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下簡稱「IEEE」)旗下的通信學會(Communications Society,ComSoc)日前一份內容有關「禁止華為員工作為旗下期刊雜誌的編輯和審稿人」的郵件被曝光,引發軒然大波,一些中國網友評論稱:「原來知識是有國界的。」
今天,IEEE在中國官網最新宣布
解除此前針對華為員工的限制
▽
「華為及其子公司的員工可以參加IEEE出版過程的同行評審和編輯工作。所有IEEE會員都可以繼續正常參與IEEE的全部活動,無論他們的僱主是誰。」
此事讓IEEE這個學術機構步入大眾眼帘
IEEE究竟是幹什麼的?
為何會發布這一禁令?
它與中國的學術界、企業界有著怎樣的聯繫?
IEEE的前世今生
IEEE的全稱為「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即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其前身是美國電氣工程師協會(AIEE)和無線電工程師協會(IRE)。AIEE在十九世紀末就成立了,包括電燈的發明者愛迪生和電話的發明者貝爾,都是它的會員。1912年,依照AIEE模式,無線電工程師協會(IRE)建立,IRE以無線電研究為核心,後又將研究領域擴展至電子學。
隨著電氣和無線電之間專業界限的日益模糊,1963年1月1日,IEEE在紐約成立。會員絕大部分是電氣、計算機科學、工程學和其他相關學科的工程師、科學家和專業技術人員。
IEEE官網的最新數據顯示,IEEE在全球160多個國家擁有43萬多名會員,其中包括12萬名學生,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專業技術組織之一。在美國的總部外,IEEE在全球的150多個國家設有分會。
IEEE雖然已經成為一個跨國界的科學組織,但不能否認,它誕生和註冊都在美國,從歷史和發展脈絡來說,美國對其也影響至深。IEEE的很多獎項,都以美國科學家為名,如愛迪生獎章,貝爾獎章,馮諾依曼獎章等。針對華為的郵件也表明了這一點:「作為一個在美國紐約註冊的非政治性、非營利組織,IEEE必須遵守美國及其他地區管轄權內規定的法律義務,遵守這些法規能保護IEEE及其志願者與全體會員。」
IEEE中的中國身影
自2013年至2017年,IEEE的年度總結報告顯示美國、印度、中國、加拿大、日本等五個國家的會員數一直佔據著前五名。從2013年的13250名到2017年的18919名。中國的IEEE會員數在逐年上升,這體現了中國在IEEE中參與程度的提升。儘管中國會員人數在緩步增加,但是將近半數的美國會員人數表明,中國在IEEE中的影響力仍然無法與美國相提並論。
2013-2017年IEEE中美會員數
根據IEEE中國的官網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擁有43萬多名會員,在中國已經有了超過2萬名會員,中國佔比4.7%,會員人數進一步增加。
2013-2017年IEEE中美學生會員數
組成這些會員的不只是學者與教授,學生群體也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學生會員數幾乎佔到了總會員數的27%左右。在IEEE學生會員人數方面,中國在2013-2017年間一直佔據著第3名,且學生會員人數同樣穩步提高,從2013年的4402名至2017年的6711名,會員數增加了約52.5%。
2012年以前-2019年中國大陸入選IEEE Fellow的人數及佔比
此外,IEEE每年會評選「IEEE Fellow」,是其授予的最高榮譽,只有做出突出貢獻或者取得重大成就的會員才有資格進行評選,最終當選的人數一般不會超過會員總數的0.1%。
2019年,有33位中國大陸學者當選了2019 IEEE Fellow,其中大多數都來自我國電子信息學科實力較為雄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這一人數佔到了2019年獲評IEEE Fellow總人數的11.2%。
歷年入選IEEE Fellow的中國大陸學者高校歸屬
累計到2019年,中國大陸學者入選IEEE Fellow的人數達到了161人。其中清華大學培養了最多的IEEE Fellow入選者,在161人的隊伍中佔比達到了22.4%。從人數前十名的榜單上可以看出電子、電氣信息學科傳統高校更對IEEE的口味。
中國大陸學者近幾年內入選的人數有一個上升的趨勢,同時在每年300位左右的入選名單中,也有了更高的佔比。中國學者的智慧和成果受到了更多地關注。
中美學者入選IEEE Fellow人數及佔比
儘管中國入選的人數在逐年升高,但是與美國進行對比則顯得數據沒有那麼樂觀。根據IEEE網統計的公開數據,截止2019年,IEEE一共有5077位會士(Fellow),其中美國入選人數已經達到了2836人,佔比達到55.9%。在此情況下,中國想要提高自己在IEEE中的影響力和地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IEEE對華為的限制影響多大
在這次宣布與華為員工暫時中止合作的IEEE旗下通信學會(Communications Society,ComSoc)的官網上我們發現,該協會出版的無線通信領域核心雜誌期刊中,一共有22位有華為背景的編輯。
IEEE核心雜誌期刊中的華為背景編輯人數
根據《財富》(中文版)的報導,IEEE 標準協會中國籍董事袁昱表示,此次事件對這22名華為相關人士的唯一影響,僅僅是不能在學術論文投稿被錄用前參與同行評審。
作為一個技術協會,IEEE的功能主要有:出版技術雜誌,召開學術會議。截至2018年12月31日,IEEE已經出版了技術期刊和會議紀要等多達200種,並且其電子資料庫中已擁有400多萬份技術文獻,每年在全球舉辦的專業技術會議達到1800餘場。
但IEEE更重要的功能,是制定技術標準。IEEE標準協會已經制定了900多個現行工業標準,其中著名的如WiFi標準802.11。技術標準最開始是為了解決國際貿易中的產品零部件的通用和互換問題,而現在越來越變成國家技術和貿易市場的重要壁壘,也是非關稅壁壘的主要形式。這也是IEEE作為一個技術和學術組織,對市場影響如此之大的重要因素之一。
袁昱認為,此次IEEE的目的是為了保障黑名單企業繼續參與學術會議、標準制定、擔任學會職務等更重要的權利。IEEE也發表回應稱美國貿易限令對全球IEEE會員影響輕微。
不過,IEEE的行為引起了中國學者的抗議。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張海霞和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副教授劉奕群分別表示將辭去IEEE的學術職務。
中國計算機學會(CCF)發布官方聲明,通信學會(ComSoc)限制會員活動的做法,嚴重違背了作為一個國際性學術組織的基本原則,也違背了 IEEE 過去所倡導的價值觀和使命。
CCF 在聲明中宣布暫時中止與 ComSoc 的交流與合作。同時提出,不建議 CCF 會員向任何 ComSoc 主辦的會議和刊物投稿;建議 CCF 會員不參加 ComSoc 主辦的刊物和會議的審稿和其他學術評價活動。
在最新的聲明中,IEEE認為科學和技術是全球性的活動,「我們為全球的IEEE會員在世界各地開展的工作而感到自豪。IEEE將繼續為推動技術創新與進步貢獻力量,為人類社會謀福祉。」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脫崟 劉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