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無錫從未停止發展
但時光似乎稀釋了過往歲月的痕跡
✔那些熟悉的老地標
✔那些過往的生活習慣
✔那些童年時痴迷的味道
再回首時
才發現它們早已遠離我們的日常
但那份存在心中的舊日記憶
卻永遠磨滅不了
舊時光一旦不經意間被觸動打開
就會從記憶的閘門裡奔湧而出
每一件消失東西的背後
都曾有我們成長的軌跡
消失的地標
東方歡樂城
(圖片來源:蘇農有圖)
曾經東亭地標性建築,「江南第一城」,1994年開業,2015年底停業,2016年9月全面拆除。
東方歡樂城曾經是東亭的地標性建築,引以為傲的地方。1994年,歡樂城開業,敲鑼打鼓舞龍舞獅,有「普天同慶」的架勢。
有人回憶說,「還記得東方歡樂城開業,學校組織我們腰鼓隊的去打腰鼓,完了每人發2塊金幣巧克力和5塊錢…學校每次組織看電影也是去那裡。滿滿的回憶…」
(還有金幣巧克力,小時候的寶貝啊!)
無錫第一百貨
上世紀60年代開業,2010年3月12日歇業,老無錫都喊「中百一店」,她的全稱是「第一百貨商店」。
有網友還依稀記得,很小的時候過年最喜歡去第一百貨買新衣服。而現在,第一百貨的舊址上茂業億百已經拔地而起;
新世界百貨
1996年1月開業,2011年5月9日閉店,作為中國最大的百貨店擁有人及經營者之一,港資新世界百貨於1996年1月以高端定位進駐無錫中山路商圈,曾是錫城奢侈品百貨的象徵。新世界百貨關門以後,基本一直空置。
第二百貨
1958年開業,2010年9月閉店,原來的老二百被商業大廈兼併,之後變為伊酷童。
長發商城
1996年建成,宣傳語是「常來長發,換種活法」,小布還記得去頂樓遊過泳。
2009年閉店,長發商城被拆除,並與原無錫國棉一廠合併建造高端住宅區西水東。
遠東百貨
2010年10月6日開業,2015年12月31日閉店,轉而與本土民營企業紅豆集團聯手轉型升級為購物中心——紅豆萬花城旗艦店,這是近5年來中山路離場的第5家百貨品牌。
大洋百貨
2003年5月1日開業,2013年4月3日閉店,位於中山路與人民路的交會處,地處無錫最繁華的商圈。但是房屋結構存在先天不足,使其購物環境與中山路其他商場相比顯得不足。
英武百貨
2010年8月開業,2012年8月21日閉店,號稱來自英國武士橋的英武百貨,早前宣稱是百樂集團在中國大陸開出的首間商場,但定位一開始就走低端路線,並不符合無錫市場的消費習慣。英武百貨之前,這裡曾是花都百貨。
消失的地名
崇安區
崇安區是無錫的中心城區,1951年10月建區,因境內1600多年歷史的崇安寺而得名。2015年12月,崇安區撤銷,併入新設立的梁溪區,崇安之名成為歷史。
南長區
無錫縣曾先後分屬常州專區、無錫市、蘇州專區管轄。1958年6月,形成南長區。2015年12月,南長區撤銷,併入新設立的梁溪區,南長區地名成為歷史。
北塘區
明清盛極一時的「無錫米市」就源於北塘,林立的錢莊、布行、山貨行使北塘成為無錫近代商貿業的發源地。2015年12月,北塘區撤銷,併入新設立的梁溪區,北塘區地名成為歷史。
錫山市
錫山日報(錫山市徹市設區報紙併入無錫日報致讀者公告)
那時候,他們的身份證號是320283,如今這些身份信息成了絕版。那時候,《錫山日報》是長輩們閒來的讀物,報紙裡有錫山市的大城小事,後來撤市設區後,錫山日報停刊,錫山日報也成了絕版。
1999年楊市鎮全貌航拍照片,當時還屬於「錫山市」
2000年12月,撤銷縣級錫山市,設立無錫市錫山區和惠山區。
馬跡山
馬跡山之前只是太湖邊的一座孤島,並沒有和無錫連接起來。到了上世紀中葉,無錫實施了圍湖造田工程,前後長達5年時間。從閭江口到馬跡山旁,築起了一條蜿蜒數十裡的大堤,現在被稱作「十裡明珠堤」。
米碼頭
早在明萬曆年間,蓮蓉橋附近就已出現米市。無錫米市全盛時期,糧食常年吞吐量在1200萬石左右,同蕪湖、九江、長沙合稱「中國四大米市」。
三裡橋米市場
許多糧商在糧食業資本積累後擴大經營規模,投資麵粉等工業,榮氏麵粉廠由此起家。
布碼頭
馬路邊擺張鋼絲床,生意就算開始了,從最初30多個攤位發展到100多個,這便是布碼頭的開始,後來搬進了後西溪。
一位老無錫回憶,當年後西溪賣布料的人擠人啊,高峰時經營戶500家,這就是老無錫熟知的「布碼頭」。
絲碼頭
20世紀70-80年代,無錫紡織工業的出口創匯佔全市的70%,絲綢佔20%以上,當時的這個數字在現在看來難以想像。
錢碼頭
隨著米、布、絲碼頭的興盛,銀錢業應運而生。商人一般會購買絲綢帶回去,錢票放在錢莊裡更加便利。
周舜卿
至1930年,已有錢莊23家,銀行6家,大都設在蓮蓉橋堍,成為蘇南地區的金融中心和著名的放款碼頭。解放後,錢莊逐漸消失。
消失的美食
太湖餅乾
無錫糖果食品廠的太湖餅乾,餅乾盒子上印的都是無錫有名氣的風景,餅乾奶油味十足,是小時候不可多得的美味零食!
有些幼兒園吃點心的時候,也是發的太湖餅乾,家裡面也會把太湖餅乾軋碎做炸豬排,炸好的豬排咬一口那叫香脆!可惜現在都沒有啦,想吃也吃不到了!
雞腿麵包
小時候最喜歡吃這個!麵包又軟又香,麵包裡面藏著一根火腿腸,感覺比現在的火腿腸要好吃,吃到最後連棒子上剩下的渣渣都要吃乾淨,意猶未盡。
中萃方便麵
大家還記得曾經的無錫中萃面嗎?小時候家裡不做飯就泡一包中萃的雪菜面,有點微辣,湯鮮味美,現在都很懷念那個味道,可惜現在超市裡都找不到正宗的了。
老崇安寺的黃橋燒餅
以前就在崇安寺皇庭美食城一樓,有一家賣黃橋燒餅的小店,牛肉餡的,剛剛烤出來整條街上都是香味,小時候每次去都會買一個吃,印象裡還要排隊才能買到,熱乎乎地拿在手上,咬一口滿滿的牛肉餡!
麒麟汽水
這是一張麒麟汽水廠的老照片,那時候喝過麒麟汽水的小孩都已經成家立業,但說到這汽水都說好喝,汽足!雖然喝完舌頭會黃黃的,但是感覺比現在的雪碧、芬達還好喝。只可惜,現在早就沒有了!
馬山消毒鮮牛奶
小時候訂的牛奶都是玻璃瓶裝的,蓋子是紙頭的,用繩子纏著,小時候最愛吃的是瓶口的一層奶衣,特別香甜!
頂鼎雞
說起頂鼎雞,應該不少老無錫人都有印象,東西大都清淡不油膩,雞粥軟糯,雞肉嫩滑有彈性,覺得沒胃口的時候喝一碗清淡又不失鮮味的雞粥剛剛好!
娣安娣鄉村炸雞
DND鄉村炸雞原先是在老三陽百貨的二樓,炸雞脆脆的皮、鮮嫩的肉,還有玉米披薩,奶油味很濃的玉米湯,和鹹香味十足的爆米花,雖然現在炸雞店西餐廳特別多,但是記憶裡的味道卻很難找了。
莫師漢堡
這是紅豆萬花城負一樓摩斯漢堡的前身,當年在八佰伴和長發商城樓下都有分店,他們家的漢堡、熱狗、薯條跟肯德基和麥當勞的都不一樣!!都是現做的,特別香!
狀元樓
狀元樓是無錫歷史悠久的名菜館之一,三鮮大面和大肉饅頭,無錫的老吃客都耳熟能詳。在青石路口可是紅極一時,後來到了運河邊,地段不如從前,再後來就歇業了,實在可惜。
鴻運大酒店
無錫鴻運大酒店絕對是無錫本幫菜的老字號,他家除了地道的本幫菜外,還有排隊才買得到的鴻運大包!酒店樓下的老店已經關門,好在老店新開,大家還是能吃到餡多皮薄的鴻運大包。
消失的職業
戶外剃頭匠
一個煤爐子燒一鍋開水,一根板凳,剃一個頭兩塊錢,絕不多收,師傅手藝好,平頭剪得那叫一個順,如今已被各種高消費的理髮店替代了。
吹糖人
肩挑糖擔走街巷,手敲銅鑼哐哐哐,引來孩童齊圍觀,吹個糖人好漂亮。
上世紀80年代初,幾分錢或幾個牙膏皮就可以換一個糖人兒。如今兒童的玩具多了,糖人兒不再是哄孩子的玩物了,卻已被作為一項民間藝術受到重視。
箍桶匠
箍桶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的老行當,人們習慣稱箍桶的手藝人為箍桶匠。一張刨凳、一柄斧子、一個扒箍、一把錘子,在箍桶匠的手中把弄著,便成就了我們生活中的一種藝術!
釘秤匠
做秤是個精細活兒。在這「斤斤計較」之間,釘秤匠付出了他的青春與汗水。精工細作,毫釐必究,只為了手藝人的那份承諾。
修鞋匠(皮匠)
修鞋,是人們生活中最常見的一個行當。我國皮鞋出現得很早,有文字描述的可溯至殷周。到了唐代,連女人都穿上了皮鞋。
路邊的修鞋鋪,和繁華的現代都市,和快速的機械化時代如此不同,它們的存在是一個城市的懷舊,也是上一個時代價值觀的迴響。
打鐵匠
「半間東倒西歪屋,一個千錘百鍊人」,是舊時打鐵匠的真實寫照。一個鐵砧,幾杆鐵錘,幾把鐵剪,外帶風箱和火爐是打鐵人的基本家當。
鐵器的使用是人類歷史發展的一次飛躍,也是先民貢獻給後世子孫的傑作,然而隨著時間的推演,打鐵匠和鐵匠爐,似乎要在無聲地漠視中趨以末路,悲愴地踽踽而行。
船匠
在現代的水泥船,鐵船出現之前,農、漁民勞作,出行、出海所用的船,都是木製的,而製造這些木船的工匠就被稱為船匠。
在過去,船匠也是木匠,會不會造船,也成為是不是一個好木匠的標準,會造船的木匠,也稱為「大木」。在沒有電動工具的年底,全靠人工斧、鋸、刨、鑽,將船體拼裝成形。
彈棉花
小時候家家戶戶要做被褥都會去找彈棉花的工匠,隨著一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一堆棉花被壓成一條整整齊齊的被褥,小時候有新被子蓋也是很幸福的事!
磨刀匠
「磨剪~~刀,菜刀~~~~",長吆喝似乎總會或近或遠的響起。老大爺扛著一條板凳,上面有磨刀石,齒輪什麼的,看他拿著菜刀在磨刀石上譁譁譁的來回磨著,不一會兒菜刀就像新的一樣了?
修表匠
放大鏡、酒精燈、鑷子,還有靈巧的手是他們的兵器。小作坊裡凝固了他們的人生畫卷,見證了時間的遊走。現在大家都有手機了,戴表的也越來越少了!
修鋼筆
舊時的人們崇尚節儉。鋼筆壞了能修則修,修鋼筆大都「立等可取」。當換完筆尖、筆桿和皮膽,幾分錢費用、幾分鐘工夫,一支被損壞的鋼筆就獲得「新生」了。
如今計算機的普及和筆業的發達,鋼筆逐漸被代替,修鋼筆就自然地被社會淘汰了。
補鍋
以前誰家的鐵鍋燒穿了,又不捨得丟的話,就拿出來給師傅補一補。很多人家的鍋都是補了再補,一用就是好幾年。現在大家生活條件好了鍋破了就換新的,而補鍋這個手藝就漸漸地消失了。
鋦碗匠
有兩句俗語與鋦[jū]碗有關,一句是「沒得金剛鑽,別攬瓷器活」,另一句是「補鍋的鋦碗——自顧自」。
其實在無錫一帶並沒有專門的鋦碗匠,這個活計是由補鍋匠代勞的,舊時由於人們生活水平不高,日子過得非常儉樸,日常生活用品總是修了又修,補了又補...
雖然它們隨著我們的成長
隨著無錫的發展淹沒在歷史長河之中
但消失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遺忘
只要我們別忘記
那些已經消失的東西
就不難從心底再次找回!
來源:無錫攻略
福利活動依舊在繼續
小布將不定期從微信評論區
抽出幸運粉絲
每人可獲得禮品一份!
更棒的是
無錫發布的禮品升級啦!
筆記本套裝
充電寶+U盤套裝
便攜包包
還有常規地鐵卡
任意選~
多互動
多留言
多評論
就有機會獲得禮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