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是陶淵明,五柳先生到底是誰?

2021-02-19 中華讀書報

《中華讀書報》2017年徵訂正在進行,恭請讀者朋友到當地郵局訂閱。郵發代號1-201

如果說《五柳傳》在陶淵明的文學世界中處於核心位置的話,那麼,通過對它的科學解讀,或許我們可以找到進入這個世界的一把秘鑰。在這裡,我提出一個有關《五柳傳》的基本問題:誰是五柳先生?

 

 

先看人們普遍尊奉的傳統解說。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語文》第三冊對《五柳傳》所作的《閱讀提示》說:「本文是陶淵明託名五柳先生寫的自傳,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淵明的自畫像。全文不足二百字,語言樸素洗鍊,看似平淡卻寓意深刻。」近一百年來出版的所有《中國文學史》,大致也作如此說。

而宇文所安在其著名的《自我的完美鏡像——自傳詩》一文中更是盛讚《五柳傳》(Biography of Five Willows)為「first great autobiographer」(「第一篇偉大的自傳」),代表了西方學術界對這篇作品的基本認識。

五柳先生等於陶淵明,乃是古人與今人的共識,這種共識也構成關於《五柳傳》的基本常識。

有趣的是,1928年胡適遊廬山,在探訪陶淵明故裡的途中閱讀《廬山志》,他看到宋人周必大《廬山後錄》中有一首前人的題詩:「五字高吟酒一瓢,廬山千古想風標。至今門外青青柳,不為東風肯折腰。」於是適之先生在《廬山遊記》中寫道:「我讀此詩。忽起一感想:陶淵明不肯折腰,為什麼卻愛那最會折腰的柳樹?今日從溫泉回來,戲用此意作一首詩:《陶淵明同他的五柳》。」這就是他後來贈送給顧廷龍先生的墨寶。

多年前,一位中學生曾經問我:為什麼「不慕榮利」「忘懷得失」的陶淵明會為自己作傳,並且借古代一位賢妻之口讚美自己?《歸園田居》其五說「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五柳傳》卻說「環堵蕭然,不蔽風日」,這兩種自述是否有矛盾?我在語塞的同時,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眾所周知,與《南史·陶潛傳》不同,《宋書》《晉書》的兩篇《陶潛傳》,蕭統的《陶淵明傳》以及宋人輯錄的《蓮社高賢傳》,並沒有陶宅五柳和陶淵明「號五柳先生」的記載,大致都是說陶公「作《五柳先生傳》以自況」。「自況」當然就是自比的意思。很多文化名人都喜歡以古人自比。如《蜀志·諸葛亮傳》:「亮躬耕隴畝,……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許身一何愚,自比稷與契。」陳寅恪《自比陶潛·重九日作》:「錯認窮秋是晚春,重陽風雨送蕭晨。黃花不見何由採,空負東籬自在身。」如果把諸葛亮、杜甫和陳寅恪與其藉以自比的古人劃等號,無疑是荒唐的。有鑑於此,邵明珍撰文指出:「《五柳先生傳》與其說是一篇『自傳』,還不如說是一篇貌似自傳的帶有小說意味的『自況』文。」(《陶淵明〈五柳先生傳〉非「自傳」》,《華東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但更早的質疑來自康熙時代的著名學者張廷玉(1672-1755):

 

餘二十歲時讀陶淵明《五柳先生傳》,以為此後人代作,非先生手筆也。蓋篇中「不慕榮利」、「忘懷得失」、「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諸語,大有痕跡,恐天懷曠逸者不為此等語也。此雖少年狂肆之談,迄今思之,亦未必全非。(《澄懷園語》卷一)

 

他認為《五柳傳》不是陶公的親筆,而是他人的代筆,在他看來,以陶公之為人風範,絕不會充當一個顧盼自雄的傳主。因為作為一代「天懷曠逸」的大詩人不會在「自傳」中大量襲用前人的語言。事實上,《五柳傳》幾乎是字字有來歷,語語有根源,我們試將此傳與《漢書·揚雄傳》加以對比:

1. 閒靜少言(《五柳傳》)/(1)為人簡易佚蕩,口吃不能劇談,默而好深湛之思(《漢書·揚雄傳》)(2)清靜亡為,少嗜欲(《漢書·揚雄傳》)

2. 不慕榮利(《五柳傳》)/自有大度,非聖哲之書不好也;非其意,雖富貴不事也(《漢書·揚雄傳》)

3.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五柳傳》)/雄少而好學,不為章句,訓詁通而已,博覽無所不見(《漢書·揚雄傳》)

4. 性嗜酒,而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五柳傳》)/家素貧,耆酒,人希至其門。時有好事者載酒餚從遊學(《漢書·揚雄傳》)

5. 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五柳傳》)/家產不過十金,乏無儋石之儲,晏如也(《漢書·揚雄傳》)

6. 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五柳傳》)/顧嘗好辭賦(《漢書·揚雄傳》)

7.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極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酣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五柳傳》)/不汲汲於富貴,不戚戚於貧賤,不修廉隅以徼名當世(《漢書·揚雄傳》)

 

以上7例,有四位學者在其論著中大體上已經指出,他們是:川合康三(《中國的自傳文學》,蔡毅譯,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版)、吳國富(《「五柳先生」及「無弦琴」的守窮守默——從揚雄看陶淵明的「憤宋」》,《九江師專學報》2001年第2期,簡稱「吳文」)、李劍鋒(《〈五柳先生傳〉淵源新論》,《九江學院學報》2009年第5期,簡稱「李文」)和於溯(《互文的歷史:重讀〈五柳先生傳〉》,《古典文獻研究》第十五輯,程章燦主編,鳳凰出版社2012年7月版,簡稱「於文」)。

這裡我加以補充。

例句2,與《五柳傳》對應的還有:(1)「哀帝時丁、傅、董賢用事,諸附離之者或起家至二千石。時雄方草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2)「當成、哀、平間,莽、賢皆為三公,權傾人主,所薦莫不拔擢,而雄三世不徙官。及莽篡位,談說之士用符命稱功德獲封爵者甚眾,雄復不侯,以耆老久次轉為大夫,括於勢利乃知是。」(《漢書·揚雄傳》)

例句3,與《五柳傳》對應的還有揚雄《答劉歆書》:「雄少不師章句,亦於五經之訓所不解。」

例句5,陶淵明《勸農》:「儋石不儲,饑寒交至。」古直注引《漢書·揚雄傳》:「乏無儋石之儲。」(《重訂陶淵明詩箋》,李劍鋒整理,山東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23頁,下引古直注只標本書頁碼)陶淵明《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被褐欣自得,屢空常晏如。」古直注引《漢書》曰:「揚雄室無擔石之儲,晏如也。」(第88頁)

例句6,與《五柳傳》對應的還有揚雄《答劉歆書》:「少而不以行立子鄉裡,長而不以功顯於縣官,著訓於帝籍,但言詞博覽,翰墨為事,誠欲崇而就之,不可以遺,不可以怠。」例句6,是對揚雄一生文章事業的檃栝,與《五柳傳》對應的還有:(1)「先是時,蜀有司馬相如,作賦甚弘麗溫雅,雄心壯之,每作賦,常擬之以為式。又怪屈原文過相如,至不容,作《離騷》,自投江而死,悲其文,讀之未嘗不流涕也。以為君子得時則大行,不得時則龍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乃作書,往往摭《離騷》文而反之,自崏山投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離騷》;又旁《離騷》作重一篇,名曰《廣騷》;又旁《惜誦》以下至《懷沙》一卷,名曰《畔牢愁》。」(2)「孝成帝時,客有薦雄文似相如者,上方郊祠甘泉泰畤、汾陰后土,以求繼嗣,召雄待詔承明之庭。正月,從上甘泉,還奏甘泉賦以風。」(3)「其三月,將祭后土,上乃帥群臣橫大河,湊汾陰。既祭,行遊介山,回安邑,顧龍門,覽鹽池,登歷觀,陟西嶽以望八荒,殷周之虛,眇然以思唐虞之風。雄以為臨川羨魚不如歸而結罔,還,上河東賦以勸。」「雄從至射熊館,還,上《長楊賦》,聊因筆墨之成文章,故藉翰林以為主人,子墨為客卿以風。」雄以為賦者,將以風也,必推類而言,極麗靡之辭,閎侈巨衍,競於使人不能加也,既乃歸之正,然覽者已過矣。往時武帝好神仙,相如上《大人賦》,欲以風,帝反縹縹有陵雲之志。繇是言之,賦勸而不止,明矣。又頗似俳優淳于髡、優孟之徒,非法度所存,賢人君子詩賦之正也,於是輟不復為。」此三事都是漢代文學史上的重要事件。根據《漢書·揚雄傳》「雄之自序云爾」的表述,班固此傳是完全抄錄揚雄《自序》原文的。

根據上舉7例,川合康三「對《五柳先生傳》作了逐字逐句的解析」(《中國的自傳文學》,第59-65頁);針對「閒靜少言,不慕榮利」,他特別指出:「這裡開始敘寫五柳先生的為人,首先概括其性格的總體特徵,一曰靜默,一曰寡慾。而靜默和寡慾的反面,即世俗社會的饒舌和貪婪。這與《漢書》揚雄傳所說『默而好深湛之思』,『清淨亡為,少嗜欲』的揚雄性格顯然相合。……五柳先生這一人物形象身上,有著揚雄濃重的投影」(同上,第59頁)根據《飲酒》二十首其十八「子云性嗜酒」,他進一步指出:「以揚雄自擬,是滲透《五柳先生傳》全篇的底蘊。」(同上,第61頁)「《五柳先生傳》的贊語,習用的是揚雄傳的措辭。」(同上,第65頁)但是,由這些精彩的分析以及種種卓見,他卻得出了這樣一個令人驚訝的結論:

 

《五柳先生傳》作為自傳文學的獨有特色,……就是作者佯稱不知道五柳先生是誰,但恰恰因此而露出『馬腳』,告訴人們五柳先生就是他自己。

 

這個結論簡直是不可思議的(說詳下文)。吳文則指出:

 

陶淵明生平讀書眾多,《漢書》是他精熟的一種。……陶淵明對揚雄特別關注,《飲酒》詩有一首專門詠揚雄事跡,並仿照《揚雄傳》的一節寫成《五柳先生傳》。

 

李文也肯定:「揚雄《自敘傳》是一篇直接影響《五柳先生傳》的傳記作品。」於文則從互文性文本建構的角度闡發以《五柳傳》為核心的複雜的文本關係。這些學者的研究在客觀上已經觸及了「誰是五柳先生」這一核心問題,而以川合康三的闡發最為到位,可惜的是,由於他對「前見」的恪守以及出於對自己整部書學術體系的考慮,最終和一個重大的學術發現失之交臂了,由此他的那部學術名著也可能難免要遭受被顛覆的厄運。

 

 

根據上舉各例,我可以斷定,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不是自傳,而是漢代著名學者和作家揚雄的傳記,該傳的傳主是揚雄,而不是陶淵明。對此,我們將予以更充分的論證。

首先,我們把陶淵明《五柳傳》的局部和他的《飲酒》二十首其十八的前五句加以比較:

1. 性嗜酒/子云性嗜酒

2. 而家貧不能常得/家貧無由得

3. 親舊知其如此/時賴好事人

4. 或置酒招之/載醪祛所惑

5. 造飲輒盡,期在必醉/觴來為之盡

就此5例而言,詩、傳之間是完全對應的。古直注曰:「《漢書·揚雄傳贊》曰:『家素貧,耆酒,人希至其門。時有好事者,載酒餚從遊學。』此詩首四句即隱括贊語,靖節以雄自況者亦在此。」(第131頁)但更有力的證據在於《五柳傳》的「贊曰」和《飲酒》其十八最後5句的對應關係。對此詩,宋人湯漢注云:「此篇蓋託子云以自況,故以柳下惠事終之。」(《陶靖節先生詩注》卷三)古直注曰:

《漢書·董仲舒傳》:『昔者魯公問柳下惠:吾欲伐齊,何如?柳下惠曰:不可。歸而有憂色,曰:吾聞伐國不問仁人,此言何為至於我哉?』此詩末四句本此。蓋《法言》云:『或問:柳下惠非朝隱者與?曰:古者高餓,顯下祿隱。』姚信《士緯》曰:『揚子云有深才,潛知屈伸沉浮,從容玄默,近於柳下惠朝隱之風。(《御覽》四百四十七引)。子云以柳下惠自比,故靖節亦即以柳下惠比之。《抱樸子》曰:『孟子不以矢石為功,揚雲不以治民蓋世。求仁而得仁,不亦可乎?』靖節稱為仁者,亦當時之篤論矣。班固贊雄『恬於勢利,好古樂道。用心於內,不求於外』,此豈肯言伐國者哉?不言伐國,從容朝隱,以希柳下之風,顯默之際,窅乎遠矣。靖節所以贊之曰:仁者用其心,何嘗失顯默。」(第131頁)

也就是說,揚雄在其《法言》中,曾暗中以柳下惠自比,突出自己的朝隱之風,而陶淵明也以柳下惠比揚雄,稱之為仁者,可謂深知其用心,同時,陶公又以揚雄自比,表達個人的仰慕情懷和不凡心志。顯然,如果我們把「子云性嗜酒」改成「五柳性嗜酒」的話,這首詩在內容表達上與《五柳傳》就更加吻合。這一傳一詩之間的動如影響、若合符契的文際關係,足以證明《五柳傳》的傳主就是揚雄。

其次,「五柳先生」的名號也與揚雄有密切關係。揚雄的姓氏有楊、揚兩種寫法,揚姓幾乎被公認為他的本姓。《漢書》本傳:

 

揚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其先出自有周伯僑者,以支庶初食採於晉之楊,因氏焉,不知伯僑周何別也。揚在河、汾之間,周衰而揚氏或稱侯,號曰揚侯。會晉六卿爭權,韓、魏、趙興而範、中行、知伯弊。當是時,偪揚侯,揚侯逃於楚巫山,因家焉。楚漢之興也,揚氏江上,處巴江州。而揚季官至廬江太守。漢元鼎間避仇復江上,處崏山之陽曰郫,有田一廛,有宅一區,世世以農桑為業。自季至雄,五世而傳一子,故雄亡它揚於蜀。(校點本,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1冊,第3513頁)

 

傳載其《反離騷》也說:「有周氏之蟬嫣兮,或鼻祖於汾隅,靈宗初諜伯僑兮,流於末之揚侯。」如班固所言,《揚雄傳》取自揚雄本人的《自序》。中華書局出版的《漢書》校點本,所依據的底本是清人王先謙的《漢書補註》。底本「晉之楊」,不作「晉之揚」,晉國無揚地。揚雄先人的食採之地是「晉之楊」,實際就是古楊國——楊姓是以國為姓的產物。古楊國存在於兩周時期。根據2016年洪洞坊堆——永寧堡遺址出土的青銅器楊姞壺和「四十二年逑鼎」判斷,古楊國的核心區域位於今山西省洪洞縣中部,這就是揚雄說的「在河、汾之間」,即黃河與汾水之間。因此,子云的姓氏當以楊為正,而揚則是其先人為躲避仇家改姓入蜀的結果。《文選》卷四十載楊修《答臨淄侯箋》有「今修家子云」之說,即以揚雄為其先人,如果子云姓揚,楊修就不會有這樣的表述了。

   

明確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古時楊、柳二字經常通用。例如,《詩經·採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這裡楊、柳不分。梁元帝《折楊柳》:「巫山巫峽長,垂柳復垂楊。」「垂柳」就是「垂楊」。徐陵《折楊柳》:「妾對長楊苑,君登高柳城。」長楊即高柳,高柳即長楊,二者互文見義。漢代有長楊宮,揚雄曾作《長楊賦》,長楊是指連綿的柳樹。漢朝還有五柞宮。揚雄《長楊賦》:「振師五柞,習馬長楊。」揚雄《羽獵賦序》:「至長楊、五柞。」長楊宮、五柞宮都是揚雄親歷之地。故陶淵明筆下的「五柳宅」,可視為對五柞宮的套改,藉以暗示傳主是漢廷之人。

    

不僅如此。《淮南子·說林》「柳下惠見飴曰」一句下,《藝文類聚》卷八十九引許慎《淮南子注》曰:

 

展禽是柳下惠之名,因家中種植柳樹並廣施惠德而得名(一說柳下為地名,展禽食採於此,廣施惠德),正是「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的隱文。這也強調了揚雄以柳下惠自比的特徵。因此,「五柳先生」的名號暗用的表達方式正是以柳代楊,「柳先生」就是「楊先生」。類似的例證還有柳如是,改「楊」姓為「柳」,初名楊影憐,後更名為柳隱。杜甫《可嘆》詩:「河東女兒身姓柳。」所以錢謙益號之曰「河東君」。那麼,陶家住宅附近是否有柳樹呢?答案是肯定的。陶詩:「榆柳蔭後簷。」(《歸園田居》其五)「梅柳家門植。」(《蠟日》)皆是其例。但問題尚不止於此。「五柳先生」的「柳」還可能是「留」的諧音字。王維《老將行》:「昔時飛箭無全目,今日垂楊生左肘。路旁時賣故侯瓜,門前學種先生柳。」「垂楊」就是柳。根據清人趙殿成的注釋,柳是留的諧音,留通瘤。「左臂生柳」的典故見《莊子·至樂篇》。倘若此說不失之於穿鑿的話,那麼,「五柳先生」深層的隱文就是《漢書·揚雄傳》所說的「自季至雄,五世而傳一子」,五柳者,五世各留一子也。據《責子》詩序,陶公有五子,由此五子上溯至陶侃(陶公曾祖),也恰好是五世。可知「五柳先生」的名號正表現了揚雄的以柳下惠自比,陶公又以揚雄自比的情況,史傳所謂「作《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正是此意。而所謂「先生」者,在中古時期也可能是「雄」的合音字,「宅邊有五柳樹」的「樹」也可能是「蜀」的諧音字(揚雄為蜀人)。姑志疑於此,以伺通博。

複次,《五柳傳》採取了虛實結合的描寫手法,實的部分是對揚雄的暗寫,可稱為虛中之實,貌似純粹虛筆的是「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的表述,因為這不符合古代傳記寫作的傳統,如陳寅恪所言:「大凡為人作傳記,在中國典籍中,自司馬遷班固以下,皆首述傳主之姓氏名字。」(《柳如是別傳》)「何許」是中古時期的習語。如陶淵明《讀〈山海經〉》十三首其四:「丹木生何許?乃在峚山陽。」又陶淵明《聖賢群輔錄》:「求仲羊仲」條:「右二人不知何許人。」這一表述方式的遠源是東漢趙歧的《三輔決錄》:「蔣詡歸鄉裡,荊棘塞門,舍中有三徑,不出,惟求仲、羊仲從之遊。二人不知何許人,皆治車為業,時人謂之二仲。」(清張澍輯《三輔決錄》)《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與子儼等疏》「但恨鄰靡二仲」,皆用此典。而近源則是東晉皇甫謐的《高士傳》。在《高士傳》中,至少有石戶之農、 商容、榮啟期、長沮、桀溺、荷蓧丈人(此三人並見陶淵明《扇上畫贊》)、老商氏、東海隱者和漢濱老父者等9人的小傳稱「不知何許人也」。依據此類人物別傳通例,採用這種表述方式,意味著所述之傳主是古人,《五柳傳》當然也不例外,這也是一種虛中之實。至於《五柳傳》「亦不詳其姓字」的表述方式,則源於阮籍《大人先生傳》:「大人先生蓋老人也,不知姓字。」故「亦不詳其姓字」一句的隱文就是「大人先生蓋老人也」,這位老人就是揚雄,這也是虛中之實。因此,《五柳傳》開篇兩句貌似縹緲的表述就絕非可有可無的廢話。實際上,這是陶淵明有意製造的「文學迷霧」,其中暗含著充滿善意和智慧的「文學詭計」。

當然,更為「奇幻」的是《五柳傳》結尾的「贊曰」。這段文字來自西漢劉向的《列女傳》。《古列女傳》卷二「魯黔婁妻」:

 

魯黔婁先生之妻也。先生死,曾子與門人往吊之,隱門而入,立於堂下。其妻出戶,曾子吊之。上堂,見先生之屍在牖下,枕墼席藁,縕袍不表,覆以布被,手足不盡斂,覆頭則足見,覆足則頭見。曾子曰:「斜引其被,則斂矣。」妻曰:「斜而有餘,不如正而不足也。先生以不斜之故,能至於此。生時不邪,死而邪之,非先生意也。」曾子不能應,遂哭之曰:「嗟乎!先生之終也,何以為諡?」其妻曰:「以『康』為諡。」曾子曰:「先生在時,食不充口,衣不蓋形,死則手足不斂,旁無酒肉。生不得其美,死不得其榮,何樂於此而諡為『康』乎?」其妻曰:「昔先生,君嘗欲授之政,以為國相,辭而不為,是有餘貴也;君嘗賜之粟三十鍾,先生辭而不受,是有餘富也。彼先生者,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於貧賤,不忻忻於富貴,求仁而得仁,求義而得義,其諡為『康』,不亦宜乎?」曾子曰:「唯斯人也,而有斯婦。」君子謂黔婁妻為樂貧行道。《詩》曰:「彼美淑姬,可與寤言。」此之謂也。

    頌曰:黔婁既死,妻獨主喪。曾子吊焉,布衣褐衾。安賤甘淡,不求豐美。屍不掩蔽,猶諡曰「康」。(《叢書集成初編》)

 

對這個故事,陶淵明《詠貧士》七首其四有專門的傳寫:

安貧守賤者,自古有黔婁。好爵吾不榮,厚饋吾不酬。一旦壽命盡,弊服仍不周。豈不知其極,非道故無憂。從來將千載,未復見斯儔。朝與仁義生,夕死復何求?

 

「從來」二句,表達的就是《五柳傳》「極其言,茲若人之儔乎」的意思。但是,最令人回味的是,在《古列女傳》中,居「魯黔婁妻」故事之上的就是「柳下惠妻」的故事。《五柳傳》既然突出揚雄以柳下惠自比的特徵,為何不用柳妻之言讚美傳主,卻偏偏用黔妻之言讚美傳主呢?唯一的答案就是,為了回應《漢書·揚雄傳》「不汲汲於富貴,不戚戚於貧賤」的表述,從而更充分地凸顯傳主安貧樂道的精神情操,當然,這也與這種表述本來就出自揚雄本人之口這一事實分不開。而「柳下惠妻」的言論,主要是彰顯夫君「憂民救亂」的美德,與黔婁的道德特徵存在差異,既非揚雄之自比,自然也就與《五柳傳》互不相屬了。《文選》卷五十七顏延年《陶徵士誄》:「黔婁既沒,展禽亦逝。其在先生,同塵往世。」顏氏稱陶公與黔婁和柳下惠「同塵」於既往之世,則是兼賅《五柳傳》和《詠貧士》其四,可見他是深知「誰是五柳先生」的。

因此,《五柳傳》所謂五柳之宅,本質上乃是道德之宅,是仁義之宅,是精神之宅。《世說新語·賞譽》第20條敘述在東吳滅亡後,吳中名士蔡洪赴洛,有人問「吳舊姓何如」,其答辭盛讚東吳諸君,有云:「以洪筆為鉏耒,以紙札為良田。以玄默為稼穡,以義理為豐年。以談論為英華,以忠恕為珍寶。著文章為錦繡,蘊五經為繒帛。坐謙虛為席薦,張義讓為帷幙。行仁義為室宇,修道德為廣宅。」「以玄」句,本於《長楊賦並序》:「且人君以玄默為神,澹泊為德。」「玄默」、「澹泊」乃是揚雄所推崇的清靜無為的君主理想。「行仁」二句,本於《解嘲》。在「世異事變」(《解嘲》)中,只有「守德之宅」(《解嘲》)才能趨向永恆,趨向寧靜。

顯而易見,《五柳傳》是由兩套話語構成的:表層的晉人話語是陶淵明的,深層的漢人話語是揚雄的。兩套話語互為表裡,從而充分實現了陶公與揚子的精神對話。與古人對話是陶公的一貫追求。「遙遙沮溺心,千載乃相關。」(《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穫早稻》)「遙謝荷蓧翁,聊得從君棲。」(《丙辰歲八月中於下潠田舍獲》)「何以慰吾懷?賴古多此賢。」(《詠貧士》七首其二)「餒也已矣夫,在昔餘多師。」(《有會而作》)他不僅追尋古代高士的行跡,而且探求他們的心靈。對他而言,歷史不是過去,未來也不會到來。他同古今一切高貴的靈魂對話。他用自己的意志和心靈去感受去擴張,去發現古人獨特的精神氣質,藉助這種發現,他確認、豐富、拓展了自己的精神領域,建立起支撐自己生命的精神柱石;他也由此將自我置於歷史的河流中,在歷史性的永恆存在中找到自我存在的根據和理由,找到立足於此生此世的存在感。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裡。而在陶淵明努力探尋的古代賢者與先哲的人物譜系中,揚子無疑居於核心的位置。《五柳傳》的創作,為陶公與揚子建立了深度的精神關聯,並由揚子推進到柳下惠。

要之,陶淵明穿越了四百年的時光隧道,發現了揚雄,又在揚子的指引下,發現了一代道德典範柳下惠,最後借五柳先生以自況,從而完成了對自我生命的詮釋和人生價值的界定。因此,就本質而言,我們可以把《五柳傳》視為陶淵明的「精神自傳」,其所張揚的精神我們亦可稱之為「五柳精神」。

誰是五柳先生?擁有「五柳精神」的人就是五柳先生!

(本文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全文15000字,刊於2017年9月13日《中華讀書報》)

本文為中華讀書報原創作品,如需轉載請留言。歡迎轉發到您的朋友圈。


相關焦點

  • 【陶淵明研究】徐國榮,梅嫣|「五柳先生」人物原型及精神風致之淵源探論
    [1] 沈約將《五柳先生傳》看作是陶淵明的「自況」「自序」,並且說「時人謂之實錄」。其後蕭統的《陶淵明傳》以及《晉書》與《南史》都因襲而不變。但我們在今天流傳下來的陶淵明自己的作品以及與其關係密切的所謂「時人」(如顏延之等)的文章中,都沒有發現直接稱陶為「五柳」或「五柳先生」的。
  • 品讀 丨 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五柳先生不僅隱姓埋名,而且根本就不重視姓字,用莊子的話說,「名者,實之賓也」,本就無關緊要。但他看中五柳樹的原因也許五柳先生宅邊並無桃李,只有這麼幾棵柳樹,這與後面所寫「環堵蕭然」是一致的。五柳先生的房屋簡陋,生活貧窮,這五柳樹帶一點清靜、淡雅、簡樸的色彩。以五柳為號也就顯示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第二節自「閒靜少言」而至「欣然忘食」,寫五柳先生的稟性志趣。接著寫五柳先生的生活、性格。
  • 《五柳先生傳》課堂實錄
    而五柳先生卻不喜歡。解決了翻譯中的一些問題,同學們對課文內容就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下面我們結合課文內容來說一說五柳先生的特別之處。屏幕顯示:說說五柳先生的特別之處生:他性情直率,去人家家裡喝酒,想喝了就去,喝完了就走。師:不是喝完了就走,是喝醉了就走。喝酒非得喝醉,從這裡可以看出五柳先生是個怎樣的人?生:直率。
  • 胡劍雲:「五柳先生」的柳,陶淵明的陶|致柳陶新書《我的青春不迷茫》
    「五柳先生」的柳,陶淵明的陶         稱我老師多年,今天來個小結
  • 讀《五柳先生傳》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何若杯酒笑談詩,ID:xueshuaizh】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五柳先生傳》,是東晉時代的文學家陶淵明所作的一篇散文,一般多認為是陶淵明先生的自傳文、自畫像。
  • 五柳先生傳教學設計範文(精選3篇)
    【教材分析】  《五柳先生傳》是人教版中學語文新課標八年級下冊的一篇文言短篇傳記,這篇課文字數不多,但寥寥數語卻把五柳先生的形象刻畫得十分鮮明。全文共兩段,前一段以記敘為主,重在表現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後一段以議論為主,重在對五柳先生的品德進行歌頌和讚揚。閱讀這篇課文,要學習文中五柳先生「不慕榮利」、「忘懷得失」的優秀品格,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 古文觀止丨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10 如此:像這樣,指上文所說的「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11 或:有時。12 造飲輒盡:去喝酒就喝個盡興。造,往,到。輒(zhé),就。13 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15 曾不吝情去留:五柳先生態度率真,來了就喝酒,喝完就走。曾(zēng)不,竟不。吝情,捨不得。去留,意思是離開。16 環堵蕭然:簡陋的居室裡空空蕩蕩。環堵(dǔ):周圍都是土牆,形容居室簡陋。堵,牆壁。蕭然,空寂的樣子。
  • 初中語文《五柳先生傳》
    課文原文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3、了解五柳先生的生活態度,培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說起陶淵明,同學們一定會感到親切和熟悉。他曾經帶著我們領略過土地平曠、屋舍儼然的桃源風光,欣賞過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林美景;我們曾跟隨他一起「種豆南山」「採菊東籬」。在陶淵明的詩文中,我們結識了一個崇尚自然、熱愛田園生活的隱者形象。那麼,在陶淵明眼中,他自己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
  • 初中語文《五柳先生傳》
    今天給大家更新的是初中語文教案:《五柳先生傳》課文原文《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3、了解五柳先生的生活態度,培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二、教學重難點分析人物形象,學習文章簡明的語言風格。三、教學過程(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說起陶淵明,同學們一定會感到親切和熟悉。
  • 2021中考文言文:《五柳先生傳》重點字詞解釋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中考文言文:《五柳先生傳》重點字詞解釋,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一、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答案   1、造飲輒盡造:一來   2、簞瓢屢空,宴如也如:若   3、茲若人之儔乎儔:類   4、不戚戚於貧賤戚戚:憂愁   5、先生不知何許人也許:地方   6、每有會意會:領會   7、親舊知其如此舊:朋友們
  • 《古文觀止-五柳先生傳》這篇文章的文言現象有哪些?
    >(2)親舊知其如此 如:像5.其:(1)其言茲若人之儔乎 其:句首語氣詞,表推測(2)親舊知其如此 其:代詞,指五柳先生古今異義1.每有會意:古:指對書中的內容有所領會。6.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古:處所。今:允許,許可。7.造飲輒盡:古:往,到。今:製造。8.頗示己志:古:稍微。今:很; 相當地。
  • 古文觀止:《五柳先生傳》陶淵明 | 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10 如此:像這樣,指上文所說的「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11 或:有時。12 造飲輒盡:去喝酒就喝個盡興。造,往,到。輒(zhé),就。13 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15 曾不吝情去留:五柳先生態度率真,來了就喝酒,喝完就走。曾(zēng)不,竟不。吝情,捨不得。去留,意思是離開。16 環堵蕭然:簡陋的居室裡空空蕩蕩。環堵(dǔ):周圍都是土牆,形容居室簡陋。堵,牆壁。蕭然,空寂的樣子。
  • 一座默默無聲的最高峰——陶淵明
    餘秋雨:魏晉時代的那些人物,他們都是軍事和政治的強人,當時九州皆知,但是誰也不知道誰是這些人中間的最高的那個高峰。就像我到歐洲去看勃朗峰,永遠被雲遮住,其實真正到雲散的時候,真正勃朗峰才出現了。但是對陶淵明來說,這個雲散的實在太慢了,他一直默默無聞,在這麼一個亂世當中,能夠攀登到中國文化那麼高的高度,他真是個奇蹟。
  • 營營碌碌非我屬——陶淵明
    他很倔強,大概讀書人都是性子裡帶著一股倔勁兒。他只想安安靜靜的做個半耕半讀之人。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閒來無事好讀書。這些都是他所一直憧憬的。他給回絕了。很堅定的告訴州裡的官老爺們。「溜須拍馬的事,我幹不了,您找別人幹吧。」
  • 汗牛充棟|《歸去來兮辭》- 我所理解的陶淵明
    陶淵明一生五次出仕,而《歸去來兮辭》的創作是在他第五次出仕之後。除了前兩次之外,後三次的為官生涯一次比一次短。幾次出仕又辭官,讓世人對五柳先生留下了淡泊名利的美名,但也許小編愚昧,反而覺得五柳先生的所作所為並不值得提倡,當看盡官場動蕩,人心險惡的時候,他選擇的是歸隱,也就是逃避。
  • 唐朝一位隱士一次能喝五鬥酒,模仿陶淵明而寫下了《五鬥先生傳》
    其後歷朝歷代都有隱士,大家最熟悉的隱士可能就是陶淵明了,一篇《桃花源記》千古流傳,詠嘆不絕。唐代有一個隱士,名叫王績,也算比較知名,嗜好飲酒,曾模仿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寫了《五鬥先生傳》,抒發情思。王績,字無功,絳州龍門(經山西河津市一帶)人。王績生性簡約奔放,不喜歡作揖禮拜。
  • 魏晉文學名家陶淵明簡介及主要作品
    陶淵明簡介: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陶淵明作品:1、歸園田居·其三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 從艾克瑟到陶淵明:活得通透的人,都敢於接受平凡的自己
    直到有一天,他徹底爆發了,他對這種被社會的大機器裹挾、驅使的快節奏生活厭惡到極點,他感到無法呼吸,他忘了自己是誰,他覺察到自己的力量正在一點點流失:我需要的一切都裝在這種包裹和箱子裡,伸手可及。……不知有多久不曾置身於真實的天地,不曾知曉外界的風雲變幻。"
  • 湖南的武陵,此處遍地「桃花源」,陶淵明說的是哪一處?
    王維、蘇東坡等騎著瘦馬,千裡迢迢來到常德地界,腦海裡全是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記》,於是更後來的人們充滿無限嚮往。很多人順著陶淵明的筆墨走向,不停地豐富「世外桃源」的內涵,並且開始爭論「真正的桃花源在哪裡」,常德人振振有詞,是因為原文中有「武陵」二字,其實武陵曾經涵蓋今天的貴州湖南交界大片區域,在這片區域裡,要尋一條小溪、一處「初極狹」的石洞,是輕而易舉的事。
  • 陳洪:┃《陶淵明集》導讀
    《五柳先生傳》說:「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蕭統《陶淵明集序》稱:「有疑陶淵明之詩,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跡也。」此意陶潛解,吾生後汝期」(《可惜》)杜甫一面又說:「陶潛避俗翁,未必能達道。觀其著詩集,頗亦恨枯槁。」(《遣興五首》其三)宋代詩人普遍喜愛陶淵明,不僅從其內容,而且從其藝術上高度推崇陶淵明。宋代詩人宗陶、學陶至於極點,蘇軾和陶詩達109首,蘇轍和陶詩亦有44首!宋人主要從「衝淡」(或「平淡」)來理解陶詩。衝淡是調和以後而達到的淡泊,如日光來自七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