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根據福布斯富豪榜,拼多多的黃崢財富值達到257億美元,成為了繼馬雲之後的國內第三。而40天前,黃崢的財富僅為165億美元,排名國內第7。究竟是什麼讓黃崢和拼多多身價暴漲,在阿里和京東兩大電商平臺的夾縫中殺出一條血路的呢?
拼多多目前的發展成就
拼多多成立於2015年的9月,由黃崢創立,主要的運營模式為「社交+電商」的模式,並通過該模式實現了高速發展,於2018年在美國上市。截至2019年底,拼多多的成交金額累計達到10066億元,成為了國內第三大電商平臺;年度活躍買家達到5.85億人次,已經超越京東3.62億人次的數據成為了國內第二。而拼多多的發展僅僅4年時間就能獲得如此成就,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拼多多改造供應端和站在商戶視角出發兩大特點。
供應端改造
在此方面大家最為熟悉的就是百億補貼,對於目前消費電子商品,拼多多主要利用百億補貼佔領消費者的心理,佔據更大的用戶群體,同時通過銷售庫存商品來獲得更低的銷售價格。而對於紙巾、洗衣液等日常消費品,拼多多主要通過縮短供應鏈環節,消除品牌溢價,從而實現更高的性價比,所以使我們在拼多多上看到的紙巾等商品要便宜很多。
商戶角度
如何理解拼多多站在商戶角度呢?首先來看看流量獲取的方式,阿里的商家的流量獲取主要通過廣告競價來實現,而拼多多與此不同,主要是通過獲取用戶的需求來推送商家的貨物,簡單的來說就是「貨找人」。由於消費者對拼多多已經有了低價的印象,購物時更加注重價格,所以商家為了更好的推送,在經營中更傾向於直接降價,通過降價來獲取流量更優於流量購買,這也給消費者帶來了直接的好處。
阿里競爭
阿里巴巴為了應對拼多多的崛起,通過聚划算為核心搶佔拼多多存量市場,但從目前的市場效果來看對拼多多的影響較小。聚划算主要定位為品牌方的營銷平臺,滿足品牌方品牌宣傳、去庫存等需求;而拼多多的百億補貼主要主要通過現金補貼品牌方,而聚划算主要通過流量支持,折扣價仍由品牌方承擔。這樣看來拼多多在該市場還是具備較大優勢。
最後簡單的來說,拼多多主要是依靠高性價比獲得了如今的成就,已經在人們的心目中佔據了低價的形象。但早期的拼多多假貨現象還是較為嚴重,消費者目前只會在拼多多購買紙巾、洗衣液以及手機等產品,其他電器類產品購買還是會有疑慮,所以未來拼多多向高端發展還是存在困難,原因還是因為拼多多品牌效應較低。
大家在拼多多購買過商品嗎?感覺怎麼樣呢?歡迎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