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教師節前夕,還是學期結束,各個學校都會評選優秀教師,並予以表彰。但是,在評選過程中,有的學校搞形式主義,或論資排輩,或輪流坐莊;有的學校喜歡搞「平均主義」,其表現主要有以下幾種:
學科之間要均衡。學科之間的均衡,是指各個學科優秀教師的比例應當差不多,差距不能太大。比如,語文學科有4位老師當選,數學學科也應該有4位老師當選,至少不能少於3位老師。除語文和數學學科外,只要某一個學科有老師當選,其他學科必須要有老師當選。否則,就會出現「學科歧視說」。
老中青教師要均衡。老中青均衡,是指優秀教師中,既要有中年老師,還要有青年老師,也要有老年教師。也就是說,各個年齡段都要有優秀老師。
管理人員與教師要均衡。管理人員與教師均衡,是指管理人員中被評為優秀的比例,至少不能低於學科優秀教師佔所有教師的比例。
在編教師與聘任教師要均衡。由於教師嚴重缺編,很多學校有少量的聘任教師。在優秀教師評選時,要考慮聘任教師,增強聘任教師的存在感和主人公意識。
各個年級之間要均衡。年級之間的均衡,是指各個年級都要有優秀教師。不能有的年級有,有的年級沒有。
班科之間要均衡。班科之間的均衡,是指優秀教師中,必須要有一定比例的班主任,且班主任的比例不能低,更不能沒有班主任。
評選優秀教師中的「平均主義」,除了上述表現外,還有其他表現。比如,鄉鎮優秀教師的評選,要考慮學校之間的均衡;縣市級優秀教師的評選,要考慮鄉鎮之間的均衡。
評選優秀教師,考慮各方利益,照顧各種關係,搞「平均主義」,其弊端顯而易見:把原本優秀的教師變得不優秀,把原本不優秀的教師變得優秀。如此評選和表彰,不僅沒意義,可能還會產生負面效應。
評選優秀教師搞「平均主義」,原因在於學校擔心學科、各年齡段、處室等比例失衡,有些老師會鬧情緒,進而影響工作的熱情和積極性。為此,有的管理者聲稱,評選優秀教師搞「平均主義」是大局觀使然。
在筆者看來,評選優秀教師搞「平均主義」,就是「和稀泥」,不僅有失水準,而且有失公允,可能會導致更多的老師「鬧情緒」,甚至出現優秀老師「鬧情緒」的現象,進而影響教師管理和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評選優秀教師,要不分學科、不論年齡、不管崗位,堅持一個標準、一把尺子,既不因為名額限制提高標準,也不因為擔心不均衡降低標準。如此評選,才能夠激勵先進、鞭策後進,才能夠產生示範效應,起到引領作用。
來源:蒲公英評論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