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文化產業園。 本報記者 朱曉露攝
一排排青磚黑瓦、民國風格的別墅小樓,在冬日陽光的照射下顯得格外有滄桑感。坐落於江北新區大廠街道鳳凰南路的南化六村,曾經是愛國實業家範旭東先生創辦的永利錏廠的專家宿舍。作為市文保單位和工業遺址,這裡將迎來新生。記者日前了解到,這一帶將打造成1934文化產業園,讓民國建築、工業遺址的保護與發展共存。
永利錏廠是南化集團的前身,由中國化工之父範旭東於1934年創辦,是中國化學工業的搖籃,最早的化工基地之一。中國的第一袋化肥、第一包催化劑、第一臺高壓容器以及第一套合成氨、硫酸、硝酸等裝置都在這裡誕生,先後創造了30多項「中國化工之最」。抗戰前,永利錏廠號稱「遠東第一大廠」,過去的大廠區也是由此得名。
2012年,我市把南化六村、三村建築,以及相關老廠房「永利錏廠舊址」等處,確定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我市公布首批工業遺址名錄,「永利錏廠舊址」榜上有名。但遺憾的是,由於產權歸屬、資金掣肘等方面的原因,這些工業遺址閒置多年,並沒有很好地保護和利用起來。
直到去年,事情迎來了轉機。在南化公司的支持下,永成廣告傳媒投資2億元準備在此打造1934文化產業園,範圍包括永利錏廠原老南化一中、編織廠房等周邊地區。「我們將保護性開發利用『永利錏廠舊址』上的民國建築和舊廠房,以文化創意、影視拍攝、時尚街區為主要內容,打造江北新區獨具特色的文化旅遊時尚園區。」永成廣告傳媒董事長成樂清介紹,此次打造的1934文化產業園將引進與文化產業領域相關的企業和團隊,以「文化+科技」「文化+創意」「文化+旅遊」的方式對工業遺址進行開放性保護。
記者日前在1934文化產業園一期施工現場看到,工程已接近尾聲。原永利錏廠子弟所在地、過去的南化第一中學目前已經「變身」為互邦影視的拍攝基地,一樓的影棚正在內部裝修,二樓的辦公區已有人員入駐。據介紹,二期的建設春節後即將開始動工,原永利錏廠的編織袋廠房將改造為畫室、展廳、攝影棚等。而對於南化6村的民國別墅則將保留原本的建築外貌,計劃發展創意辦公區、民宿、書店等環保低碳的業態。
江北新區宣傳部副部長魏川雄表示,包括永利錏廠在內的工業遺址,保護與發展應該並存,按照歷史文化、美學、建築價值、格局風貌等綜合價值進行評估,盤活利用它們,打造文化產業園是一個很好的思路。未來,江北新區也將通過簡化審批手續、吸引社會參與投資等舉措促進工業遺址的保護,讓這些寶貴的遺產成為增強江北新區文化自信的新元素。
本報記者 朱曉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