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這兩句詩大家耳熟能詳,它出自先秦的《越人歌》,很多人用它來表達內心的暗戀傾慕之情,例如文藝少女暗戀夢中少年。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這首詩背後的故事,它其實是中國最早歌頌同性戀的詩歌。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出處:出自先秦的《越人歌》,全詩如下: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背後的故事
楚國襄成君冊封受爵那天,身著華服佇立河邊。楚大夫莊辛經過,見了他心中歡喜,於是上前行禮,想要握他的手。襄成君忿其越禮之舉,不予理睬。於是莊辛洗了手,給襄成君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據劉向《說苑·善說》記載:春秋時代,楚王母弟鄂君子皙在河中遊玩,鐘鼓齊鳴。搖船者是位越人,趁樂聲剛停,便抱雙槳用越語唱了一支歌。歌聲悠揚纏綿,委婉動聽,打動了鄂君。
但是因為當時各地語言不通,鄂君子皙聽不懂歌詞的意思,於是當即叫人翻譯成楚語,這便有了《越人歌》之詞。歌中唱出了越人船夫對子皙深沉真摯的愛戀之情,鄂君明白歌意後,非但沒有生氣,還走過去擁抱船夫,給他蓋上繡花被,願與之同床共寢。
莊辛進而問襄成君:鄂君身份高貴仍可以與越人船夫交歡盡意,我為何不可以握你的手呢?襄成君當真答應了他的請求,將手遞給了他。
西周春秋之時,江漢之間的鄂地世代為揚越人所居,他們先於楚人生活於古江漢地,可以算是江漢「土著」。不受中原禮俗約束,因此觀念原始質樸,面對著美麗的封君,當然也不羞於表達自己情感。
而且在那個時代,同性戀風氣十分流行,例如龍陽之好,所以《越人歌》被認為是一首表達 基情的詩,被稱為是中國文學史上較早的明確歌頌同性戀情的詩歌。
同時它也是中國最早的譯詩,《越人歌》是古代楚越文化交融的結晶和見證,對楚辭創作有著直接的影響作用,所以它和楚國的其他民間詩歌一樣,是《楚辭》的藝術源頭。
還有一種官方的說法是,它是歌頌貴族和勞動者締結情誼的詩,表現了楚越人民的偉大友誼。但是今天這首詩已經被用到爛大街,很多人用它來表達暗戀愛慕之情,多為矯情的女子(這樣說會不會被打,哈哈哈……),這就是《越人歌》背後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