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讀《寫出我心---普通人如何通過寫作表達自己》的第42到47章節,分別是《處處皆可寫作》、《更進一步》、《心生憐憫》、《懷疑是種折磨》、《一點甜頭》、《嶄新的一刻》。
中午休息時間看《寫出我心》,竟然看過了共讀的章節,這本書就像作者在你的對面和你促膝交談一樣。
今天共讀的這幾個部分,《處處皆可寫作》作者說「只要我們寫的熱烈又專注,在哪裡都無關緊要。」即使生活一地雞毛,即使環境不盡如人意,寫就夠了,保持寫作的彈性,忘記要交的暖氣費,忘記早上打落一地的盤子,讓心沉浸在寫作中,讓文字在筆下流淌,度過屬於自己的寫作時間。只要想寫,無論如何終究都會有辦法寫。
《更進一步》作者講的是在寫作時試著往前更進一步,不要滿足於已經寫的東西,深挖內心的感受,試著更進一步,不要給自己找不想繼續的理由。作者說,「我在寫我最傑出的作品時,心往往是碎的。」
看到這,想起了路遙寫《平凡世界》中的田曉霞,無論何時看到田曉霞死的那段,相信大家都是心痛不已,而據路遙的創作隨筆《早晨從中午開始》中描述,田曉霞並不是在創作大綱中就被設計要死的,而是在創作進行當中被迫裁掉的。
可以說,路遙對田曉霞這個人物是有偏愛的,是他對自己知青生涯中青澀愛情的一種投射。路遙後期婚姻生活極其不幸,多年處於精神和肉體的雙重焦灼狀態,田曉霞是他精神上的一種安慰。被迫裁掉這個人物後,路遙打電話給他弟弟,哭得泣不成聲,說:「曉霞死了……」,我相信在寫曉霞去世那段,路遙一定是徹心徹肺的痛,他一定是一種想把自己撕裂的感覺。
讓自己往自認為能力所及的地方更進一步,寫出心靈不被壓抑的感受。
《心生憐憫》作者講的是熱愛生活,即使Ta讓你不舒服,即使Ta讓你迷路,或者Ta變得不再光鮮,那就是生活的原貌,沒有好壞之分,那是我們生存的一部分。即使生活讓你產生了痛苦,發洩痛苦的情緒,發洩過後,你會意識到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接納Ta,你會內心平靜。
早上看到共讀領讀人發了一張圖片,上面寫的是:「如果寫好了一本書卻沒人肯出版,那就再寫一本」,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嘴角上揚的笑了笑,真是這樣嗎?真的是要這樣堅持嗎?每天堅持寫,每天都沒有人認可,沒有收益,寫作的動力在哪裡?那句話出自《懷疑是種折磨》這一章節中,作者認為沒有人認可,只能說是自己寫的內容還不夠吸引人,要堅持寫下去,繼續寫,總可以等到春暖花開。
我覺得遇到這種狀態,可能是真的要審視下自己的文章,讀者不喜歡,出版社不喜歡,平臺不喜歡,肯定是自己寫作的水平不行,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改變自己的寫作風格可能是很有必要的,然後再堅持寫下去,有一句話是:做正確的事比正確的做事更重要。
特別喜歡《一點甜頭》這個章節,作者說猶太教有項古老的傳統,當小男孩開始上學,在他生平頭一回讀《摩西五經》後,大人會餵他一口蜂蜜或一塊糖。如此一來,他永遠都會把學習和甜美的滋味連在一起。我覺得我們也應該這樣,在做希望成為習慣的事情時,給小朋友一點糖吃,讓他對這件事和甜蜜形成一對一的關係。比如寫作也應該是這樣。從一開始就應該保持美好喜悅的心情,別和寫作為敵,讓它變成你的朋友。
摘抄:
即使我筆端寫的是那天上午高峰時刻在公路上發生的細節,重溫這些細節通常會賜給我一種平靜與篤定的感覺。
「每位作者和每位讀者都知道,好的寫作是最棒的旅行。」別擔心寫得好不好,只要寫,便足以使你置身天堂。
《嶄新的一刻》
這世界是空虛的,事物的興衰都是無理可循的,而這其中蘊藏著多少機會啊。
最近一直在寫文章,基本上是一天一篇的節奏,每天的文章閱讀量僅僅只有二三十個,昨天實在不想動腦筋寫文章,隨便把最近一個月寫作平臺給的指數分析了下,發表出去,竟然發現有好多的閱讀量,還不斷的有人收藏、評論。雖然和別人的十萬百萬閱讀量相比是沒法比,和自己其他文章的幾十閱讀量比起來,也算是很多了。有點不太知道怎樣才能寫出讀者喜歡的文章。
喜歡@品書人的評論:誰說小苗無新意,回首已成百年松。
今天看到一句詩:「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是不是像極了自己目前對寫作的態度?我每天都在追Ta,Ta卻茫然不知。
明天我們繼續讀《寫出我心---普通人如何通過寫作來表達自己》的《我為何而寫》到《令人心動的留白》。
希望明天娜塔莉能給我們帶來更多關於寫作的驚喜。
我是草長櫻飛,期待在讀書寫作的路上與你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