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北京外國語大學
北京外國語大學(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簡稱北外,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位列國家首批「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國家首批「211工程」,入選國家「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2011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為財政部6所「小規模試點高校「之一,國際大學翻譯學院聯合會成員,是京港大學聯盟、中日人文交流大學聯盟高校,設有研究生院,是中國外國語類高等院校中歷史悠久、教授語種最多、辦學層次齊全的全國重點大學。
中歷史悠久、教授語種最多、辦學層次齊全的全國重點大學。 [3]
北京外國語大學前身是1941年成立於延安的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三分校俄文大隊,後發展為延安外國語學校,建校是隸屬於中國共產黨領導。新中國成立後,學校歸外交部領導。1954年,更名為北京外國語學院;1959年,與北京俄語學院合併組建新的北京外國語學院。1980年後直屬國家教育部領導。1994年,正式更名為北京外國語大學。
截至2020年8月,北京外國語大學在北京市海澱區三環路兩側分設東、西兩個校區,學校圖書館館藏紙質中外文圖書145萬餘冊,中外文電子圖書222萬餘冊;轄33個教學系部,學校開設專業121個,有1個外國語言文學博士後流動站,有18個博士學位授權點,63個碩士學位授權點,4個國家重點學科(含培育學科);學校現有在職在編教職工1255人,來自44個國家和地區的外籍教師172人,學校普通本科在校生5600人,研究生3100人,學歷留學生1600人。
02
天津外國語大學
天津外國語大學(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TFSU)簡稱「天津外大」、「天外」,坐落在中國天津市,是天津市一所主要外語語種齊全,文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教育學、藝術學、工學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天津市屬重點院校,為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
1921年,學校前身之一的天津工商大學在馬場道建校。1964年,學校主體前身——秦皇島外語專科學校成立,後更名為天津外語專科學校。1974年,由原天津外國語專科學校、原天津外國語學校、原天津師範學院日語專業、原河北大學外語和中文專業的學術力量和教師等重組為天津外國語學院。1981年被批准為首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2010年經教育部批准更名為天津外國語大學。
學校有五大道和濱海兩個校區,總佔地面積1040.06畝,教學科研儀器設備資產總值18869.17萬元;設有15個教學單位,有57個本科專業,1個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7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29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點,6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涵蓋20個授權方向);教職工近千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萬餘人。
03
上海外國語大學
上海外國語大學(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簡稱「上外」,是新中國成立後興辦的第一所高等外語學府,是新中國外語教育的發祥地之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並與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進入國家「「211工程」和」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的全國重點大學;入選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全國首批教育融媒體建設試點單位,是亞非研究國際聯盟、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聯盟、中俄綜合性大學聯盟、中日人文交流大學聯盟創始成員,是聯合國合作備忘錄籤約高校和國際高校翻譯學院聯合會(CIUTI)亞太工作組所在地,獲國際會議口譯員協會(AIIC)全球最高評級,是中國唯一位列世界15強的專業會議口譯辦學機構,英漢語對全球排名第一。
其前身為華東人民革命大學附設上海俄文學校,創建於1949年12月,後歷經華東人民革命大學附設外文專修學校、上海俄文專(修)科學校、上海外國語學院等傳承變革,於1994年正式更名為上海外國語大學。
學校有虹口與松江兩座校區,總佔地面積74.7公頃;設有22個教學院系(部),50個本科專業,授課語種46種;擁有1個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3個國家級重點學科(含1個培育學科);有3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個一級學科博士點,7個一級學科碩士點,7個專業學位碩士點;有本科生6798人、研究生3645人(含國際學生);有國際學生4571人(含語言進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