能對社會有貢獻。
  • 鄒小兵與4個阿斯大學生談青春期:欺凌、壓力、迷茫、愛情……
    自閉症譜系障礙這個圈子裡,阿斯伯格症候群是一群特別的存在,因為沒有語言和智能上的障礙,他們很可能在人群中順利「矇混過關」,像普通孩子一樣上幼兒園上小學,甚至取得不錯的學業成績。但青春期可能成為一道分水嶺,許多阿斯伯格青少年在這個年齡階段容易出現各種情緒、行為問題,遭遇到種種挫折,從而改變他們未來的生活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