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之思考——幸福與自我探索

2020-12-17 愛的教育故事

幸福之思考

——幸福與自我探索

有時當一個人獨處,我會靜靜的思考。

而在這次的主題「幸福與自我探索」的思道修課上,我再次陷入思考,以及對自我的經歷和未來的反思。

何謂幸福?如何使我變得幸福?如何使我變得更幸福?如何讓我更好的發現幸福?幸福與自我探索之間的意義?以及自我探索於我來說真正的價值在哪裡?

何謂幸福,每個人眼中,似乎幸福都不一樣。有的人的幸福只是專注於當下的快樂,卻沒有平衡未來的目標的享樂主義型幸福;有的人的幸福只是對於生活的難堪的困難感到無助而卻無想法做出改變的虛無主義型幸福;有的人的幸福卻是通過忙碌的生活抑制當下的欲望以求得更大的快樂的忙碌奔波型幸福。

而我想要的是不同於以上三種的幸福。

那個幸福,心理學家將它定義為「快樂與意義的結合體」;語言學家將它定義為一個人得到滿足而產生的喜悅,並希望一直保持現狀的心理情緒;社會學家將它定義為在一定溫飽和安全條件基礎上,在社會生態環境下,擁有能產生幸福感的要素、機制、動力的生活和生活狀態。

在我看來,想要幸福首先應該學會快樂,而學會快樂則是以下兩點,一是對於平凡生活的知足,並在平凡的生活中發現那些不平凡的美麗,二則是自我價值的實現,並在實現自我價值的時候獲得來自心靈深處的濃濃滿足感。

不論是對於平凡生活的知足,還是對於自我價值的實現。我認為首先應該充分並客觀地認識了解自己。對自己的了解,根據喬哈瑞窗模型,可以分為在自知他知下的「公開的我」,自知他不知下的「秘密的我」,自不知他知下的「盲目的我」和自不知他不知下的「未知的我」。

在自知條件下的我,是自我通過經歷學習,思考,改變而形成的,意味著相對於自不知的我,自知條件下的我可控制性更高,在卡爾 羅傑斯看來「人在自己內部有一個遼闊的資源,可以了解自己,改變自己的形象,改變自己的態度,甚至改變自己的行為。」所以個人主體通過深刻的自省,對自我內在的思考,了解自己的性格與行為中存在的缺失,並根據當下需要做出相應的心理調整乃至目標調整,進而影響對行為和性格的調整。而自不知條件下的我,是盲目的,是未知的,因而可塑性高,可變化性大。但與此同時對自我的認知則需要通過他人,團體的評價等外部渠道,而外部渠道所獲得的信息,因為來源的複雜化,獲得方式的多樣化,因而存在著參差不齊的情況,信息中的正確性無法得到充分保證,此刻便應依靠個體對自己的認知進行判斷並選擇性吸收,達到對自己的充分了解。

那麼,通過對自我的認知了解,進而大致判斷出在當下環境中自我發展的潛力,可適合的發展方向。如我,自我感覺是相對比較缺乏自制力,但是活潑樂觀,比較好動,愛說話。而在我的同學老師看來,我很負責任,樂於助人,思維具有創新性,但是比較馬虎。那麼我可能就比較適合競爭團隊中的領導者的位置。所以我通過對自己的認知,進而能大致確定自己接下來的方向,並為這個方向而努力。那麼之後不論是否成功,我所取得的自我成長都會讓我覺得那段時間值得,並為那段時光感到滿足,這就是幸福的一部分。

而這時就會有人問:「在經歷過一遍遍挫折,受到一次次的折磨後,難道還有勇氣,還有信心接著走下去麼?」我的回答是:是的。就像羅振宇那句話說的「在人的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之間有一條溝,你掉進去了,叫挫折;你爬出來了,叫成長。」,那麼沒有經歷過低谷,我又該如何學會及時抬頭看,尋找自己的方向呢?生活中一定會有低谷,而且是一個又一個的低谷。但對於不同的人,是選擇屈服亦或是反抗,取決於自我的內心決斷力。

我想起曾經有過科學家做過三隻狗的電擊實驗,和三組人的噪音實驗。得出在遇到困難,並長時間處於的痛苦環境下,努力回應反抗但失敗時,個體會在想法中開始覺得無能為力,產生無望感,進而會將自己對反抗外界困境的動力自我熄滅,成為前文中的虛無主義型幸福者。

但我不甘心成為那樣的虛無主義者,尤其是當我意識到處在困頓與束縛中,處在自我無法做出選擇而必須接受的痛苦中是一種潛意識下可通過自我成長改變的情況下,我會做出努力,將它改變。

而且,換一種眼光來看生活中不是只有挫折和痛苦。在生活進行的過程中伴隨著快樂,伴隨著愛與陪伴,而這些美好的事物是需要秉持一個樂觀的心態才可以發現的。如心理學家研究的那樣,樂觀可以通過生活中的歸因方式習得(即習得性樂觀),而歸因的方式又分為外部歸因,可變歸因,局部歸因三種。把結果發生的可能與環境因素聯繫起來,認為當下環境不太可能重複發生,積極地思考在這個領域出現的問題在另外的領域可能不是。那麼一切的陰霾都會消散。

而在生活中努力發現美麗也是另一種鍛鍊自己。

所以老師上課讓我們寫出最近三個月以來讓我們有幸福感的五件事,我的為如下:

學微積分和C語言,有體會心得。

陪她一起去看電影,壓馬路,聽她傾訴。

晚上聽音樂跑步,放鬆心情。

發現一首新的,好聽,可以沁人心脾的歌曲。

看著母親的病情一點一點好轉。

看到我的幸福生活的那一刻,我明白我想要的幸福很簡單,很平凡。可是想要維持住這份幸福則需要很深厚的能力,為了不在生活的壓力下被迫屈服成為一個虛無主義者,為了可以獲得在平凡的生活中,經過思考能夠無悔的做出我自己的選擇的權利。我需要有屬於我的自我導向,並且要為了我今後的生活努力奮鬥,尋找自己感興趣的方向,在這個方向的道路上尋找快樂與美麗。

所以,我相信我會通過不斷地自省,不懈的努力,保持我心中的真正的快樂。而我知道真正快樂的人,能夠在自己覺得有意義的生活方式裡享受它的點點滴滴,即使有時候痛苦,但是在總體上是快樂的。

相關焦點

  • 探索幸福校園 思考幸福教育(圖)
    唱著這樣的歌曲,走向學校,孩子們應該是幸福的。但現實卻是,很多孩子在提及學校生活時,首先想到的卻是繁重的課程、永遠寫不完的作業和家長的呵斥———他們並不感到幸福。在最近於杭州舉行的一次全國性校長論壇上,杭州市青藍小學校長王紅軍、北京育才學校校長王建宗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介紹了他們建設幸福校園的探索和對實現幸福教育的思考。
  • 在自我覺察的路上追尋幸福
    學校在開學第一講讓我講自我成長,大家可想而知兩年前我的狀態是多麼狼狽不堪。我之前有12年高中教學的經歷,兩年前因愛人工作調動,我辭掉公辦學校的工作來到東楓楊,兩年前,初中的課我教不好,班帶不好,各個方面做得真的很差勁。現在能站在這裡,我真的非常地感謝李主任、侯校長、呂校長、我的副班姜兆雯老師和年級組的各位老師對我的指導和幫助。今天我演講的題目叫《在自我覺察的路上追尋幸福》。
  • 與愛同行 幸福成長——鄭州市鄭東新區實驗幼兒園「521」幸福課程的實踐探索
    萌芽幸福課程理念探索科學而先進的辦園理念是引導幼兒園實現快速發展的強勁動力。建園之初,鄭東新區實驗幼兒園園長馬靈君在與教師們開展辦園理念研討時便反覆強調:「孩子在幼兒園的每一天都應該是快樂而有意義的,我們要關注幼兒的幸福感,辦一所師幼眷戀的幼兒園。」幸福是什麼呢?
  • 患抑鬱症後的思考:幸福
    ,我在想「幸福」這個事情。是的,「幸福」這個詞貌似從我身體出現問題、破產負債到直到現在家裡養病期間為止,離我很遠很遠,得了病以後幸福感基本沒有。可真的是這樣的麼?總結以後,我發現我是那個身在幸福中的人卻不自知,在失望,浮躁和焦慮中主動遠離幸福的人。苦難如同驚雷,總是帶著轟轟烈烈的威勢讓人猝不及防,而幸福就好像春雨,經常是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出現。
  • 「幸福之問」引發思考
    問題是孔子所謂的「吾與點也」,贊成曾點的「詠而歸」的理想是建立在「政治清明、人民安居」這樣一個大環境之上的,不然孔子也不會明知不可而為之,即使把自己弄得「累累若喪家之犬」,但依然毅然決然想要去影響現實的政治,追求他自己的道。「吾非斯人之徒而誰與?」孔子所追求的道是現實的正道,絕不是躲在自己的世界裡在那裡自得其樂。
  • 「幸福濰中」從換位思考中體味幸福
    幸福與否,其實就在你的一念之間。學會換位思考,轉變思維方式,方能敏銳感知幸福,從而體味幸福。初入社會時,安於當個與世無爭的「職場小白」,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很容易迷失自己;經歷風雨後,長成一個薄有成就的「職業人」,用盡全力、奮力拼爭,但容易受外界影響;而後慢慢成為一個看似成功的「社會人」,仿佛得到了自己當初追求的一切,又仿佛離自己的初心越來越遠,甚至變得漸漸看不清自己。
  • 平庸之惡對中小學教師職業幸福的影響
    四是「無思」即指缺乏積極深入、有理性的思考,對身邊事件與行為不反思,放棄自身的主體性,在追求教學效率與探索教育本真的搖擺中喪失思的品質。「無思」是平庸之惡的核心,也是其他平庸之惡的根源。另一方面,教師即使「有思」,更多地也只是反思教育教學技巧、提高升學率的方法之類淺表問題,而很少觸及諸如「什麼是好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意義、教育幸福何以可能」等反映教育本質的深度思考。
  • 阿加莎情感力作《幸福假面》:未經思考過的人生,不值得一過
    《幸福假面》屬於阿加莎「心之罪(crimes of the heart)」系列的小說,側重描寫人物內心情感世界,裡面沒有偵探也不涉及謀殺罪案,小夥伴們閱讀前一定要了解這點!阿加莎的小說在推理之外,一向擅長描繪出場一眾人物的內心,《幸福假面》這本專門描寫「心」之罪的小說比阿婆平時的推理小說更深入地勾畫了看不見的人心。讀罷不得不佩服阿婆心理描寫之細膩,人性洞悉之深刻,像偵探般層層剖開瓊的內心,展露出生活的真相。
  • 《分手心理學》:重塑自我是走出傷痛,擁抱幸福的必經之路
    也讓我在重塑自我的過程中變得更加自信和樂觀。其實經曆本身並不能讓人獲得成長,而對經歷的思考和理解才是真正有用的東西。曹雪敏在《分手心理學》一書中說:人生的這段脆弱期,是重塑你對感情的理解、重建自我的最好的時期。
  • 與愛同行 幸福成長——鄭州市鄭東新區實驗幼兒園「521」幸福課程...
    萌芽幸福課程理念探索科學而先進的辦園理念是引導幼兒園實現快速發展的強勁動力。建園之初,鄭東新區實驗幼兒園園長馬靈君在與教師們開展辦園理念研討時便反覆強調:「孩子在幼兒園的每一天都應該是快樂而有意義的,我們要關注幼兒的幸福感,辦一所師幼眷戀的幼兒園。」幸福是什麼呢?
  • 幸福教育也包含讓家長幸福
    幸福課程是幸福教育的名片 冠縣實驗高級中學是2015年新建的學校,坐落在魯西平原——「千古義丐」武訓的故鄉山東冠縣。學校以「武訓精神,大愛無疆」為校魂,「厚德篤行,智慧教育」為校訓,全面做好全腦教育、智慧教育和幸福教育,以實現「讓每一個人都幸福」的教育理想。 「幸福課程」點燃家庭教育。
  • 「我愛我」幸福月活動 讓幸福溢滿新東方
    為了增加全體員工工作和生活的幸福感,北京新東方學校人力資源部在每年的5月都會開展「我愛我」幸福月活動。   2017年5月25日, 「我愛我」幸福月活動再次起航。42名來自北美項目部、優能中學部、泡泡少兒部、英語學習部、優能一對一部、大英國協項目部、教務管理部、市場營銷部、網絡運營部、人力資源部、客戶服務部的員工,齊聚格拉斯小鎮,參與了幸福月的第一次活動——「心隨禪動,探索自我」。
  • 幸福生長課堂實施人文性教學的思考
    幸福生長課堂實施人文性教學的思考王有鵬(臨沂實驗中學  山東臨沂  276000)摘
  • 十年躬耕「521」 讓幸福觸手可及——鄭東新區實驗幼兒園幸福課程...
    萌芽 幸福課程理念初心  「孩子在幼兒園的每一天都應該是快樂而有意義的,我們要關注幼兒的幸福感,辦一所師幼眷戀的幼兒園。」鄭東新區實驗幼兒園園長馬靈君自開園以來反覆強調辦園宗旨。  「幸福」是什麼?幸福是一個人自我價值得到滿足而產生的心理情緒,是一種主觀情感,不同的人對幸福有不同的感受和體會。
  • 幸福橋裡的幸福微光
    幸福橋社區相關負責人介紹。  據了解,幸福橋社區先後成立了十支志願服務組織,老年義務巡邏隊只是其中之一,他們活躍在社區治理的各個領域,逐步完善了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模式。  「社區治理必須依靠社區居民的力量,我們希望通過成立志願服務組織來調動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積極性,增強他們的歸屬感。」該負責人表示。
  • 播種幸福教育 享受幸福人生
    為加快教師專業化發展,提升教師職業幸福感,8月29日上午,阜陽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市教育局局長刁衛華到紅旗中學作《從優秀走向卓越 從成功走向幸福》的報告,潁州區教育局黨組成員、紅旗中學常務副校長陳荒龍主持報告會。
  • 找回自我,過簡單的幸福生活
    所以要想擁有簡單的幸福生活,首先取決於自己的心態,你以怎樣的心態看待周圍的人、事、物,決定了你對幸福生活的理解。心態是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心態的好與不好會受到很多外圍因素的影響。怎樣讓自己的心態不受環境影響,不被他人左右,那就要認清真實的自我,不要讓自我迷失在這紛繁複雜的世界,真正的找回自我,接納自我,才會讓自己過上簡單幸福的生活。
  • 自我探索訓練營之第一部分:歸零,重新開始
    自我探索訓練營之第一部分:歸零,重新開始
  • 《親密關係》:幸福的婚姻是一場曠日持久的自我渡劫
    「尋找真摯永恆的親密關係,其實就是尋找自我。」荷爾蒙飆升的青春期,我們便步入了對親密關係的好奇與探索之旅。我們開始與父母產生分歧,對異性更加關注,這一過程是我們在試圖建立一個新的親密關係。克裡斯多福·孟在《親密關係》這本書中,把尋覓親密關係稱為尋找自我。
  • 《帶來幸福的酢漿草》:帶孩子踏上探索幸福之旅,探尋幸福的意義
    二、繪本構思:精巧的構思與動作刻畫引發讀者對幸福的探尋與思考 結合繪本的名字《帶來幸福的酢漿草》,怎樣的酢漿草會帶來幸福?為什麼酢漿草可以帶來幸福,這些草容易找到嗎?這些都吸引著我們打開這本書。畫面左下角,一隻看似不容易親近的刺蝟手裡都拿著酢漿草這一幸福的象徵,巧妙地點出了「幸福」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