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出版前,王小騫曾邀請俞敏洪作序。
一開始,俞敏洪是有些遲疑的。
在他看來,作為父親,推薦一本媽媽視角的書,是有些彆扭的。
俞敏洪這樣想,也很正常。估計很多爸爸都會這麼想,什麼孩子啊,婆婆媽媽啊、家長裡短啊,這些統統都不感冒。
畢竟這不是他們所關注的東西,親子教育在他們看來,也不是剛需。
但是,在拿到書稿後,俞敏洪的這些顧慮都沒了,甚至是一口氣把這本書讀完。
「一邊讀,一邊有些佩服這個我熟悉已久的央視主持人——王小騫,她真是有兩把刷子,做主持業務過硬,當媽媽也十分優秀。
看完這本書,我甚至替很多孩子羨慕起她的女兒早早。」
人一生的教育可以分為三大部分: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
家庭教育對於孩子的影響十分深刻,也是一切教育的基礎。
俞敏洪曾做過一個比喻:
教育就是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
回顧起童年,俞敏洪覺得自己很幸運,因為母親給了他人生巨大的推動。
他說,母親鼓勵他從小儘可能多地閱讀,這對於他的成長和日後的事業都幫助很大,同時,自己性格中的善良、開朗、樂於助人、堅韌不拔,也都是從母親身上習得的。
在俞敏洪看來,比起學校教育,家庭的影響更讓他受益終身。
父母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孩子未來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家庭是優秀孩子的始發站和港灣,父母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引導者。
俞敏洪曾寫過一篇文章《教育的核心是什麼》。
在文章中他提到,對於當下的中國家長,面向未來培養孩子,需要讓孩子具備的四個方面的能力。
第一個是思考能力。
很多情況下,我們的教育更注重知識的灌輸,而不重視讓孩子提出自己的看法。
即便孩子表達了一些獨立的思想,如果跟主流有所不符的話,也很有可能被視為另類,不被認可。
作為成年人,我們首先應該相信孩子的能力,並為孩子搭建獨立思考的大廈。
其次,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要學會放手,不做權威型的父母,要當孩子的朋友、顧問,不要直接替孩子「拍板」,更不能 「僭越」。
最後,我們把解決問題的主導權還給孩子,扮演好提問者的角色,啟發孩子自己動腦、自己想辦法。
第二個是精神能力。
這裡包含了一個三角形的能力模型:
最底層是積極向上的心態,中間是抗打擊能力,最上方是理想和志向能力。
孩子抗挫力形成的前提,是他曾經獲得過成功的感覺。我們常說的「失敗是成功之母」,對於孩子來說,更應該提倡的是「成功是成功之母」。孩子只有體會過「成功」這種令人激動、心潮澎湃的感覺,才會更有繼續挑戰的衝勁。
如果孩子從來沒有體驗過,或極少體驗成功,他就不會對成功產生渴望,也就不會願意對抗挫折。
第三個是社會能力。
在一個社會中,互幫互學、互相支持、互相保護,應當是社會能力的核心。
但現在,從家庭,到學校,再到社會,一方面我們在強調人的品格,強調正能量,另一方面我們卻實實在在地培養出太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我們都希望可以培養一個「內心豐盈」的孩子,我們都不希望讓孩子成為一個自私自利,毫不顧及他人感受的人,但卻常常用錯誤的養育方式把孩子「推向」自私的一端。
第四個是知識能力。
這可以算是當下父母最普遍關注的問題了。
孩子考試成績不好,是讓所有父母都很頭疼的事情。很多父母更傾向於用批評、打罵的方式來「震」孩子,想要以此激發孩子學習的鬥志。但是,這樣做往往難見成效,孩子甚至會抗拒、厭惡學習。
那該怎麼辦?
在這本書中,就藉助「赫洛克效應」這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告訴父母用鼓勵才能真正幫助孩子進入「主動學習——提高成績」的正向循環,幫助孩子把偶然行動演變成持久的良好習慣性行為,同時獲得安全感。
即便是面對一個考班裡倒數第五的孩子,父母的鼓勵也會比批評更管用。比較是需要讓孩子自己和自己做的。他考了倒數第五,同樣值得父母的鼓勵和認可。
這本書,不僅提供了養育孩子的術,還提供了幫助孩子、解放父母的道。
養育孩子,也是父母成長的過程。
對於父母而言,對孩子的培養和教育不能僅依賴於天然的母愛、父愛,更需要不斷地花費心力去學習和探索。
這本書看起來雲淡風輕,卻探討了很多我們在教育孩子中的深層問題。相信我們在讀完這本書後會重新定義親子關係,會重新定位溝通、品格和父母角色,而這些,都能夠幫助我們舉一反三地做好對孩子的教育。
教育不是比教你的人更聰明,教育不是教你已經知道的知識。
教育或教育工作者可以是像俞敏洪父母一樣的人,他們可能不會讀或寫,但他們能夠引導你去超越自己,超越你在這個世界上的使命,超越你的極限,超越你的天賦。
希望我們在一同學習和思考之後,也能夠成為這樣的教育者。
好了,回到今天的分享:
「你信息」提問 VS 「Yes,and」表達——如何提問孩子才肯說
文章開頭,是一個案例。
有一天,作者的女兒早早在幼兒園被別的小朋友咬了。那個小朋友把早早的腮幫子和手咬得青了兩大塊,青紫青紫的牙印清晰可見。
下午去接孩子放學的時候,一眼就看到了她臉上的牙印。當時,她大腦嗡的一下,整個人像石化了一樣,愣在那裡半天。
當時的她,滿腦子都在想「發生了什麼?到底是怎麼回事?誰欺負了我的孩子?」
一系列的問號,心像被針扎了一樣,刺得生疼。
當孩子遭遇到一些特殊事件時,父母會產生很大的情緒波動,會控制不住地想:孩子到底遭遇了什麼?
當然,這些想法是很正常的,這是為人父母想要保護孩子的本能反應。但是,我們需要警覺的是,不能急於用自己的想法來還原整個事件,因為我們的判斷未必源於事件的真相,很可能會造成誤判。
弄清事實真相,正確處理孩子遇到的棘手問題,是對家長能力的一種考驗。
父母怎樣向孩子提問,才能理性地搞清事情的經過呢?
第一種方法,「你信息」提問法。
這個提問法是以「你」字開頭,或者把「你」作為核心,把說話的主動權交給孩子,引導孩子主動說。
「你信息」提問背後的原理機制是「讓渡自我」,也就是,不能過於以自我為中心,而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並儘可能讓孩子說話。
父母的讓渡自我,則是指父母要暫時放棄家長主導的念頭,讓自己退出來,把空間和時間都留給孩子。
那麼,「你信息」提問,具體要怎麼做呢?
在「早早被咬」事件中,作者是這樣做的。
當看到早早臉上的牙印,不管當時有多擔心和焦慮,都沒有馬上說出來。而是走到早早身旁,蹲下來,摸著她的臉問:「早早,你跟媽媽說說,這個臉是怎麼回事啊?」
早早說:「睡午覺的時候,我旁邊的小孩咬的。」
媽媽問:「你告訴媽媽,他為什麼要咬你呢?」
早早說:「他也不是故意的,他是跟我玩著玩著,不知道該怎麼玩好,就咬了我兩口。」
聽了早早的描述,這位媽媽猜測,這個孩子的家裡人跟他鬧著玩的時候,有時候可能會用輕輕咬他的方式表達喜歡。孩子就認為,咬是代表喜歡。
可是,一個小孩去咬別人時,可不像大人那麼有分寸,也不懂得輕重。他可能覺得,「我越喜歡你,我就咬得越很、越使勁」。結果,早早的臉被咬紫了。
接著,這位媽媽又問:「你當時為什麼不喊老師呢?」讓她沒想到的是,早早回答說:「別的小朋友在午睡,我要是大喊大叫的話會把大家吵醒的。」
聽孩子這麼說,媽媽非常感動,因為從孩子的回答中,媽媽獲得了一個特別有價值的東西:
自己的孩子是溫和純良的,是懂得考慮別人感受的,是有同理心的。
假如當時沒有用「你信息」提問,而是靠自己的主觀臆斷推斷出,咬人的就是一個壞孩子,自己家孩子被還不吱聲就是軟弱。那麼,這樣的誤解,就很有可能把事情帶向一個完全偏離的方向。
我們有可能錯怪了自家孩子,也錯怪了別人家孩子。
面對這種衝突事件,不光是對孩子的考驗,更是對我們大人的考驗。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不會去用「你信息」,而是常常出現「我信息」。也就是當孩子跟父母說話的時候,父母總是說「我覺得怎樣」,比如,「我怎麼覺著不是這麼回事?」「我怎麼覺得是這個孩子故意咬你?」「我覺得你當時就應該咬回去!」
「我信息」對於孩子來說,是毫無正向價值的,對於解決孩子當下遇到的問題也沒什麼幫助,甚至會幫倒忙。
使用「我信息」還會讓孩子有這樣的感受:
我爸媽都不聽我說話,他們一點兒都不關心我的想法。父母的「我信息」用多了,還可能導致孩子以後慢慢地就不愛跟父母說話了,哪怕發生什麼衝突也不再想告訴父母。
第二種方法,「yes,and」表達。
「yes,and」是即興戲劇表演裡的一個概念,之後變衍生為一種思維模式,在職場溝通和合作中有廣泛應用。
那麼,「yes,and」該怎樣用到父母跟孩子的提問溝通中去呢?
簡單來講,先用yes對孩子表示接納、認可,再用and引出一個相關問題。
早早兩歲多的時候,有一天回家突然笑嘻嘻地跟媽媽說:「我是個大飯桶!」那一瞬間,媽媽哭笑不得,心想,這孩子是怎麼了?還沒等媽媽說話,早早繼續笑著說:「我長了一個大雞腿!」
「大雞腿、大飯桶」,這都哪兒跟哪兒啊?
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呢?然後,媽媽就開啟了「yes,and」提問模式。
媽媽對早早說:「你是大飯桶?」(這是yes,通過重複孩子的話,表示自己對她的接納。)
早早聽完,咯咯笑得更開心了,前仰後合地說:「是啊,我是大飯桶!」
然後,又問:「這是誰說的啊?」(這是and,提出一個相關的問題,來引導孩子進行回答。)
早早說:「江老師說的。」
繼續追問:「哦?江老師說的啊,那江老師為什麼說你是大飯桶和大雞腿呢?」
就這樣,通過「yes,and」提問,搞清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原來,早早睡午覺的時候,隔壁班的江老師來到他們班,坐在早早旁邊,說她是個大飯桶,還摸著早早的腿,說她長了個大雞腿。
通過對孩子的提問,把事件還原清楚,並找幼兒園做了相應的溝通。
孩子在年齡小、表達能力不夠好的時候,遇到一些情況,很難自己說清楚,父母可以通過「yes,and」這樣的提問,給孩子遞一個抓手,讓孩子順著問題去把一件可能比較複雜的事情講得相對清楚,這樣父母才能比較恰當地來處理孩子遇到的問題。
最後咱們來回顧一下:
「你信息」提問。父母在對孩子提問的時候要用「你信息」,讓渡自我,把說話的主導權交給孩子。
「yes,and」表達。先用 yes對孩子表示接納和肯定,再通過and提出相關的問題,引導孩子還原事件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