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導認為他沒有科研能力,被三次踢出師門,如今斬獲科學探索獎

2021-01-11 專車直達

博導認為他沒有科研能力,被三次踢出師門,如今斬獲科學探索獎。

山東一個叫費縣的小縣城沸騰了,因為有一個叫王鑽開的費縣子弟獲得了2020年的科學探索獎。斬獲這個獎項難度之大、含金量之高,業內人士都非常清楚。小縣城中有人能獲獎,自然會引發轟動,成為費縣人的驕傲了。

「科學探索獎」是由馬化騰聯合楊振寧、施一公、潘建偉等科學家共同發起,旨在鼓勵青年學者研究基礎科學及前沿技術。今年,有13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得主和100多位發達國家的院士參與提名,更有800多名「兩院院士」參與評審。上千名候選人中,僅有50人獲得最終榮譽及300萬獎金。來自費縣的王鑽開就是獲獎者之一。

王鑽開2000年畢業於吉林大學,獲機械工程學士學位;2003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獲微電子學碩士學位;2008年在倫斯勒理工大學獲得機械工程博士學位;2008-2009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進行博士後研究。

如今的王鑽開是香港城市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工學院副院長,教育部「國家人才計劃」講座教授,香港青年科學院創始成員;主要研究方向為仿生機械系統和微觀傳遞現象等;2016年2018年入選香港青年科學院院士,2019年入選國際仿生學會Fellow。

在眾多耀眼光環下,誰能想到這位科學明星曾經有過一段人生最為黑暗的時期——讀博期間被開除了三次,被導師認為沒有科學研究能力,博士頭銜差點與他無緣。

王鑽開在美國讀博期間,前後換了三個導師。他跟第一個導師學習沒有多少時日,某天就被導師叫到辦公室直截了當和他說——你還是轉學到一個更適合你的地方去吧。就這樣王鑽開在毫無思想準備的情況下,被第一個博導給開了。

王鑽開這下慌了,想到自己千辛萬苦來讀博,剛剛起步就遭受一悶棍,這如何是好?幸好學校來了一位剛入職的年輕女博導,王鑽開沒有選擇地成了這位女博導的第一個博士生。但是女博導的專業王鑽開並不喜歡,投到女博導門下本是無可奈何的選擇,於是王鑽開脫離女博導的課題,自己搗鼓研究,最終結局可想而知。女博導給了他一個D的成績,將他開除了。

因為王鑽開有一個D的成績,第三個博導對他很是冷淡,根本不把他當回事。一段時間後,第三個博導對王鑽開說——我覺得你不太適合讀博士,如果你沒通過資格考試,半年後轉碩士走人;如果通過,我也未必留你。王鑽開就這樣第三次被導師開除了。

王鑽開非常痛苦失望,但沒有絕望。按照導師要求積極備戰資格考試,竟然很順利地通過了;但導師要求他寫出一篇Nature!王鑽開全力撲在研究上,工作進展快速,2007年春天,研究正式在Nano letters上發表。同年,他拿到全美材料研究生銀獎,以及教育部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的「國家優秀自費留學生獎學金留學生獎」。2008年,他順利博士畢業。

後來的研究之路,王鑽開算是走得比較順利;但是他永遠忘不了那一段最為黑暗的歲月。那段經歷反覆提醒他,無論潰敗到怎樣的程度都不能放棄,只要有萬分之一的可能性也要抓住,希望永遠在絕望中。

相關焦點

  • 他曾接二連三被認為不適合讀博,如今斬獲科學探索獎!
    誰能想到,臺上這位每年全國僅50位的「科學探索獎」獲得者王鑽開,在讀博期間被開除過三次?11月14日,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的頒獎典禮在京舉行。該獎項由馬化騰聯合楊振寧、施一公、潘建偉等科學家共同發起,旨在鼓勵青年學者研究基礎科學及前沿技術。今年,有13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得主和100多位發達國家的院士參與提名,更有800多名「兩院院士」參與評審。
  • 這三位福建青年科學家獲「科學探索獎」
    2020年「科學探索獎」 14日舉行了頒獎典禮 來自九大領域的50位獲獎人中 三位福建籍科學家 徐集賢、史大林、陳興
  • 三個關鍵詞解讀「科學探索獎」
    賈佳亞解釋說,諾貝爾獎等很多享譽世界的科技獎項更多是表彰、獎勵科學家已經取得的科技成就;「科學探索獎」雖然也高度重視科學家的既有貢獻,但是更注重其未來的科研潛力並助力其成長進步和潛力開發。首屆「科學探索獎」設立了數學物理學、生命科學、天文和地學、化學新材料、信息電子、能源環保、先進位造、交通建築、前沿交叉等9個具體領域。據了解,這些領域是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指導下,對標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等單位的學科而設置的,面向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兩大方向,被認為在未來更具創新動力和創新潛力。二是對象選擇。「科學探索獎」瞄準的獎勵對象是具有創新潛力的青年。
  • 三位福建青年科學家獲本年度「科學探索獎」
    廈門網訊 據福建日報報導 (記者 林侃) 14日,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來自九大領域的50
  • 化學系李亞棟院士做客「師門論壇」教師節專場
    他認為,「傳道、授業、解惑」是作為一名教師的根本責任。在人才培養上,李亞棟十分認同美國社會學家朱克曼的「優勢累積」理論,認為精英科學家大多是由其他精英科學家培養出來的,團隊應形成良性互補,才能為科學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李亞棟希望同學們既要注重科研發展,又要注意人格修養;既要有永不服輸的「狼性」和「血性」,迎難而上,又要常懷敬畏之心,永葆感恩之心。
  • 50位科學家獲獎,「科學探索獎」將改變什麼?
    前面提到,基礎科研是一個枯燥的過程,如今的飯圈文化,綜藝娛樂更受關注。要改變這點,就需要給年輕人偶像之外的選擇指引。上個月,在上海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鍾南山提到,世界上有數不清的年輕人會將此次參會的科學家視為偶像,他也是其中一員。成為偶像的目的是更好的消除年輕人對偶像的盲從,通過偶像學到他們對問題的看法,更多地問為什麼。
  • 【分享】師門對研究生發展的影響
    在師門中,除了例行的師門會或組會活動外,師生、生生之間的私下互動頻率更高、更能促進彼此形成親密關係。科研工作中因面對未知的探索而具有無形的壓力,尤其是當科研陷入失敗或挫折時,無助感與挫敗感亟需發洩或得到安慰,導師作為學生科研的主要負責人,其支持與鼓勵能夠使學生明確科研方向,獲得精神動力。師兄師姐作為「過來人」,能理解師弟師妹的困惑,提供經驗指導或起到榜樣示範作用。
  • 他是清華姚班首屆畢業生、17科滿分傳奇,如今斬獲「諾貝爾風向標」斯隆獎
    △清華時期的鬲融新晉斯隆獎得主斯隆獎,1955年設立,由美國艾爾弗·斯隆基金會(The 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每年頒發一次,旨在向物理學、化學和數學領域的「早期職業科學家和學者提供支持和認可」。後來陸續增加了神經科學、經濟學、計算機科學、以及計算和進化分子生物學。
  • 新南威爾斯大學 (UNSW)斬獲澳大利亞科學界最高榮譽—總理科學獎
    原標題:新南威爾斯大學 (UNSW)斬獲澳大利亞科學界最高榮譽——總理科學獎「這不僅是對我個人的認可,也是對新南威爾斯大學科研團隊的肯定。」在剛剛宣布的獲獎結果中,UNSW郝曉靜博士憑藉在薄膜光伏領域的卓越貢獻,獲得了今年總理科學獎的馬爾科姆·邁金託斯年度物理學家獎。獲得這一殊榮,她表示很榮幸多年以來,新南威爾斯大學在太陽能領域一直保持著世界領先地位——驅動科研創新,創造世界紀錄,並將科研發現轉化成為商業成果。
  • 看生命科學領域科學探索獎研究者,高中生如何選擇自己選課的學科
    生命科學,作為一個學科,成為科學探索獎獎勵的一個領域,給廣大高中生學科選擇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從高中開設的課程來開,發現自己能否喜歡這個領域,只能從高中開設的課程中找到對口的銜接。從六位科學探索獎的研究領域找到關鍵詞,水稻育種、神經系統、線粒體、細胞、膽固醇、遺傳學、基因組學。從這些關鍵字中個,家長和同學們一定能看出是什麼專業了。
  • 985博導?211副校長?來看看學術圈乘風破浪的姐姐們
    顏寧老師的學習經歷和學術成果常常被媒體所廣泛報導,簡直用「開掛」都難以形容,絕對是實力超強的一線科學巨星。而顏寧老師的學生如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殷平、西湖大學90後博後鄢仁鴻等都已經獨立發表了Nature論文,他們也都迅速成長為國內的科研明星,顏寧老師如今也才不過42歲,已經可謂是桃李滿天下了。
  • 90後中科大教授摘下「青橙獎」被譽為麻辣教師,從不「點到」
    成就:90後博導用「個性化推薦」摘下青橙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這三個名詞加在一起,你很難想像獲獎者何向南是一名90後。28歲的他經歷海外留學後,回到中科大任教並加入了類腦智能國家工程實驗室團隊。
  • 90後任博導,80後任副校長:學術圈那些「乘風破浪的姐姐們」
    顏寧老師的學習經歷和學術成果常常被媒體所廣泛報導,簡直用「開掛」都難以形容,絕對是實力超強的一線科學巨星。而顏寧老師的學生如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殷平、西湖大學90後博後鄢仁鴻等都已經獨立發表了Nature論文,他們也都迅速成長為國內的科研明星,顏寧老師如今也才不過42歲,已經可謂是桃李滿天下了。
  • 每人300 萬,獎金不限制,騰訊科學探索獎首批青年獲獎者亮相
    2018年11月,騰訊公司成立20周年之際,砸10億元成立「科學探索獎」,不求商業回報,只為激勵一代又一代青年人投入到科學探索之中,如今「科學探索獎」也迎來了首批獲獎者。11月2日,2019年「科學探索獎」頒獎盛典在京舉行,這是繼9月20日獲獎名單發布後的首屆頒獎典禮。
  • 徐州的學霸小姐姐榮獲青橙獎!29歲已是浙大博導
    但趙保丹並沒有為此感到壓力,在她心目中,做科學本身就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趙保丹說自己的實驗室氛圍也是很輕鬆的,跟學生之間的關係也像朋友一樣,就是要在這種輕鬆的環境裡才會有更大的創造力。科學需要靈感,女生第六感也是優勢在科學研究的過程中,趙保丹說自己體會到了很多樂趣,科研工作和藝術創作有很多相通的地方,都需要一些靈感,也需要傾注心血去反覆打磨,才可以獲得完美的作品。「我們的研究,是從最開始的簡單設想,到逐步豐富細節,然後直到最終呈現出完整作品。」
  • 浙大29歲「粉色系」博導獲百萬獎:望做好學生的導師而非老闆
    青橙獎是阿里巴巴達摩院在2018年發起的公益性評選,面向35歲及以下的中國青年學者,發掘和支持對科技進步有關鍵推動作用的人物。除了獎金,獲獎選手還將得到阿里提供的開放數據、應用場景等全方位科研支持。今年「硬核10人」的科研領域腹地廣闊,既有晶片、工控軟體、人工智慧、材料器件等應用科學,也有基礎數學,還有醫學大數據等交叉學科。
  • 「科學探索獎」名單揭曉,駐馬店2位科學家榜上有名!
    2020年「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來啦,來自九大領域的50位科學家獲獎,7位河南籍科學家,魏勇、王二濤、張遠波、魯巍、陳玲玲、羅坤、魏運,榜上有名。其中,魏勇、魯巍是咱駐馬店人!11月14日,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50位國內科學家攜家眷走過紅毯,聚集在2020年騰訊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上。
  • 勇闖無人區打造科研「網紅團隊」
    在張晗看來,打破學科壁壘有助於產出創新型成果,他也因此成為了新材料與光電工程「聯姻」路上的追夢人。如今,他領銜的黑磷光電技術工程實驗室正是他實現夢想的重要「實驗場」。二維黑磷被科學家視為矽的理想替代材料。近年來,黑磷逐漸在電學、光學、生物醫學等多個領域都展現出巨大的應用潛力。
  • 比起19年狂攬19次諾獎,這才是日本可怕之處|諾獎|柴昌俊|諾貝爾獎|...
    拿諾獎仿佛開了掛的日本人,危機感還是很重。1得諾獎的,都有點「不正常」斬獲諾獎的每位得主,都不簡單。當時諾獎的報導一出,整個日本的媒體都陷入了「尋找田中耕一」的模式。似乎沒有什麼人聽說過「田中耕一」的名字,所有的資料庫裡也未曾錄入過與他相關的信息。直到後來,人們發現,他只不過是一家企業裡的無名小卒。
  • 2位交大人獲2020年「科學探索獎」
    日前,第二屆「科學探索獎」(Xplorer Prize)頒獎典禮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饒毅、潘建偉、鄔賀銓、程泰寧等發起人為來自九大領域的50位獲獎人頒獎。其中有2位交大人:鬱昱、劉智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