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信息」提問 VS 「Yes,and」表達——如何提問孩子才肯說

2020-12-11 棕媽

這本書出版前,王小騫曾邀請俞敏洪作序。

一開始,俞敏洪是有些遲疑的。

在他看來,作為父親,推薦一本媽媽視角的書,是有些彆扭的。

俞敏洪這樣想,也很正常。估計很多爸爸都會這麼想,什麼孩子啊,婆婆媽媽啊、家長裡短啊,這些統統都不感冒。

畢竟這不是他們所關注的東西,親子教育在他們看來,也不是剛需。

但是,在拿到書稿後,俞敏洪的這些顧慮都沒了,甚至是一口氣把這本書讀完。

「一邊讀,一邊有些佩服這個我熟悉已久的央視主持人——王小騫,她真是有兩把刷子,做主持業務過硬,當媽媽也十分優秀。

看完這本書,我甚至替很多孩子羨慕起她的女兒早早。」

人一生的教育可以分為三大部分: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

家庭教育對於孩子的影響十分深刻,也是一切教育的基礎。

俞敏洪曾做過一個比喻:

教育就是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

回顧起童年,俞敏洪覺得自己很幸運,因為母親給了他人生巨大的推動。

他說,母親鼓勵他從小儘可能多地閱讀,這對於他的成長和日後的事業都幫助很大,同時,自己性格中的善良、開朗、樂於助人、堅韌不拔,也都是從母親身上習得的。

在俞敏洪看來,比起學校教育,家庭的影響更讓他受益終身。

父母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孩子未來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家庭是優秀孩子的始發站和港灣,父母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引導者。

俞敏洪曾寫過一篇文章《教育的核心是什麼》。

在文章中他提到,對於當下的中國家長,面向未來培養孩子,需要讓孩子具備的四個方面的能力。

第一個是思考能力。

很多情況下,我們的教育更注重知識的灌輸,而不重視讓孩子提出自己的看法。

即便孩子表達了一些獨立的思想,如果跟主流有所不符的話,也很有可能被視為另類,不被認可。

作為成年人,我們首先應該相信孩子的能力,並為孩子搭建獨立思考的大廈。

其次,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要學會放手,不做權威型的父母,要當孩子的朋友、顧問,不要直接替孩子「拍板」,更不能 「僭越」。

最後,我們把解決問題的主導權還給孩子,扮演好提問者的角色,啟發孩子自己動腦、自己想辦法。

第二個是精神能力。

這裡包含了一個三角形的能力模型:

最底層是積極向上的心態,中間是抗打擊能力,最上方是理想和志向能力。

孩子抗挫力形成的前提,是他曾經獲得過成功的感覺。我們常說的「失敗是成功之母」,對於孩子來說,更應該提倡的是「成功是成功之母」。孩子只有體會過「成功」這種令人激動、心潮澎湃的感覺,才會更有繼續挑戰的衝勁。

如果孩子從來沒有體驗過,或極少體驗成功,他就不會對成功產生渴望,也就不會願意對抗挫折。

第三個是社會能力。

在一個社會中,互幫互學、互相支持、互相保護,應當是社會能力的核心。

但現在,從家庭,到學校,再到社會,一方面我們在強調人的品格,強調正能量,另一方面我們卻實實在在地培養出太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我們都希望可以培養一個「內心豐盈」的孩子,我們都不希望讓孩子成為一個自私自利,毫不顧及他人感受的人,但卻常常用錯誤的養育方式把孩子「推向」自私的一端。

第四個是知識能力。

這可以算是當下父母最普遍關注的問題了。

孩子考試成績不好,是讓所有父母都很頭疼的事情。很多父母更傾向於用批評、打罵的方式來「震」孩子,想要以此激發孩子學習的鬥志。但是,這樣做往往難見成效,孩子甚至會抗拒、厭惡學習。

那該怎麼辦?

在這本書中,就藉助「赫洛克效應」這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告訴父母用鼓勵才能真正幫助孩子進入「主動學習——提高成績」的正向循環,幫助孩子把偶然行動演變成持久的良好習慣性行為,同時獲得安全感。

即便是面對一個考班裡倒數第五的孩子,父母的鼓勵也會比批評更管用。比較是需要讓孩子自己和自己做的。他考了倒數第五,同樣值得父母的鼓勵和認可。

這本書,不僅提供了養育孩子的術,還提供了幫助孩子、解放父母的道。

養育孩子,也是父母成長的過程。

對於父母而言,對孩子的培養和教育不能僅依賴於天然的母愛、父愛,更需要不斷地花費心力去學習和探索。

這本書看起來雲淡風輕,卻探討了很多我們在教育孩子中的深層問題。相信我們在讀完這本書後會重新定義親子關係,會重新定位溝通、品格和父母角色,而這些,都能夠幫助我們舉一反三地做好對孩子的教育。

教育不是比教你的人更聰明,教育不是教你已經知道的知識。

教育或教育工作者可以是像俞敏洪父母一樣的人,他們可能不會讀或寫,但他們能夠引導你去超越自己,超越你在這個世界上的使命,超越你的極限,超越你的天賦。

希望我們在一同學習和思考之後,也能夠成為這樣的教育者。

好了,回到今天的分享:

「你信息」提問 VS 「Yes,and」表達——如何提問孩子才肯說

文章開頭,是一個案例。

有一天,作者的女兒早早在幼兒園被別的小朋友咬了。那個小朋友把早早的腮幫子和手咬得青了兩大塊,青紫青紫的牙印清晰可見。

下午去接孩子放學的時候,一眼就看到了她臉上的牙印。當時,她大腦嗡的一下,整個人像石化了一樣,愣在那裡半天。

當時的她,滿腦子都在想「發生了什麼?到底是怎麼回事?誰欺負了我的孩子?」

一系列的問號,心像被針扎了一樣,刺得生疼。

當孩子遭遇到一些特殊事件時,父母會產生很大的情緒波動,會控制不住地想:孩子到底遭遇了什麼?

當然,這些想法是很正常的,這是為人父母想要保護孩子的本能反應。但是,我們需要警覺的是,不能急於用自己的想法來還原整個事件,因為我們的判斷未必源於事件的真相,很可能會造成誤判。

弄清事實真相,正確處理孩子遇到的棘手問題,是對家長能力的一種考驗。

父母怎樣向孩子提問,才能理性地搞清事情的經過呢?

第一種方法,「你信息」提問法。

這個提問法是以「你」字開頭,或者把「你」作為核心,把說話的主動權交給孩子,引導孩子主動說。

「你信息」提問背後的原理機制是「讓渡自我」,也就是,不能過於以自我為中心,而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並儘可能讓孩子說話。

父母的讓渡自我,則是指父母要暫時放棄家長主導的念頭,讓自己退出來,把空間和時間都留給孩子。

那麼,「你信息」提問,具體要怎麼做呢?

在「早早被咬」事件中,作者是這樣做的。

當看到早早臉上的牙印,不管當時有多擔心和焦慮,都沒有馬上說出來。而是走到早早身旁,蹲下來,摸著她的臉問:「早早,你跟媽媽說說,這個臉是怎麼回事啊?」

早早說:「睡午覺的時候,我旁邊的小孩咬的。」

媽媽問:「你告訴媽媽,他為什麼要咬你呢?」

早早說:「他也不是故意的,他是跟我玩著玩著,不知道該怎麼玩好,就咬了我兩口。」

聽了早早的描述,這位媽媽猜測,這個孩子的家裡人跟他鬧著玩的時候,有時候可能會用輕輕咬他的方式表達喜歡。孩子就認為,咬是代表喜歡。

可是,一個小孩去咬別人時,可不像大人那麼有分寸,也不懂得輕重。他可能覺得,「我越喜歡你,我就咬得越很、越使勁」。結果,早早的臉被咬紫了。

接著,這位媽媽又問:「你當時為什麼不喊老師呢?」讓她沒想到的是,早早回答說:「別的小朋友在午睡,我要是大喊大叫的話會把大家吵醒的。」

聽孩子這麼說,媽媽非常感動,因為從孩子的回答中,媽媽獲得了一個特別有價值的東西:

自己的孩子是溫和純良的,是懂得考慮別人感受的,是有同理心的。

假如當時沒有用「你信息」提問,而是靠自己的主觀臆斷推斷出,咬人的就是一個壞孩子,自己家孩子被還不吱聲就是軟弱。那麼,這樣的誤解,就很有可能把事情帶向一個完全偏離的方向。

我們有可能錯怪了自家孩子,也錯怪了別人家孩子。

面對這種衝突事件,不光是對孩子的考驗,更是對我們大人的考驗。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不會去用「你信息」,而是常常出現「我信息」。也就是當孩子跟父母說話的時候,父母總是說「我覺得怎樣」,比如,「我怎麼覺著不是這麼回事?」「我怎麼覺得是這個孩子故意咬你?」「我覺得你當時就應該咬回去!」

「我信息」對於孩子來說,是毫無正向價值的,對於解決孩子當下遇到的問題也沒什麼幫助,甚至會幫倒忙。

使用「我信息」還會讓孩子有這樣的感受:

我爸媽都不聽我說話,他們一點兒都不關心我的想法。父母的「我信息」用多了,還可能導致孩子以後慢慢地就不愛跟父母說話了,哪怕發生什麼衝突也不再想告訴父母。

第二種方法,「yes,and」表達。

「yes,and」是即興戲劇表演裡的一個概念,之後變衍生為一種思維模式,在職場溝通和合作中有廣泛應用。

那麼,「yes,and」該怎樣用到父母跟孩子的提問溝通中去呢?

簡單來講,先用yes對孩子表示接納、認可,再用and引出一個相關問題。

早早兩歲多的時候,有一天回家突然笑嘻嘻地跟媽媽說:「我是個大飯桶!」那一瞬間,媽媽哭笑不得,心想,這孩子是怎麼了?還沒等媽媽說話,早早繼續笑著說:「我長了一個大雞腿!」

「大雞腿、大飯桶」,這都哪兒跟哪兒啊?

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呢?然後,媽媽就開啟了「yes,and」提問模式。

媽媽對早早說:「你是大飯桶?」(這是yes,通過重複孩子的話,表示自己對她的接納。)

早早聽完,咯咯笑得更開心了,前仰後合地說:「是啊,我是大飯桶!」

然後,又問:「這是誰說的啊?」(這是and,提出一個相關的問題,來引導孩子進行回答。)

早早說:「江老師說的。」

繼續追問:「哦?江老師說的啊,那江老師為什麼說你是大飯桶和大雞腿呢?」

就這樣,通過「yes,and」提問,搞清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原來,早早睡午覺的時候,隔壁班的江老師來到他們班,坐在早早旁邊,說她是個大飯桶,還摸著早早的腿,說她長了個大雞腿。

通過對孩子的提問,把事件還原清楚,並找幼兒園做了相應的溝通。

孩子在年齡小、表達能力不夠好的時候,遇到一些情況,很難自己說清楚,父母可以通過「yes,and」這樣的提問,給孩子遞一個抓手,讓孩子順著問題去把一件可能比較複雜的事情講得相對清楚,這樣父母才能比較恰當地來處理孩子遇到的問題。

最後咱們來回顧一下:

「你信息」提問。父母在對孩子提問的時候要用「你信息」,讓渡自我,把說話的主導權交給孩子。

「yes,and」表達。先用 yes對孩子表示接納和肯定,再通過and提出相關的問題,引導孩子還原事件的真相。

相關焦點

  • 「你信息」提問 VS「Yes,and」表達——如何提問孩子才肯說
    」提問 VS 「Yes,and」表達——如何提問孩子才肯說文章開頭,是一個案例。這個提問法是以「你」字開頭,或者把「你」作為核心,把說話的主動權交給孩子,引導孩子主動說。「你信息」提問背後的原理機制是「讓渡自我」,也就是,不能過於以自我為中心,而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並儘可能讓孩子說話。
  • 陪孩子英語閱讀的時候 如何才能做到高效提問?
    這本書選取的魯迅小說《孔乙己》,文後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小說)上半部分用「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引起,以下一直照顧著,兩次說「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又說「一群孩子都在笑聲裡走散了」,末了以「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作結。試想,「使人快活」的孔乙己,他本身也快活嗎?這個提問本身優秀在什麼地方呢?
  • 啟發式提問,讓孩子成為會思考的人
    從生理學的角度看,當我們被命令(告訴)時,身體可能會變得僵硬,而大腦接收到的信息是抗拒,當我們被尊重地提問時,身體是放鬆的,大腦接收到的信息是尋找答案。因此,提問比告訴更容易讓孩子接受。「你要穿什麼,在外面才不會覺得冷?」「如果錯過了校車,你打算怎麼去學校?」「我們怎麼對待朋友?」「怎麼表達你的擔憂,別人才願意聽呢?」......教育的意義在於幫助發展,而非糾正錯誤。
  • 如何提問,讓別人有興趣說下去?
    大家好,我們常說啊所謂情商高就是會說話兒,這個會說話裡很重要的一點呢就是要會提問,其實仔細想想就會發現沒有提問的對話非常少。微博上有的人向大v提問,對方就能回答,並且還能得到高贊和圍觀,一舉兩得,大家雙贏。而有的人提問,人家連點開都不會點,還有知乎上也同樣如此。
  • 英語一般疑問句用Be動詞還是助動詞提問?
    你是好學生嗎?美國人是講英語的嗎?知道英語中如何用一般疑問提問嗎?
  • 孩子不懂表達情感,喜歡插嘴急於表達,不妨利用提問的方式
    當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或觀點時,然後和其他人進行一起分享,就會著急的說出來。 這個時候其實需要家長進行引導孩子克制自己的行為,讓孩子學會在適當的時候展現自己,當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時,也應該尊重其他人,讓其他人講完了再去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直接進行打斷他人。
  • 《學會提問:實踐篇》書評
    這樣的提問方式,聽了比較舒服,聽者也更樂於回答。比如說:「最近沒有這個打算,我想等到工作穩定了,工資達到多少元了,才考慮結婚。」說話是一門藝術,良好的提問是進階的藝術,不僅可以幫助你得到你想要得到的答案,而且,容易加深溝通雙方的關係。
  • 溝通的關鍵在於提問,好的提問往往有這7個特徵
    如果說溝通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了解建立關係的先鋒,那麼提問就是先鋒手中的武器。好的提問能讓人如沐春風,而不好的提問則讓人如坐針氈。不好的提問:關於發生的事情,如何減少,如何應對?(設定前提,減少與應對)好的提問:關於發生的事情,能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改變?(沒有前提,可以發散回答)不好的提問:對於這件事情,你有沒有採取最正確的方法?
  • 孩子愛提問,是認知發展的表現
    不知道家長朋友們有沒有發現,在孩子開始學會如何語言表達之後,他們會開始變得愛提問,儘管很多問題,有的問題簡直是哲學深度思考,我們根本回答不上來。但是有的問題,明明孩子真的答案,他們還是會故意發問,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別讓你的演講被提問環節毀掉,麥肯錫教你巧妙回答提問
    在一次演講中,也許你之前的分享思路清晰、表達準確、結論備受認可,但就像吉川一樣,在提問環節一旦出現差錯,整個演講就可能毀於一旦。面對不懷好意的提問者,面對對方無釐頭的提問,你該如何巧妙應對?另外,還有可能招致提問者做出令人難以預期的反應,比如對方可能真的會說:「不,你的回答完全答非所問。」
  • 面對孩子的提問,你是如何處理的?
    這是全生發展的第266篇文章 相信每個家長都被孩子提問過,從小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到大孩子的各種練習題,都考驗著家長的智慧和耐性。面對孩子的問題,作為家長,你是如何處理的呢?你是忙於手頭的工作,對孩子的各種問題不理不睬,甚至呵斥孩子「怎麼這麼多亂七八糟的問題」?還是停下手中的工作,耐心地聽孩子說,並耐心地解答?你是對孩子的問題有問必答,直接給答案,還是先讓孩子想一想,聽聽孩子的想法再給出自己的答案?或者是儘量自己不給答案,啟發孩子自己找到問題的答案?
  • 父母怎樣提問,孩子才願意回答,3個啟發式提問技巧,讓娃樂開口
    在遇到一個問題或一件事情的時候,父母怎樣提問,孩子才願意回答?要回答這樣的問題,我們先來看傳統的教育方法:傳統教育方法通常是將問題的答案直接交給孩子,比如,告訴孩子「不要這樣……;不能那樣……;你應該這麼做……;你必須那麼做……」,呈現出一種簡單粗暴、給人滿滿的命令式的味道,很顯然這會讓孩子感到很不愉快,不僅缺乏對孩子尊重感,更缺少一種引導孩子主動去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 父母這樣說,孩子才肯聽,父母這樣做,孩子才優秀
    &34;爸爸希望你生氣的時候這樣說。&34;當我們外出,而孩子卻賴著不走的時候,可以這樣說&34;對於孩子而言,父母不但是他們的避風港,更是他們的第一任老師,爸爸媽媽的的一言一行時刻影響著孩子的成長。1、注意孩子的反應與態度現代父母工作忙碌,在和孩子說話時常常會直接說出自己的意見和指示,期望孩子乖乖照做,最好不要有意見。所以,往往沒有仔細把孩子說的話聽完,而孩子感覺與父母難以溝通,代溝必然越來越深。所以父母的耐心很重要,不但要聽完孩子的講述,還要理解孩子所表達的意願。溝通是互動的,是雙方面的。
  • 提問比回答更具開放性和創新性?如何讓孩子學會提問?
    公司開會的時候,針對一個主題當領導問大家有什麼要問的嗎,通常情況是大部分人默不作聲,只有個別員工會提出一些新的問題,你是否羨慕那些總能提出問題的同事?相對於提問,我們更擅長做回答,因為提問比回答更具開放性和創新。那麼如何學會提問呢?
  • 親子溝通技巧——巧用「提問」
    ,可能是困擾不少家長的一個問題,今天,檸檬就來跟大家談談,在親子關係中,我們該如何像心理諮詢師一樣提問呢?我們總結一下,封閉式提問孩子只能用肯定或否定回答,反覆用封閉式提問,孩子沒辦法說自己想說的,談話自然無法深入。所以如果我們想要了解更多信息,那就多用開放式提問。
  • 孩子不告訴你幼兒園發生了什麼?其實是你提問方法有問題
    作為父母詳細了解孩子的幼兒園生活是應該的,這樣便於教育孩子,萬一發生了一些老師打罵孩子的事件,父母也可以及時的保護孩子。所以,父母非常有必要學習如何跟幼兒園孩子溝通。那麼如何跟孩子交流,才能引導孩子說出自己幼兒園發生的事呢?
  • 試著換一種提問方式,你也可以成為銷售高手
    還是剛才那句話,如果換成:嗨,你今天感覺如何?對方說,今天真棒,然後你再說,是啊,我也覺得今天天氣好極了。這就是一種建立在先去理解別人,再去想讓對方理解你的方式。中國人在打招呼的時候就很有智慧:吃了嗎?你看,這就是在提問,在理解別人。
  • 親子閱讀中的提問策略
    孩子天生會說話,但沒有孩子天生會閱讀。閱讀是一種能力,也是伴隨每個人一生的競爭力,閱讀是一門需要學習的技藝。每個人的閱讀能力都會經過三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從出生到小學三年級,叫做「學習如何閱讀」;從三年級到高中,叫做「通過閱讀來學習」;進入大學一直到成年,叫做「通過閱讀來行動」。在第一個階段,我們為孩子打好了閱讀基礎。
  • 面對孩子的提問,家長的回答很重要
    晨晨的爸爸上了一天班,身心有點疲憊,剛開始還三言兩語打發了他,但他對回答不滿意又繼續提問,爸爸有些不耐煩了,就說:「我也不知道」,晨晨又問:「爸爸,你為什麼不知道?」爸爸聽到這句話,心火噌噌噌往上冒,當時就火了:「哪有那麼多為什麼,別煩我,一邊玩去。」晨晨聽了,臉一白,怏怏地離開了。
  • 親子閱讀時,如何有技巧地提問?
    有些家長可能喜歡一上來就問:你讀完這本書感受如何?明白了一個什麼道理?這些大而空泛的問題,孩子可能會摸不著頭腦,不知該如何回答,或者不願回答。例如圍繞書中的人物提問:「你覺得威利有什麼變化?」比如《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麼?》,我們說重複的半句,讓孩子把後半句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