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蒙古第一次獨立,是什麼時候?促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什麼?】眾所周知,現在的蒙古國在清朝時曾是我國的一部分領土,它是在1921年宣布獨立,到了1924年才正式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到1992年才改名叫蒙古國。其實,在蒙古國獨立的道路上,上面的時間線是非常粗線條的,它早在1921年獨立之前,就曾經在1911年時搞過一次「獨立」,只是因為遭到內部的強烈反對,才被迫取消進一步的獨立行動。那麼,外蒙古的第一次獨立行動具體是怎麼回事?為何非要獨立,又是怎麼被迫取消的呢?下面,就說一說外蒙古的這段歷史。
1893年2月時,在蒙藏等地活躍著一些沙俄的間諜性質的人員,其中有一個叫作巴德瑪耶夫的人,他向沙皇亞歷山大三世上奏了一封"萬言書"——《關於俄國東亞政策的任務》,該內容被後世稱為"巴德瑪耶夫計劃"。他極力用顛覆手段將「蒙藏漢之全部東方和平地併入俄國」。沙俄政府很支持這個無理的擴張計劃,很快就批准了,並撥出經費支持。有了錢就不愁沒人出力,所以很快就有大批間諜湧進外蒙古的一些關鍵地方。1904年開始的日俄戰爭,使沙俄在東北的勢力因戰敗而被迫收縮,所以,他們反而更加全力地經營起了外蒙古的事,開始收買一些大活佛和上層的蒙古王公,為實施日後的陰謀奠定基礎。
1911年前後,當中國民主革命逐漸進入高潮時,沙俄政府認為時機已逐漸成熟,所以他們開始悄悄命令駐庫倫的總領事,策動活佛開始「獨立」,當時凡有不服從者,全「由俄人強制執行之」。
1911年7月時,在俄國總領事的唆使下,土謝圖汗部副將軍杭達多爾濟親王等人開始實施「鬧獨立」的行動,他還前往彼得堡拜見了沙皇,當面向其請兵對他進行援助。面對這樣甘願為沙俄出力的狗腿子,他們自然喜歡,沙皇下令,由伊爾庫次克軍區撥給他步槍一萬五千支、軍刀一萬五千把、子彈七千五百萬發,並由財政部饋贈給活佛二百萬盧布,以支應搞「獨立」的經費所需。
武昌起義爆發後的一個多月時,沙俄派出八百人的軍隊侵入到清軍駐守的庫倫。12月1日,外蒙古的上層王公博克多哲布尊丹巴發布了《告蒙古人民書》,並宣布「獨立」。沙俄的總領事指揮俄軍與蒙軍聯軍,強行收繳了駐守庫倫清兵的槍械,佔領了衙署等機構。16日時,哲布尊丹巴舉行了登基大典,自稱「日光皇帝」,取年號「共戴」,同時他還向呼倫貝爾和內蒙等地發出了《勸降書》。到28日時,外蒙古正式對外宣稱獨立,沙俄則成為外蒙古的保護者。
清朝以來,外蒙古一直都是中國領土,雖然當時的民國政府剛剛建立,但這塊領土的屬性自然不會被允許輕易改變。所以,孫中山發專電告誠外蒙的各王公,明確指出:「俄人野心勃勃,乘機待發」,絕不可以信賴。但沒有強大的軍事支撐,這種告誡又怎麼會輕易起作用呢?
1911年,外蒙古實行所謂的「獨立」後,沙俄以曾給予他們資助,需要「報償」他們為由,把外蒙古幾乎所有的主權以及資源都攫奪到手,這使得廣大的蒙古人民災難深重,所以,他們對蒙古王公的這種「獨立」表示強烈的不滿。
但沙俄和外蒙當時還是籤訂了《俄蒙協議》,外蒙古王公憑藉沙俄提供的武器、貸款、軍事人員等,裝備和訓練了一支「蒙古旅」,企圖繼續對抗北洋政府。1913年初,在俄國顧問指揮下,這支「蒙古旅」還開始了遠徵內蒙的行動,結果遭到包括眾多王公喇嘛在內的各階層人民的強烈反對,這種不得人心的舉動必然招致慘敗。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沙俄被迫將主要力量轉向歐洲戰場。北洋政府藉機與沙俄和外蒙古再次進行談判,最終在1915年6月,三方籤訂了《中俄蒙協議》,沙俄無奈重新承認外蒙古為中國領土,北洋政府也無奈地承認了外蒙古的自治,就這樣,北洋政府算是再次勉強保住了法律意義上對外蒙古的主權。這一現狀一直持續到1919年,北洋政府應外蒙古「自治政府」的要求取消自治。後來,隨著守邊西北的徐樹錚率軍回關參加軍閥內戰,導致對外蒙古的控制力下降,最終在1924年,徹底失去了外蒙古。如果沒有內部的軍閥混戰,徐樹錚能夠多在那裡駐紮幾年,外蒙古可能沒那麼容易獨立了。
外蒙古的獨立,既有當時北洋政府統治疲弱無力的原因,也有沙俄策動的原因,如果當時北洋政府有力量控制邊疆地區,外蒙古一定沒那麼容易獨立出去。所以,無論什麼時候,沒有國家的強盛,就不會有足夠的邊疆控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