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隨著女性題材劇的火爆,「女性獨立」等話題被越來越多的提及。日前,在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知名作家、編劇蔣勝男也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她很早便開始寫作,於1999年開始在某網站發表文學作品,迄今為止創作了大量武俠、玄幻、言情等題材的作品。
《燕雲臺》是她最新的一部歷史小說。女主角蕭燕燕開掛一般的人生經歷,讓許多人想起蔣勝男另一部熱門作品《羋月傳》。羋月、蕭燕燕,似乎都是如今文學、影視作品中頗為流行的「大女主」。
《燕雲臺》:小說裡的歷史與人物
《燕雲臺》是蔣勝男創作的「宋、遼、夏」三部曲之一——遼國篇,也是一部歷史小說。
作家蔣勝男。受訪者供圖
女主角蕭燕燕出身遼國皇后一族,原本傾心青梅竹馬的漢人韓德讓,卻偏偏被皇子耶律賢看中。一場政變,耶律賢繼位,同時,迎貴妃蕭燕燕入宮,故事由此展開。
寫歷史小說,蔣勝男有一個觀點:如果全部按照歷史記載去創作,就容易失去小說的趣味性;如果天馬行空地全靠自己杜撰,這就是胡編亂造。
所以,她在創作的時候,更希望是在不動大歷史的框架下,去填充人物之間的情感細節,「歷史小說在劇情和史實之間的把握,我覺得是要遵循一個原則:大事不虛,小事不拘。」
蔣勝男將「祥古山刺變」、「景宗改元」等史實作為幾個重要情節點在小說裡展現,同時穿針引線,把人物與時代聯繫在一起,以豐滿的人物性格去推動故事發展。
在所有角色當中,蔣勝男最喜歡蕭燕燕,這個人物的寫作對她來說是一個挑戰,促使她走出以往的舒適區,「催促著我不停地去補充能量,去學習、去思考、去提升。」
尋找歷史的「蛛絲馬跡」
在創作《燕雲臺》時,蔣勝男閱讀了很多關於北方民族衣食住行、言談舉止的文獻資料。
寫了10萬字後,她覺得需要更多生活化、更深層次的體驗,便跑到遼上京遺址,站在大草原上,真正感受到粗獷直白的風土人情。住進蒙古包,她觀察牧民怎麼樣煮奶茶。蒙古包是中空的,睡覺的時候可以望到天上,看到浩瀚的星空。
「這樣,我找到了寫作的感覺,真正沉浸到想要的寫作氛圍中。」她把之前寫好的部分推倒重來,又去了很多博物館,一邊看文物,一邊聽當地博物館講解員的講解,竭力尋找那個時代的蛛絲馬跡。
蔣勝男把創作者比喻為法醫,「要把能拿到的資料全部拿到,碎骨頭也好,頭髮也罷,然後儘量拼湊出骨架,再慢慢長出肌肉,用DNA去還原這個人物。」
那些尋訪,結合海量閱讀歷史材料所構建起的知識儲備,讓寫小說變成了一個將大量碎片進行有機重構的過程,快樂又艱辛。幾經修改,《燕雲臺》定稿出版了。
《燕雲臺》。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在歷史面前,個人原有的視野和想像相當局限和狹隘。」她期待,通過描繪歷史人物在所處環境下所作出的選擇和造成的結果,讓大家能夠用多元化視角重新看待當時的風起雲湧。
「大女主」?每個人都不容易
就小說文本而言,早在《燕雲臺》完結之初,就有讀者將其與蔣勝男此前的作品《羋月傳》作比較:同樣是女性視角,同樣是女主角的人生「一路打怪升級」。
蔣勝男也說,如果把《羋月傳》視為「大女主戲」的話,那麼《燕雲臺》中的蕭燕燕,也可以算作一個「大女主」。因為她們都是承載一段歷史故事的主角。
但兩個人並不雷同。從人物性格等方面,蔣勝男儘量讓筆下不同的角色拉開距離。比如羋月是一個很堅忍的人,蕭燕燕則是一個直接、活潑的人,而這源於她們各自背景和人生境遇的差異。
一部成功的作品裡,主角更像是一艘船,載著時代與故事向前走。以《燕雲臺》的歷史背景而言,蕭燕燕是最佳人選,可以承載那個時代轉折變遷的最大故事量,能將浩瀚的歷史長河呈現在讀者眼前。
對「大女主戲」的流行,蔣勝男不覺得意外,「現代女性從文學人物當中,需要得到一種情感共振。當我們感到失敗、沮喪、被背叛,而這些情緒又不能被現實生活中的親朋好友勸慰,或者自我消化的時候,就需要一個坐標。」
這個坐標可以是「壞」的,讓人們知道遇事可能會有特別糟糕的處理方法,不能這樣做;也可以是正面的,讓人們知道遇到一些挫折的時候如何重新站起來,甚至讓自己變得更好。
「現在人們會提『大女主』,我認為『大女主』不是看事業多成功、男人多愛她、她有多『開掛』。」蔣勝男認為,其實每個人都不容易,哪怕看上去「有掛」,背後也隱藏著很多曾經的打擊。
什麼才是女性的獨立?
「大女主戲」之外,是女性題材劇的火爆。比如最近熱門的《二十不惑》《三十而已》等等。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的獨立?什麼才是真正擁有自我的生活?
作家蔣勝男。受訪者供圖
蔣勝男給出的答案如下:女性的獨立意味著,在感情上、工作上、生活上都能夠有自己做決策的能力,你不依附於任何一個人,擁有自我、過有尊嚴的生活,有著內心的充盈和快樂。
「我希望大家說到女性的時候,不應該時時提到『偉大』『犧牲』『母性』。」她的觀點很鮮明,「一個女人首先是一個『人』,只有過好自己的一生,才不枉在人世間走一遭。」
在她看來,任何一位女性,絕對不能是一個工具、一個「社會家庭穩定器」,「太多歷史證明,如果沒有對雙方的約束機制,只憑著單方向忍讓,這個結構是不穩定的。」
蔣勝男更希望的是,許多女性能夠掙脫這種從小到大、社會媒體層層「集體無意識」的灌輸思想,而能夠認清自我,找回自我。
「這其中當然要經歷過一些痛苦,但是同樣,與力量的較量,能夠讓你獲得更多的力量,而放棄自我,則是更大的痛苦。」她說。(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