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長4200字,閱讀大約需要 5.5 分鐘
「好課堂」承載著教育人的夢想,體現著教育人的價值。
關於「好課堂」的標準或特徵,許多老師和專家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概括,這些概括豐富了我們對好課堂的理解。
每一位教師都在追求好課堂,究竟什麼是好的課堂?這個話題很樸素,卻也很深刻。
本次,我們就此做一番探索和理清。
01
好課堂應該有的四個鮮明標識
1
好課堂是促進「心靈轉向」的課堂
柏拉圖認為,教育的「人化」和「人化」的教育應踐行促進「心靈的轉向」的使命,讓心靈轉向「仁愛」、轉向「善良」、轉向「智慧」。「仁愛」是課堂的底色。課堂繪好仁愛之色,方可精神飽滿、精益求精、精彩紛呈。善良是對生命、生活、生態的敬畏。
泰戈爾一句「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向人傳送生命的氣息」,之所以讓人盪氣迴腸、感心動耳,是因為「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單純的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
教育的責任就是「要培養學生具有『面對一叢野菊花而怦然心動的情懷』」。
智慧是理性的提升。每日求知為智,心靈豐滿為慧。
知識是智慧的基礎,體現於「知識即美德」「知識就是力量」;
見識是智慧的升華,體現於能夠將「外在的偶然化成內在的必然」;
膽識是智慧的行動,體現於「思想力量」與「實踐力量」的統一;
共識是智慧的完美,體現於「智者明法,慧者通道」。
2
好課堂是滋潤「生長」的課堂
如果說教育就是「生長」、「生長」就是目的,那麼課堂就是滋潤「生長」的聖地、呵護「生長」的殿堂。課堂中的「生長」應呈現四種狀態:
一是春風化雨般的自然成長。
教育者要善於聆聽學生內在時鐘自然的、偉大的嘀嗒之聲,讓學生順應天性,靜靜地、專注地、有節奏地、慢慢地生長,不求立竿見影,勿行揠苗助長。
二是春色撩人般的自己成長。
生長是自己的事情,既不可複製,也不可替代。教育的崇高在於通過自我教育促進自己成長。
三是春誦夏弦般的自由成長。自由成長的前提是讓學生「在知識面前享有自由」,課堂的使命是發現學生、解放學生、激勵學生和發展學生,引領學生進入哲學家西塞羅所期待的「讓學生擺脫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的狀態。
四是春筍怒發般的自覺成長。
自覺成長的課堂將「教育的本質在於它那虔誠的宗教性」的烙印深深地刻在學生的心上,使其收穫「宗教性的教育是這樣一種教育:
它諄諄教導受教育者要「責任感和崇敬感」有,讓學生成為「他自己」的自己,更高大的自己,對國家民族人類有更大貢獻的自己。
3
好課堂是「點燃火焰」的課堂
經院式的課堂缺乏生氣,弊端在於「人們把自己的思想歸屬於一個可以棲身其中的觀念體系,而泯滅自己鮮活的個性」。
師徒式的課堂缺乏活力,它「完全以教師為中心」,「教師的權威具有神奇的力量,學生對教師的愛戴帶有絕對服從的特點」。
而「蘇格拉底式的課堂」強調師生平等、「精神助產」和「整個精神得到生長」,踐行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
教學不是告訴學生答案,而是不斷地向學生提問;
課堂的使命就是把學生心中的太陽所蘊含的能量釋放出來。
因此,好的課堂是以「中庸」的價值取向「點燃火焰」,真正體現「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是以「可能」的不懈追求「點燃火焰」,真正體現「教育的使命就是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能」;
是以「合適」的現實關懷,真正體現「適合學生個體發展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4
好課堂是提供「外在自由」的課堂
愛因斯坦認為:「在一切偉大的精神創造者身上都鮮明地保留著兩種特質,一種是神聖的好奇心,一種是內在的自由。」
他還強調,這兩種特質要靠「外在的自由來保證」。
何為「外在的自由」?馬斯洛解讀為「寬鬆的環境」和「良好的師生關係」。
「寬鬆的環境」就是去功利化,讓課堂「震撼心靈、開啟智慧、健全人格」;
就是去標籤化,讓課堂充盈「人的情感」,充滿「人對於真理的追求」;
就是去標準化,讓課堂激發學生「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良好的師生關係就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影響」,「親其師,信其道;尊其師,奉其教;敬其師,效其行」。
02
好課堂的建設應遵循如下邏輯
1
好課堂始於教師、終於學生
課堂不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單向知識傳授,也不僅僅是以教師為主導的學習探索,而是以學生為中心的能力開發。
教師以其「春風風人,春雨雨人」的親切、「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自然,打開學生心扉,哺育學生成長。
2
好課堂始於立德、終於樹人
課堂是「教育新人成長的世界」,而「新人」在於「明明德」和「止於至善」。
康德強調「人的目的」就是「讓人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由此推導出教育的目的就是「幫助人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
因此,「教育的過程首先是一個精神成長的過程,然後才成為科學獲知的一個部分」,課堂的教育必須堅持德育為先、能力為重、體美俱進、全面發展。
3
好課堂始於學會、終於會學
達爾文視「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
葉聖陶「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深層意蘊在於「學是為了達到會學」,其價值就如科學學創始人貝爾納所說:
「良好的學習方法能使我們更好地發揮運用天賦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則可能阻礙才能的發揮。」只有既關注學會、更關注會學的課堂,才具有永續的生命。
4
好課堂始於興趣、終於刻苦
託爾斯泰認為:「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興趣。」
有了興趣,學生就會自覺地進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境界。
就會自覺地行走在「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奮」的大道上,就會自覺地回應「找到答案的根本意義是為了提出更多的問題,引發更多的思考」。
5
好課堂始於有形、終於無形
課堂既是有形的物理空間,傳遞著教育的使命和價值;也是無形的精神空間,讓學生「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由此,應從關愛學生身心、關注生命發展出發,構建生命勃發的課堂;
從面向全體學生、創設共融環境出發,構建生態和諧的課堂;
從依託課堂情境、聯繫實際生活出發,構建生活豐富的課堂;
從突出學生主體、注重體驗參與出發,引導探究學習,構建生本蕩漾的課堂。
6
好課堂始於知識、終於審美
葉聖陶認為:「美育正是幫助學生的美好天性自然生成的最好方式,也是生命質量自然形成、自然提高的最好方式。」
王國維把孔子「興於詩,立於德,成於樂」的思想解讀為「始於美育,終於美育」。
審美是立人之本,美育是立於學生成長、寓於全面、伴於終身、隱於具體學科、顯於藝術的教育。
儘管每一門課程的研究對象有所不同,但其展示的知識之美、境界之美、人生之美,無時無處不給學生以啟迪和激勵。
03
基於好課堂的教學追求
1
深刻
深刻意味著不是把教材看懂,而是看穿、看透,從而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內涵。
正所謂:「一語破的,一語解惑,一語啟智,一語激情」。
教師一句精闢的話,常使學生縈繞於腦際而終生難忘;一個生動的比喻常使學生抓住了知識的關鍵而茅塞頓開;一句幽默的批評常使學生放下包袱又慚愧不已。
簡潔是智慧的象徵。
教師把課上得簡單,實在是一種智慧、一種藝術、一種能耐、一種功夫、一種水平、一種境界,它決不是把教學簡單化了,而是藝術化了、精良化了、高效化了。
教師對教材鑽研深刻,上起課來就會微言大義,發人深省,從而讓學生聽起來輕鬆,嚼起來有味。
2
獨到
獨到者,獨具慧眼也。首創性只承認第一,而無視第二,它拒絕雷同和模仿,魯迅先生最欣賞第一吃螃蟹的人,也即是這個道理。
獨到的東西總會給人特別的、難忘的印象。獨到的對立面是平庸,平庸的特徵是從眾。平庸者只肯定別人肯定的,也只否認別人否認的。
一般來說,你想從平庸者的教學中討到什麼讓你開竅的鑰匙,往往是徒勞的。
3
廣博
廣博者,知識廣闊博大也。「在你的科學知識的海洋裡,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是滄海一粟」。
的確,教師不僅應該是他那一門學科領域的專家,也應是博覽群書的飽學之士。
五洲四海,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裡,他都應該有所跋涉,努力開拓知識面,深挖知識層。
縱要深,像丁字形;橫要寬,如寶塔狀;縱橫結合,雙向並建,儲學積寶。
這樣才有可能遊刃有餘,講起課來縱橫捭闔,隨手拾來,旁徵博引,妙趣橫生,見地別具,吐語不凡,從而給學生帶來一路春風,使其如同進入一個遼闊、純淨甚至可以嗅到芬芳的知識王國,令學生流連忘返,全身心的陶醉。
這樣的課堂教學活動是教師在汲取人類文明史的豐富營養後,厚積薄發出來的藝術「精品」。
它能讓學生收到「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奇效。
4
啟發
啟發是有條件的,就事論事,照本宣科,是談不上啟發性的。
只有當教師對教材有深刻、獨到的見解,並對自己要講的一切都爛熟於心,確信無疑,他在課堂上才擁有可供發揮能動性的自由度,真正做到遊刃有餘、指點有方、循循善誘,從而使課堂教學散發出磁性和魅力。
啟發的最高境界是以靈性啟迪悟性。
富有靈氣的教師善於激疑布惑,誘導學生向著未知領域探幽發微,把學生帶進「山窮水盡疑無路」的困境。
然後或拋磚引玉,或畫龍點睛,或點撥指示,或目示點頭,或取喻明理,使學生對問題心神領會,如入幽微之境,突見柳暗花明,豁然開朗。
5
機智
教育機智是教師在教學實踐活動中的一種隨機應變的能力。
任憑事先如何周密的設計,教師總會碰到許多新的「非預期性」的教學問題,教師若是對這些問題束手無策或處理不當,課堂教學就會陷入困境或僵局,甚至還會導致師生產生對抗。
而富有教育智慧和機智的教師面對偶然性問題和意外的情況,總能靈感閃現,奇思妙策在瞬間激活,機動靈活地實施臨場應變。
教育機智就其實質而言乃是一種轉化師生矛盾的藝術,是一種正確處理教與學矛盾的技巧,其要決是避其鋒芒,欲揚先抑,欲進先退,變換角度,以智取勝。
表現在語言藝術上則是直話曲說,急話緩說,硬話軟說,正話反說,嚴話寬說。
6
絕招
名師常常身懷絕招,絕招使其教學錦上添花,如虎添翼,叫人讚不絕口。
如有的教師數學課從不需要圓規、三角板,但畫出的幾何圖形,尤其是圓就像十五的月亮,絲毫未差;
有的教師能根據課文的敘述,在黑板上信手揮來,畫出栩栩如生的圖畫,再現課文優美意境,令學生十分驚嘆;
有的教師一筆瀟灑流暢、秀麗多姿的板書,使學生羨慕不已,反覆臨摹,不忍擦去;
有的教師幽默風趣、妙語迭出,常引得學生忍俊不禁、笑聲頻繁,讓學生在輕快的氣氛中領悟深刻的哲理,步入知識的殿堂。