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生長課堂實施人文性教學的思考
王有鵬
(臨沂實驗中學 山東臨沂 276000)
摘 要:所謂人文性教學,就是努力用人文性促進學生幸福生長的課堂教學。實施人文性教學,就要注重豐富學生的人文知識、培育學生的人文情感、激發學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從而打造關注人文的幸福生長課堂!
關鍵詞:人文性教學;實施;人文課堂;幸福生長
我們所謂的「人文」,就是指追求健康與進步、堅守道義和責任、嚮往真善美的文化,就是尊重人權與個性、維護自由和平等,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以及愛護和關心人類的文化。所謂人文性教學,就是努力用人文性促進學生幸福生長的課堂教學。怎樣實施人文性教學,打造關注人文的幸福生長課堂?下面以初中《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生命的思考」(以下簡稱「本單元」)為例探討這個問題。
一、實施人文性教學,豐富學生的人文知識
所謂人文知識,就是對學生幸福生長有益的人文文化成果,就是有利於學生人文情感培育、人文精神激發、人文素養提升的精神財富。它包括哲學知識、政治知識、法律知識、道德知識、歷史知識、文學知識、藝術知識、美學知識、國學知識、宗教知識、教育知識、語言知識等。實施人文性教學,首先需要豐富學生的人文知識,做到: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人文知識。
初中《道德與法治》作為一門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其教材中包含著豐富的人文知識。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這些人文知識,不僅有助於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而且有助於豐富學生的人文知識,促進學生的人文積澱,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本單元為了引發學生對生命的思考,教材引入了大量的故事,包括抗日戰爭時期背傷員的故事,季羨林文集(節選),陶行知的故事,「二戰」集中營兒童畫作的故事,愛迪生的故事,雷鋒日記(節選),保爾·柯察金的故事等,這些內容豐富了學生的歷史知識、文學知識等人文知識;教材還引用了大量的名人名言,包括作家羅曼·羅蘭的名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的名言,生命哲學家史懷澤的名言,《周易》中的名言等,這些內容豐富了學生的文學知識、哲學知識、國學知識等人文知識。在教學過程中,這些人文知識的充分利用,不僅有助於學生思考生命中的有關問題,而且有助於學生人文知識的充盈和豐富。
2.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人文知識。
教材中的人文知識畢竟是有限的。為了讓教學資源更充實、更豐富、更鮮活、更生動、更感人,為了儘可能地豐富學生的人文知識,教師應該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人文知識。生活中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學資源,有著鮮活、生動、感人的人文知識,包括學生的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以及教師自身生活中的人文知識。對這些人文知識的充分利用,肯定有助於學生人文知識的豐富。
本單元可以利用的生活中的人文知識很多。生命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古今中外留下了大量的關於敬畏生命、珍視生命、演繹生命精彩的動人故事、名人名言、文學藝術作品,這些內容的充分利用,都可以豐富學生的人文知識寶庫。
3.努力拓展學生的人文知識。
要豐富學生的人文知識,如果僅僅是拘泥於教材,僅僅滿足於聯繫生活還是不夠的,還應該引導學生加強課外學習和閱讀,通過閱讀哲學、文學、歷史、國學書籍,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拓展學生的人文知識。
本單元在課堂教學之外,要圍繞生命主題,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為學生指定一些閱讀書目讓學生自行閱讀,也可以組織課外閱讀興趣小組進行集體閱讀,還可以組織全班全員參加的專題讀書活動。通過這些課外閱讀,就可以拓展學生在生命方面有關的人文知識。
二、實施人文性教學,培育學生的人文情感
所謂人文情感,就是學生應該具有的善良、積極、健康的各種基本情感。包括愛心、同情心、公平正義感、倫理道德觀、生態倫理觀等。孟子指出:「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這些惻隱之心等,都屬於人文情感。實施人文性教學,也需要培育學生的人文情感,做到:
1.充分挖掘人文知識中的人文情感。
不管是教材中的人文知識,還是生活中的人文知識;不管是課堂上的人文知識,還是課堂外的人文知識,都包含著豐富的人文情感。但是如果對這些人文知識進行簡單化處理,甚至視而不見,人文情感就會大打折扣甚至激發不出來。可見,應該充分挖掘人文知識中的人文情感。
例如,本單元所涉及的一些名人名言,教學時不能視而不見,而是應該讓學生了解其深刻內涵和重要價值,然後引導學生讀之、記之、詠之、誦之,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人文情感。再如,本單元講到保爾•柯察金的故事,如果僅僅讓學生了解教材所引用的一點內容,學生的情感不可能被激發出來。這就要求教師或組織學生分享保爾•柯察金的故事,或組織學生觀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影視劇,或組織學生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文學作品,這樣,學生的情感才可能被震撼,人文知識中的人文情感才能夠被充分挖掘出來。
2.在教學過程中增強學生的人文體驗。
情感是需要體驗的。教學過程中如果缺少學生的體驗性活動,學生的體驗是貧乏的,那麼其情感也肯定是貧乏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創造條件,積極開展一些情感體驗活動,來增強學生的人文體驗。
例如,本單元可以開展講故事活動,讓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獲得珍愛生命的人文體驗;可以開展閱讀活動,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獲得敬畏生命的人文體驗;可以開展情境表演、小品表演活動,讓學生在欣賞表演的過程中獲得珍視生命的人文體驗;還可以開展觀看影視劇活動,讓學生通過觀看影視作品片段感悟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獲得關於生命意義的人文體驗。
3.充分體現教師對學生的人文關懷。
情感具有傳遞性、感染性、互動性。教師的人文情感會傳遞給學生,也會影響和感染學生。這就要求教師懷著濃厚的人文情感去關懷學生,去關懷學生鮮活的生命,去處理與學生有關的各種事情,去開展與學生有關的各種課堂活動,讓課堂充分體現教師對學生的人文關懷,以此讓學生從教師那裡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增強學生的人文情懷,培育學生的人文情感。
三、實施人文性教學,激發學生的人文精神
所謂人文精神,就是學生應該具有的崇尚真善美的精神,堅守責任、道義與良心的精神,嚮往自由、解放和幸福的精神,尊重、關懷人及人類的精神,捍衛公平正義、民主和平的精神等。實施人文性教學,還需要激發學生的人文精神,做到:
1.打造互相尊重的課堂。
所謂互相尊重的課堂,是說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在課堂上彼此尊重,情感相通,心理相容,關係融洽。在這樣的課堂上,師生的生命得到充分尊重,人的價值得到充分肯定,課堂充滿等待、充滿期待、充滿賞識、充滿激勵、充滿善意、充滿美好、充滿道義、充滿責任、充滿良心,因此有助於激發學生的人文精神。
2.打造互相關心的課堂。
所謂互相關心的課堂,是說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在課堂上彼此關心,互相幫助,互相照顧,互相合作,互相團結,互相友愛。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既關心老師,老師更關心學生,學生的願望和需要會得到老師儘可能的滿足,學生的精神生活會得到老師儘可能的關注,學生的困惑、困擾、困難會得到老師儘可能的幫助,課堂充滿愛心、善心、真心,充滿人性、人情和溫暖,因此有助於激發學生的人文精神。
3.打造充滿正能量的課堂。
所謂充滿正能量的課堂,是說在課堂上充滿讓人積極進取、堅持真理、主持正義、承擔責任、堅定信念、崇尚信仰等力量。在這樣的課堂上,迸發著真理之光、理性之光、善良之光、自由之光、正義之光、進步之光、幸福之光,使課堂充滿正能量,因此有助於激發學生的人文精神。
例如,本單元教學要引導學生體驗生命的美好、生命的獨特、生命的寶貴,體會生命的頑強、生命的至高無上、生命的韌性、生命的力量,感受生命的使命擔當、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生命的偉大,以此打造充滿正能量的課堂。
四、實施人文性教學,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所謂人文素養,就是學生應具有的內在素質和文化底蘊。它是由人文知識與技能、人文能力與方法、人文精神與品質等三個方面所構成的一個統一體。實施人文性教學,最終需要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做到:
1. 圍繞人文素養設定教學目標。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推進到培育學生核心素養新階段的情況下,我們在設定教學目標時,應該突破先前的「三維」目標的局限,圍繞核心素養來設定教學目標。人文底蘊作為六大核心素養之首,具體包括人文積澱、人文情懷和審美情趣等基本要點。要培育學生的人文底蘊,就需要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實施人文性教學,要求我們圍繞人文素養設定教學目標,關注人文素養目標的設定與達成。
本單元教學以「生命」為話題,引導學生思考生命、敬畏生命,增強生命的韌性、守護好自己的生命,感受生命的意義、追求生命的精彩。在設定教學目標時,就要圍繞珍愛生命、養成健康生活等人文素養來進行,使教學目標適應人文素養培育的要求。
2. 圍繞人文素養目標展開教學過程。
在人文素養教學目標設定之後,就要圍繞人文素養目標展開教學過程。無論是教學環節的設置,還是教學結構的安排;無論是教學資源的選取,還是教學情境的創設;無論是教學內容的取捨,還是教學策略方法的運用;無論是課堂問題的設置,還是課堂活動的開展;無論是教學手段的採用,還是板書的設計;無論是教師的引導、小結、總結,還是教師的評價與反饋,等等,都應該貫穿人文素養目標意識,都應該著眼於人文素養目標的有效達成,都應該圍繞人文素養目標展開整個教學過程。只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3. 圍繞人文素養提升文化素養和文化底蘊。
葉瀾教授指出,「文化素養是每個專業工作者必備的基礎性素養。寬厚、紮實的文化底蘊則是人的精神生活的豐富,學習、創造和發展能力的養成所必需的,是希望擁有高質量人生所必需的,是希望成為發展型的教師所必需的。」要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提升教師的文化素養和文化底蘊也是必需的。完全可以這樣說,沒有教師的文化素養提升,要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那是很困難的。為了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教師應該堅持閱讀,堅持持之以恆的閱讀,堅持超出自己的學科範圍的閱讀,通過廣泛閱讀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和文化底蘊;也應該堅持思考,堅持對閱讀的思考,對教育教學的思考,對學生的思考,對各種事物和現象的思考,對人生經歷的思考,對社會的思考,通過深入思考體悟、內化、融合與積澱自己的文化素養和文化底蘊;還應該堅持寫作,堅持寫教學札記和教育日記,堅持寫教育教學隨筆,堅持寫教學案例與分析,堅持寫教育科研論文,通過持久寫作促進閱讀、促進思考,促進教師文化素養和文化底蘊的提升,並且最終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
總之,實施人文性教學,就要注重豐富學生的人文知識、培育學生的人文情感、激發學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從而打造關注人文的幸福生長課堂!
註:此文發表在《新課程研究》2020年第11期(教育科研之星王有鵬微信公眾號:wang13954916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