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飲食習慣與喜好的改變,目前,我國糖尿病患者呈現出逐年遞增且逐漸年輕化的趨勢。年輕人因為工作和生活習慣緣故晝夜顛倒,用甜食奶茶來幫助自己「解壓」,夜宵喜好口味重的肉類與澱粉,膳食纖維與蛋白質不足,即使再年輕也有可能中糖尿病的招。而老年糖尿病患者則因為難以改變幾十年如一日的飲食習慣,導致對血糖的控制步入困局。
中國人的飲食結構中有大量的精面精米,配合大量的炒菜油,使得碳水和油脂遠超所需,而蔬菜和雜糧不足,會導致無論年齡段的群眾血糖飆升。但這種情況並不意味著糖尿病人群不能吃主食,相反的,如果因為怕升糖而戒斷主食,對身體的其他器官將會造成難以估量的傷害。主食要吃,但是要吃得聰明,如何挑選控血糖的主食也是一門學問。
首先要明確的一點是,所有天然食物都不會降糖。或許會有人想,醫生們都說苦瓜芹菜有降糖的效果,那我就使勁兒吃;粗糧也能降糖,於是從此主食只吃粗糧,那是大錯特錯的。首先我們需要知道的一點是,我們的胃的作用,是運用胃裡的蛋白酶來消化食物,而真正吸收營養的部分是我們的小腸。血液通過小腸吸收營養,進而供應到全身,殘渣便被拋棄不用了。血液吸收營養(包括血糖)的這一階段,科學家們有相關的指標進行判斷:
血糖生成指數大於70的食物,進入腸胃後會分解出更多葡萄糖,導致餐後血糖升速快。
血糖生成指數小於55的食物,餐後血糖升速相對較慢。
換成更加淺顯易懂的話來說就是,人無論吃什麼都會升血糖,絕對不會出現吃完之後血糖不升反降的情況。所以這就意味著我們吃飯的重點是去合理搭配食物,來減緩血糖上升的速度。
相比起更容易消化的白米白面,糙米、黑米、小米、豆類、全麥麵粉等口味沒有那麼好的主食會為人體帶來更多膳食纖維、蛋白質和微量元素,其堅硬的質地與表皮也會使咀嚼過程變得沒有那麼容易,消化(在胃裡糊化)的速度沒那麼快,小腸吸收進入血液的速度也就更慢,大大減緩了餐後血糖的上升速度。相對的,如果玉米、小米豆類等煮到發軟黏稠,也就是我們說的「好消化」,其血糖指數都會相應變高,並不適合用來控制血糖。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糖尿病患者脾胃不好,不能很好地消化粗糧,那麼其實可以不用為此專門去吃,或者將主食換成一半粗糧一半細糧,讓身體舒服、健康才是最重要的。至於南瓜、紅薯那些嘗起來甜美的根莖類食物,也並不需要將它們視為洪水猛獸,雖然這些食物的澱粉含量很高,但也同時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在控制血糖上甚至能起到不錯的輔助效果,需要注意的只是將它們與主食細糧等比例替換即可。
另外,吃飯的時候怎麼吃、先吃什麼,也是十分重要的。中國糖尿病膳食指南2017版建議,用餐時,蔬菜優先,之後是肉蛋類,主食最後吃。這樣的用餐順序飽腹感好,也可以很好改善餐後血糖波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