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50%以上自閉症兒童可正常學習獨立工作生活

2020-12-19 中國經濟網

過半自閉症兒可正常生活

專家:給予科學幹預和支持 50%以上自閉症兒童可正常學習獨立工作生活

獵德中學操場上,自閉症兒童正在積極備戰肇慶半馬。(資料圖)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憂子 攝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自閉症被認為有智力障礙和語言障礙,多數孩子成年後不具備獨立生活學習和工作能力,家長聞之色變。來自美國2016年一項新的調查指出,超過七成的自閉症孩子擁有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智力或語言能力,給予科學幹預和支持,他們能夠融入主流學校。昨日是「世界提高自閉症意識日」,我國自閉症診療領域權威專家、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主任鄒小兵教授面向公眾作公益講座,鄒小兵指出,美國的研究有一定依據,根據近年臨床發現,越來越多智力正常、語言正常的兒童被確診為自閉症,相信有超過一半的自閉症兒童有望通過幹預重新融入社會,因此,患兒家長應學會科學的家庭幹預手段,為孩子的獨立生活創造條件和機會。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梁超儀 通訊員周晉安

講述 媽媽18年不離不棄 吃上兒子做的泡芙

「我兒子今年19歲了,見到喜歡的姑娘會悄悄告訴我,還會加對方微信。現在他在學習點心製作,昨天給我做了泡芙。」看到陳女士現場分享的照片,眾多焦慮、情緒激動落淚的家長仿佛看到了希望。

兒子是陳女士唯一的孩子,這個孩子需要異於常人的付出,才能有機會像同齡人一樣融入社會,這讓她決定,不再生第二個。從孩子四年級起,她每周定期帶他前往醫院接受幹預訓練,每日半天時間聘請跟班走讀老師陪讀,半天時間在家由爺爺奶奶親自輔導,每晚下班後由她親自輔導,這樣孩子既有正常的上學與同齡人接觸的機會,也有家長充分陪伴照料。

這個過程並不容易,兒子在生長發育不同階段均有異於常人的表現,有時他喜歡拍同學肩膀打招呼,被同學誤認為挑釁,她去課室請同學們諒解。十八年過去了,兒子從幼時不會與同齡人交流,只會喊「爸」「媽」的狀況,到如今在職業高中特殊班上學點心製作,能夠正常在微信上與人交流,這些改變讓陳女士十分欣慰。  

現狀 自閉症沒有特效藥 科學幹預有效果

鄒小兵介紹,「全世界範圍內沒有特效藥物可以治療自閉症的核心症狀,但是針對它的共患病,如情緒問題、暴躁、抑鬱、焦慮、消化道、睡眠問題,可以適當用一些藥物減輕症狀。」

鄒小兵介紹,中山三院經過多年摸索,建立一套基於三原則的自閉症幹預BSR模式,即在自然情景下以家庭為中心的結構性社交行為幹預方法,以自閉症孩子的社交缺陷為核心,有組織有計劃在家庭中開展幹預,科學運用鼓勵、輔助手段幫助孩子,對於不良行為,在避免打罵和嘮叨的前提下採用溫和方法給予矯正。專家提醒,如果父母過於恐慌或者不懂得如何幹預,那倒不如不幹預,要避免急躁情緒,不要過度逼迫孩子,一定要杜絕打罵教育,想方設法「讓孩子過上平靜、穩定、規律、快樂的生活,就可能避免嚴重殘障的發生」。

期許 過半自閉症患兒可以融入社會  

自閉症,目前一般稱為自閉症譜系障礙,是一類出現在發育早期以社交溝通障礙、狹隘興趣與刻板行為、異常的感知覺為主要特徵的神經發育障礙。廣州一項2010年調查顯示,自閉症發病率為1/133。長期以來,自閉症被認為多數有智力障礙和語言障礙,多數孩子成年後不具備獨立生活學習和工作能力,屬於嚴重殘疾,表現為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家庭和社會的終身看護和照料等。

鄒小兵介紹,美國2016年發布一項新的全國性調查研究指出,超七成的自閉症的孩子擁有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智力和語言能力,給予科學幹預和支持,他們能夠融入主流學校,部分孩子還能夠發揮與轉化自己的興趣與技能,成為藝術、自然、歷史、工程與計算機方面的有用之才。近年來,他在日常門診中發現,隨著公眾健康意識水平提高,許多智力正常、語言正常的孩子被發現確診自閉症,鄒小兵認為,美國這項調查有一定依據。

「社會對自閉症有莫名的恐懼,認為無論怎麼努力,都要終身殘疾,終身被照料,實際上並不完全都是這樣。」鄒小兵指出,自閉症孩子會面臨很多挑戰,可能有30%~50%孩子會發展成為終身殘疾,長大以後不具備獨立生活、工作的能力,但還有50%或者以上的自閉症人群可以做到「大隱於市」,有的恢復很好,可以上學讀書,具備獨立工作生活能力。不過,他們還可能面臨不同困難,例如有情緒問題、抑鬱問題,需要得到幫助。

如果不積極幹預,或者社會不夠包容,或者引導的手段不夠科學,部分人士可能又重新喪失獨立於社會的能力,但這與很多家長所認為的「終身殘疾」是不同層次的結局,這是因為,在我們所說的正常人當中,情緒障礙的比例也很高,我們並沒有把他們當作殘疾人看待。

訓練機構良莠不齊 可以從三方面甄別

目前0~6歲的廣東省戶籍殘疾兒童可在公立機構接受免費康復訓練。鄒小兵表示,廣州可以說是全國自閉症幹預機構最多的城市,這些機構大多是家長發起舉辦,讓很多患兒有場所開展康復訓練,但是機構存在良莠不齊狀況,價格差異也很大。鄒小兵提醒,一些家長甚至傾盡家財讓孩子進入機構接受康復訓練,這樣做大可不必,「對於自閉症的幹預,我們並不認為機構訓練就優於家庭訓練,首先強調的應該是家庭訓練,家長學會科學訓練方法後在家庭自然環境中執行,訓練孩子的社交能力,可能效果更佳。」

對於機構訓練的選擇,專家指出,具體可以從三個方面考慮:機構提供的是否科學訓練,以社會交往為目標核心;訓練中的方法應是懂得、鼓勵、輔助孩子,批評不良行為時巧妙溫和;是否願意讓家長現場看日常訓練的真實場景,並對家長提供家庭幹預指導。

自閉症幹預 BSR模式三原則

第一,對自閉症兒童需要理解、寬容、接納、尊重和賞識,要懂得他們的與眾不同,不是特別影響別人的行為儘量寬容他,讓他們有快樂包容的氛圍;第二,採用快樂、適度和巧妙的方法改善自閉症兒童社交溝通能力,矯正不良情緒和行為,不要用打罵、嘮叨的方法;第三,對孩子的特殊興趣和能力加以發現、培養和轉化。

來源:廣州日報

相關焦點

  • 過半自閉症兒可正常生活
    獵德中學操場上,自閉症兒童正在積極備戰肇慶半馬。(資料圖)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憂子 攝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自閉症被認為有智力障礙和語言障礙,多數孩子成年後不具備獨立生活學習和工作能力,家長聞之色變。昨日是「世界提高自閉症意識日」,我國自閉症診療領域權威專家、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主任鄒小兵教授面向公眾作公益講座,鄒小兵指出,美國的研究有一定依據,根據近年臨床發現,越來越多智力正常、語言正常的兒童被確診為自閉症,相信有超過一半的自閉症兒童有望通過幹預重新融入社會,因此,患兒家長應學會科學的家庭幹預手段,為孩子的獨立生活創造條件和機會。
  • 兒童自閉症正常的標誌是什麼?
    兒童自閉症正常的標誌是什麼? 時間:2020-12-22 17:09 太原天使兒童醫院 兒童自閉症的源頭就是"共同關注力"問題,也就是"聽而不聞視而不見"。只有解決了這個問題,兒童自閉症才能"摘帽"。
  • 你認為的自閉症「天才」,他們離正常生活有多遠?
    《良醫》展現了醫生對病患的救治與醫生的自救兩條故事線:一方面敘述了醫療劇的本質,講述了在醫院裡,外科醫生與病患之間的故事,另一方面則是講述主角肖恩·墨菲(Shaun Murphy)戰勝困難(自閉症帶來的工作、生活中的問題),逐漸成長的故事。
  • 五歲自閉症兒童計算能力超強 母親希望他能正常交往
    合肥市廬陽區殘疾人康復中心副主任郭紅瓊告訴記者,在該中心接受民生工程康復救助的120 多個孤獨症兒童中,像小遙遙這樣有超常能力的孤獨症兒童有不少,有的孩子能辨別出色彩的細微差別,有的孩子拍皮球一次性拍數百下……但這些孩子都不願意說話,總是封閉在自己的世界裡,即使與你面對面,他的內心也是遙不可及。小遙遙的媽媽說:「我們不希望孩子有超常能力,只希望他能做一個正常人,正常交往、正常生活。」
  • 自閉症兒童的六大症狀
    家長和教師學習、提升和分享、互助的精神家園。來源:網絡自閉症兒童的六大症狀  自閉症一般指兒童孤獨症,是廣泛性發育障礙的一種亞型,以男性多見,起病於嬰幼兒期,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言語發育障礙、人際交往障礙、興趣狹窄和行為方式刻板。約有四分之三的患者伴有明顯的精神發育遲滯,部分患兒在一般性智力落後的背景下某方面具有較好的能力。
  • 「兒童自閉症50問」——自閉症的症狀有哪些?
    美心說「兒童自閉症50問」科普專欄,幫助家長深入了解自閉症,學習應對自閉症的方法。關愛孩子,從了解自閉症開始,請關注我們,每日一更。 家長了解自閉症的核心症狀,將有利於在孩子在早期發育異常時發現並判斷問題,及時進行幹預。
  • 如何與自閉症兒童相處 五個方法融入正常生活
    原標題:如何與自閉症兒童相處 五個方法融入正常生活  自閉症是一種嚴重的疾病,它也是一種我們熟悉的兒童疾病,在孩子有了這樣的情況後,我們要合理的與孩子相處,特別是要注意日常生活當中治療和調理的方法。  如何與自閉症兒童相處  1、利用視覺教具和個人興趣激發孩子學習並保持注意力。
  • 自閉症孩子長大以後能獨立生活嗎?
    這是很大的誤解,自閉症治不好是指他的核心症狀(社交障礙)目前醫學無醫學手段,並不是自閉症就是「傻」了,而是社交方面有些小障礙(如無法讀懂別人的言外之意),但社交還是有的,其他能力未必會缺失,有的孩子甚至有超出正常人的突出優秀表現。自閉症孩子早期的很多不良症狀(如刻板、無語言、不當行為等)都可以改善或痊癒。
  • 濟南六一兒童醫院專家講解:不愛說話=自閉症? 如何預防兒童自閉症
    全球每 160 名兒童,就有 1 名自閉症患者,自閉症開始於兒童期,但會持續至青春期和成年,一些自閉症患者能夠獨立生活,其他人則有嚴重殘疾,需要終生護理和支持。     孩子不愛說話就是自閉嗎?   原因有幾種:一是個體差異,二是兒童早期生活缺陷使交流功能啟動遲緩,三是因為家長經常強迫孩子說話,引起孩子逆反和心理障礙。家長們應該知道,不愛說話只是「自閉」的一種表現,並不等同於「自閉」。
  • ...個自閉症家庭造1個「家」 《美好生活家》爆改50平米「兒童樂園」
    他們總是生活在自己的空間裡,一人一世界。他們,是自閉症患者。 「彩虹媽媽」張燦紅的兒子就是一個自閉症患兒,6歲才學會叫爸爸媽媽,12歲後學會繫鞋帶,學會乘公交車則用了整整8年…… 自閉症的孩子不會為自己的將來去奮鬥,張燦紅卻要為患上自閉症的兒子,甚至是為自閉症兒童這個群體來做一些事情。2013年起,她自費創辦了「彩虹媽媽工作室」。
  • 「康偵探」他們在威海,為自閉症兒童撐起一方藍天
    ,威海市新威附路60號(北竹島大潤發向北200米)成立於2013年,針對自閉症、語言障礙、學習障礙、發育遲緩等特殊兒童,提供評估、訓練、教育和諮詢輔導。該機構由自閉症兒童家長創辦,經過長期的學習、實踐,在自閉症兒童功能恢復方面有比較成功的案例。目前接收的主要是小齡學生,早期幹預的效果比較好,3-6歲是最佳康復期。功能比較好的孩子經過恢復有正常上學的可能。關注作為自閉症孩子的家長,該校負責人對自閉症兒童的成長、就業、甚至養老都比較關注。
  • 自閉症早期幹預可終生受益?
    注意力缺乏多動障礙(ADHD)影響著約30-61%的自閉症兒童。3. 有一半以上的自閉症兒童有長期睡眠問題。4. 焦慮症影響著約11-40%的自閉症兒童和青少年。5. 大約7%的自閉症兒童和26%的自閉症成年人有抑鬱症。
  • 自閉症孩子的學習特點
    自閉症孩子有自己的學習特點:一、不明白生活經驗的背後意思因為自閉症兒童的世界是由多是由一個個的獨立小節所組成,他們不能將不同的事情組合或連繫起來而形成有意義的概念,亦未能明白事物背後形成的原因及彼此關係;因為未能從生活經驗中學習到事物的相關性,所以亦形成認知困難;二、不恰當地注意事物的細節部分他們往往過於專注事物的不重要部分而忽略了重要部分;有部分自閉症人士的視覺辨別水平較強,所以會令到他們觀察到環境中的細節而忽略了課室中的活動
  • 自閉症請不要忽視「非典型」
    每 68名兒童中就有1名自閉症患者。專家同時提醒,相比於人們印象中不說話、智力低、沒有正常情感反應的「典型自閉症」兒童,家長們更應注意那些智力、語言與正常兒童無異,但社交能力存在「質的損害」的「非典型自閉症」孩子。自閉症患者數量快速增長自閉症,又稱自閉症,這種起始於嬰幼兒時期的嚴重發育障礙性疾病,是目前國際上最受關注的兒童健康問題。
  • 女博士「以暴制暴」治療自閉症兒童 10人回歸正常(圖)
    副園長賀秀蓉稱,這所特殊的幼兒園專門收治自閉症和智障孩子,目前歌樂山校區有103名2歲~7歲的孩子,榮昌校區有70名孩子,全是8歲以上。這些孩子除來自重慶外,還有來自四川、雲南、青海、上海和新疆等地。據統計,樂一融合幼兒園共收治了960多名孩子,其中10多人已回歸到正常。
  • 自閉症兒童一些生活自理的技巧
    自閉症生活自理能力指自閉症群體能建立起在生活上能完成自我照顧的能力。除了包括吃飯、洗澡、刷牙、如廁等日常生活行為,還包括了在生活當中與人進行社會交往行為、在生活當中自我控制與調解能力等。自閉症兒童由於智力發展不平衡、認知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自理能力的幹預訓練與智力障礙兒童的幹預訓練相似;但自閉症兒童也有其獨特之處
  • 北京天使兒童醫院自閉症專家「王波」出席第24次全國兒科學術大會
    隨著二孩政策的落實,兒科醫生職位目前很稀缺,不少地區的小孩患有自閉症,在當地無法接受治療,不得不遠離家鄉到大城市就診,加重看病負擔。並且兒科被稱為「啞科」,給孩子看病,醫生和患兒通常很難直接交流,而家長的描述也未必準確,這就給確診帶來了風險,使得診療工作尤為困難和繁瑣,接診一個患兒的工作量相當於兩個內科成人病人。
  •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正確引導自閉症兒童學習?
    自閉症譜系兒童做事情的動機非常弱,想要讓他們做點什麼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如何解決呢?要讓原本沒有動機和需求的孩子,能夠自然而然地找到學習某件事情的動力和意願,需要家長細心、用心、耐心,才能在生活中熟練運用。
  • 8歲自閉症兒童每天憑記憶畫一本畫冊(圖)
    自閉症,又稱「孤獨症」,是一種嚴重影響兒童精神健康的發育障礙。患兒主要特徵是社會交往障礙、語言交流障礙、行為重複刻板等。雖然可能無法像正常的同齡孩子一樣表達訴求,與人溝通,不少自閉症孩子身上卻閃耀著令人吃驚的天賦。
  • 美國知名自閉症專家蒞臨青島新世紀婦兒醫院傾情開講!
    魯網青島11月1日訊 社交障礙是自閉症兒童一個典型的特症之一。雖然他們像星星一樣純淨、漂亮, 卻也像星星一樣冷漠,孤獨。所以他們也被稱為「星星的孩子」。那麼,如何才能用簡單高效的訓練方式幫助孩子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交行為,從而能逐步融入正常的學校與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