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蜜最近很苦惱,她的二寶與當初的大寶不太一樣。二寶好像特別「不聽話」。三歲的二寶活潑好動,滿屋跑,玩具到處亂扔。閨蜜耐著性子跟他說:「寶寶你怎麼又亂丟玩具啦?媽媽昨天怎麼跟你說的啊?快點,撿起來,聽見沒有?幹嘛呢?乖!」但這似乎沒有用,二寶依然如故。
其他媽媽也有這樣的苦惱。比如一件事兒說了很多遍,但是寶寶好像不過腦子。
看起來寶寶們好像故意與大人作對,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寶寶這些表現全因為他們不會傾聽,沒有傾聽的能力。
你讓寶寶不要亂扔玩具,可在一堆的信息當中,寶寶可能聽到的詞只是「寶寶…玩具…麻麻…快…撿…聽見…乖!」,他們只是可能只聽了一半,或者最後一句話或一個字,也可能寶寶聽到了整句話但是誤解了媽媽要表達的意思。
也許有些家長不覺得這有什麼問題,小孩兒不都這樣嗎?長大了就好了。其實,不然。
傾聽是一種能力。它並不會隨著孩子的長大而自動具有。它需要培養,需要學習。
我是一名高中老師,從十七八歲的高中生身上,我深深體會到「傾聽能力並不能隨著孩子長大而自動生成」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就如在課堂上,我讓學生做老師給大家分析課前準備好的練習情況。幾個學生的材料準備得很充分,但無一例外都在一個環節上令我失望了。
他們在向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時,只顧低頭把自己的材料讀完。過程沒有與下面的聽眾有眼神互動,沒有表情的交流,更讓人受不了的是聲音出奇的小,仿佛只說給自己聽。
歸根結底,是他們缺乏一種能力,那就是傾聽能力。他們是高三學生了,依然還沒有這種交際能力。這說明,傾聽能力從小沒有養成,長大後也不會自然具有。
有育兒專家說,傾聽他人的心聲是孩子必須具備的美德。
我們都知道,善於與人交往的人是有著良好溝通能力的人,而良好的溝通能力源於傾聽的能力。
德國育兒專家卡爾·威特也說過,善於與人交往的人,會覺得一切都很順利,而且在與人交往過程中,能把自己的潛能也施展出來。
如果自小沒有學會傾聽這個能力,不僅是不能與他人形成良好的交際,還會引發許多惡果。
那些年那一些舊聞,相信仍有很多家長依然記憶深刻。
吉林省信息技術學院大四學生郭力維因覺得室友趙研打呼嚕影響其休息,便打下室友打呼嚕的情形並將視頻上傳到校內網上,從此,倆人便結下了「梁子」,最終郭力維說因受不了趙研的多次辱罵,自尊心受傷,便殺害了他。
這樣的校園慘案還有很多很多,我們深深惋惜之餘是否應該思考點什麼?一條年輕美好的生命就這樣沒了,就因打呼嚕,又或是一時的口角?
我們看這些同學之間都沒有什麼深仇大恨,都是些小摩擦,小誤會,最終卻能升級為殘忍的殺人案。
其實,他們的「解藥」很簡單,就是傾聽。這兩個孩子的衝突,其實是雙方都覺得沒有受到對方的尊重,之所以有這種感覺是因為他們沒有好好溝通,也就是他們不願意耐心傾聽對方的想法。
沒有傾聽能力,便不能及時溝通,就無法理解對方的想法,交際便失敗,悲劇便釀成。
良好的人際關係,需要「溝通」作為基礎,而溝通的前提是傾聽。
無論是好的學習習慣抑或是行為習慣,都源於最初的傾聽。
既然「傾聽」這個能力如此重要,家長們為什麼不盡心培養呢?也許這檔節目會給一個答案。
之前有一檔綜藝節目《少年說》非常火,參加這個節目的少年幾乎是歇斯底裡地控訴父母。而這些父母無一例外地,對兒女的控訴不太放心上,他們似乎聽不見孩子的心聲。
例如一個叫袁璟頤的女孩站上臺「吐槽」親媽。
說媽媽從來沒有真正看見過她。與她的日常對話永遠圍繞著「別人家的孩子」展開。
她永遠被親媽放置在天平上用學習成績、綜合能力、學年排名等等作為唯一指標被衡量比較。
考試沒考好,就被揪著落後學科不放;可自己的優點、強項卻從來被無視,沒有鼓勵和讚賞。
而臺下的親媽聽到後非常淡定,給予的回應是,不鼓勵是為了更好激勵,怕表揚會讓她輕飄飄。
女兒的每一次聲討,迎來的都是母親更強勢的回應——義正言辭列舉孩子的缺點,證明「我是非常客觀的(要反思的是你)」
很顯然,這對母女的親子關係是失敗的。她們之間沒有互動,沒有溝通。這完全歸咎於母親的不懂傾聽。
在這些親子關係中,父母既不是好的表達者,也不是好的聆聽者。他們不懂得尊重孩子,沒有真誠地傾聽孩子的聲音。
他們只是仲裁者和裁判,行使自己的武斷和控制。
原來,我們的孩子沒有傾聽這個能力是因為父母沒有傾聽的意識。
如果父母沒有傾聽孩子的意識,就無法理解孩子成長中的各種心理變化,自然就沒有辦法與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那麼我們與孩子的距離便會越來越遠,甚至會造成一些無法彌補的遺憾。
近日,杭州有一個14歲的女孩因為感覺家長只愛弟弟不愛自己了,更賭氣爬到窗臺上表示要跳樓。她傷心地對父母大喊:「反正你們有弟弟了,我跳下去你們也不會傷心。」
可以肯定是女孩的父母不是不愛她,但為什麼她會感覺父母不再愛她了呢?據她的理由,一是認為自己成績不夠好,二是爸爸媽媽跟自己溝通時總是簡單粗暴,而對弟弟總是那麼耐心。
其實這女孩在跳樓前已經有種種異常表現了,但很顯然女孩的父母根本無暇傾聽孩子內心的喊。她感覺被忽視了,不再有愛了,便產生了輕生的念頭。
如果父母有傾聽他人的意識,自然知道孩子害怕什麼,只要肯定告訴孩子「你和弟弟一樣是我們心裡最愛最重視的人」,便不會有自殺的事發生了。
父母沒有傾聽的意識,自然不會去認真傾聽孩子的聲音,更不會去培養孩子的傾聽能力。
善於傾聽是孩子應具備的美德,每一位父母都應該培養孩子傾聽他人的習慣,它將使孩子終生受益。那我們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傾聽能力呢?
一、培養傾聽能力從父母開始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父母都沒有認真傾聽孩子心聲的習慣,這也是孩子無法養成傾聽他人習慣的原因。
有些父母性格很急躁,容不得孩子延遲,聽不得孩子吞吞吐吐地講話。孩子年齡小,語言表達有限,很難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完整而有條理地說出來。
久而久之,孩子就不願意向我們傾訴了。因此父母應耐下性子,多給孩子時間,讓孩子心情放鬆地把話說出來。
多聽聽孩子的吶喊,多反省學習,改變自己的專橫獨斷。只有誠實傾聽,孩子才能產生被看見被尊重的美好感受,才願意向父母敞開心扉。
培養孩子傾聽的能力,就是從父母傾聽孩子做起。因為這種能力,是無法通過言語或者有步驟的計劃來完成的,它是在雙向交流和互動中逐漸建立起來的,這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修養。
二、定期舉行家庭會議
德國教育家卡爾·威特為了培養他兒子善於與他人快樂交往的能力,他規定了家庭會議這一項目。每次的家庭會議,都允許兒子參加,也允許他發表意見。
除此外,他與妻子還定了每天與兒子互相「傾訴與傾聽」的時間。讓兒子把他每天發生的事或自己做的事都敘述一遍,他夫妻倆在認真傾聽的同時也給出一些客觀評價。
因此,他們與兒子的關係非常融洽和諧。孩子對他們非常信任,願意向父母敞開心扉。
他們與孩子的交流是無拘無束的,這得益於了卡爾營造了真心傾聽的氣氛,贏得了孩子的情感信任。
傾聽是一種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因為傾聽對孩子來說是在表示尊敬,表達關心,這促使孩子去認識自己和自己的能力。
孩子長期在這種被傾聽被信任被尊重的氛圍中長大,他自然就能養自信樂觀善於傾聽的美德。
三、教給孩子一些傾聽禮儀
良好的傾聽習慣是發展孩子傾聽能力的前提和基本條件。
孩子不能認真地傾聽他人講話,往往與他不懂得如何去聽有一定的關係。這時,父母有意識地教他一些傾聽的禮儀,對他養成傾聽的好習慣有很大的幫助。
例如傾聽時要神情專注。聆聽時可以自然地坐著或站著,眼睛專注看著說話的人。通過神情專注的目光給說話的人以無形的激勵。
傾聽時要有所反應。聽人說話要專心靜聽,但並不是完全被動地、靜止地聽,而是要不時地通過表情、手勢、點頭,向對方表示你在認真地傾聽。若能適時插入一兩句話,效果更好。如「你說得對」「請你繼續說下去」等。這樣便使對方感到你對他的談話很感興趣,因而會很高興地將談話繼續下去。
要發展孩子的傾聽能力,必須培養孩子良好的傾聽禮貌和習慣。
傾聽是搞好人際關係的需要。讓孩子們學會傾聽是培養一切良好習慣的基礎。
擁有傾聽美德的孩子,會對他自身全面素養的提高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每一位父母都應該培養孩子傾聽他人的能力,這將使孩子受益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